#育兒

育兒雜事纏身,當媽心好累?跟著專家「思考3階段」幫大腦釐清思緒

育兒雜事纏身,當媽心好累?跟著專家「思考3階段」幫大腦釐清思緒#育兒

對新手媽媽來說,不管事先做再多心理準備,在真正面臨育兒後,往往都是超越想像的艱難與慌亂。曾患重度產後憂鬱的南韓兒童心理諮詢師嚴柔拏在《身為媽媽,我很驕傲》分享親身經歷,為了自救,同時照顧好孩子,她體悟到必須時時「整理想法」,並歸納出一套整合問題的技巧,透過這套思考整理術,有助於迎戰生活中各種大小難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生兒抵抗力差 MFGM乳脂球膜提升寶寶原生免疫力

新生兒抵抗力差 MFGM乳脂球膜提升寶寶原生免疫力#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1年媽媽育兒大調查顯示,94% 家長表示照護0-3歲嬰幼兒時最擔心寶寶生病,寶寶身體不適而哭鬧,不僅增加照護者的心理壓力,也大幅影響家人日常作息,「如何為寶寶建立原生免疫力」是多數家長最關注的課題。禾馨婦幼診所莊佳韻醫師解釋,母乳具有多種抗體、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營養素,可幫助強化嬰幼兒免疫力、並減少感染1,建議媽咪們盡量以母乳做為寶寶主要營養來源,若需要配方奶粉做為哺育輔助時,應以「貼近母乳」為標準,並選擇含有MFGM乳脂球膜、A2蛋白、乳鐵蛋白…等成分的配方奶粉。九成新生兒媽媽坦言 「孩子生病時」是育兒最大惡夢2歲以下嬰幼兒平均一年會感冒8-10次,且常引發中耳炎、腹瀉、發燒等症狀知名網紅「五寶媽–林叨囝仔(陳珮芬)」分享她最害怕孩子感冒生病,因為家裡小孩多,最怕一個生病全家傳染,平常一打多難度已經很高,更別說要同時照顧好幾個生病寶寶,如果是小感冒還好照護,最怕年紀小的孩子,抵抗力不夠好感冒會併發發燒和中耳炎症狀!莊佳韻醫師說明,發燒、中耳炎、腹瀉都是嬰幼兒感冒常見的症狀,以中耳炎為例,一歲以下嬰兒感染中耳炎比例達28%2,2歲以下嬰幼兒中耳炎復發率更高達40%3,嬰幼兒耳咽管較成人短,且其纖毛功能尚未成熟,病菌更容易進入中耳引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寶寶0-3歲期間要特別注意免疫力培養。MFGM乳脂球膜:含超過100種母乳活性蛋白,有助強化嬰幼兒免疫力!  臨床研究證實:MFGM乳脂球膜可幫助降低新生兒發燒天數,有助降低中耳炎、腹瀉發生率禾馨婦幼診所莊佳韻醫師表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建立,主要源自媽媽在懷孕、分娩過程中母體的菌叢,以及出生後,通過哺餵母乳傳遞給嬰兒更多抗體和免疫活性成分,母乳中的MFGM乳脂球膜就是免疫活性成分的重要來源之一,MFGM乳脂球膜是母乳乳脂表面包覆的三層膜結構,MFGM乳脂球膜夾帶了媽媽乳腺細胞中許多珍貴蛋白、醣類、脂質4,5,營養價值極高。MFGM乳脂球膜富含神經鞘磷脂…等5大類磷脂質5,以及黏蛋白、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超過100種以上母乳活性蛋白4,透過母乳哺育讓寶寶獲取MFGM乳脂球膜,對於嬰幼兒免疫力提升6、腸道健康7、大腦發育與認知發展8都大有助益。莊佳韻醫師解釋,有賴醫學營養的突破,新世代嬰幼兒配方奶粉中,也能夠保留MFGM乳脂球膜成分,且根據臨床研究顯示,使用含MFGM乳脂球膜配方的寶寶,相較於使用不含MFGM乳脂球膜配方者,寶寶中耳炎發生率9、腹瀉發生率10、與發燒天數都較低11,MFGM乳脂球膜可幫助寶寶培養免疫力,讓寶寶少生病、更好照顧!母乳初乳原生營養–乳鐵蛋白人類母乳初乳含有非常豐富的乳鐵蛋白,為嬰兒出生後提供關鍵免疫保護,研究證實乳鐵蛋白無論是單獨使用,或是與其他成分共同作用,都能增強寶寶對抗病原12,13,並支持免疫系統。MFGM乳脂球膜 + DHA強強聯手,助腦神經網絡2倍成長!除了提升免疫力之外,寶寶的腦部發育也需要特別關注。莊佳韻醫師說明,寶寶的腦部重量於出生後12個月內增長可達成年人的約70%14,提早為寶寶提供優質營養,構建卓越大腦神經網絡非常重要。相關研究證實,當MFGM乳脂球膜搭配DHA時,神經元數量達僅補充DHA組的2倍15;另有臨床研究證實16,12個月以下嬰兒使用添加MFGM乳脂球膜+乳鐵蛋白的配方奶粉,相較於使用沒有添加MFGM乳脂球膜+乳鐵蛋白的對照組,寶寶的認知發展較同齡嬰兒快約1.5個月(測試包含堆疊積木、尋找缺失的物件…等),動作技能比同齡嬰兒快約1個月(測試包含抓、握、手眼協調…等),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也較佳,例如:能夠理解和表達比較長的句子、而不是零碎單字。更貼近母乳的A2蛋白,天然溫和不刺激,敏感寶寶也輕鬆好適應!莊佳韻醫師補充,乳源成分也是評估配方奶粉是否「貼近母乳」的關鍵,配方奶粉主要原料為牛乳,牛乳蛋白主要分為A1蛋白和A2蛋白,A2蛋白是比較貼近母乳的蛋白結構,因為人類母乳中僅有A2蛋白,幾乎不含A1蛋白17。莊醫師解釋一般牛乳中的A1蛋白,在消化道中分解時,會釋放容易引起刺激反應的活性肽,進而可能引起脹氣、腹痛、腹瀉等消化道不耐受症狀,相反地A2蛋白的結構特殊,不會釋放刺激因子,對寶寶的消化吸收更加友善、親和好適應18,即使敏感寶寶也能輕鬆銜接。育兒新時尚:愛孩子的同時,媽咪也要愛自己!嚴選貼近母乳、科學實證配方奶粉,實現媽咪從容育兒態度新世代育兒態度轉變,除了照顧寶寶擁有健康體質外,絕大多數媽咪也嚮往從容掌握育兒、家庭、社交、工作和個人愛好,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五寶媽陳珮芬分享「我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我是媽媽,卻又可以不像媽媽,沒有媽媽味! 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把孩子照顧地很好,自己的生活也很燦爛!」根據2021年媽媽育兒大調查:●89%媽咪認為育兒的同時也應該做自己,更有76%媽媽在產後仍會堅持產前的工作及個人休閒愛好(如:健身、繪畫、旅遊…等)。●99%媽咪認同以從容、自信的正向態度育兒,可為寶寶帶來正向影響。●98%媽咪認同配方奶粉可做為育兒輔助,有助降低育兒壓力,提升生活品質。●60%媽咪會以「是否貼近母乳」作為配方奶粉的首要評選標準。為了實踐這樣的生活理念,對於輔助媽咪們哺育寶寶的配方奶粉,也更應該嚴格把關,陳珮芬以五寶媽經驗建議,挑選配方奶粉最需要注意寶寶是否能夠好適應,以及能否幫助寶寶建立免疫力,莊佳韻醫師提醒可留意配方奶粉中是否含有貼近母乳的成分,如:MFGM乳脂球膜、A2蛋白、乳鐵蛋白…等,幫助寶寶打造好體質,奠定免疫力!1 Cacho NT, Lawrence RM. Innate Immunity and Breast Milk. Front Immunol. 2017;8:584. Published 2017 May 29. doi:10.3389/fimmu.2017.00584.2 Daly KA, Hoffman HJ, Kvaerner KJ, Kvestad E, Casselbrant ML, Homoe P, et al. Epidemiology, natural history, and risk factors: panel report from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otitis media.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10;74:231-40, 2010;74(3):231-40.3  Wang PC, Chang YH, Chuang LJ, Su HF, Li CY.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of acute otitis media in Taiwan's pediatric population. Clinics (Sao Paulo). 2011;66(3):395-9. doi: 10.1590/s1807-59322011000300005. PMID: 21552661; PMCID: PMC3074 Hettinga K, Van Valenberg H, De Vries S, et al. The host defense proteome of human and bovine milk[J]. PloS one, 2011, 6(4): e19433.5 Lopez C, Ménard O. Human milk fat globules: polar lipid composition and in situ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revealing the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proteins and the lateral segregation of sphingomyelin in the biological membrane[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1, 83(1): 29-41.6 D. S. Newburg, Neonatal protection by an innate immune system of human milk consisting of oligosaccharides and glycan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Volume 87, Issue suppl_13, April 2009, Pages 26–34, https://doi.org/10.2527/jas.2008-13477 Bourlieu, Clairea; Michalski, Marie-Carolineb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milk fat globule,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March 2015 - Volume 18 - Issue 2 - p 118-127 doi: 10.1097/MCO.00000000000001388 Tanaka, K.; Hosozawa, M.; Kudo, N.; Yoshikawa, N.; Hisata, K.; Shoji, H.; Shinohara, K.; Shimizu, T. (1 January 2013). "The pilot study: sphingomyelin-fortified milk ha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the neurobehavioural development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during infancy,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Brain & Development. 35 (1): 45–52.9 Timby N, Hernell O, Vaarala O, et al. Infections in infants fed formula supplemented with bovine 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s[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15, 60(3): 384-389.10 Zavaleta N, Kvistgaard A S, Graverholt G, et al. Efficacy of an MFGM-enriched complementary food in diarrhea, anemia, and micronutrient status in infants[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11, 53(5): 561-568.110 Veereman-Wauters G, Staelens S, Rombaut R, et al. 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 (INPULSE) enriched formula milk decreases febrile episodes and may improve behavioral regulation in young children[J]. Nutrition, 2012, 28(7-8): 749-752.12 King, J. C., Jr., G. E. Cummings, N. Guo, L. Trivedi, B. X. Readmond, V. Keane, S. Feigelman, and R. de Waard. 2007.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bovine lactoferrin supplementation in bottle-fed infant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44(2):245-251.13 Zuccotti, G. V., D. Trabattoni, M. Morelli, S. Borgonovo, L. Schneider, and M. Clerici. 2009. Immune modulation by lactoferrin and curcumin i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s. J 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 23(2):119-123.14 Dobbing J, Sands J. Quantitat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rain[J].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73, 48(10): 757-767.15 2倍為體外實驗,「神經鞘磷脂+DHA組」對照「僅DHA組」,MFGM乳脂黃金膜富含神經鞘磷脂16 Li F, Wu S S, Berseth C L, et al. Improved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bovine 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 and lactoferrin in infant formul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9, 215: 24-31. e8.17Brooke-Taylor S, Dwyer K, Woodford K,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effects of A1 compared with A2 β-casein[J]. Advances in nutrition, 2017, 8(5): 739-748.18 Pal S, Woodford K, Kukuljan S, Ho S. Milk Intolerance, Beta-Casein and Lactose. Nutrients. 2015 Aug 31;7(9):7285-97. doi: 10.3390/nu7095339. PMID: 26404362; PMCID: PMC4586534.

3歲就會背唐詩好棒棒?育兒不是比賽

3歲就會背唐詩好棒棒?育兒不是比賽#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寶包的成長步調究竟是要適性發展,還是要照著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時程表來走?在我成為爸爸之前,因為這個問題僅停留在假設狀態,所以我一直沒有深思過。等有了小肉包之後,才瞭解這個問題學問很深!雖然老一輩的人常說七坐八爬,但是這樣的「發展定律」其實並不適用於每個寶包,因為孩子們的身心發展狀況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可能五、六個月就會靈活地手腳並用,又或者在八、九個月時直接跳過爬行而進入站立的過程;也可能雖然兩、三歲了還不擅表達,但是在就學後卻成為演講高手。大學主修教育的琦琦,對於孩子的教養或許比一般新手爸媽來得有定見與想法,但在我們陪著小肉包長大的過程中仍跌跌撞撞,只是也琢磨出不少深刻的體認。在這裡,我就用養育小肉包的實際經歷,來與爸媽們分享引導孩子成長的方式。群體生活,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力及適應力回想剛開始替小肉包添加副食品時,他還蠻愛吃的,很多食材他都願意嘗試,而且份量和次數也都如我們預期的方式來增加。但是在一歲之後,小肉包突然開始不愛吃副食品,往往吃了就吐出來。於是我們在副食品的製作方式或食材上,嘗試不斷變化,但他通通不買單。最後我們只好把加了肉和菜的飯,一起用果汁機打成泥狀,沒想到抗拒咀嚼的小肉包居然能接受,從此他的食物就退步回泥狀物。此外,幫忙照顧小肉包的長輩和保母擔心他會邊吃邊吐,或吃得亂七八糟,所以還是用餵食的方式讓小肉包進食。這些狀況都讓我這個小兒科醫生萬般無奈,心想孩子不是應該越大越進化,而不是退化吧?後來,長輩的體力不如以前,保母也有一些狀況,無法繼續照顧。由於我和琦琦均有工作,所以必須尋求外援。我們找到住家附近新開的托嬰中心,決定讓小肉包開始適應團體生活。本來很擔心他「食」在麻煩的問題,沒想到經過老師們的訓練,還有同儕的刺激,小肉包藉由觀察其他小朋友怎麼做,開始學會自己拿餐具吃東西,食物也不再需要打成泥,小片的菜和肉他都能吞嚥並咀嚼。一段時間後,小肉包吃飯動作越來越順手,挑食的情況經過引導也慢慢改善,特別是能接受更多種類的蔬菜。雖然令我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如此。在家很難改善的症頭,上學後反而漸漸改變了,所以早點上學並非是壞事啊!不要怕摔跤!孩子的大肢體動作發展需要更多練習誠如我之前說過的,小肉包從小就是個高需求寶寶,不但聽覺敏感,再加上生性較膽小,在他年紀還小時,如果汽機車經過的聲響較大,他就會很驚恐地飛奔衝向我們的懷裡,所以我們對於他的走路、跑、跳等各方面的行動都較小心注意,出門也都會緊緊抓住他的手。但可能也是我們習慣過度地保護,讓他到了三歲,大肢體的動作都還不大協調,上下樓梯一定要牽著別人的手,一次也只能走一階樓梯,而且還一定要先跨出右腳。當時我們看到年齡相仿的孩子都已經可以蹦蹦跳跳,甚至健步如飛了,而我們家小肉包卻還是「舉步維艱」,心中也不免著急。但後來有一次出遊時,小肉包的表現卻讓我們都驚呆!因為當時的遊戲設施是兩層樓高的巨大充氣溜滑梯,必須要孩子自行爬上氣墊階梯後,再溜下來。小肉包看到後一直吵著要玩,但我們擔心萬一他爬不上去又下不來,卡在中間怎麼辦?沒人能救他啊!於是我很認真的問他:「你真的要玩嗎?」他居然很有自信地說:「要!」後來他果真用不協調的爬樓梯方式,一次一腳地爬到頂端,最後非常得意地從充氣滑梯上方溜下來。我看到小肉包的英勇表現,下巴差點沒掉下來,琦琦則是感動地熱淚盈眶!從沒想到他可以這麼勇敢,原來我們都太小看他,也過度保護他了。所以,當做爸媽的放開手時,你以為他只會走?不!他不但會走,還能跑能跳呢!我想如果是評估環境安全無虞,且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真的可以鼓勵膽小又敏感的孩子多嘗試。育兒沒有絕對的答案,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雖然家長們都瞭解孩子成長的步調是急不得的,但是網路上的文章往往容易引發家長們互相比較的心態,或是盲目地模仿學習,結果反而造成錯誤的認知或是親子雙方的壓力。網路的好處是隨時可查詢各種資訊,缺點則是真假難辨,有些家長會認為能放上網路的訊息一定都正確無誤,往往不加以求證就轉貼轉發,或是依樣畫葫蘆來照顧孩子。有時在診間也會有家長問我一些從網路上得知的資訊,甚至將之奉為圭臬,讓我頗感無奈。許多農場文章,常見的模式就是某個地區性醫院的醫師分享一個案例,結論是孩子的症狀表現就是缺乏某種營養素,例如後枕部禿頭就是缺鈣;或是孩子出現某個動作就可能是罹患某種嚴重疾病,比方寶包一直口吐泡泡就要小心是否感染到肺炎。至於鄰居婆婆媽媽的好心建議也會導致家長無謂的擔心,例如看到寶包長得瘦小,就碎唸家長為何不多餵些奶?殊不知寶包是早產兒,生長發育當然會與一般的寶包不一樣,若是家長被徹底洗腦後,我們做醫師的就得花更多力氣去改正那些錯誤的觀念。所以在看網路文章時,請大家千萬要確認發文的機構是否曾聽過、是否具有公信力,發文的醫師或是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等是否有專業的背景。有這些考量,就可以先排除掉一些雜七雜八的非專業說法。而且現在就醫的便利性早已超越我們的上一代,所以爸媽們如果有疑問,直接帶著孩子當面請教專業醫師就能得到正確的解答。此外,由於少子化的關係,在家族成員中可能沒有太多前人的相關經驗可以學習,因此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或是瓶頸難以突破時,就會求助於網路,尤其是我們這一個世代,因為在學生時代網路就很發達,所以很習慣在網路上發問找答案,當了家長以後也不例外。就有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一歲還不會走路,因此在網路上發問,結果卻有人回應:「哎呀!一歲還不會走喔,我家寶包八個月就會走了!」結果這位媽媽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問題,為何不如別人?我只好安慰她,在臨床上,有很多一歲左右的孩子就只會站、但還不敢放手走路,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發展時程,只要在正常的年齡範圍之內,爸媽們真的不需要受到他人的影響。而且,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就可以發現po上網路的多半是炫耀文,是某些少數萬中選一的孩子。例如:上幼稚園之前就已經會背誦「唐詩三百首」,或是很小的年紀就拿到心算檢定認證等,因為這樣的發文才有可看性,爸媽們也能獲得不少人的羨慕,或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就感。我認為每個孩子的天生特質及環境背景都不相同,每位家長或是孩子也都各有所長,好的育兒方法當然可以學習,但是不必比較成果。拜託!孩子的未來人生還很長,什麼都要比還真比不完!放下得失心,家長們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時報出版)

豬隊友注意!從做家事進化成好爸爸

豬隊友注意!從做家事進化成好爸爸#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看過一篇文章,標題是:「為何爸爸顧小孩,標準是『只要還活著』就好!」當下不禁笑了出來。這句話真是傳神地表達出媽媽對於豬隊友爸爸的無奈心聲。女人如果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老公帶小孩,恐怕會產生嚴重的夫妻爭執。我相信很多媽媽的確也不「奢望」另一半真能幫上忙,只要他們別像另一個大孩子來添亂就好。但不是我要幫男性說話,我真的認為男性並非生來就懂得如何當爸,因為孩子並不是從爸爸的肚子裡生出來,缺乏懷胎十月的默契培養期,所以父子的連結在先天上就略遜於媽媽。再加上爸爸在家中,多半是肩負經濟重擔的角色,對於教養,相較於煩惱如何帶小孩,他們會更關心養育孩子的支出與孩子的健康問題。所以,如果想跟孩子更親近,要扮演好爸爸的角色真的需要多用心!兄兼父職的成長歷程,讓我提早擔任父親的角色回顧我的童年,父親很早就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在我八歲時,他就因病過世。雖然我對爸爸的印象很模糊,但仍依稀記得他是個顧家的好男人,就像棵枝葉茂密的堅穩大樹一樣,為家人遮風避雨。他的職業是中醫師,白天在市立聯合醫院看診,晚上下班後繼續在自家的診所為病患服務,從早到晚認真工作,只為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但也因此我們很少有親子相處的時間。爸爸過世後,母親必須擔起家計,照顧我和弟弟。原本的她是位英文老師,後來放棄教職,接手經營父親留下來的中藥行,也由於工作實在忙碌,因此媽媽期許我當個「小爸爸」來照顧弟弟。年紀比我小四歲的弟弟,看似小跟班,其實當時在我眼中簡直是個拖油瓶,小時候只要我去同學家玩,就一定得帶著他。在我唸高中時,還曾經代替媽媽去參加他的國一家長會。回想起來,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成長過程中的深刻記憶。媽媽因為肩負經濟重擔,所以壓力極大,有時我會從她說話的語氣中感覺她的不高興,或是某些表現讓我察覺可能我做錯了什麼事讓她不開心,長久下來,我也因此養成了細心觀察的敏銳度,讓我現在成為琦琦眼中善解人意的暖男。而缺乏父親陪伴的童年,也讓我下定決心,在有自己的孩子之後,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守護他。把握父母的保存期限,讓「陪伴」成為孩子最好的禮物身為兒科醫師,兒童的各種疑難雜症都難不倒我。但小肉包出生後,我深刻地體會到:一位好醫生並不等於會是一個好爸爸。對於照顧嬰幼孩這件事,我唯一拿手的,是在嬰兒室曾演練過的餵奶和換尿布。但要如何製作副食品、要如何處理他的哭鬧、要如何面對他所有的生活瑣事,都是在醫學院沒學過、原文書上沒看過,論文也沒讀過的。所以我和所有的新手爸爸一樣,剛開始時還真有點不知所措。我也非常認同以前小兒科前輩所說的:「在當了爸爸之後,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兒科醫師。」「我究竟要跟他玩什麼、說什麼?」初為人父時,我常有這樣的疑惑,也覺得自己才像個幼稚的孩子。反觀大學念教育系的琦琦,還會自創一些遊戲,母子倆玩得不亦樂乎,讓我對自己的束手無策覺得有些氣餒。但是沒關係,孩子永遠是你最好的聽眾,兩、三個月大的寶包已經對聲音有反應,會表現出「社會性的行為」,只要對著他說說話,他就會對你笑,也會咿咿呀呀地回應你。因此第一次做爸爸的人不用緊張,你只要多花時間陪伴寶包,溫柔地看著他,對他說說話(不用講什麼人生大道理,他還小聽不懂啦),寶包一定會回報燦爛又純真的笑容,讓你即使再忙再累,也會忘記疲憊。除了親力親為陪玩、陪睡、換尿布、餵奶,等到寶包差不多五、六個月大(大約是會坐的時候),爸媽還可以和寶包「親子共讀」,找一個適合的環境、適合的時間,翻開適合的繪本,全家一起輕鬆度過。你不必將內容全部逐字唸出,主要是要達到與寶包互動的目的,我認為這應該是爸爸們可以做到的。但親子共讀前,我覺得爸爸還是要先抽出幾分鐘研究一下那本書在講什麼、如何使用,這樣會比較容易上手。現在的繪本或童書都做得非常有趣,不但會因應寶包不同的年齡製作適合的內容,還會設計成立體書或是有一些小機關,例如裡面有小鏡子或是運用不同的材質,來促進寶包的感覺統合發展。而且親子共讀是不限年齡的,即使寶包日後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子女還是可以一起樂享讀書趣。「間接育兒」也是種支持與幫忙的方式雖然許多爸爸帶小孩的方法,就是「等媽媽回來」,但我也碰過不少有心幫忙的爸爸會私下跟我抱怨:「有了孩子以後,我就好像變成一個廢人,孩子哭了我要抱他或是沖奶,我太太就嫌我笨手笨腳要我走開。」有的則哀怨地說:「老婆每天的重心就是寶包,我下班回來,也不問我累不累。想看電視放輕鬆一下,她就一直唸個不停,說我什麼都不幫忙,只會做現成的爸爸,我也很想幫忙啊!只是不知道該做什麼。」其實,說到幫忙,不一定是幫寶寶換尿布、哄寶寶入睡這類的事。尤其是對初為人父的爸爸來說,這些瑣事或許也有一定的難度。我建議,其實爸爸們可以參考有位日本醫學教授所提出「間接育兒」的觀念,就是:先把家裡的勞動工作做好,像是洗碗、洗衣服、拖地、倒垃圾等,讓媽媽可以減輕體力的負擔,這樣媽媽就有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去照顧寶包,這也是爸爸對家庭與育兒的一種間接幫忙。漸漸地,爸爸做家事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媽媽也會放心讓爸爸進一步參與照顧寶包的工作。(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時報出版)

當育兒孤立無援 請發出SOS求救

當育兒孤立無援 請發出SOS求救#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位是否以為,女人只要生下孩子,乳房開始分泌乳汁,自然就會充滿母性。這也難怪,因為乳房向來是母親的象徵,一般人會做如是想並不奇怪。然而,實際上無論媽媽乳汁豐沛,還是乳源枯竭,絲毫都不影響母性。女人從懷孕到生產的過程,內分泌劇烈起伏震盪,不只是體內環境改變,外觀也經歷種種巨大變化,這些都可能造成情緒失衡,引發許多媽媽罹患產後憂鬱症。即便還不到確診為憂鬱症的程度,也可能變得食不知味、夜不成眠、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完全失去興趣,然後足不出戶,懶得和家人以外的人見面。她們忍受丈夫工作晚歸,娘家又遠在天邊,整天關在鳥籠般的小屋裡,和一個字都不會講的寶寶大眼瞪小眼等,孤寂無助的日子一天過一天,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雖然日本社會現在也開始接受「育兒爸爸」,不過媽媽仍然是在家帶孩子的主力,她們在無人可以分擔育兒重任的情況下,有時難免感到喘不過氣。寶寶哭鬧不止、把食物灑滿地、滴尿漏便等,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刺激媽媽失控抓狂忍不住作勢要打人。當妳被逼到宛如成了「母夜叉」的狀態,感到自己面目可憎時,該怎麼辦才好呢?眼看孩子不自覺做出危及生命的舉動,妳慌忙輕拍他的小屁股制止,或是在人前顧不得形象地大聲喝斥孩子「不可以」,兇惡的嘴臉引起眾人側目等類似這樣的經驗,相信每一位媽媽多少都曾經歷過。筆者認為,雖然程度有別,但是這類舉動本質上與兒童暴力或虐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媽媽們也不用為了自己的一時失態而嚴厲自責,懊惱不已。姑且把肩膀上的重擔暫時放下,回想父母是怎樣拉拔自己長大,或許可以從中發現一點啟示。萬一還是感到自己十分孤立無援,請毫不猶豫地向周邊的人尋求協助,例如,與孩子的小兒科醫師討論,也是筆者推薦的好辦法。不必等到孩子生病上醫院,利用兒童健診、預防接種等機會,都可以向醫生表達自己的無助,像是「我對自己帶孩子很沒把握」、「我有育兒的問題想要請教醫師」。我們小兒科醫師既是統管兒童疾病的醫生,也算是家庭醫師。想要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得先有身心健康的父母,所以從旁協助全家人的育兒工作,也是身為小兒科醫師的使命。遺憾的是,媽媽有可能沒遇上投緣的小兒科醫師,或是醫生沒能設身處地理解家長的話,就像我以前那樣,忙看診都來不及,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傾聽媽媽們的心聲,也不懂得體諒媽媽們求助無門的痛苦。所以,當你感覺小兒科醫師和妳不投緣,無法向他請教育兒問題時,請儘管另找高明。因為陪伴孩子成長是一條長遠的路,非常需要一位值得信賴的、可以說得上話的小兒科醫師。而對於小兒科醫師來說,遇到主動求助的父母,是一件必須慎重以對的大事,因為我們也經常從病患的家長身上獲得寶貴的經驗。小兒科醫師若要累積臨床經驗、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絕對少不了病患父母的啟發。請不要一個人為養育孩子苦惱,當妳會自問:「我是不是在虐待孩子?」時,就表示妳一定有能力當個好媽媽。沒有任何一位媽媽能夠憑一己之力獨自帶大孩子,當妳煩惱不已,或是感到無以為繼的時候,請對我們發出求救信號,沒人敢責怪妳不夠稱職。(本文摘自/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時報出版)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

家有噴火龍寶寶?孩子愛生氣10好處#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家裡有噴火龍寶寶嗎?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不少父母總為孩子愛生氣而頭痛,但其實生氣的背後卻有10個優點,一起來看看。 幼兒發脾氣可以說是育兒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事,當寶寶開心的微笑,我們會覺得自己像個好父母;但當孩子在地上翻滾尖叫,我們則會感到無助和不知所措。然而,發脾氣卻是建立孩子情感和幸福的重要成分,生氣時可以學習面對問題並保持鎮定,以下就來看看有哪10個好處。 1.學習控制情緒 寶寶一遇到不開心的事,通常會透過哭鬧來宣洩情緒。 或許在大人眼裡實在棘手,然而爸媽不知道的是,眼淚中含有皮質醇,它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類承受壓力時,會透過情緒性的哭泣來釋放壓力,所以下一次寶寶哭鬧時,爸媽先不要中斷,讓寶寶學習緩解心情並控制壓力。 2. 促進學習 爸媽或許有發現,當孩子玩積木玩一陣子後,可能會因為卡關而發脾氣,但當發完脾氣後,不僅可以繼續組完積木,甚至組裝的比想像得更好、更完整。   這是因為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擁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尤其對6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學習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然而就算要利用挫折學習也有但書,就是孩子必須在快樂、放鬆的環境中成長,反之學習效果將有限。 3.睡得更好 當孩子經過一陣大吵大鬧後,通常會因為精疲力盡而很快睡去,這是因為他們在承受某種壓力或是試圖處理生活中發生的事,耗費了較多精神,因此可以比平常更快入睡。 4.讓孩子知道界限 有時候孩子生氣是因為你說「不」,這通常發生在爸媽要堅守教養原則,而孩子一直想越過那條線的時候。 若爸媽能堅定拒絕,即使孩子當下哭鬧不開心,卻也能認知父母的底線,對於教養有幫助。 5.孩子信任你 發脾氣其實是一種信任的表現,不少父母總是不喜歡孩子愛哭鬧,然而孩子哭鬧也會挑對象,當他信任你才會在你面前釋放各種情緒,反之,若是在不熟識的面前則會較壓抑或不安。 6.增進親子關係 雖然孩子在生氣時可能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愛,但若是在寶寶生氣的當下給一些溫暖的話並擁抱他,孩子通常會無條件接受,並更加親近父母。 7.培養自我意識 有時候孩子的怒氣會用其他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攻擊性。像是當要求他穿衣服、分享等,孩子會因為某些原因或情緒而掙扎、不想配合、甚至丟東西。情緒的表達代表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萌芽,有助於訓練思考與認識自己。 8.如果在家中較常發脾氣,則在公共場合發生的可能性就較小 家通常是最具有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可以在家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父母也有更多機會可以一起協助孩子控制情緒,反之,若孩子在家時常屬於壓抑狀態,則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的機率也會增加。 9.孩子正在做大多數人都忘記怎麼做的事 隨著年齡成長,孩子的哭聲也會減少,某種程度來說,這表示孩子學會調節情緒,然而其實大人也需要釋放情緒,尤其對於男人來說,更難找到安全感與真正釋放情感的樞紐帶,下一次當心情接近崩潰時,別太壓抑自己,找個地方抒發情緒吧! 10. 彌補成長中的遺憾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可能會回想到小時候自己因為生氣而被父母責罵,覺得父母沒有同理自己,因此當孩子生氣時,我們或許可以更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並進一步傾聽孩子的聲音,彌補成長中遇到的遺憾。   下一次當孩子又哭鬧時,不妨先將「不准哭!不可以生氣!」的台詞放一旁,讓孩子好好釋放情緒,並觀察他的進步,必要時也可以擁抱他,給他一些溫暖,將有助於情緒的正向發展喔!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爸爸比媽媽更享育兒樂?

爸爸比媽媽更享育兒樂?#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育有孩子的家庭,照顧孩子大多以女性為主,男性偶而協助或幫忙,造成育兒感受不同,甚至產生夫妻間的相處負面感受。孩子是夫妻倆一同產生的結晶,若想讓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父母必須有健康正向的育兒感受,與愉快的親子氣氛,為此夫妻一起同心、一同承擔育兒生活,不但有助夫妻感情,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有助益。根據一篇2019年2月刊登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的研究,超過 1 萬 8 千人的資料,進行快樂、幸福感、憂鬱症狀、心理滿足感和壓力的分析,探討父親或母親是否從父母的角色中獲得更大的快樂。結果發現,「父親」角色與較多的幸福感有關,與同年齡無孩子的男性相較,「父親」呈現較少的憂鬱症狀,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連結。然而女性方面,與無孩子的女性相較,「母親」產生更多的憂鬱症狀,且男性在與孩子平日的互動所呈現的幸福感高於女性。多營造遊戲和休閒的氣氛 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正向的情緒和親子連結可以預測照顧者的幸福感,上述研究對少子女化的台灣特別有意義,雖然父親參與照顧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和孩子的相處,父親普遍多以從事遊戲和休閒活動為主,照顧上仍以母親承擔較多的工作和責任,因而生養小孩對於男性可增加幸福感,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則感覺到較少的快樂和較多的罪惡感。他建議,家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可營造遊戲和休閒的氣氛,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的連結,當父母和子女玩樂及互動變多,作為父母的快樂和幸福感自然也會提升。父母在孩子教養上 應採取輪流或分擔 以提升育兒幸福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無論是教或養上,通常在照顧子 女時,像是孩子的飲食、生活作息、學校作業…等,大部分女性承擔的幾乎都是 「必須」或「不得不」要做的事項,而帶孩子出遊、做運動、逛大賣場,這時父親的角色才會想當然爾要出現。如同研究顯示,男性照顧的時間較短,「要求」成分較低從事分擔的項目自然會提升幸福感,而女性則常常因為時間不夠用,常產生壓力及負面情緒。議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可和先生討論商量,在「輪流」、「分享」、「分擔」的照顧過程,另一伴也更能體會教養孩子的樂趣及辛苦,平日即建立可尋求協助的親友及鄰居的口袋名單,或找相近年齡孩童的家長共組照顧網絡相互支援。同時在工作和教養孩子之餘,留有自己的時間,即便是一星期的某天晚上,或是每天一個小時,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聽歌、追劇、玩遊戲,媽媽自己轉換情緒後可增添照顧孩子的品質及幸福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