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

丹麥研究:高齡父母生出自閉症孩子的機率高

丹麥研究:高齡父母生出自閉症孩子的機率高#自閉症

根據丹麥最新研究表示,不只是高齡產婦會增加生下自閉兒的機會,父親年齡大,也有可能會產下自閉兒,這可能跟精子、卵子老化有關,丹麥研究人員表示,除了年齡以外,感染、藥物或是不孕症治療也都可能是產下自閉兒的原因,但自閉兒的發生原因至今尚未查明,丹麥此項研究,也需要更多的佐證資料證實。(照片為單親媽媽與自閉兒一起參加公益活動畫面)丹麥研究人員分析了1980~2003期間,共130萬個新生兒,發現對於年齡超過35歲的母親和年齡超過35歲的父親,隨著產婦年齡的增加自閉症風險也會增加,而現代人大多晚婚,若是有生育計劃的父母,最好是趁著年輕,減少相關風險為佳。根據台中林新醫院衛教文章表示,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 在3歲以前就可以被診斷,自閉症患者通常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時期起,便可能表現出躲避視線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 沒有明顯的分離焦慮、缺少一般兒童的模仿學習、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困難等觀察出來。自閉症的特徵會隨著年齡、智商及自閉症的嚴重程度而不同,它的盛行率約為每一萬人中有5~10名,男女患者的比例約為5比1,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以上的症狀時,建議帶到復健科醫院做詳細的檢查並做治療,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對其病症的改善越有幫助。

退化性自閉男童大腦大 社交能力差

退化性自閉男童大腦大 社交能力差#自閉症

美國研究,發現退化性自閉症的男童大腦,因不正常的發育導致擁有比同齡還要大的大腦,腦容量也增加百分之六,不過退化性自閉症女童並沒有發現這種現象,可見針對不同性別,有不同現象。美國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使用核磁共振影像(MRI)掃描,評估180名2~4歲間的兒童大腦,研究指出,自閉症的發展障礙範圍廣泛,從輕微社交退縮到完全沒有溝通能力、重複性動作、對特定聲光敏感以及行為問題等都有,且症狀不一。研究發現,61位退化性自閉症兒童,在18~24個月間腦部變大且語言和社交能力變差,其餘53位早發性自閉症與66位沒有自閉症兒童都沒有腦部不正常發育的情形。自閉症是一種複雜的發育障礙,在英國影響超過58萬人。 目前此研究堪稱是「學齡前自閉兒腦部發展迄今最大型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退化性自閉症者腦部會發生不正常發育,喪生原有的語言與社交技能,且退化性自閉症的男童大腦,相較於一般發育的同儕及幼兒期就顯現自閉症徵兆的早發自閉症幼童,大了6%。優活推薦:自閉症孩童多 需建立適合學習的環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984自閉症孩童早期療育 重在促進正常發展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1984孕婦若服抗抑鬱劑 恐讓胎兒患自閉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193

自閉症孩童多 需建立適合學習的環境

自閉症孩童多 需建立適合學習的環境#自閉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翁菁菁說,自閉症疾患的發現率/盛行率,以2002~2006年統計數據分析:自閉症每1000人有1~2人,相關疾患每1000人有6人,亞斯伯格症每1000人有0.6人。且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資料統計,自閉症疾患盛行率有逐年增加趨勢。翁菁菁表示,關於自閉症疾患孩童的早期療育,目標重在促進正常發展、減少不適切行為、減少僵化的固定行為、增加彈性。治療原則以建立適合學習的環境(友善、結構性)、實用和生活化、反覆練習並融入日常生活、多樣化安排為主。治療內容應包含建立學習習慣、溝通能力的建立、增進適切的人際互動、學習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社會適應與情緒控制能力。翁菁菁說,目前接受早期療育的自閉症疾患孩童人數眾多,從事早期療育的專業人員需提升自閉症疾患相關專業知識,才能充分了解此類孩童特質,進行有效訓練。延伸閱讀「自閉症」: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1984

孕婦若服抗抑鬱劑 恐讓胎兒患自閉症

孕婦若服抗抑鬱劑 恐讓胎兒患自閉症#自閉症

在壓力愈來愈大的現今社會上,不少人開始有看心理醫師的習慣,在國外尤其普遍,而美國最新研究日前卻指出,倘若孕婦服用抗抑鬱劑(anti-depressants),可能造成胎兒有罹患自閉症的危險。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罹患自閉症者與媽媽在懷孕期間受到的環境因素有關係,其中包括孕期服用抗抑鬱藥。而約有近7%患自閉症的孩子,媽媽在孕期曾經服用抗抑鬱藥;報告指出,若孕婦吃一種含有SSRIs的抑鬱劑,寶寶患自閉症的風險多了3倍,但研究團隊也強調,這項結果還得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而屬於SSRIs的藥物,包括 Celexa、Paxil、Prozac(百憂解)與Zoloft(樂復得)。SSRIs屬於常用的選擇性血清素,該種成分會讓腦部得到更多大腦化學血清,一般被認為對改善情緒有幫助。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在2005年提出警告,表示若在懷孕前3個月曾服用SSRIs類型的藥物,可能會增加胎兒罹患先天性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心臟部分的缺陷最有可能。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研究者Jennita Reefhuis博士說法指出,SSRIs類型的藥物與三種先天性缺陷有關,包括無腦畸形、顱骨縫封閉過早與臍疝氣。

八項”共同注意力”指標 檢測幼兒自閉症

八項”共同注意力”指標 檢測幼兒自閉症#自閉症

一般嬰幼兒在9至12個月大時,就可以透過眼神交會,了解他人對事物看法或傳達自己對事物感覺,這是在兒童早期發展中一項重要社會溝通能力。透過這項能力,嬰幼兒可以與大人互動,了解周遭世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醫師翁菁菁表示,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指兩個人(通常為一位幼兒與一位成人)使用眼神注視或手勢,共同分享、注意同一件有趣的事物。翁菁菁說,共同注意力功能不只是一般手勢與注視技巧,它是一種社會溝通能力發展重要指標,與未來嬰幼兒語言發展、社會認知能力發展都有密切的關係。她指出,罹患自閉症的嬰幼兒在一歲之前,共同注意力發展就已有缺陷存在,共同注意力已經被視為目前自閉症兒童早期診斷評估項目之一,許多研究也都證實,共同注意力是預測自閉症重要因素。為瞭解嬰幼兒共同注意力發展情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盧明合作,編製「嬰幼兒共同注意力篩檢問卷」。翁菁菁說,如果家中有一歲半至兩歲半寶寶,可以填寫這份問卷,若有任何疑問,歡迎帶寶寶到早療評估中心預約門診,電話:02-27680802。該中心將安排門診與評估,以了解寶寶共同注意力發展是否正常。嬰幼兒共同注意力篩檢問卷:以【是/否】作答1. 從後面叫孩子的名字或小名,他會回頭。 2. 大人對孩子說話時,孩子會注意大人的眼睛或臉部表情。3. 孩子想要的東西拿不到時,會用手指指著東西要人幫忙。4. 孩子想要的東西拿不到時,他會看看東西、看看人,要人幫忙。5. 孩子有東西覺得好玩或有趣時,會拿給別人看。6. 孩子看到有趣的東西時,會用手指指給別人看。7. 叫孩子並指著遠處他有興趣的東西叫他看時,他會往手指指的方向看去(不是只看著手)。8. (沿上題)這時他會看看人、看看東西,看別人在看什麼。

4/2世界自閉症關懷日,請您一同關懷!

4/2世界自閉症關懷日,請您一同關懷!#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腦部病變所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與唐氏綜合徵等疾病不同,它不會影響自閉症者的面容,因此自閉症者容貌與正常人沒有區別。自閉症的概念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閉症的症狀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復刻板以及活動和興趣範圍的顯著侷限性。自閉症的病因尚無定論,目前主要有神經系統損傷、腦的特定部位功能低下、多巴胺係統缺陷、遺傳、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等10餘種觀點和假說。現代醫學手段還不能從根本上治癒自閉症。專家說,2歲至6歲是自閉症最佳治療時機,越早治療越好。全球現約有3500萬人患有這種疾病,且正在迅速擴大,不分地區、種族、與社會階級都有發生自閉症的可能,目前全球每20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以美國為例,每150個兒童就有1位兒童患有自閉症,每94位男孩就有1位男孩患有自閉症,因此聯合國於2007年12月18日第76次全體會議上,通過從2008年起,每年4月2日為『世界自閉症關懷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而國內自閉症人口的現況,依內政部社會司的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自閉症人口,計有8,151人,較2007年的7,207人,增加達944人,其增加率為11.59%,是去年度國內各障礙類別人口數增加最快的族群,對於政府、社會,乃至於社區、家庭均將造成衝擊,不容忽視。或許在你身邊就有一個自閉症的朋友但你卻不了解他,也或許你以為宅男就是自閉症的一種,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對自閉症誤解甚深,需要更多熱心民眾一起來認識及關注,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邀您跟您的朋友一同幫自閉症族群發聲!請在即時通訊軟體上註名『4月2日世界自閉症關懷日,請大家一起關懷自閉症者』!或請上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網站 http://www.autism.org.tw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自閉症

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小孩本身、小孩氣質、照顧者、社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等。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將小孩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來區分:1.活動量:動作節奏的快慢與頻率;2.規律性:生活起居的規律性;3.趨避性:初次接觸新事物或環境的態度;4.適應力:適應事物和生活作息改變的難易程度;5.敏感度:對光線、噪音、氣味、觸覺的敏感程度;6.情緒本質:孩子的情緒通常是娛悅的或負向的反應;7.反應強度:指情緒反應的強度,高興或不高興;8.注意力分散度:指集中焦點和注意力的能力;9.堅持度:維持一個活動很長時間的傾向。其實不管正或負向的氣質,單就氣質本身而言並無好壞之分,端看孩子與環境之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常是環境造成小孩的過度情緒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天性好動(並不一定是過動症)的幼兒遇到不愛動及喜歡靜態活動的照顧者,常會以物質哄騙的方式來轉移小孩的注意,結果愛動的小孩運動量不足常會亂發脾氣,且過度進食變成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吳四維醫師指出,最好的作法就是提撥一定時間陪其一起消耗體力,反而對照顧者與小孩都有幫助,所以瞭解氣質並且予以疏導,絕對會比否定或忽略來的有用。當然小孩因為自己的需求得到肯定與滿足,會對環境產生信賴與安全的感覺,自然情緒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照顧者也會因此得到成就感與信心對於小孩也就比較不會排斥,親子之間的感情反而更好,就以小孩的壓力來說當然大大減輕。但在此仍須強調,照顧小孩也要兼顧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畢竟人不是機器,況且也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判讀小孩這種細微的非語言動作與情緒,也就是一旦小孩太過難纏、或者你已經找不出方法來處理,你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時,不要勉強自己,應該適時的希望其他人協助照顧,否則一旦你崩潰你也無法有效的提供小孩協助。吳四維醫師指出,如果小孩的壓力過久,也跟成人一樣會導致許多的精神疾病,但是呈現的方式、還有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問題,並不像大人一般;如果壓力牽涉到的是暴力對待、生活或物質忽略、危險不安的環境如父母親常打架語言與衝突等,會讓小孩意識到自己無法存活下去的危機,身體的自然機制會過度釋放腎上腺素、可體松(一種壓力賀爾蒙),可能導致腦部的永久的傷害(類似於創傷後的壓力症),日後小孩比較容易出現身體發展遲緩、容易焦慮與緊張、較為沒有自信、常以悲觀的角度看待世界與自己、憂鬱傾向、對他人缺乏信任感等。是否有其他方式可用來協助小孩的EQ(情緒智商)呢?除了IQ(智能)之外,現在大家也逐漸認同EQ或SQ(社交智商)的重要性,吳醫師說,確實有不少小孩在天生的能力上就有問題,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情緒控管不佳與缺乏耐心,自閉症其社交能力不良等,這些還是需要精神醫療的介入,基於專業的考量,建議還是要找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吳醫師建議一些平常大家都可以做的方式,如適當的肢體活動,以刺激耳內前庭與小腦的發育,對於平衡感的發展非常有用,也有穩定情緒的功用;適當的肢體接觸,如擁抱與撫摸,可以緩和焦慮情緒與獲得安全感,畢竟小孩是相當無助的需大人關照。食物以高蛋白質、少糖、脂肪與澱粉,減少食物添加劑如色素與防腐劑;適當且充足的睡眠建議三、四歲的幼兒每天應有10-11小時的睡眠;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建議每天約一個小時為限;這些對於小孩的情緒穩定與抒壓都有相當的幫助。最後,吳醫師強調,希望小孩未來有成就是每個家長的期待,也就是即使他現在既牛且難纏,也不必然未來就會不好,處理不來也只是還沒找到方法,如果持續處罰與忽略仍未見效,記得應該是你要試著改變方法與調適自己,而不是叫小孩變的讓你比較好照顧,畢竟小孩的壓力多數來自與環境互動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不是單單小孩自身的問題,所以身為幼兒代言人你,適當且敏銳的照顧與反應,對你的小寶貝是相當重要的。

嬰兒不哭不吵 不代表沒需求

嬰兒不哭不吵 不代表沒需求#自閉症

零至四歲的幼兒是否也會感受到壓力嗎?照顧幼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常需要照顧者敏銳的感覺與回應,也就是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他現在是餓了、太熱或太冷、是不是想睡覺、想要活動筋骨或者只是要媽媽抱抱,但是即使知道如果未被適當的回應或者被忽略,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挫折與不快樂。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吳四維醫師表示,零至四歲的幼兒,基本上就以發展階段來說,屬於嬰兒期與學步期的過程,嬰兒期發展的主要方向為: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為主,如是否吃的飽、睡的好或穿的暖;而學步期的發展目的是:逐步的脫離對於母親的依賴,所以常見幼兒常要自己來完成一些他能力所及的事,如自己走、自己開,並學會控制大小便等,而此階段的發展完成才逐漸具備有團體生活的能力,之後便進入學齡前階段過幼兒園的生活;但如果上述階段的發展受到阻礙,是否會對小孩產生影響呢?這個答案目前是肯定的,確實可能造成其發展的停滯甚至退化,也就是從原本會的變成不會,當然此階段的兒童並無足以表達困難的語言能力,所以即使他感受到”壓力”,也只能以非語言的方式來表現,像是莫名的哭鬧、很難哄騙與轉移注意力、睡眠與進食不規則、嚴重的甚至生長遲滯。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壓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所以常需要具備有語言溝通的能力才能表達自己是否有壓力,而兒童通常要到四歲以上才具備有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所以此階段的兒童是無法以言語的方式陳述其困難的,只能以非語言的動作來表達,當然這只能靠大人的適當與敏感的解讀、並適時提供協助。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吳醫師也提醒家長,要切記一個原則”不會吵鬧並不代表他沒有需求”。你可能因此忽略他,他還是可能出現挫折與壓力,會吵鬧的反而可以讓照顧者知道該做什麼處理了,當然也可能把照顧者的耐心磨光,因而刻意忽略或者過度體罰,當然適當的忽略與行為修正也是一種技巧。所以幼兒的壓力並非出於自己本身,而是與環境互動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照顧者的反應常是小孩的壓力來源。而可能會影響照顧者反應的因素有:一、小孩本身因素:如基因(自閉症、過動症)、染色體問題(唐氏症)、母親懷孕期間使用毒品與酗酒(胎兒酒精症候群)、慢性疾病、早產、出生時缺氧、出生後的細菌或病毒感染(腦膜炎甚至腦炎)、癲癇與腦傷、重金屬中毒等,這些可能導致小孩的生理與情緒發展遲緩,如語言發展落後常會導致其有苦說不出造成情緒不穩定,所以常以亂發脾氣、摔東西或在地上打滾的發洩行為,也可能因為需要服藥、所導致的副作用,而影響小孩的生活規則性,如白天嗜睡與腸胃道不適如便秘等,常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二、小孩的氣質因素:許多家長可能不完全瞭解小孩先天的氣質,導致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產生的憤怒與排斥感。三、照顧者因素:如身體與性虐待、家庭破碎、照顧者本身的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由於照顧者無法提供敏銳、溫暖、適時幫助的照顧品質,以致於過度保護與疏於照顧等。四、社會因素:如社交隔離、家庭與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家庭經濟困難等。吳四維醫師說,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照顧者無法適當的提供、協助,而讓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如進食或者排泄的混亂、退化行為如又開始尿褲子、拒絕進食甚至造成成長遲緩、情緒異常的害怕人等。一般來說,情緒障礙在一般兒童的發生率約有百分之五到十,但是如果是有先天性缺陷者如自閉症、腦傷與過動症等出現的比例更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