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

樂閱讀/自閉症快速增加的盛行率

樂閱讀/自閉症快速增加的盛行率#自閉症

自1990年代開始,自閉症的相關研究愈來愈多,陸續出版的醫學報告均傳達出一個重要訊息:自閉症的人口比想像中還要多。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沒有種族、社群、文化、地理與國籍之分,全球每20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以男生居多。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12年的統計,每88個兒童就有一位自閉症患者,男生是女生的5倍。從2002到2011年的十年間,自閉症患者驟增了78%。英國2011年有一份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大約每100人就有一位自閉症患者。另外,根據媒體報導,香港的自閉症比率大約每600中有一個。韓國公布的數據更驚人,高達2%。台灣目前沒有官方單位或研究機構正式統計自閉症的盛行率,不過,根據內政部身心障礙者人口統計資料,2012年全國有1萬1千7百12位自閉症患者,比十年前增加2.7倍。早期醫學認為自閉症是很嚴重的疾病,非常難診斷出來,現在醫院門診經常遇到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初診個案,自閉症出現的比率已經比唐氏症、脊柱裂、糖尿病還要高。面對如此令人震驚的數據,許多專家開始討論:「是真的有更多自閉症兒?還是診斷標準有問題?」自閉症的診斷雖有清楚定義,但每位醫師的標準不一,加上每一位自閉症兒童的症狀各有不同,行為表現的差異性極大,每一個發展階段的障礙程度又不斷變化,很難畫出明確的界線。各國的盛行率也會因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得到不同的結果。也有人認為,目前醫療系統愈來愈完善的轉介模式、療育服務、普及的兒童門診、公眾關注度的增加,都是影響因素。牽涉其中的變數太多,因此,自閉症近年來快速激增的真正原因,目前仍難以得到確切、清楚的解釋。可以確定的是,自閉症在全球已經成為最普遍的兒童發展障礙疾病。為了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聯合國自2008年起,訂定每年的4月2日為「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以喚醒全球共同注意自閉症的快速增加。醫師小叮嚀/自閉症人口快速攀升,身邊遇到自閉症朋友的機會增加了,記得要以正向態度去理解和接納他們喔!(本文作者/蔡文哲)(摘自/星星小孩,擁抱陽光/心靈工坊出版)

樂閱讀/自閉症並非精神分裂、智能障礙

樂閱讀/自閉症並非精神分裂、智能障礙#自閉症

自閉症兒童自言自語、孤立在自己的世界裡,早期對於這種行為症狀有很多種不同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與成人精神分裂症很像,因此稱之為「原發於兒童期之精神病」。到了1980年之後,觀念有了改變,醫界發現這兩群人在家族遺傳性上沒有關連,發病年齡及病程型態也不同,確定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病是兩個獨立的診斷,屬於兩種不同的疾病,遂將自閉症歸類到「心理發展障礙」。所謂的心理發展,是指小孩從出生到成年,會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能力,包括走路、說話、人際關係、情緒、行為等,這些能力與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有關係,會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發展出來。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發展任務要進行。當應該發展的能力出現緩慢或異常現象時,就稱之為「心理發展障礙」。例如出生時,我們就有健康的舌頭和雙腳,但是運用舌頭說話、運用雙腳走路的能力,必須等到大約一歲才開始發展出來。如果到了該說話和走路的時候,卻無法做到,出現了遲緩,這就是心理發展障礙。要如何分辨精神分裂與心理發展障礙呢?簡單地說,精神分裂症大多在青少年或成年以後才發生,通常有很清楚的發病起點,有清楚的病前與病後的分別,如果不採取任何治療,病情會持續惡化下去。而心理發展障礙則屬於先天性的疾病,在出生時就已存在,發病年齡通常很早,在嬰兒期或兒童期,症狀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顯露出來。雖然可經由治療來獲得改善,但是即使不予治療,有些發展障礙到了某一個年齡,也會自然的好轉或減輕,鮮少繼續惡化下去。患者也不會出現精神分裂病特有的妄想和幻覺,多半是屬於認知、社會、情感、溝通等心理功能上的障礙。造成心理功能發展障礙的原因,與父母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及養育方式都沒有關係,目前推測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性成熟有關,也就是屬於腦部的疾病。心理發展障礙症有很多種類,最常見的是語言發展遲緩,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基本上都沒問題,唯獨語言能力發展有缺陷。而自閉症兒童則是屬於多重障礙,他們往往同時有語言發展障礙、情緒控制不好、人際關係欠佳等問題,又稱之為「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DD)。自閉症兒童雖然具有多重障礙,卻也可能具有某項特殊天賦。早在十八世紀末,就有報告指出:有些孩子呈現精神衰弱的症狀,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無法獨立生活,但數理及記憶能力卻超乎常人之上,遂將這些孩子稱之為「智障天才」。1988年轟動一時的電影《雨人》,就是根據自閉症患者金姆‧皮克(Kim Peek)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皮克無法自理生活,人們將他視為智障安置在療養院內,後來發現他擁有超強的計算能力,散落在餐廳地板上的一盒牙籤,他只需瞄一眼,就能立刻算出正確數量。醫生曾故意和他比賽平方根的數學題目,他的答題速度比醫師用計算機還要快,但他的特殊天份卻無法應用在生活層面,他不會去超市買東西,也不會用加減算式找零錢。不要以為自閉症就是特教班的那群孩子,已有研究證實,智能障礙與自閉症不同。儘管有自閉症合併智能障礙的個案,但臨床發現更多的自閉症患者智力其實是沒問題的。曾有研究推估,在自閉症患者之中,僅有約10%擁有高智商或特殊能力,也就是說,並非所有自閉症患者都是智能障礙,但也不是個個天才。大多數自閉症患者擁有的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就像在人群之中,大家的智商有高有低,都算是正常的範圍。在美國矽谷,據說有不少電腦工程師或其小孩是亞斯伯格症患者,他們的共同症狀是擁有不錯的智能,卻笨拙於社交技巧。在台灣也有不少高智商兒童擁有亞斯伯格症的特徵,這些孩子從小就很會唸書,甚至擁有某項優於常人的特殊專長,例如有些大學教授、電腦工程師或醫生很會作研究、寫報告、設計實驗,專業表現嚇嚇叫,但人際關係卻怪怪的,走在路上不太愛理人,鮮少與人打交道,生活能力稍嫌笨拙,有一點高功能自閉症的傾向。自閉症並不僅侷限在某些領域或行業裡,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不同經濟階級裡,罹患自閉症的人數皆有增加趨勢。所以,醫學界關於自閉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展開,希望不久後的未來,我們對自閉症的世界,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醫師小叮嚀/自閉症不見得必然是病態、障礙,只要家長耐心教導,配合專業行為訓練,自閉症小朋友還是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本文作者/蔡文哲)(摘自/星星小孩,擁抱陽光/心靈工坊出版)  

面對自閉症 家長是最重要的陪伴訓練員

面對自閉症 家長是最重要的陪伴訓練員#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8歲的華華,為家中獨子,在華華3歲時,家人察覺他只會以簡單的字或詞重複地表達意思,不能與人目光保持相視,很多時後只會不停的搖動、拍打自己的手,埋首在自己的世界裡。就讀一般的小學時,時常拒絕上課,並表示被同學欺負,脾氣變得煩躁不安、激動,在學校時,曾經將自己反鎖在廁所內,狂抓自己的頭髮,且自傷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經老師的建議,父母親帶他就醫,經醫師評估診斷為「自閉症」。 「自閉症」被歸類為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根據統計,全球毎1000人之中就有2-6人患有此疾病,男女比例為4:1,通常在3歲前可以察覺。以現今醫學科技而言,「自閉症」暫時還沒有藥物根治,然而可以透過各方面的訓練治療及輔助藥物治療;在藥物方面,目的在於改善兒童過度活躍、情緒不穩、攻擊行為等徵狀;另外,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訓練,助於統合感覺和肌肉活動,並練兒童克服溝通和語言上的障礙。基隆市衛生局吳澤誠局長呼籲民眾,當家長得知子女患病時,會變得內疚、焦慮、恐慌,然而家長的情緒是會影響孩童的,因此,家長需要降低負面情緒,配合孩童的訓練課程,學習和孩童的相處,除了課堂上的訓練,在家中訓練的維持,家長是最重要的訓練員,跟著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

亞斯伯格症更名 孩童就醫權益不變

亞斯伯格症更名 孩童就醫權益不變#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在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中,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更名為「自閉症類群疾患」。此類疾患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的名稱,原為「廣泛性發展障礙」,包含自閉症、亞斯伯格症,以及其他亞型等。而精神科醫師向家長保證,診斷名稱改變,不會影響孩童就醫權益,國內精神醫療、學校輔導、特殊教育等各層面,都會持續提供服務,希望家長們放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政雄表示,自閉症類群疾患的孩童,因腦部發展因素,導致社交互動缺損、溝通缺損、和侷限重複行為及興趣。其核心缺陷從小就存在,但行為表現會因症狀嚴重程度、認知能力、年齡發展等不同,而呈現極大變異。社交互動缺隕的層面,可能是完全不理會他人,或是不合宜的社交行為、對別人的社會情緒反應分辨能力不足、缺乏對他人情緒作反應、缺乏依據社交內容調整行為的能力等。溝通缺損的層面,可能是完全無語言能力,或是奇異聲調、不合宜的言語表達、缺乏會話交談的交互性等。侷限重複行為及興趣的層面,可能是重複不變的動作、日常生活僵化的常規、特定的興趣,或是排斥改變等。其實家長不用擔心,診斷名稱的改變,並不會影響孩童就醫權益。因為國內精神醫療、學校輔導和特殊教育等,都會持續提供服務,協助自閉症類群疾患孩童。

幫助孤獨世界的孩子 首重多交流溝通

幫助孤獨世界的孩子 首重多交流溝通#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他們無法與人正常溝通,正常人也不太能理解他們的溝通方式,就算周圍有很多人相陪,他們也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孤獨地承受著一切,能幫助他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他們多交流溝通,讓他們慢慢地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署立台南醫院精神科兼任醫師蔡幸芳表示自閉症又稱肯納症,是因腦部功能異常而導致的一種發展障礙,通常在三歲以前可以覺察到相關症狀。自閉症常伴隨有智能障礙、癲癇、過動、分心、退縮及鬧情緒等問題。自閉症不是因後天環境造成,是因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經發展、生化機能發展、遺傳因素或腦部受損所致。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會出現下列三方面的基本特徵:社會性互動有質的障礙,社交困難,不能理解別人的情感,因而難以與人建立友誼;溝通方面有質的障礙:語言表達障礙,約百分之五十的自閉症患者不會使用有意義的話與人溝通。行為、興趣及活動的模式相當侷限、重覆、刻板:難以自制地重複某些行為或特殊喜好,例如:搖手,自轉,排列物件自閉症類的疾患包括五種診斷,包括典型自閉症、非典型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雷特氏症、兒童期崩解性疾患。蔡幸芳醫師說,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根治自閉症。目前暫時尚未能發展出一套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蔡幸芳醫師指出藉著行為治療、認知教學、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方式,有助於減輕自閉症帶來的障礙。蔡幸芳醫師也給家有「自閉症兒」父母小叮嚀,請父母要開始了解自閉症是什麼,怎樣做才能幫助小孩,將行為治療融入生活中,不同的教導方式會使孩子的自閉症的症狀得到改善或加劇。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與主要照顧者積極學習教導技巧二者是很重要的,帶領孩子參加早期療育可以讓父母更快學到照顧及教導的技巧。發掘孩子的優點,以正向態度協助。有些自閉症兒童有特殊才能,如何協助孩子將其才能在生活中發揮,這也考驗著大人的智慧。

象牙塔裡的神奇寶貝──談自閉症

象牙塔裡的神奇寶貝──談自閉症#自閉症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1943 年,Dr. Leo Kanner 在首次發表的〈自我封閉情感交流障礙〉研究報告中,對自閉症做了一些描述,「在生命初期,無法以平常的方式與其他人或情境做連結。」這種好發於三歲之前、男孩與女孩的發生率為四比一、多數患者有智能障礙、少數患者在特殊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奇異病症,又稱為「廣泛性發展障礙」。稱為「廣泛性」,是由於自閉症對兒童各層面發展的影響廣大。這種自外於人生、躲在象牙塔內,對旁人視若無睹、老是狀況外的疾病是怎麼衍生的?疾病因子為何?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樂俊仁認為,即使是先天不足的慢性病孩子,依然時刻處於學習狀態,所以父母的身教言教都會影響療效。樂俊仁醫師表示,自閉症的成因仍待研究,目前已知的病因除了遺傳因子,同卵雙胞胎的罹病機率亦比其他胎兒高。另外,自閉症也與染色體異常或懷孕、分娩期一些影響胎兒腦部發育的問題相關連。總之,自閉症是一種以行為特徵來定義的病症,目前仍無法以單一測驗來界定或判讀。自閉症的發現,通常是父母察覺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的發展狀況不同;就醫後,醫師藉由各種檢測方能做出診斷。自閉兒的黃金治療期在三歲之前,針對一歲左右的自閉兒,樂俊仁醫師舉出下列表徵供父母參酌:● 叫他名字不理睬。● 眼神無法與人交會。● 不喜歡被抱。● 自己玩自己的(不能打斷他的玩興,否則必歇斯底里哭鬧)。針對神祕奇特又令人費解的自閉兒所好發之「廣泛性發展障礙」,樂俊仁醫師細說分明:一、社交障礙:自閉兒童的主要障礙在對他人的「認知」,而不在情緒或心理,自閉兒之所以不與人接觸,是由於不明白別人的言語行為和表情。認知障礙使患者在理解與表達上嚴重不足,多數患者也不懂得對他人做出適合情境的合理反應。自閉症孩童自幼兒起,便會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沒反應、不畏生、難以與家人建立親密關係、不模仿學習、獨來獨往、活在自己的小天地等異常行為。另外,自閉兒的特殊視覺狀況也嚴重影響其社交發展:1、少與他人有眼對眼的接觸。2、常凝視會發光或旋轉的物體。3、快速地斜眼看人,喜以側面看東西。4、無法長時間看書。二、不同層次的語言障礙:自閉兒的語言發展幾乎都有問題,50%的自閉兒不會說話,也無法理解語意,語法錯誤、答非所問、像鸚鵡般模仿人說話、說個不停等,在是自閉兒難以跨越的屏障。三、重複性動作:自閉兒的另一個共通性是常常重複、固著於某種行為而不知變通,多數自閉兒喜歡轉動東西、喜歡圓形器物、重複玩著一成不變的玩具或喜歡重複無聊的動作。為使讀者對閉鎖在象牙塔裡的神奇寶貝有更多了解,樂俊仁不厭其煩、進一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說明自閉兒的特徵:1、無力揣測和理解別人要什麼或想什麼。2、只是自說自話,如考試時寫了一大堆,卻無隻字片語與考題有關。3、重複說同樣的話。4、無同理心。5、不主動社交。6、其他:如智能障礙、學習障礙、不懂危險、情緒不穩、過動或被動、睡眠困難等。對自閉症診療有一套獨特看法的樂俊仁醫師,不主張以藥物控制患者的病況,除非患者抽筋,否則絕不贊同藉藥物緩解病情。樂俊仁為自閉兒看診的同時,也戮力開發自閉兒父母的抗壓潛能,由於他總是一邊看診,一邊安慰、鼓勵和教育憂心忐忑辛苦無奈的家長,所以是出了名的「慢診」和「細診」,然而患者和家屬仍然甘心等候,頂多等久了嘀咕埋怨一番,下回還是寧願掛他的門診。「勸慰之子」樂俊仁醫師為先天不足的慢性病患者看診時,除了致力解決孩子的病痛,更投入極大的時間心力,撫平家長的痛楚。樂俊仁認為,即使是先天不足的慢性病孩子,依然時刻處於學習狀態,所以父母的身教言教都會影響療效。面對這種需要長期作戰的疾病,父母的態度、情緒管理、親子關係和管教方式都牽繫著孩童的身心靈發展。經常以憤怒口氣或凶惡態度對病童說話的父母,其實是對孩子做了最壞的示範,更糟的是,孩子會很快學習和內化父母的模式。家有自閉兒,除了樂俊仁醫師的諄諄叮嚀,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也為家長提出下列教養原則:● 認知並勇敢接受事實。● 不必懷著罪惡感。● 尊重孩子,不以他為恥。● 家人要互相體諒、彼此調整作息並合理分工,避免因一人獨擔教養自閉兒的責任而心力交瘁。● 勿因過度關注自閉兒,忽略對其他子女的關照。● 了解正確的教養知識和方法,以平常心對待身心障礙孩子,只要能力所及,儘量讓孩子自己做,勿過度憐憫、幫助他,也不要讓孩子做超出能力的工作,以免造成挫折、傷害。● 身心障礙孩子也有生存權、教育權和人格權。勿因孩子的障礙而否定他。● 以坦然的心情,帶孩子走入人群和公共場合,儘量讓孩子有正常社交機會,並隨機教育群眾以正確態度面對身心障礙孩子。● 尋求協助,切勿孤軍奮鬥,家長們要互相聯繫,發揮團結力量。● 用智慧來實踐對孩子的愛,以愛化解礙。● 不要只看到孩子失去的能力而想加以挽回,應看他具有何種能力而去啟發。● 與其為孩子在人生旅途上鋪上地毯,不如為孩子穿上一雙鞋。與其說自閉兒是樂俊仁醫師全心全意擁抱的神奇寶貝,倒不如說,樂俊仁醫師更是自閉兒心上的神奇寶貝。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11年八月號第68~73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醫訊/自閉症兒童的認識與溝通技巧

醫訊/自閉症兒童的認識與溝通技巧#自閉症

根據花蓮總醫院精神科醫師陳俁榮在衛教文章上表示,有些家長在出生幾天內,就發現孩子不太對勁,自閉的孩子不會自然地注視雙親、也不會對爸媽微笑;抱在懷裡不但沒有「貼心」的感受,甚至根本沒有「親子交流」可言。文章上也提到,若自閉症孩子再長大一些,會出現愈來愈多的問題。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社交溝通障礙」,他們不知道如何和人相處,遇到陌生人常會出現極度焦慮、甚至情緒失控、自傷行為等,嚴重的自閉孩子,可能會合併智能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癲癇、或精神病症狀等,不過陳俁榮醫師也強調這些患者並非「自己封閉自己」,因為,他們看似封閉的心靈,其實需要更多的關心、更多的愛、以及更多的「肯納」(願意接納)。因此透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楊宗仁副教授,帶你認識自閉症兒童以及與自閉症兒童的溝通技巧。時間:4月14日(六)下午2時至4時地點:國泰醫院本館7樓視訊會議室(台北市仁愛路四段280號)洽詢:02-2708-2121轉1901-1905

陪伴孤獨星球的孩子 關心自閉症兒童

陪伴孤獨星球的孩子 關心自閉症兒童#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自閉症兒童有些人會稱他們為「來自遙遠星球的孩子」,因他們無法與人正常溝通,正常人也不太能理解他們的溝通方式,就算周圍有很多人相陪,他們也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孤獨地承受著一切,能幫助他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他們多交流溝通,讓他們慢慢地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新樓醫院職能治療師陳玥岑表示,自閉症通常可在兩歲半之前發現。目前醫學上對於自閉症成因仍無定論,但可確定的是自閉症並非來自教養不當或心理疾病,而是先天的腦部功能損傷所造成。自閉症無法經由服藥、補充營養等方式使患者完全痊癒,需藉由療育來提升患者功能表現。通常自閉症兒童的行為特徵包括:社會互動障礙,包括無法使用表情、手勢溝通,缺乏與人分享及將心比心的能力。溝通障礙,可能有口語發展遲緩,會重複或不適當使用字句,模仿能力不足。刻板行為,侷限且重複性的興趣及儀式化行為,過度專注在物體的細節。陳玥岑職能治療師表示,新樓醫院的自閉症的兒童職能治療主要是結合動作訓練、感覺統合治療、行為矯正技術、人際關係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運動治療訓練,及提供家長諮詢,協助解決兒童日常生活及學校所遇到的困難,提升適應能力。自閉症兒童的早期療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各方面的適應能力,讓孩子及早接受適當的評估與治療,協助孩子發展潛能;並給予家長足夠的教養支持,增進對孩子的了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