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助聽器

今年18歲的楊同學,自小即有輕度聽力損失,因為家庭經濟考量並未選擇配戴助聽器,直到小二聽力損失逐漸加重,嚴重影響學習,才透過社福單位的協助戴上助聽器。但助聽器畢竟有使用年限,來到高中時在助聽器已不堪使用的狀況下很幸運地,再次透過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戴上科林助聽器公益贈的助聽器,除了學習不中斷之外,也可以持續讓他投入在最愛的街舞與音樂之中。 失智醫療及照護成本攀高 專家建議從矯正聽損做起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學習,也會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同時也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僅醫療照護成本就超過2.8兆美元。而目前估計台灣有超過31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因此透過預防醫學降低未來失智醫療照護成本,已成為國內產官學界極度關注的議題之一。 針對聽損預防認知衰退的解決方案中,美國霍普金斯大學Dr. Frank Lin最新研究即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透過助聽器可以減緩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然而價格不斐的助聽輔具卻限制了許多患者獲得聽能改善的機會。 六都產官學攜手嘉惠弱勢聽損族群 提供百萬助聽器免費適配 在2024年世界聽力日前夕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與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聽力專業醫療團隊,跨領域結合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都社會局,攜手推動「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除了共同倡議聽力照護的重要性,透過全台服務據點最多的科林助聽器的公益捐贈,提供弱勢聽損族群免費的助聽器選配。即日起只要是年滿18歲,設籍六都,領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證明的聽損者,均可向六都轄區內之輔具中心遞件申請。捐贈額度為每一縣市一百萬,助聽器總額達六百萬。 對此高雄市社會局表示感謝,科林助聽器公司不但提供免費聽力檢查,更捐贈高價助聽器造福市民,讓聽損市民生活品質提升。也呼籲聽力受損的民眾切勿忽視定期檢查聽力,或因經濟困境而錯失提早治療的機會,因此結合民間力量共同照顧有需求的族群,並喚起民眾對聽力的重視。 「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聽力保護從定期聽檢做起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也是此次「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的台北市醫師代表王懋哲醫師表示,年長者聽力損失同時也會導致語言辨識度也變差,即使聽得到講話的聲音,也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目前臨床上聽損初期只須配戴輔具如輔聽器或助聽器,借重許多新科技即可回復到正常生活,恢復幸福感。本身配戴助聽器近20年的金鐘影帝陳博正也加入活動呼籲: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聽力問題,讓身邊的人「足艱苦」。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更建議,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例如50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工作或聽音樂者、或曾有耳疾或耳朵感染者。加上聽力損失和退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助聽器的介入時機對聽損者相當重要,而聽力損失一般在30至40分貝左右時便會逐漸影響到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此時便應考慮使用助聽器了。如果發現您或您的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聽力好不好?搓手指就能知道!專家警告:聽不見小心失智風險高5倍

聽力好不好?搓手指就能知道!專家警告:聽不見小心失智風險高5倍#助聽器

搓一搓手指,就能知道自己聽力好不好!不少人認為老年人聽力漸漸退化很正常,跟耳朵不好的長輩說話,只要講話大聲一點就好。但專家提醒,聽力損失不像其他疾病有明顯不適,不僅容易被忽略,更可能加重5倍失智風險。建議透過簡單「1招」篩檢聽力,只需花1分鐘就能知道自己目前的聽力狀況,且適用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操作。

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助聽器

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台後,台灣人的生活出現了極大的轉換,民眾紛紛戴上口罩、長期待在家中學習、工作,以預防疫情傳散。然而居家生活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後遺症」-聽損。研究指出,隨著遠距學習、工作的時數增加,電子產品、耳機的使用頻率、持續時間不斷增加,而聽力損失與個人聽力設備之間的關聯性也獲得證實。為呼應WHO今年「謹慎用耳,聆聽聲活」(To hear for life, listen with care)的口號,美律實業委託天下雜誌發起微聽損大調查,結果顯示已有超過75%的民眾近三個月出現耳朵異常狀況,恐有聽力損傷風險;調查亦指出民眾不分世代,均缺乏保護耳朵的知識,希望可透過此調查,讓大家正視耳力健康! 不是聽不清楚這麼簡單!每百人就有一人有輕度聽力損失 「蛤? 你說什麼,大聲一點!」這是你日常的招呼語嗎?聽不清楚可不只是對方講話再大聲一點這麼簡單!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張弘醫師指出台灣約有12萬的民眾有聽力損失的問題。如同近視可依據深淺分類,聽力損傷也可分為輕度(俗稱:微聽損)、中度、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聾。而造成聽損的原因,可能為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先天性聽損原因包含遺傳性及非遺傳性(如母體胎內感染、新生兒低體重、缺氧、嚴重黃疸)、後天性成人聽損則與疾病、外傷及噪音相關。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約有69,587人確診為微聽損,相當於每100人就有1人有輕度聽力問題。「如同近視需要矯正,聽力問題也需要透過正確的方式改善,如調整電子產品音量、配戴助聽器等,才可有效抑制聽力惡化。」張弘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研究都指出對整體環境的感知降低情況與聽力損傷可能相關,且增加了大腦認知的負擔,進而影響維持平衡感及步態的平穩,導致跌倒風險提高,也增加了住院及死亡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教授羅敦信表示,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超過35分貝即算是會對生活造成「困難」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人口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多,60歲以上族群中有超過25%,患有具障礙程度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未處置將導致溝通障礙、社交孤立、喪失自主能力、有可能伴隨焦慮和抑鬱、認知下降而失智等問題。正常聽覺能力的人往往不理解顯著的聽力損失衝擊,對於口語文字理解較慢的人視為智能下降,因此導致年長者退縮,以避免被貼上「慢」或「智能不足」的標籤。 另外,年輕成人使用耳機的情況也加劇聽力損失發生,根據Byeon (2021)針對南韓12至19歲532位年輕人之調查,發現每天平均在吵雜環境中使用耳機超過80分鐘者,呈現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22.3%,比起每日少於80分鐘者高出4.7倍風險。 最新調查:20世代「耳力」最差、40世代用耳習慣則瀕臨危險值  為更加了解民眾的用耳習慣,天下雜誌聯合美律實業,針對近3個月有使用過耳機的20-歲49歲民眾調查(共回收1,874有效樣本)。結果顯示,20世代使用耳機時間最長,有近八成(77%)年輕人幾乎每天使用耳機,顯見娛樂型態的改變,讓20世代幾乎耳機不離身。此外,長時間、高音量的重度沉浸使用者以40-49歲最為突出,40世代不論在追劇、線上會議及學習上,用耳習慣均達高風險值(係指連續使用耳機超過一小時且音量高於60%),顯示其更有較高風險暴露於聽損風險之下。聽力師陳雪霞指出,若長時間超過這個警戒範圍,就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進而影響聽力;而聽力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建議民眾發現有聽力漸弱的問題,要盡快至耳鼻喉科尋求解答。 電聲大廠美律實業吳夢璠處長表示,國際上對於聲音的安全標準是85dB(分貝)。但音量dB計算公式為指對數函數型,差3dB音量等同於就相差一倍,譬如85dB跟88dB看似相差不大,實則耳膜承受的音量壓力已增強一倍,一般人若無法得知耳機分貝數的大小,建議遵循66法則,也就是不超過播放設備之音量的60%,同時連續使用耳機60分鐘應該要休息一下。 林口微笑親子張弘醫師分享,近年來進入門診求助耳力問題的民眾有年輕化趨勢,多數更伴隨時常耳鳴以及耳朵過勞的狀況,在深入了解後,通常與長時間、高分貝暴露在噪音下有直接關聯,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測。 非處方簽助聽器可望上路 造福更多微聽損者 聽力損失的成因及程度因人而異,患者針對不同頻率的剩餘聽力,都會對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程度嚴重與否,聽力損失都有可能會影響生活、學習及工作表現。張弘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統計,成人聽損者平均等待十年才處置,顯示成年聽損者面對聽損的態度較消極。他呼籲有聽力問題的民眾應諮詢醫師專業醫療建議,目前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助聽器及選用輔助聽力儀器。 張弘醫師也分享到,美國FDA將於今年建立,一個不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簽的助聽器類別,若如預期在今年底通過後,部分聽力輔具可不需經過聽力檢查與驗配,即可在一般通路購買。他與聽力師陳雪霞亦聯合呼籲,聽力損失是不可逆的,民眾應留意電子產品、耳機等使用音量勿大於60%,且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即可預防聽力的衰退!

抗拒戴助聽器不矯正 大腦恐退化喪失語言辨識力

抗拒戴助聽器不矯正 大腦恐退化喪失語言辨識力#助聽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4歲的徐先生重聽情況已有10年之久,雖曾使用助聽器,但效果不佳,經常因為雜音聽不清楚,未每天配戴,僅在需要時才使用,以致語音辨識能力漸差,必須看人嘴型猜測意思,工作與生活非常不便,而到耳鼻喉科求診,醫師評估其聽力,並協助選配適合的助聽器,增加每日配戴時間,幾個月下來,徐先生已能輕鬆與人溝通,生活品質大幅改善。65歲後聽力退化 3成中耳炎未癒造成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指出,全台65歲以上年長者,每10人就有1至4人有聽力受損情形。當人體無法由聽覺接收聲音或理解聲音內容,影響社交與溝通時就是聽力障礙。一般而言,可聽到25以內分貝者屬正常聽力範圍,此範圍外可分成25-40分貝的輕度聽力障礙、40-55分貝的中度聽力障礙、55-70分貝的中重度聽力障礙、70-90分貝的重度聽力障礙、90分貝以上則為極重度聽力障礙。造成聽力障礙的原因繁多,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數為基因遺傳,65歲以後有3成患者是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造成耳膜破洞後,長期下來因髒污影響內耳神經所導致;部分患者才是因慢性退化與環境、噪音、疾病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黃韻誠表示,最適合戴助聽器的族群為中度聽力障礙者,但多數患者在聽力受損之初不以為意,認為是老化自然現象,未即時配戴,而錯失黃金矯正期,一旦嚴重到重度聽障時再配戴,即使聽到聲音,患者也可能因大腦長久未接收聲音刺激而退化,喪失語言辨識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戴助聽器雜音很吵?醫:選配錯誤導致當聲音經由外耳道、耳膜、三小聽骨、鐙骨時會被逐漸放大,最後透過耳蝸內淋巴液的震動使聽覺毛細胞擺動,產生神經衝動,大腦就能接收到外界訊息,解讀聲音。而助聽器好比微小型擴聲設備,能將聲音依據聽力障礙者的情況做不同程度的放大,再透過上述聽覺傳導系統送至大腦。但許多民眾有「戴助聽器會越戴越不清楚」的錯誤認知,黃韻誠表示,此種情況多為助聽器選配錯誤所導致,每個人耳道的長短寬窄不一,因此同一款型助聽器不適用每位患者,若助聽器無法與耳朵密合,將導致聲波形成亂流,成為嘈雜聲響來源。黃韻誠提醒,戴助聽器前應由耳鼻喉科醫師評估聽力狀況及語言辨識能力,再由聽力師協助選配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切勿隨意購買便宜商品,以免造成反效果。此外,民眾應減少長時間戴耳機與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把握黃金時期及早就醫。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助聽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當初就是聽不好,才不想戴助聽器啊!」75歲的呂伯伯表示,十年前聽力受損,買了助聽器,使用後沒改善且適應困難,最後索性不戴,近年聽力逐漸惡化,影響到出遊、聽講座等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讓他沮喪不已,不想因聽力退化放棄生活樂趣,決定鼓起勇氣重新佩戴助聽器。缺少聽力刺激 失智風險恐增5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65歲以上人口有近三分之一聽損,以此估算台灣聽損者約100萬人,但未佩戴助聽器者比例高達80%。聽力不僅與平衡、跌倒、心血管高度相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也顯示,減少聽力刺激,恐增加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民眾不能再忽視聽力問題。明基集團旗下虹韻助聽器啟動「180天滿意宣言」,為陪伴聽損者走過適應期,把試聽期拉長至180天,並客製化規劃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利用助聽器聽技巧的訓練,讓大腦重新連結聲音、適應助聽器,讓他們漸漸回到社交圈,改善溝通、不再害怕與人互動。全台39間門市、3間聽力所加入計畫,一路伴你聆聽。虹韻在台已有20年服務經驗,實際訪談使用者後歸納發現,價格、擔心他人眼光及無法適應是未佩戴助聽器的主因,其中無法適應佔大多數。虹韻總經理王安表示:「在服務過程中,觀察到太多人助聽器戴不住、聽不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佩戴流程,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許多挫折及壓力。」由於了解聽損者的需求與難處,虹韻正式發表助聽器「180天滿意宣言」。「180天滿意宣言」可享受坊間助聽器公司沒有的聽力服務,完整佩戴流程讓聽力照護服務更加完整,經統計,虹韻上半年已有近1600名購買助聽器的顧客進行助聽器聽技巧訓練,讓聽損者藉由透過聽力檢測、選擇合適的助聽器、音質調整和客製化專屬的助聽器聽技巧訓練教材,在180天內適應助聽器,若認為效果不佳或是對產品有疑慮,在第一個月或第六個月,可以申請全額退費。助聽器+客製化訓練 大腦與聲音再連結為什麼助聽器的試用期這麼長?原因在於重建聽覺神經與大腦的連結!根據美國國家衛生中心統計,有聽力問題的患者平均會延宕7年至10年才尋求治療,這過程中逐漸遺忘許多聲音,當戴上助聽器重新聽到聲音時,往往造成初次佩戴的不適應及不舒適等問題;王安指出,像是大自然裡的蟬鳴鳥叫,對一般人來說耳熟能詳,但曾有多名長者戴上助聽器後,對這些聲音感到陌生又奇特。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童寶娟表示:「長期聽力受損後,沒有接收語音刺激會造成神經退化及辨識力下降,除了聽覺輔具適時介入之外,需搭配聽能復健及技巧練習,幫助聲音與大腦重新建立連結。」許多文獻指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至少要三個月適應期,國外許多學者認同戴助聽器後,應搭配相關的聽能復健,可讓助聽器發揮較高的效益。北護曾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3、4年,針對佩戴助聽器個案進行聽能復健課程,許多個案因聽力受損,導致無法完整的聽懂一段簡短句子,經過多次聽能復健的課程練習後,才終於能夠清楚理解一整句話,重新踏出與人溝通的第一步。戴得住聽得好 協助聽損者找回自信王安表示,呂伯伯過去戴助聽器習慣不佳,有時戴、有時不戴,聲音與大腦重新的連結斷斷續續,所以認為效果不佳。配合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後,呂伯伯進步很多,現在即使對於沒有學過的聲音,也可以明確表達語調,走路時或在課堂中主動回應說話內容。虹韻180天滿意宣言,希望在陪伴聽損者的路上,戴得住、聽得好,協助每個使用者找回自信,重拾世界美妙聲音。

抗拒戴助聽器不矯正 嚴重恐大腦退化

抗拒戴助聽器不矯正 嚴重恐大腦退化#助聽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4歲的徐先生重聽情況已有10年之久,雖曾使用助聽器,但效果不佳,經常因為雜音聽不清楚,而未每天佩戴,僅在需要時才使用,以致語音辨識能力漸差,必須看人嘴型猜測意思,工作與生活非常不便,而到耳鼻喉科求診,醫師評估其聽力,並協助選配適合的助聽器,增加每日佩戴時間,幾個月下來,徐先生已能輕鬆與人溝通,生活品質大幅改善。65歲後聽力退化 3成早期中耳炎未癒造成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指出,全台65歲以上年長者,每10人就有1至4人有聽力受損情形。當人體無法由聽覺接收聲音或理解聲音內容,影響社交與溝通時就是聽力障礙。一般而言,可聽到25以內分貝者屬正常聽力範圍,此範圍外可分成25-40分貝的輕度聽力障礙、40-55分貝的中度聽力障礙、55-70分貝的中重度聽力障礙、70-90分貝的重度聽力障礙、90分貝以上則為極重度聽力障礙。造成聽力障礙的原因繁多,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數為基因遺傳,65歲以後則有3成患者是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造成耳膜破洞後,長期下來因髒污影響內耳神經所導致;部分患者才是因慢性退化與環境、噪音、疾病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黃韻誠醫師表示,最適合戴助聽器的族群為中度聽力障礙者,但多數患者在聽力受損之初不以為意,認為是老化自然現象,未即時佩戴,而錯失黃金矯正期,一旦嚴重到重度聽障時再佩戴,即使聽到聲音,患者也可能因大腦長久未接收聲音刺激而退化,喪失語言辨識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戴助聽器雜音很吵?醫:選配錯誤導致當聲音經由外耳道、耳膜、三小聽骨、鐙骨時會被逐漸放大,最後透過耳蝸內淋巴液的震動使聽覺毛細胞擺動,產生神經衝動,大腦就能接收到外界訊息,解讀聲音。而助聽器好比微小型擴聲設備,能將聲音依據聽力障礙者的情況做不同程度的放大,再透過上述聽覺傳導系統送至大腦。但許多民眾有「戴助聽器會越戴越不清楚」的錯誤認知,黃韻誠醫師表示,此種情況多為助聽器選配錯誤所導致,每個人耳道的長短寬窄不一,因此同一款型助聽器不適用每位患者,若助聽器無法與耳朵密合,將導致聲波形成亂流,成為嘈雜聲響來源。黃韻誠醫師提醒,戴助聽器前應由耳鼻喉科醫師評估聽力狀況及語言辨識能力,再由聽力師協助選配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切勿隨意購買便宜商品,以免造成反效果。此外,民眾應減少長時間戴耳機與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把握黃金時期及早就醫。

年長者輕忽聽力退化 恐陷交通危險

年長者輕忽聽力退化 恐陷交通危險#助聽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018年台灣老年人口突破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不斷的老化,年長者的聽覺功能障礙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聽覺功能退化,會嚴重影響年長者的情緒,社交與日常生活,成為公共衛生與國民健康的重要問題。佩戴助聽器治療 重啟人際溝通與聽覺享受奇美醫學中心一項聽覺生理學研究發現,聽覺誘發電位的第一波振幅,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縮小,從而使得第五波與第一波的振幅比,與年齡呈正相關。研究推測老化會使得耳蝸內毛細胞與聽神經間的神經突觸數量,日漸減少。即使純音聽力尚未明顯受損,便已造成神經編碼產生缺陷,進而影響中樞聽覺處理的表現。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部長林永松教授表示,臨床上年紀大的患者常抱怨聽得見,卻聽不清楚或常聽錯對方說話內容,即可能由於中樞聽覺處理出現錯亂。奇美醫學中心另一項聽覺生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於來自後方的聲音定位能力,普遍較弱,對於來自前方的聲音定位能力則較強,而對來自左、右方的聲音定位能力次之。近一步發現,即使純音聽力尚未明顯受損,人類辨識聲音來源的方向定位能力,已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這使得年長者在車多的馬路上行走時,無法準確的進行聲源定位。尤其當後方有汽機車急駛而來,年長者聽聲辨位倍感困難,以致無法先行往另一側閃躲,而使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這個風險更會因為老年性重聽的出現而大幅增加。日常生活,尤其外出時,助聽器就成了必要的安全輔助,而不單單只是溝通工具。醫師強調,老年人的助聽器,應鼓勵雙耳佩戴,以強化聽聲辨位的能力。雙耳佩戴更能使重聽者能夠在吵雜環境中,聽清楚對方的語言內容。「聽不見批評耳根靜」 逃避行為造成離群獨處許多老年性聽損的患者初期都排斥佩戴助聽器,常自我調侃:「聽不見別人批評,耳根更清爽!」這其實是一種退縮逃避的行為,容易使年長者因為口語溝通困難,逐漸離群獨處、情緒低落、社會適應能力大幅退縮,不利身心健康,而且日常活動的意外風險會悄悄高漲。延遲佩戴助聽器,往往加速年長者的語言辨識能力的流失,許多人常常在純音聽力閾值已經大於70分貝,或語言辨識能力已低於40%,才要求醫師協助選配助聽器。此時助聽器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需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方能重啟美妙的聲音世界。

每年200嬰失聰 植電子耳重獲新聲

每年200嬰失聰 植電子耳重獲新聲#助聽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小弟出生時聽力篩檢異常,父母發現他到了2歲仍不曾開口叫爸爸、媽媽,經檢查後得知雙耳均罹患重度聽損,配戴助聽器後成效不佳,經由人工電子耳與聽能創建的協助,吳小弟逐漸能像同年齡的小朋友們學習中、英文,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表示,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0.3-1%,以每年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每年有600-2000名新生兒罹患此疾病。其中90%以上患者父母聽力正常,而此族群當中1/3則為雙耳重度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名嬰幼兒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仍無法聽見。3歲前植電子耳 語言能力可恢復9成重度、極重度聽障的患者絕大多數為耳蝸出問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繞過受損的部分,以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需要留意的是,3歲前為腦部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因此把握此階段植入人工電子耳,嬰幼兒在適當的聽覺口語訓練後,語言能力可恢復8至9成以上,聽、說、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植入的時間越晚,成效會逐漸遞減,一般來說以不超過7歲為宜。而成人後才罹病的患者成效更佳,學語後失聰者其適應與訓練的過程通常較快而容易,據統計近九成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溝通、職場表現都與一般聽力正常者相當。微創手術可保留原有聽力傳統電子耳手術耳後傷口長達10-20公分,傷口照護相當不易,患者必須住院一周以上,且一個月後才能開機啟用。此外,手術必須破壞耳蝸原有構造放入電極,對於原有正常的毛細胞傷害也比較大,不易保留殘存聽力。改良後的微創手術傷口僅不到3公分,術後隔天或第二天就可開機啟用並出院,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此外,手術改由耳蝸的自然開口置入電極,可減少對原有正常耳蝸的破壞,進而保留原有聽力,以待未來更先進技術問世時受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