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台灣「聽損」人數破 12 萬 最新微聽損調查:20 世代「耳力」最弱、40 世代耳機開最大聲

2022/9/23

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台後,台灣人的生活出現了極大的轉換,民眾紛紛戴上口罩、長期待在家中學習、工作,以預防疫情傳散。然而居家生活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後遺症」-聽損。研究指出,隨著遠距學習、工作的時數增加,電子產品、耳機的使用頻率、持續時間不斷增加,而聽力損失與個人聽力設備之間的關聯性也獲得證實。為呼應WHO今年「謹慎用耳,聆聽聲活」(To hear for life, listen with care)的口號,美律實業委託天下雜誌發起微聽損大調查,結果顯示已有超過75%的民眾近三個月出現耳朵異常狀況,恐有聽力損傷風險;調查亦指出民眾不分世代,均缺乏保護耳朵的知識,希望可透過此調查,讓大家正視耳力健康!

不是聽不清楚這麼簡單!每百人就有一人有輕度聽力損失

「蛤? 你說什麼,大聲一點!」這是你日常的招呼語嗎?聽不清楚可不只是對方講話再大聲一點這麼簡單!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張弘醫師指出台灣約有12萬的民眾有聽力損失的問題。如同近視可依據深淺分類,聽力損傷也可分為輕度(俗稱:微聽損)、中度、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聾。而造成聽損的原因,可能為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先天性聽損原因包含遺傳性及非遺傳性(如母體胎內感染、新生兒低體重、缺氧、嚴重黃疸)、後天性成人聽損則與疾病、外傷及噪音相關。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約有69,587人確診為微聽損,相當於每100人就有1人有輕度聽力問題。「如同近視需要矯正,聽力問題也需要透過正確的方式改善,如調整電子產品音量、配戴助聽器等,才可有效抑制聽力惡化。」張弘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研究都指出對整體環境的感知降低情況與聽力損傷可能相關,且增加了大腦認知的負擔,進而影響維持平衡感及步態的平穩,導致跌倒風險提高,也增加了住院及死亡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教授羅敦信表示,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超過35分貝即算是會對生活造成「困難」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人口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多,60歲以上族群中有超過25%,患有具障礙程度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未處置將導致溝通障礙、社交孤立、喪失自主能力、有可能伴隨焦慮和抑鬱、認知下降而失智等問題。正常聽覺能力的人往往不理解顯著的聽力損失衝擊,對於口語文字理解較慢的人視為智能下降,因此導致年長者退縮,以避免被貼上「慢」或「智能不足」的標籤。

另外,年輕成人使用耳機的情況也加劇聽力損失發生,根據Byeon (2021)針對南韓12至19歲532位年輕人之調查,發現每天平均在吵雜環境中使用耳機超過80分鐘者,呈現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22.3%,比起每日少於80分鐘者高出4.7倍風險。

最新調查:20世代「耳力」最差、40世代用耳習慣則瀕臨危險值 

為更加了解民眾的用耳習慣,天下雜誌聯合美律實業,針對近3個月有使用過耳機的20-歲49歲民眾調查(共回收1,874有效樣本)。結果顯示,20世代使用耳機時間最長,有近八成(77%)年輕人幾乎每天使用耳機,顯見娛樂型態的改變,讓20世代幾乎耳機不離身。此外,長時間、高音量的重度沉浸使用者以40-49歲最為突出,40世代不論在追劇、線上會議及學習上,用耳習慣均達高風險值(係指連續使用耳機超過一小時且音量高於60%),顯示其更有較高風險暴露於聽損風險之下。聽力師陳雪霞指出,若長時間超過這個警戒範圍,就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進而影響聽力;而聽力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建議民眾發現有聽力漸弱的問題,要盡快至耳鼻喉科尋求解答。

電聲大廠美律實業吳夢璠處長表示,國際上對於聲音的安全標準是85dB(分貝)。但音量dB計算公式為指對數函數型,差3dB音量等同於就相差一倍,譬如85dB跟88dB看似相差不大,實則耳膜承受的音量壓力已增強一倍,一般人若無法得知耳機分貝數的大小,建議遵循66法則,也就是不超過播放設備之音量的60%,同時連續使用耳機60分鐘應該要休息一下。

林口微笑親子張弘醫師分享,近年來進入門診求助耳力問題的民眾有年輕化趨勢,多數更伴隨時常耳鳴以及耳朵過勞的狀況,在深入了解後,通常與長時間、高分貝暴露在噪音下有直接關聯,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測。

非處方簽助聽器可望上路 造福更多微聽損者

聽力損失的成因及程度因人而異,患者針對不同頻率的剩餘聽力,都會對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程度嚴重與否,聽力損失都有可能會影響生活、學習及工作表現。張弘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統計,成人聽損者平均等待十年才處置,顯示成年聽損者面對聽損的態度較消極。他呼籲有聽力問題的民眾應諮詢醫師專業醫療建議,目前可透過藥物及手術、助聽器及選用輔助聽力儀器。

張弘醫師也分享到,美國FDA將於今年建立,一個不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簽的助聽器類別,若如預期在今年底通過後,部分聽力輔具可不需經過聽力檢查與驗配,即可在一般通路購買。他與聽力師陳雪霞亦聯合呼籲,聽力損失是不可逆的,民眾應留意電子產品、耳機等使用音量勿大於60%,且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即可預防聽力的衰退!

  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_世界聽力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_2021
  2.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聽損,損失的只有聽力嗎?
     https://www.chfn.org.tw/publication/article/2/not_just_hearingloss
  3. Wagatsuma, Y., Daimaru, K., Deng, S. et al. Hearing loss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BMC Res Notes 15, 228 (2022).
  4.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學報_為什麼漸漸聽不清—成人後天聽損成因及預防
  5. WHIO_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_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afness-and-hearing-loss
  6. Byeon H. Associations between adolescents' earphone usage in noisy environments, hearing loss, and self-reported hearing problems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outh Korea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Medicine (Baltimore). 2021 Jan 22;100(3):e24056.

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