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

生食蔬果 真的比較健康嗎?

生食蔬果 真的比較健康嗎?#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真的是天然ㄟ尚好嗎?生菜沙拉真的比熟食更營養嗎?大家都說多吃沙拉可以增加纖維質,幫助新陳代謝,買蔬果汁也都標榜可以排毒美白,看看中午每家蔬果汁店都大排長龍,這樣吃真的能為健康加分嗎?吃生食對於身體有什麼影響?毒物科專家林杰樑說,生食若處理不當,會有細菌或寄生蟲,最嚴重會引發敗血症、腎衰竭導致死亡。而許多人早餐喜歡來杯豆漿,感覺健康又營養,但生黃豆豆漿真的比熟黃豆豆漿營養價值更高嗎?對此,林醫師指出,豆類不能生食,豆類生食容易造成腹瀉以及血便,因此豆漿還是使用煮熟的黃豆比較安全。而許多愛美的女性會選擇吃生菜沙拉搭配蔬果汁,認為健康無負擔。林醫師表示,生菜選擇生食和熟食的營養價值其實是一樣的,且熟食較安全,而蔬果汁的蔬菜水果一起放到果汁機打,容易增加汙染,且去渣之後,更沒有營養價值,因為沒有纖維。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蔬菜都是適合生吃,例如:波菜含有草酸鹽,烹煮可以將消除草酸鹽,但生食會造成腎衰竭;苜蓿芽生食若吃太多,也易造成紅斑性狼瘡。林杰樑醫師表示,生食最常發現的問題,為農藥殘留、細菌以及寄生蟲,美國醫學調查,美國十大危險食物第一名就是蔬菜類,案例最多的為廣東住血線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患者多半出現腦膜炎,有死亡的危險,大多存在蝸牛身上,只要蝸牛爬過的蔬菜生吃都有這危險。因此,如果要在家自己處理沙拉或是蔬果汁,可使用一些蘇打粉加水,因為蘇打水含鈉,農藥屬油溶性,洗蔬菜時為避免毒物影響健康;洗菜時,先直接用清水洗,再泡蘇打水,最後再將根部切掉。

饗食天堂生菌數超標 避免生食水產

饗食天堂生菌數超標 避免生食水產#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知名餐廳饗食天堂食物中毒案件未落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日公布饗食天堂27件食品、環境檢體及23件人體檢體檢驗結果,有1件「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超出標準值4倍,另3件生魚片抽驗衛生標準不符規定。23件人體檢體病原體檢驗結果均為陰性。該局前已採樣2家分店的6件生蠔,送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檢驗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目前檢驗中,並已通知駐外單位協助調查韓國輸入生蠔類產品是否遭受污染。抽檢饗食天堂4家分店,共27件食品及環境檢體(包含1件食用冰塊、3件生蠔、7件生魚片、16件環境檢體),有4件檢驗結果不符規定,包含「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460MPN/g)、「鯛魚生魚片」、「鮭魚生魚片」、「旗魚生魚片」分別檢出生菌數及大腸桿菌群衛生標準不符規定,已通知限期改善,將擇期複抽。饗食天堂生蠔檢出仙人掌桿菌病因性微生物超過100個,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1條第1項第4款食品中「染有病原菌」之規定,將處分饗食天堂6萬元罰鍰。仙人掌桿菌分布於自然界,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毒症狀可分為嘔吐型及下痢型兩類,嘔吐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大都與米飯或澱粉類製品有關,蒸煮或炒過之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最常見的污染途徑。腹瀉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製品。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冷藏不夠,保存不當,預防方法包括避免食物受到污染、烹調後儘速食用,避免長期保存,尤不可於室溫下貯存,如不立即供食,應冷藏保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生鮮海產及魚貝類易受生長環境中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污染,腸炎弧菌是一種生長在海水中的細菌,在30~37℃環境下繁殖速度很快。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傳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廣泛,病毒顆粒非常少量(1~10個)即可致病。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及頭痛等。由於生食受污染的生鮮水產易造成食品中毒,故避免生食水產品,生鮮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勤洗手,以預防發生食品中毒。

避免生食生鮮海產 應加熱煮熟再食用

避免生食生鮮海產 應加熱煮熟再食用#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發生民眾於知名連鎖餐廳用餐後發生食品中毒事件,初步流行病學調查,疑似食用生蠔所造成,中毒事件發生期間,業者所供食的生蠔均由韓國進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已責成相關衛生局將自韓國進口之生蠔全面暫予封存,目前封存數量共計7,204箱及114,210顆,並已針對自韓國輸入之生蠔及貝類產品,在邊境採取全面逐批查驗管制措施,自6月9日至今,僅有一批韓國進口貝類產品(100公斤)申請報驗,目前正在查驗中。生鮮海產及魚貝類易受生長環境中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污染。腸炎弧菌是一種生長在海水中的細菌,在適宜的生長環境下(30~37℃)繁殖速度很快,可在12~18分鐘內繁殖一倍,目前腸炎弧菌造成的食品中毒發生率在台灣排名第一。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傳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廣泛,病毒顆粒非常少量(1~10個)即可致病。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及頭痛等。由於生食受污染的生鮮海產及魚貝類極可能造成食品中毒,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避免生食水產品,應充分加熱煮熟再食用;生鮮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勤洗手,以預防發生食品中毒。

產前檢查正常 吃沙拉、乳酪竟讓嬰兒染李斯特菌

產前檢查正常 吃沙拉、乳酪竟讓嬰兒染李斯特菌#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平常有吃「未完全煮熟食品」的外籍配偶,懷孕後其產前檢查皆正常,在生產前一天卻突然發燒,嬰兒出生後在臉部與四肢出現皮膚疹,隔日早上更出現發燒、活力變差現象等現象,經培養結果證實其感染為李斯特菌所引起的早發性敗血症合併腦膜炎,另一名懷孕產前檢查也均正常,但懷孕期間為了增加胎兒營養經常進食軟乳酪,生產前一天也發燒,嬰兒出生後便出現胎便吸入症候群,經血液培養檢查也證實感染李斯特菌,醫師指出,大多數的感染都被認為是和飲食有關的。成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林毓志指出,1990~2007間台灣僅有14例零星病例出現,上述兩例為成大開院以來首次接獲的案例,可能是近年來台灣人飲食習性的改變,產生李斯特菌感染率上升,讓醫師們很擔憂,林毓志醫師表示,感染李斯特菌的主要傳染途徑以食物為媒介,易受感染的食品包括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及冰淇淋等,或經常接觸牲畜的工作者,例如獸醫、畜牧業、寵物飼養者、禽鳥飼養者也容易被感染,潛伏期短則3天,長到70天。孕婦在懷孕初期若遭此細菌感染可能會導致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若在懷孕後期才受感染通常症狀較輕微,但分娩時胎兒會受到產道感染,可能在出生後一至四星期會出現細菌性腦膜炎。因此林毓志醫師提醒孕婦們,懷孕期間食用肉類務必煮熟,食用蔬菜水果前必須把它清洗乾淨,不要喝生的牛奶,勤洗手以及保持刀具、餐具的清潔,至於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免疫不全的病人由於是屬於高危險群,對於軟的乳酪製品更應該盡量避免,冷凍食品也應該加熱足夠後再食用,對健康較有保障。

生吞蚵仔竟死!致命創傷弧菌是兇手

生吞蚵仔竟死!致命創傷弧菌是兇手#生食

一名五十歲男性因生吃蚵仔,感染創傷弧菌 (Vibrio vulnificus,又稱海洋性創傷弧菌或海洋弧菌),短短四十八小時內送醫不治。病患曾經生吞一顆蚵仔,沒想到血壓漸漸的往下掉、意識模糊,醫師高度懷疑感染創傷弧菌,馬上投以強效抗生素治療,但因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自我免疫力不佳,四十八小時內產生猛爆性敗血症,最終仍引發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臺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銘義說明,身體健康的人感染創傷弧菌,病癥的表現可能只會拉肚子、皮膚出現蜂窩性組織炎。但這位病患本身有酒精性肝硬化,肝的解毒性已經非常的低,再碰上很毒的創傷弧菌,自然就難以抵抗。黃銘義醫師指出,創傷弧菌最大的致命危機在於「個人的免疫力」,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癌症與糖尿病患等抵抗力不佳者要特別小心。除了生吃海產(如:蚵仔、螺類、貝類、生魚片),也有可能因為被魚刺、魚鉤刺傷皮膚而感染創傷弧菌,傷口感染部位有腫脹、紅斑、進而形成水泡、壞死性筋膜炎,死亡率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愛吃生食沙氏門桿菌感染 老翁股溝腫大送醫

愛吃生食沙氏門桿菌感染 老翁股溝腫大送醫#生食

根據醫學臨床發現,住在海線一帶且愛吃生食,如生魚片、活蝦及生雞蛋、生喝鱉血、吃生菜等的民眾感染「沙門氏桿菌」的病例較多,不過也可能有例外,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指出,日前一名81歲的老翁突然感覺右腳不適,便到國術館拉筋改善,不料右股溝突然出現腫脹,右下肢水腫且有發燒現象,到醫院求診後發現,右邊總股動脈有血管瘤合併破裂及沙門氏桿菌感染。(圖片為生魚片。)根據媒體內容指出,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吳清文指出,沙門氏桿菌感染,除了與愛吃生食的飲食習慣有關以外,若免疫力低與患有心臟血管疾病者,也容易受到沙門氏桿菌感染,若出現併發症可能危及生命,如造成腸穿孔、敗血症、腦膜炎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染病內科主任陳田柏與傳染內科醫師陳彥旭表示在衛教資料中表示,每一年臺灣約有數千位國人受到感染而發病,臺灣沙門氏桿菌的抗藥性相當嚴重,造成病患治療上的困難,所以,如何預防變得更重要。溫泉造景石刮傷小腿 男子染沙門氏桿菌致敗血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64盛夏多注意飲食衛生 慎防”沙門氏菌腸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087危險!吃蝸牛爬過的食物 染「廣東住血線蟲」婦人險喪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75

國際食因性疾病頻傳 民眾要注意不生食、不生飲、勤洗手

國際食因性疾病頻傳 民眾要注意不生食、不生飲、勤洗手#生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疫情資料顯示,今年國際間嚴重的食因性疾病疫情頻傳,近年因外籍勞工的引進,國人出國工作、經商或旅遊等國際交流頻繁,增加境外移入傳染病並在國內散布的風險,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加強防範,落實「不生食」、「不生飲」及「飯前便後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以降低罹病風險。疾管局指出,工廠食品量產、銷售網路擴大、生食料理與生機飲食盛行等,是近年國際間食因性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國際上除了霍亂、傷寒等疾病持續發生於東南亞、中南美洲及非洲等國家外,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食因性疾病亦無法倖免,例如德國芽菜引起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造成歐洲及北美洲超過4,000名報告病例,50人死亡;4月下旬發生在日本烤肉連鎖店的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確定病例81位,4人死亡,經調查與生牛肉料理具有高度關聯性;今年9月因美國科羅拉多州某農場哈密瓜引起的李斯特菌症疫情,截至日前已有28死亡;另美國因牛絞肉造成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或污染食品導致沙門氏菌感染事件亦經常發生。台灣在公共衛生上的努力與推行各項防疫措施,環境衛生的改善及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與鄰近東南亞國家比較,過去因糞口途徑傳播的疾病在國內已較為少見。然而由於國際交流頻繁,台灣33年未曾發生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布氏桿菌症,即於今年已出現5例布氏桿菌症境外移入病例,其中4名於出國期間曾生飲奶製品而感染;另出國前往印尼及柬埔寨旅遊的痢疾群聚事件亦經常發生。國人近年對於異國食品接受程度增加,如生肉或生菜料理等,也將增加食因性疾病感染機會,造成國內防疫的威脅。食因性疾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會藉由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或嘔吐物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傳染,也可經由與病人的密切接觸傳染。食因性疾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瀉(水樣便、血便及黏液便等)、腹痛、噁心及嘔吐等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