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

兒童尿床適時就醫 改善症狀建立信心

兒童尿床適時就醫 改善症狀建立信心#尿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8歲的宥宥以經上三年級了還尿床,媽媽帶他到醫院就醫診,聽到媽媽長時間累積的不滿在診間內劈哩啪啦地發洩了出來,讓宥宥感覺既丟臉又委屈。醫師診斷後,認為宥宥是「原發性單一症狀尿床」,經過持續6個月的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後,現在尿床症狀已慢慢獲得改善且持續追蹤。小朋友為什麼會尿床?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張藝馨指出,尿床其實是很常見的症狀,是指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的無意識排尿。依照臨床上的定義,「尿床」是5~6歲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2次或2次以上在夜間尿床;或6歲以上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1次或1次以上在夜間尿床。膀胱是我們人體發育最晚成熟的器官,平均約要到六、七歲後才會有較精準的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尿床的治療指引都建議六歲以上再開始尿床治療的原因。小朋友尿床的原因主要可歸為三大類:1.夜間多尿症:是最常見的原因,跟飲水太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有關。膀胱容量變小:跟膀胱過動症、膀胱逼尿肌/括約肌協調異常、便秘、泌尿道感染有關。2.睡眠覺醒異常:發育遲緩、睡眠呼吸中止、遺傳因素等。簡單來說,當夜間尿很多或膀胱容量太小時,睡覺時膀胱一下子就滿了,這個訊號傳到了大腦的覺醒中樞,但大腦卻決定忽略它,不喚醒孩子,結果膀胱因反射而排尿,就造成了尿床。3.原發性尿床:若孩子出生後尿床的現象就一直沒停過,這稱為「原發性尿床」。如果中間曾有六個月以上沒有尿床,後來又再發生尿床的現象超過一個月,稱為「次發性尿床」,有可能和泌尿道感染或特殊因素有關(如家中有新生兒,大孩子表現退化行為以獲得大人關注)。尿床會做哪些檢查?首先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之前是否有泌尿道感染、有沒有開過刀、便祕或其他疾病等等,針對排尿的部分會釐清是否伴有其他如漏尿、頻尿、尿急等症狀。若原發性尿床(尿床一直沒停過)且伴有白天的其他排尿症狀,則稱為「非單一症狀尿床」,在致病機轉和治療上均較為複雜。若只有夜間尿床沒有其他白日排尿症狀,稱為「單一症狀尿床」,通常原因比較單純,治療效果較佳。問完病史後,會做基本的身體理學檢查(腹部觸診、生殖器外觀和薦骨觸診等),實驗室檢查(驗小便、抽血確定腎功能正常)和腎臟膀胱超音波檢查。接著,會請家長和小朋友回家寫「尿尿日記」和「尿床日記」。藉由客觀記錄兒童的排尿量、喝水量、排尿時間,以及是否有漏尿、急尿感等等,協助醫師了解孩子真實的排尿狀況。另外「尿床日記」則用讓小朋友貼貼紙的方式,一方面讓孩子參與尿床的記錄,一方面藉由貼貼紙來產生正向的回饋,幫助治療。尿床要怎麼治療呢?所有的尿床治療都是先從觀察孩子的日常飲水與解尿開始,找出適當的對策加以治療。認真詳實的「尿尿日記」,可以幫助醫師更快更完整的了解孩子尿床的癥結點。一開始還是先從行為治療開始,建立較好的飲水習慣(白天多喝,睡前兩小時不喝水)、正確的小便姿勢(用小板凳腳踏實地尿尿)、預防便秘、睡前排空膀胱等。確實地調整生活上的小細節,有時對尿床就有不錯的效果。若行為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藥物來幫忙。常用的第一線藥物是抗利尿激素(desmopressin),這個藥物是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會讓腎臟吸收水分使尿液濃縮。奇美醫學中心使用的是口溶錠,對兒童的副作用較少且易服用。從兩顆(120微克)開始逐漸加量,最大使用量是四顆(240微克)。若第一線藥物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第二線或第三線藥物一齊使用,互相搭配調整比例,以求最大效果。醫師每一到三個月都會評估病人狀況調整藥物,若達到滿意的療效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慢慢減量了。尿床不是孩子的錯 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張藝馨醫師表示,孩子尿床,家長的壓力是很大的,不但要清理善後,更常要半夜爬起來叫孩子上廁所,往往搞得家長自己睡眠不足,情緒暴躁,更影響了白日的工作和生活。事實上,尿床常給兒童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創傷,父母的責備和同儕的眼光常讓尿床的孩子衍生出內向害羞、低自信心等特質。因此,如果能正視尿床問題,配合醫師作檢查和記錄,認真執行行為治療和規則服藥,尿床症狀是有機會改善的。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輕父母的生活和心理負擔,減少親子間的摩擦,還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促進人際關係呢!

家中寶貝仍尿床?耐心關懷可改善

家中寶貝仍尿床?耐心關懷可改善#尿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多數家長抱持著「小朋友尿床很正常,長大就會好了」的想法,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呼籲家長應重視準學齡兒童(6至7歲)尿床的問題。尿床可能影響孩童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因此若超過6歲的孩子仍持續每月2次在夜間尿床,症狀連續3個月以上,應盡早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臟科就診,積極接受完整治療,尿床治癒率可達9成。正視尿床症狀助孩子擺脫心理創傷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依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尿床所困擾,其中男生尿床的比例較高。當孩童害怕外宿出現夜間尿床症狀時,被家長責備或同儕取笑,造成孩童緊張,夜晚睡不好、或想掩蓋自己尿床的事實,尿床的陰影造成孩童心理的創傷與自卑。尿床不是小孩的錯!應積極就醫學會楊緒棣理事長說,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要原因可分為三類,包括:「夜間多尿症」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行為療法接軌口服藥物 治癒率達9成當孩童有「夜間多尿症」時,會先以行為治療,導正孩童不恰當的喝水習慣及培養規律性解尿習慣,並規範孩童於睡前2小時少喝水。如果行為治療沒有改善夜間尿床的問題,則可以依據國際間的臨床指引以及我國專家共識建議,第一線推薦治療藥物是睡前服用「口服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許多研究證實抗利尿激素類藥物能有效改善尿床的症狀,藉由抗利尿激素類似物之作用減少夜間的尿液製造,降低孩童尿床的發生機會。尿床確實是一個困擾的問題,但透過專業治療介入,多數尿床可以治癒,建議家長別因尿床斥責孩子或不耐煩,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進而影響學習。

幼兒總尿床 中醫治療證型分3種

幼兒總尿床 中醫治療證型分3種#尿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孩子戒尿布後,正常情況下,夜眠時若有尿意可自然醒來如廁,但若過度沉睡則可能發生「夜間遺尿」。8歲的劉小妹妹整年幾乎天天夜尿,父母親洗被單洗到來不及,就診中醫師,透過雷射針灸和中藥治療,解決劉小妹妹長期的困擾。8成尿床屬於原發性遺尿 控制膀胱排尿未成熟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說明,嬰幼兒的神經與泌尿系統處於發育階段,小便的控制能力差,偶而會有尿床狀況。但如果超過5歲仍有尿床,就需要醫師評估治療。遺尿症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2大類。原發性遺尿是由於控制膀胱排尿的功能未成熟,8成的尿床屬於原發性尿床;續發性遺尿則多因膀胱病變、泌尿道感染、腎臟或輸尿管病變等。通常排除一切泌尿系統病變後,學齡期多屬單純性尿床,可能會造成兒童心理壓力,產生自卑感,也造成父母很大的挫折感。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個性急躁 中醫治療遺尿分3種中醫認為尿液的生成排泄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有關。臨床上針對造成遺尿的原因必須對症下藥才有療效。中醫對此病多從腎與膀胱虛寒來治療,多用補腎固澀的中藥。長輩遇到小孩尿床,會以人參、黃耆等補性的中藥給小朋友吃,但若是熱性體質吃這些補藥反而會適得其反。小孩尿床並非一味吃補藥即可改善,吃中藥還是要看中醫師診斷後再根據體質症狀給適當藥物,家長千萬不要自行去拿偏方中藥給小孩吃。臨床上中醫治遺尿通常分下列3種證型:1) 「腎氣虛寒」型/先天不足,發育較為遲緩,體力差、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小便量多而清澈,夜晚尿床的次數多量也多。中醫治療以溫腎固澀,用八味地黃丸加減治療。2) 「脾肺氣虛」型/後天失調,體力欠佳,臉色蒼白、因脾氣虛故胃口不好而大便拉稀、說話有氣無力、稍一活動汗流夾背,夜間尿床的次數亦多,中醫治療以健脾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3) 「心經濕熱」型/則是個性急躁而容易生氣,晚上常磨牙,易受驚嚇,唇色偏紅,尿床的次數及尿量都較少且顏色較黃;中醫治療以宜瀉心火清熱,用導赤散加減來治療。睡前水限量攝取、就寢前如廁降低尿床可能性除了中藥治療外,針灸氣海、關元等穴位也可改善小兒尿床,怕痛的孩子還可選擇雷射針灸。雷射針灸將低能量的雷射刺激穴道,無痛、安全,同樣也可達治療效果。國外已有使用雷射針灸治療小兒尿床相關研究,可減少每週尿床的次數,研究結果已刊登在泌尿外科國際學術期刊。尿床的兒童除了可接受中醫治療,也可同時建立行為準則來輔助。如限定晚餐與睡前的水量攝取,並規定就寢前需如廁,徹底將膀胱尿液排空。或者夜眠期間使用鬧鈴,在固定時間點起床如廁等方法均可運用。或是白天憋尿訓練,白天有尿意時,請小朋友先稍忍一下,延長2次排尿間隔,可助撐大膀胱容積,也可讓他們知道脹尿的感覺。避免白天過度遊玩,以免疲勞貪睡,夜間難醒解尿。楊成湛主任提醒家長,除了儘量少穿尿布,以免養成孩子依賴的心理外,若發現小孩會尿床,首先切勿責罵或處罰,以免日後留下心理陰影,應設法了解原因,並訂定適當的行為規範,讓孩子記錄沒有尿床的日子,當累計到預期的目標時就給予獎勵。萬一尿床了,家長換洗床單時應讓孩子一起參與,訓練責任感。若5歲以上仍有尿床現象,則應留意有無其他疾病,積極尋求治療。

小便滴滴答答!他尿失禁嚴重 沒用護墊不能睡

小便滴滴答答!他尿失禁嚴重 沒用護墊不能睡#尿床

(優活健康網陳思綺/綜合報導)忍不住就尿出來!62歲的陳先生,幾年前曾短暫做過攝護腺肥大治療,因忙碌而中止,近一年來陸續出現排尿困難、急尿,有時來不及到廁所就尿下去。近期情況更加嚴重,排尿時用滴的,每次只能尿出少許,且不時有尿液滲出,甚至需要用護墊檔著才不會弄濕外褲,最後連夜間也會尿床,不得不就醫。3~4成老年人 有漏尿困擾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泌尿科醫師周固指出,尿失禁就是不自主的漏尿,並非只是女性的問題,男性也會發生。據美國2014統計,65歲以上約30~40%的人有漏尿困擾,男性約占5~15%。上述個案經初步理學檢查,下腹部微凸,無明顯壓痛;肛門指診發現攝護腺肥大,超音波檢查確認餘尿量高達800cc以上(正常約為400cc)。診斷為攝護腺肥大合併尿滯留及滿溢性尿失禁,經攝護腺雷射切除手術後,排尿情況得到改善,且餘尿量恢復正常,不再漏尿。尿失禁分4種 年紀大是主因周固醫師說明,滿溢性尿失禁發生原因,為膀胱無法正常排空,當小便累積過滿,又持續增加時,膀胱壓力上升,使得小便溢出;同時因膀胱壓力過高,使尿液無法自腎臟排出,而積聚在腎盂內,甚至膀胱輸尿管發生逆流,造成腎水腫。此個案由於攝護腺肥大,長時間小便困難,造成膀胱失去代償功能,尿液常不自主的滲出,發生在夜間時就與尿床相似,倘未儘早治療,腎功能也會受到影響。造成男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包括: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治療後、神經病變(如糖尿病、脊椎受傷、多發性硬化症、中風等)、服用藥物、年紀大於65歲。周固提到,尿失禁可分為四類:1) 應力性尿失禁/是膀胱出口閉鎖不佳造成,當腹部用力,像是咳嗽、大笑等情況時,腹壓增加,壓迫到膀胱就會漏尿。2) 急尿性尿失禁/膀胱過動所致,可能當感到尿意,來不及到廁所便尿出來。3) 滿溢性尿失禁/因膀胱無力或尿道阻塞導致。4) 功能性尿失禁/由於藥物或其他健康問題造成。周固醫師提醒,小便頻繁,每次只能尿出少量尿液、排尿時要等很久才能尿出、小便無力、要用盡力氣才能尿出、尿完後仍感覺沒尿乾淨、排尿不舒服、腹部持續有腫脹感,倘有以上情況時,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對腎臟造成傷害。

拒學、尿床、吸手指 恐是開學症候群作祟

拒學、尿床、吸手指 恐是開學症候群作祟#尿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再過幾天暑假即將結束,新學期將開始,有些家長可能會趁著暑假的尾聲,帶孩子盡情玩耍,但醫師提醒,過大的情境落差很可能會讓孩子陷入「開學症候群中」,嚴重者可能出現拒學、退化等表現,所以,剛開學第一、二週需特別注意,別讓開學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胃痛、失眠 也都是症狀之一萬芳醫院精神科張勝傑醫師表示,不只上班族會有Monday Blue,小孩也會因開學而產生開學症候群,嚴重者還會出現拒學情形,也可能伴隨肚子痛、胃痛、失眠等生理反應,因此,建議家長最好不要讓孩子在開學前玩得太瘋,以免孩子的情緒與作息一時難以轉換。開學症候群 多發生於開學後2週開學症候群大多發生在開學後的前2週,萬芳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臨床上曾有孩子因為開學,發生退化行為的例子,像是原本已經不尿床的小孩,在剛開學時卻常常尿床;或早已戒掉吸手指習慣突然又開始吸吮手指頭,這些可能是因開學後情境轉換,造成孩子適應壓力的退化行為。通常要花一到兩週的時間適應開學的情境轉換,家長可藉由調整作息、早睡早起、多運動,避免開學症候群的症狀,另針對即將進入國小一年級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可先帶著孩子參觀校園、口頭描述上課的情景,為他們做好心理建設。適應開學程度 與個性有關張勝傑說,適應開學的程度因孩子個性不同而異,若孩童出現開學症候群,建議家長先耐心陪伴孩子適應開學生活,但若開學症候群的情形超過兩週都未獲改善的話,則建議家長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孩童尿床,該看醫生嗎?

孩童尿床,該看醫生嗎?#尿床

孩童「尿床」對大部份的家長而言,雖然不算嚴重的問題,卻是相當困擾的一件事。尤其到了冬天,面對尿濕的厚厚棉被,心中更是無奈。也往往因為這個問題,而造成親子之間的不愉快。多數的兒童在四至六歲時已能正常的控制膀胱。據統計,五歲兒童約23%會尿床,每年有15~20%的尿床兒童會自然痊癒。那到底何時該看醫生,何時又該開始治療呢?一般說來,需要開始醫療諮商的年齡為五足歲,也就是說,五歲兒童每週尿床兩次以上者,應該向醫師求診。夜尿的情況若持續到六歲以上,就需要比較積極的治療了。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 蔡亞秦醫師指出尿床可分為原發性、續發性兩種。出生後一直有尿床現象者屬於「原發性」尿床;若曾經有六個月以上未尿床而後再出現尿床者則屬於「續發性」尿床。造成續發性尿床的原因可能是後天的疾病,例如:泌尿道感染、尿路畸形、糖尿病等。雖然臨床上因為這些因素造成尿床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是需要盡早就醫的原因是為了確認沒有嚴重的泌尿系統疾病,並且及早給予適當的治療。至於造成原發性尿床的原因有很多看法,目前認為大多是由下列幾個因素造成:( 1 )遺傳因素︰父母親若曾經有過尿床的情況,其子女尿床的機會將比一般人高。( 2 )膀胱容積較小︰有些研究顯示尿床的小孩膀胱容積比不會尿床的小孩還小。( 3 )抗利尿激素夜間分泌不足:抗利尿激素正常情況在夜間分泌量會上升,因而使小便量在夜間減少。研究顯示尿床的小孩可能缺乏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而造成夜間多尿。( 4 )睡得太熟:研究顯示會尿床的小孩較不會尿床的睡得較熟,且不容易被叫醒。在治療方面,可分為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抗利尿激素、三環抗憂鬱劑、抗乙烯膽鹼藥物;行為治療包括尿濕喚醒警鈴、動機治療、膀胱漲尿訓練。另外,在晚餐後限制水分的攝取,上床之前提醒小孩再去上一次廁所,都有助於改善尿床的狀況。尿床的治療是需要父母與孩童同心協力,尤其必須提醒家有尿床兒的父母親必須有耐心,以讚美和鼓勵取代責罵和懲罰,再配合適當的藥物及行為治療,相信一定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能使小朋友更有自信,更快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