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治療

肺癌患者有福 新標靶藥療效佳!

肺癌患者有福 新標靶藥療效佳!#標靶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身為高階主管的林小姐,生活常日夜顛倒壓力大,民國99月3月從大陸回台時一直發燒,到醫療院所檢查,發現胸腔有陰影,確診為晚期肺腺癌,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腦部。使用標靶藥物10-13個月 會產生抗藥性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晚期肺癌患者治療方式為化療、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標靶治療可透過基因檢測為個人量身訂製精準治療方法,但是,晚期肺腺癌患者,如果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約莫為7成有效率,無惡化存活期大約是10-13個月,和化療相比,平均存活期可延長至24-30個月。令醫界束手無策的是,10-13個月之後,患者體內的T790M基因會突變並對第一線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使治療失敗,也讓醫界思考能否找出接手的標靶藥物,讓治療的戰線更加延長。快速核准 使更多病患能提早受益研究發現,針對基因突變患者,使用第三代TKI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PFS)中位數為11個月,客觀緩解率為(ORR) 66%,治療反應時間為12.5個月,陳育民理事長指出,以第三代TKI標靶藥物實驗為例,臺灣繼歐洲、日本、韓國後,也快速核准,僅231天就取得許可函,使更多病患能提早受益。ct-DNA血液檢測 7天找出抗藥基因陳育民解釋,要如何能簡單找到T790M基因,以利精準對症下藥,使用第三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在精準醫療的概念下,醫界發現腫瘤細胞在死亡破裂後,會釋出小片段DNA進入血液循環,換言之,腫瘤內的基因,會飄散在血液中並隨之流動,稱作ct-DNA。因此,透過抽血驗ct-DNA,大約7-10天即可判斷腫瘤類型及基因有無突變,比起傳統的切片篩檢,抽血檢驗對病患來說可以減少疼痛,也能避免病患因為體力不佳,導致無法開刀等問題,不過,ct-DNA的缺點是檢測成本較高3。

晚期肺癌3成易轉移致腦部!標靶治療有助延長存活期!

晚期肺癌3成易轉移致腦部!標靶治療有助延長存活期!#標靶治療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10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3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的首位,其中,肺癌更是奪命之首!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張時杰表示,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故有高達7成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其中,更有3成晚期肺癌患者會轉移到腦部!不過醫師強調,即便是晚期肺癌,只要積極治療,仍可以有效對抗癌細胞,讓病情穩定控制、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呼籲病患千萬不要放棄希望。長期偏頭痛 小心有可能是肺癌腦轉移!事實上,肺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確診時多半處於晚期,此時,腫瘤多半已經逐漸變大或轉移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研究約20至30%的機率會轉移到腦部,因此,假使民眾發生長期偏頭痛的問題,建議應該也要一併檢查肺部的問題。張主任也針對肺癌的三種主要症狀做說明:1)腫瘤本身在局部造成影響,如:咳嗽、胸痛。2)腫瘤轉移到遠處器官,在該器官造成的症狀,如:頭痛、骨頭疼痛。3)腫瘤分泌物質到血液中造成全身性的症狀,如:倦怠、體重減輕。肺癌晚期存活率低!醫:小分子標靶治療證實可延長無疾病存活期超過1年張時杰主任表示,以往我們認為,罹患肺癌晚期存活期低,不過有賴科技的進步,發現了EGFR與ALK等突變基因,利用專門的標靶治療,可以讓原本存活期延長。尤其是肺癌腦轉移的病患,因腦部血液組織有血腦屏障(BBB),使得一般藥物難以進入到屏障內,加上沒有積極治療,導致病患的存活率常不到3個月。目前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晚期肺癌腦轉移患者,張時杰主任建議可施予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因有較高的穿透率,藥效較能於患部發揮功效,無疾病存活時間可超過1年。診間曾碰過一名女患者,大約在民國99年發現是肺腺癌早期,那時候開刀治療,定期追蹤也沒有問題;但2年後,這位女患者發現左手、左腳都沒有力氣,類似中風情況,進一步檢查發現腦部有一顆5、6公分的腫瘤,切片後才發現是肺腺癌轉移。透過基因檢測發現患者帶有EGFR的突變基因,使用小分子標靶治療1個月後,病患漸漸恢復行走能力,目前存活期已超過5年!標靶藥物治療不僅提高存活期 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事實上,過去利用化學治療的患者,多半會出現血球數目降低、疲勞、貧血、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相較之下,標靶治療的副作用非骨髓抑制,絕大多數為皮疹、腹瀉等問題,其中,腹瀉會影響生活品質及營養吸收,可能導致體力下降,故建議患者,除了配合醫師、營養師飲食調理,亦可與醫師討論,選擇副作用可管理之藥物治療。另外,研究發現,使用標靶治療可能有間質性肺毒性發生,除影響患者治療後的恢復狀況,還可能減低存活率,建議與醫師討論評估,選擇合適自己的藥物治療以控制惡化風險。張時杰醫師呼籲,肺癌晚期治療選擇多元,患者應不要放棄希望、積極治療!

肺腺癌晚期莫灰心 標靶治療提供一線生機

肺腺癌晚期莫灰心 標靶治療提供一線生機#標靶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一旦檢測出肺癌,過去往往只能進行傳統的化療,不僅成效不佳,還影響個人生活品質。近年來,隨著標靶藥物的出現,針對個別病情做個人化的治療,能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及治療效果。以往僅有致病基因EGFR的標靶藥物,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發現了基因ALK對於肺癌也有重大的影響;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景良醫師表示,當EGFR檢查為陰性的患者,應盡速進一步檢查ALK是否突變。EGFR陰性晚期患者 不要放棄希望癌症形成原因相當複雜,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就能產生。其中對於肺腺癌來說,何景良醫師說明,過去發現肺腺癌的產生與基因EGFR息息相關,透過基因檢測若篩出EGFR陽性,就可利用EGFR標靶藥物給予治療,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臨床發現,肺腺癌患者大約有60%會檢測出EGFR陽性。倘若檢測出EGFR陰性的患者,過去並無任何標靶藥物可提供治療,僅能進行傳統的化療或電療。何景良醫師表示,所幸醫療科技的進步,發現了另一個致癌基因「ALK」:ALK陽性約占整體肺腺癌比例5%,而研究更發現,EGFR陰性患者中,約有10%的人為ALK陽性,使部分EGFR陰性患者晚期也有接受標靶治療的機會。ALK標靶藥物 可延長病患存活約1年在標靶藥物尚未出現前,ALK陽性基因的肺腺癌患者主要治療方式為化療。何景良醫師說,因化療沒有專一性,體內的好壞細胞會一起被攻擊,因此治療效果比較差,病患的副作用也較明顯;然而,ALK標靶藥物則是直接阻斷作用的激酶,抑制癌細胞的活化,因此治療效果較佳,副作用也降低。他也指出,在治療效果比較上,最新的研究論文指出,傳統化療可延長病患沒有惡化的存活期約7個月,而標靶藥物則是長達11個月,甚至有些病患可延長到1年沒有惡化的存活期。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癌友都會關心ALK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何醫師表示,常見的副作用是視力問題,病患可能會有畏光、閃光的情況;再來就是腸胃問題,可能會有胃口差、噁心、嘔吐、拉肚子、便秘等症狀,另外有些患者肝功能指數也會異常。但他也表示,比起傳統的化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還是少了許多。

冏!統計:日本男性愛姊弟戀 但女性不愛弟弟

冏!統計:日本男性愛姊弟戀 但女性不愛弟弟#標靶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女性若偏好與較自己年長的男性交往,可能是想要有個穩定且成熟的肩膀依靠,但這樣的肩膀似乎會越來越難找,因為隨著兩性平等,與經濟不景氣等多種因素的結合和改變,男性可漸漸改變了許多固有的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就應該小鳥依人、溫柔體貼,反而開始希望,女性也能有肩膀可以靠,根據日本徵婚網的統計,有三成的男性接受姊弟戀,就是愛姐姐那一味兒。 日本一間名叫「match alam」對於男女交往年齡做出調查,調查顯示,有高達八成的日本女性,希望與年齡較自己大的男性交往,但事實上,達成心願的困難度將會逐漸攀升,反而可能會找到一堆「弟弟」,因為調查指出,有高達三成三的男性接受偏愛姊姊,而20歲至24歲的年輕男性,更是有五成以上的比例,喜歡姐姐。令人值得注意的是,雖日本男性喜愛姊姊,但眾「姊姊們」,卻只有一成能接受比與自己小的男性交往,顯見日本男女市場,所互相找類型,可能有「供需失衡」的情況。 

肺癌基因檢測 用於選擇治療方式保命

肺癌基因檢測 用於選擇治療方式保命#標靶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肺癌死亡率長年盤據10大癌症榜首,一年內奪走8千多條人命。由於肺癌早期幾乎毫無症狀,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幾乎是癌症晚期,甚至只剩幾個月生命。因此,「到底要不要做肺癌的基因檢測?」成了許多民眾關心的問題。科學家尚未找到能預測肺癌發生的關鍵基因,但已發現能協助醫師對症下藥、延長病人壽命的基因。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內各大醫院經歷10餘年的跨國研究,證實亞洲不抽菸女性共有5個肺癌「易感(相關)」基因位點,但目前只能確定這些基因與肺癌「有關」,還需要完成前瞻性的臨床試驗。唯一可確定的是,如果家中有直系血親罹患肺腺癌,那麼子女罹患肺癌的機率會提高5倍。雖然基因尚不足以預測肺癌的發生,但肺癌病人的壽命已經可以因為基因篩檢、健保給付標靶藥物而延長。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主要用在確認罹患肺癌後,選擇可能的治療方式。阮綜合醫院胸腔內科楊宗憲醫師表示,肺癌可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國人較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分肺腺癌、麟狀上皮癌及大細胞肺癌三大類。但唯有出現基因突變,標靶治療才會有效,否則即應循傳統治療方式,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外科手術。白種人肺癌基因突變僅1成 東方人有6成統計指出,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白種人,只有1成左右會出現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的基因突變,反觀東方人罹患非小細胞癌,尤其是肺腺癌,基因突變率約有6成以上,因此類似患者在確定罹癌後,最好接受基因檢測,才能選擇最好的治療方式。目前基因檢測仍屬自費,需要8千至1萬元,健保並無給付。

醫訊/打擊淋巴癌新利器~標靶治療

醫訊/打擊淋巴癌新利器~標靶治療#標靶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淋巴癌是指由淋巴組織所產生出的惡性腫癌,淋巴腫瘤若一直惡化下去,會變成淋巴癌,它是指由淋巴組織所產生出的惡性腫癌,淋巴癌通常在末期之前較難被發現,容易被人誤會為輕微的疾病,如感冒等,因而錯過及早治療。當前淋巴癌病人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因此,及早認清淋巴癌的發病預兆,對自己及家人是一大保健訊息。有鑑於此,嘉義長庚醫將舉辦「淋巴」零零俱樂部活動及講座,將邀請該院血液腫瘤科陳苡揚醫師主講「打擊淋巴-標靶治療 淺談單株抗體再淋巴癌的角色」;血液腫瘤科許紋鳳護理師主講「淋巴癌該如何照護?」;姿佳瑜伽鄭秀慧老師教導「健康之道-養生瑜伽」;營養治療科邱祥箏營養師主講「營養大作戰」;淋巴癌病友見證「病友經驗分享」。活動須事先報名,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淋巴」零零俱樂部時間:101年1月12日(六)上午09:00~12:00地點:嘉義長庚醫(嘉義縣朴子市嘉朴路西段6號)綜合醫學大樓B1會議區第3會議室洽詢:05 -3621000轉2175社服課邱依婷小姐

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 標靶治療突破

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 標靶治療突破#標靶治療

注重養身的36歲研究員謝小姐連續腹痛多日卻錯認消化不良不以為意;李小姐長期腹悶,5年前才29歲的她,輾轉就診卻苦於找無病因;壯漢賴老闆身體無異樣,因發生血便就醫,竟突然嚴重血崩!自認身體狀況良好的三人,就醫方知罹患「胃腸道基質瘤」,這類癌症復發機率高,三人一度喪失治療信心,所幸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分別已抗癌1、5、18年,目前病況穩定。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局長戴桂英表示,「落實對癌友的照顧一直是健保局的努力目標,面對胃腸道基質瘤容易復發的問題,去年也放寬了標靶藥物術後輔助治療給付標準,加上晚期第一線標靶藥的給付,已有數百名病患受惠,希望癌友保持積極態度,健保局定會支持相伴。」前局長張鴻仁亦表示,胃腸道基質瘤藥物通過健保給付已將近10年,如今也看到了抗癌18年的病友,很高興健保幫助了癌友重生。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指出,根據民國97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台灣胃腸道基質瘤新增367名,每年發生的人數少,疾病較為罕見,卻因此也使民眾缺乏疾病衛教知識,即便罹癌,也容易因為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發現時往往已晚期轉移,所幸目前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有不錯的治療成效,可幫助癌友延長生命,爭取更多的時間。最新研究指出,針對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透過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可使中位存活期延長至5年,而使用於手術後第一線輔助治療,則可降低65%疾病復發風險,有效控制患者疾病惡化狀況。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葉俊男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好發於50歲以上的成人,且少有明確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出現胃腸出血、吞嚥不順、腹脹或腹痛等症狀,因此發現時多為晚期,以手術完整切除為最佳治療方式。在過去,若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病灶,治療選擇非常有限。10年前標靶藥物問世後,才讓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有所突破。根據研究,相較於安慰劑組,使用一線標靶藥物可讓患者的整體中位存活期延長至5年以上,高出安慰劑組逾3倍;也由於健保的給付,使患者在治療時無後顧之憂,提昇生活品質,使生命獲得延續。台大醫院一般外科整合性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團隊楊卿堯醫師指出,胃腸道基質瘤復發或轉移的機會很高,過去的臨床數據統計,原發性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切除後,5年復發的機率高達5成以上;且復發通常伴隨著多重器官轉移,一旦轉移治癒的機會很低。根據研究,使用術後輔助標靶治療可降低65%的復發風險,最新的醫學報告在使用標靶藥物做為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輔助治療亦有新的突破!如果腫瘤無法以手術進行切除乾淨,或已轉移到其他器官,建議輔以標靶藥物預防復發。目前,針對腫瘤6公分以上的患者,健保均有給付術後輔助標靶治療,可幫助患者控制病情。

男性激素受體 抑制肝癌細胞

男性激素受體 抑制肝癌細胞#標靶治療

促進肝癌發生的原凶之一,已證實為男性激素受體。出人意料的是,在肝癌轉移的過程中,男性激素受體搖身一變,竟發揮抑制的功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性荷爾蒙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馬文隆說,這種刀之兩刃的角色若能運用得當,將是肝癌患者的一大福音。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指出,目前肝癌病患能得到的最好治療,就是肝臟切除,或者肝臟移植。很不幸,手術後的高復發率仍然無解。藥物治療方面,四年前通過人體試驗的唯一標靶藥物蕾莎瓦,在國人身上卻看不到顯著效果,只有某些病患反應良好,算是現階段一則無奈的選項。換言之,想要突破困境,只能發展新藥,或是改善蕾莎瓦的療效。鄭隆賓認為,過去幾十年來經過數以千計的臨床試驗,證明發展新藥困難重重,回過頭來加強藥物療效,成功的機會反而比較大。從這個觀念出發,描繪出來的遠景是,在投藥之前,區分出患者男性激素受體的表現程度,搭配標靶治療,讓藥物的作用充分發揮,使肝癌轉移的進程戛然而止,病患的存活期延長。發展出促進男性激素受體表現的療法,也是可能的途徑。馬文隆說,如能達到這種個人化醫療的設計,即使不考量藥物,肝臟移植高復發率的隱憂,必將迎刃而解。男性激素受體在B型肝炎轉為肝癌的早期,展現促進作用的定論,是性荷爾蒙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張傳祥及馬文隆的研究突破。2008年和2010年發表的相關論文,已經獲得醫界公認。男性激素受體在肝癌後期的抑制轉移作用,也在2012年美國消化學會的肝臟醫學期刊(HEPATOLOGY)上刊載,為肝癌研究帶來新的視野。研究指出,男性激素受體可以透過促進癌細胞飄零,以及抑制癌細胞的爬行,進而達到抑制癌細胞轉移的奇妙機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