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

學2招 避免「抓」到肌腱炎

學2招 避免「抓」到肌腱炎#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Pokémon GO」精靈寶可夢手遊引進後,在公園、走道,甚至警察前,經常可見一群男女老少群聚為成為神奇寶貝大師而努力,低頭緊盯著手機螢幕,指頭不斷往上滑動來抓寶,醫師提醒民眾,別小看滑手機的小動作,反覆動作可能會引發肌腱炎等身體傷害,呼籲「寶迷」應適度玩遊戲,搭配舒緩運動,來緩解症狀。上肢麻痺、無力、肌反射變弱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低頭族因為頸部反覆低頭抬頭,恐引發頸部的退化性關節炎,其症狀患者將會感到肩頸痠痛,甚至頭痛,若伴有上肢麻痺、無力及肌反射變弱等,就可能牽涉到神經根遭到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壓迫所致。滑手機可能引發手指腫脹、肌腱發炎物理治療師王瓊敏也表示當民眾為了收服神奇寶貝,大拇指不斷向上滑動手機,則可能引發手指腫脹及手指肌腱發炎,追灑花的時候,一路低頭追趕,小心發生足踝扭傷意外,足踝扭傷依受傷程度可分為韌帶拉傷、肌肉拉傷,重則產生撕裂性骨折。穿著包鞋 預防足踝扭傷衛服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建議玩家應穿著適當的包鞋,以預防足踝扭傷,而適當的舒緩運動可以減緩身體的不適感,建議玩家可進行頸部伸展運動以及伸展手指肌肉等動作;1)     頸部伸展運動 /‧坐姿,兩手指頂著下顎,慢慢將下巴抬高往後伸展,保持後仰狀態維持10秒,反之,將雙手保住頭後部,將頭緩緩向下低,維持頸後伸展狀態維持10秒。‧坐姿,右手抓握椅子固定身體,左側按住右側頸部輕緩的將頸部往左側伸展,以放鬆頸部側邊肌肉,維持10秒,兩側交替作。2) 伸展手指肌肉 /兩手掌對立,手指張開朝上,兩側手指項對側推壓至緊繃狀態,維持10秒重複10~15次,閒歇性的伸展可減少手指肌腱炎的發生。

低膽固醇健康?心病風險仍高!

低膽固醇健康?心病風險仍高!#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2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2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血管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ph Virchow)就已察覺,血管受損發炎很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但這項主張在他在世時未受重視,後來亦逐漸為人所遺忘,接著到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之間,膽固醇理論興起,在那之後,如何降低膽固醇就成了醫界的狂熱執念,更為製藥公司與食品製造業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心臟病或中風者 半數膽固醇是正常的但是醫學研究卻顯示,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中,有半數的膽固醇值其實是正常的,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心臟科醫師開始重新審視菲爾紹的發炎理論,而最新突破則來自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對象是2萬8千名原本健康的停經後婦女。體內發炎 有心臟病機率5倍監控結果揭示了一項全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這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生化物質,會在體內有發炎現象時出現在血液中,C反應蛋白值最高的族群和最低族群相比,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5倍,中風或有心臟病的機率是4倍。C反應蛋白有效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據該研究小組表示,在那些不具傳統風險因子的婦女身上,C反應蛋白可以有效預測她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含膽固醇在內的12項風險因子中,C反應蛋白值的準確度最佳。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據里德克醫師估計,大約有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使他們誤以為自己高枕無憂,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C反應蛋白值偏高,這意味著有數百萬的人不知道自己未來罹患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偏高。我們可以把動脈中的輕微發炎,視為一團默默延燒的安靜火焰,不斷侵蝕周遭組織,最終導致血管變得脆弱,動脈斑塊破裂,直接引發心臟病與中風,C反應蛋白與發炎的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臟病與中風患者的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本文摘自/接地氣:大地是最好的醫生,修復體內抗氧化系統,對抗自由基/漫遊者文化出版)

不是血脂高 心臟病主因是發炎!

不是血脂高 心臟病主因是發炎!#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去認為「血管硬化」,是因為多餘的膽固醇和脂肪,以某種方式黏附到動脈內壁,就像藤壺黏到船身一樣,然後緊接著越黏越多,新來的不斷攀附到原本的沉積物上,直到這些小藤壺大到足以阻塞血管,如果這個阻塞,湊巧發生在心臟動脈,那無法接收到新鮮血液的心臟,將會死亡,換句話說,就是心臟病發作。導致冠心症 主要因子是發炎但是,這個觀念已經過時了,過去10年中有大量研究顯示,心臟病發作的源頭,可不只是一團脂肪擋住血管這麼簡單,現在我們知道,導致冠心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發炎,自一開始就在心臟疾病的病因中,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腫脹、發紅、發熱和疼痛你肯定相當熟悉發炎的外在現象:腫脹、發紅、發熱和疼痛,簡單來說當割破手指時,細菌會先爭先恐後的經由這個傷口,進入你的皮膚,而身體辨識出細菌為外來侵略者,於式啟動自我防禦機制。腫脹造成緊繃 引發疼痛防守方一開始先使附近的血管壁放鬆,這會使血漿滲透到周圍組織,當一區開始擴散,血漿中的免疫細胞接觸到入侵的細菌,就開始作戰,同時擴散導致腫脹併在該區造成緊繃,引發疼痛。血流的加速循環 造成升溫一些紅血球也會從血管滲透到周圍組織,引起發紅,血流的加速循環,也造成升溫,這段期間,免疫細胞會對抗並破壞細菌,和侵略者進行肉搏戰,分泌出消滅敵人的化學物質,還有完全吞噬他們作任何保護身體需要的事情,當戰鬥總算分出勝負,溢出的液體就會被重新吸收,免疫細胞被免疫系統召回,占場碎片被清除乾淨,疼痛消退,身體恢復到正常,任務宣告完成。發炎機制短、有用 絕對必要這種發炎機制是短期、有用,而且是絕對必要的,缺少它,我們就無法生存,然而若是發炎反應形成慢性發炎的話,就會造成身體的大麻煩,最初的危險已經解決,但是後續發炎仍然持續很久,有時甚至是無緣無故的發炎,這種時候,發炎病沒有發揮任何功能,反而對身體極具破壞性。(本文摘自/關於心臟病,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揭露冠心病真相,教你面對心臟代謝的革命性飲食計畫/博思智庫)

打針腫好幾天 童竟患血友病

打針腫好幾天 童竟患血友病#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媽媽發現小孩經常在施打疫苗之後,施打的部位會腫起來,需要好幾天才會消失,就醫後被診斷為輕度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種先天疾病,因血液中缺乏某種凝血因子,主要發生於男性,目前醫療技術無法治癒,必須終生依靠藥物治療。前10大用藥花費 血友病排第3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統計,6歲以下小孩與65歲以上老人前10大用藥(依藥理作用分類)的總金額排行,小孩用藥前3名分別為:罕見疾病用藥(2.0億點)、免疫球蛋白製劑(1.7億點)、血友病用藥(1.4億點),詳附表2。老人用藥前3名分別為:降血脂用藥(31.6億點)、抗腫瘤用藥(24.5億點)、抗血栓用藥(24.1億點)。機率約為1/500~1/10000 影響生活作息血友病發生的機率約為1/500~1/10000,雖然發生的機率非常少,卻影響了病患的生活作息,凝血功能的減少,造成兒童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關節自發性出血的情形,因此,當被診斷為血友病之後,奔跑、打鬧等每一個孩童都愛做的事,都變得很危險。血友病患可分為3個階段,輕度血友病患者,只在外科手術、拔牙或嚴重外傷後出血不止,關節出血較少,中度血友病患者出血常由小傷口導致,重度血友病患者出血原因常在不明情況下發生。關節變形、發炎 可藉預防注射阻出血隨著年紀增長,關節病變帶來的疼痛與不便,嚴重困擾著每一個血友病成年人,以往因為昂貴的凝血因子使他們無法接受適當的治療,導致嚴重的關節變形與疼痛,現在可藉由預防注射來阻止出血,反覆發炎亦可以藉由口服或局部注射類固醇來改善。

嚴重敗血症 死亡率高達30~40%

嚴重敗血症 死亡率高達30~40%#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全身系統性發炎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與致死的關鍵因素,敗血症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台灣,每年大約有110,000個人罹患敗血症,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敗血症的病例數呈直線上升趨勢,嚴重敗血症的死亡率仍然高達30~40%,最後導致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依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敗血症是民國105年度第十三大死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受到細菌感染刺激,造成免疫細胞釋放過多發炎因子,進入血液之中,導致全身性的急性發炎反應和細胞受損,隨著病程的持續發展,就會演變成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是重症加護病房病患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全球每3秒 會有人死於敗血症在全球每3秒會有人死於敗血症,敗血症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老年人、免疫力受損的人發生機率較高,而敗血症所潛藏的危機不容忽視,敗血症的病人需要及早治療,而且必須到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及抗生素等支持性治療。美國重症醫學會將敗血症分為四個不同的程度,全身性發炎症候群(低體溫、呼吸過快、白血球濃度過低或過高),第二個程度為敗血症,有全身性發炎症候群診斷,並且有確定受到感染,第三個程度為嚴重敗血症(敗血症已造成器官的損傷且接收到的血液灌流不足),第四個程度敗血性休克(持續輸液治療,低血壓和低血液灌流的情形能未改善)。

不痛就好? 輕忽發炎關節恐變形

不痛就好? 輕忽發炎關節恐變形#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最新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問卷調查指出,近7成病友的治療目標,是希望能正常的進行日常生活,但許多病友在感覺關節較不疼痛,便停止用藥,但體內發炎反應可能仍在持續中,超過6成的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未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顯示病友對疾病控制的觀念不足,近6成病友傾向在意醫護人員對自己的看法,36%病友因為對於疾病的認知不足,不敢向醫療人員提出問題,病友這種有口說不出的糾結心情,相當不利於身心的健康與疾病的管理。疼痛、腫脹 關節可能變形或失能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中年人,病友男女比例為1:3,此病主要會侵犯關節,造成疼痛、腫脹和僵硬,如未妥善治療,病友的關節很可能會破壞變形或僵直失能,導致行動不便降低生活品質,RA病友多數為女性,且發病時人生正處於持家工作的重要時期,常見病友因發病影響工作及婚姻,讓病友感到愧疚與自責,除了疾病帶來的身體疼痛和問題外,心理也常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很多RA 病友在他們感覺疾病狀態「還算不錯」時,臨床評估上病情仍處於活躍期,顯示病友可能因為疼痛減輕了就放鬆警戒,疏忽規律用藥治療的重要性,羅淑芬醫師表示,若體內發炎反應沒有有效的控制,使發炎反應持續,即便疼痛減緩仍可能造成關節變形,進而影響身體活動力,導致病友對疾病控制失去信心,形成治療的惡性循環。

手腕傷1年沒好 幼年型關節炎作怪

手腕傷1年沒好 幼年型關節炎作怪#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 就讀高三的陳同學,在國一時右手腕關節腫痛,原以為是外力傷害造腕關節受傷,一開始去看了國術館、看了推拿師、也看了骨科,整整折騰一年沒有好轉,才到大醫院就醫,醫師診斷出他的關節問題不是因為外力受傷造成,而是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 發病的這段時間幾乎一整年手都是包著繃帶,活潑好動愛打球的男同學,生活大受影響,沒辦法打球,連寫字都有困難,成績從一二名一直往下掉,國二時轉往免疫風濕科看診,才被診斷出是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經適當治療後病況穩定,現在以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治療,每月追蹤,情況穩定。 長時間發炎恐會關節變形、長短腳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胡宗慶表示,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是指發生於16歲以下,且關節發炎至少6個星期以上的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疾病,最知名的病例就是已故勵志作家劉俠,主要病因是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影響,例如:感染或藥物引發免疫系統不正常反應,造成病人關節內滑液膜發炎,長時間下來會有關節變形、骨頭受損、肌肉發育不平均而造成肢體彎曲或長短腳等問題。 紅腫發炎6星期以上 小心是關節炎胡宗慶醫師指出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根據健保資料庫,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0萬分之30,青少年活潑好動常發生運動傷害,陳同學因為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腕關節比較脆弱,碰撞的時候受傷發炎,容易被當作外力忽略真正的病因。 16歲以下青少年兒童,如果關節持續紅腫發炎6個星期以上,或者剛睡醒時有關節「卡卡」,不要當作運動傷害看待,要進一步檢查確認,這種慢性關節炎及早治療,有助於緩解症狀,避免到了關節變形就回不去了。

丟掉消炎貼布吧!減重、運動改善腰痠背痛

丟掉消炎貼布吧!減重、運動改善腰痠背痛#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34歲的K先生是建築師,幾乎每天都對著電腦長時間繪圖,過去十幾年來,一直都有腰痛的毛病,四處找整形外科或整脊師治療。每次治療後,的確會暫時舒服很多,但這並非根本的解決之道。他來找我的時候,腰上穿著緊身褡(以質輕金屬製成的無袖覆身物,用以固定脊椎、骨盤,矯正脊柱彎曲或避免疼痛),在諮詢的過程中,還透露自己經常使用消炎鎮痛藥膏和貼布。我對著很愛講道理的K先生說,通常腰痛是因為腰部缺乏力量、交感神經過於緊張等原因造成的。貼上鎮痛藥膏或貼布,或是穿上緊身褡,也許會暫時讓症狀舒緩不少,但這麼做是無法根治的。我建議他,想改善腰部的血流狀況,必須刻意鍛鍊腰部的力量。具體來說,就是要修正上身向前傾的姿勢,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適時做做伸展操,偶爾還要扭動腰部,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鍛鍊一下腹部肌肉。K先生聽了我的建議後,果然身體力行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環,讓腰部保持溫暖,漸漸不再需要倚賴消炎鎮痛藥膏和貼布,最後成功跟腰痛說再見。在上門求助的病患中,腰痛或膝蓋痠痛的人數僅次於頭痛,名列第二,而且有很多人習慣使用消炎鎮痛藥膏。依我的經驗,大多數人只要改變姿勢、減重、養成運動(步行)習慣,就能不再依賴藥物,完全脫離疼痛。當然,身體疼痛總是讓人難以忍受,而且疼痛會引起失眠、易怒、抑鬱,也會讓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因此為了盡早消除疼痛,對症下藥非常重要;但若只會針對症狀下藥,卻忘了要根治,這也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90%的病自己會好/大是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