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寒冬中風風險高 2大族群這樣補!

寒冬中風風險高 2大族群這樣補!#立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雪來,烏魚到。」(到了大雪,烏魚群便大批湧入臺灣海峽,正是捕烏魚的好時機。)大雪,多在每年陽曆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過後,天氣越來越涼,在日漸寒冷的季節裡,要根據氣候的變化增減衣物。頭、胸、腳3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大部分的疾病都與不注重保暖有很大關係,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3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中醫理論中,頭被稱為「諸陽之會」,頭部受涼,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至於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寒氣入侵易引發關節酸痛等症狀。進補注意事項偏北及高山地區天氣寒冷,宜進補溫熱食品;平地偏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平補為主。可常喝紅棗生薑湯抗寒,吃火鍋也是不錯的選擇。進補溫熱食品時,應注意2方面,1) 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2) 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冬至養生「冬至紅,過年濛;冬至烏,過年酥。」(冬至若是晴天,過年時就會下雨;冬至若是陰雨,過年時大多會是晴天。)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大多落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日或22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古時更把冬至視為一年的開始。冬至時,有2種疾病特別需要預防及重視:1) 心血管疾病/血管彈性差的人,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全身血管收縮,促發腦溢血(中風)。因此,冬至時要重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其次注意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中風前兆。2) 消化道潰瘍/這時由於寒冷的天氣易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使興奮度增高,支配內臟的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容易使胃腸調節功能異常、胃酸分泌增多,進而刺激胃黏膜或潰瘍表面,產生胃痙攣,造成胃部缺血、缺氧。因此,要注意胃部保暖和飲食調養,少量慢食、定時定量,忌食生冷,戒菸戒酒,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藥。(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立冬養生清熱 這樣吃就對了

立冬養生清熱 這樣吃就對了#立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立冬田頭空。」(立冬節氣時,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田裡空空。)立冬,多在每年陽曆十一月七日或八日。隨著立冬的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補冬應根據自身情況 不可盲目亂補人類雖沒有冬眠,卻有補冬的習俗,立冬時特重食補,用以補充元氣、抵禦冬天的嚴寒。遵循「秋冬養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但也不宜燥熱。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千萬不可盲目亂吃。冬天可多吃薯類搭配青菜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富含維生素C、B及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搭配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營養更豐富。此外,還應選擇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一日三餐的蔬果要經常更換,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立冬後運動以靜態為主起居調養上,應早睡晚起,日出方作,確保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運動應以靜態為主,可在日出後於向陽處,在晨光下做易筋操等,便能感到舒適愉悅。(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立冬怕補過頭?中醫:輕進補 換個湯底就OK

立冬怕補過頭?中醫:輕進補 換個湯底就OK#立冬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立冬補冬,補嘴空」,今天就是立冬,是換季食補、調養身體的黃金時機,為禦寒、補元氣,台灣人習慣選擇藥補料理來養身,然而,中醫師表示,藥補並非適合所有人的體質,過度溫補,可能造成喉嚨發不出聲音、流鼻血、便秘、痔瘡出血等上火症狀,可以藉由變換湯底及食材,達到補身又不燥熱的冬令養身。 玉米濃湯取代薑母鴨 常吃也不怕中醫師羅珮琳建議,可以選擇玉米濃湯取代油膩的薑母鴨、羊肉爐等,熱湯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若再透過簡單的「食材性味」做不同的搭配,也能達到「輕進補」的滿足。玉米屬於平性食物,味道偏甜,適合長期食用、溫和調理,同時擁有豐富葉黃素,有助眼睛的保健,而在中醫裡,透過溫和性味的食材,適量搭配玉米濃湯,能有不同的溫補效果。像是搭配可以潤肺、補腎、減緩乾咳、補充鈣質、鐵質的木耳;山藥則能顧腸胃,亦有助呼吸道順暢;能安神、助眠的蓮子也是不錯的食材。 傳統補冬常用酒精、老薑 醫:易躁熱現代人營養來源多,若再加上藥補,容易造成溫補過度的問題,羅珮琳醫師表示,藥補食材中,常常會加入酒精、老薑、肉桂等比較辛溫的食材,還有如當歸、川穹等活血藥材,恐會造成燥熱、出血等補過頭的問題發生,因此,若能調整藥補食材,或是直接將湯底換成玉米濃湯,都能預防上述症狀發生。另外,過去有許多家長在煮玉米濃湯時,習慣加入太白粉使湯底濃稠,恐造成熱量破表問題,羅醫師也表示,建議使用天然食材,如山藥、馬鈴薯等天然澱粉類,既能增加濃稠度,又能為湯底增添風味,是健康又美味的選擇。

天冷就是要溫補?當心體質不對反更燥熱

天冷就是要溫補?當心體質不對反更燥熱#立冬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秋天漸漸進入尾聲,這個禮拜日就是立冬,許多人也稱作補冬,因為古人認為冬天的天氣寒冷,需要補充營養。許多人喜歡在天冷時燉補湯補身體,然而中醫師表示,每個人體質不同,進補前,先辨識自己是屬於何種體質,進一步決定使用溫補或寒補的方式。確認體質 選擇溫補或涼補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陳中奎醫師表示,氣虛、陰血虛以及氣滯都可能會是氣血失調原因!現代人營養來源多,吃補更應該適合自己體質,才不會引起反效果。一般人的體質可以簡單分成燥熱與虛寒兩種,其中燥熱體質的人,因為體內的陽氣熱氣被鬱住,無法送到四肢,平時可能會容易怕熱,或者有口乾舌燥、嘴破、牙齦腫脹、長青春痘、便祕或痔瘡出血等症狀,所以,不適合一昧的溫補。建議選用黃精、玉竹、首烏、晉耆、枸杞、麥冬、大棗等,滋陰補氣的藥材,涼補的方式更適合體質燥熱的民眾。至於虛寒體質的人,因為本身陽氣不足,如果再加上長期吃冰或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加重體內寒氣,或者服用過量苦寒性質的清熱解毒草藥、草茶,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一到冬天容易手腳冰冷。因此可以選用黨蔘、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肉桂、黃耆、淮七等,以十全大補湯的藥材為基底去做適當增減,用溫補的方式來達到補氣、補血、去寒的功效。食補非大魚大肉 營養均衡就夠有了湯底,當然也要有搭配的食材,花蓮慈濟醫院鄭安君營養師表示,許多人對於食補的觀念,大多停留在要大魚大肉,或者高油高熱量的食材,但其實營養均衡就是最好的食補。並舉例利用豆腐與荸薺當作基底製作彩色丸子。豆腐本身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提供人體運作必須的氨基酸,再加上黃色的玉米,綠色的麻芛粉、毛豆仁,紅色的胡蘿蔔,黑色的黑木耳、香菇,以及紫色的芋頭等,這些材料不僅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卵磷脂、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而且有抗氧化、抗凝血、低熱量等好處。

樂閱讀/立冬進補 嚴選3種健康食材

樂閱讀/立冬進補 嚴選3種健康食材#立冬

「立冬」意味冬天開始,作物已經收割儲藏,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台灣人習慣在這天進補,但是血壓不穩的人要特別注意,因為許多藥補湯頭口味重、鈉含量高,易導致身體水腫、血壓升高。建議可以選用溫潤的食材,搭配金字塔飲食概念,讓食材多元化,並減少調味料的使用。【嚴選食材】1)麻油/進補用的麻油是由黑芝麻所提煉,香氣濃郁,是很棒的去腥調味料,不但與肉類氣味相合,也適合搭配海鮮烹調,一直是養生滋補的要角。麻油含有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芝麻素、維生素E等多種營養素,味甘,性平,溫潤滋補,有些人認為麻油吃多了會上火,其實造成上火的原因是進補料理中大量的薑和米酒。2)豆腐/豆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維生素E、鈣等營養素,具有補虛益氣、保護肝臟、促進新陳代謝、維持骨骼強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於健康美和智力發育。3)花枝/花枝又稱墨魚、烏賊,滋味鮮甜,而且全身上下都可以入藥。墨魚肉具有益血補腎、養血通經的功效,李時珍稱之為「血分藥」;墨魚卵能補腎填精;脊骨〈海螵蛸〉能止血、制酸;而墨汁則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癌等功效。新鮮墨魚的色澤為黑褐色帶著小斑點,肉骨硬挺,剖開後帶點透明感,眼球清澈,選購時不妨多加留意。(本文作者/蘋果日報副刊中心)(摘自/跟著節氣吃好料/商周出版)

立冬吃麻油麵線 簡單、健康又進補

立冬吃麻油麵線 簡單、健康又進補#立冬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立冬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也等同於正式宣布進入冬天,因此,有多數民眾就會趁著這天來進補,而今年的立冬正恰逢128農曆閏9月,傳統有子女準備麵線餐點為父母添福添壽的習俗。因此,花蓮慈濟醫院特辦素食廚藝講座,邀請林羽柔營養師與林秀梅廚師,示範如何烹煮蘊含補冬、閏九月意涵的孝親湯及營養美味的麻油麵線,而負責籌辦的林羽柔營養師表示,吃補是要補健康,自己動手料理天然食物,就是最安心的方式。孝親湯簡單做 添加麻油補血又潤腸首先用滾水加入老薑爆香的麻油、白蘿蔔、玉米、高麗菜,只要簡單步驟就能完成孝親湯的湯底,林妘珊營養師表示,麻油性溫味甘,主要成份有不飽和脂肪酸、鐵質、鈣、磷與維生素B1、B2、A、D、E等,功效有補血、潤腸、烏髮、通乳、長肌肉等作用,因此,是傳統食補最常用的食材,搭配具有暖胃潤肺功效的老薑,以及富含多醣體可以提升免疫力的杏鮑菇、猴頭菇、金針菇等菇類,就成了健康美味的孝親湯。此外,林秀梅廚師建議民眾在煮麻油麵線時,可先在滾水中加入一點麻油再煮麵線,之後等到麵線浮起來即可,因為麻油除了增加香氣還有防止沾黏的效用,可以讓麵線不容易斷,也更貼合祝福父母添福添壽的意涵。體質燥熱者 應避免食用薑母湯、麻油湯進補最後,花蓮慈院中醫部林經偉醫師提醒民眾,許多菇類富含普林,所以,有痛風或高尿酸症狀的民眾要記得適量食用;另外,坊間薑母湯或麻油湯多屬於溫補,如果是體質燥熱,或是有口乾口苦、舌苔厚重等症狀的人,就要注意避免過度進補,或者改以玉竺、芡實、蓮子、白木耳等平補藥性為主的補湯較為適當。

冬令進補過頭!痔瘡、鼻血接踵來

冬令進補過頭!痔瘡、鼻血接踵來#立冬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報到,11月7日就是農曆節氣的立冬,象徵冬季自此開始,因此,有多數民眾習慣在這天利用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等藥膳來補冬,但中醫師提醒民眾,並非人人都適合隨意進補。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楊淑君醫師表示,冬天雖然是調養身體、儲備身體能量的好時機,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進補的方式也有所不一,若不小心進補過頭,恐有上火反應,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茶飲+穴位按摩 強健身體迎冬天一般來說,體質偏寒者適合溫補,體質燥熱者適合涼補或平補,萬一補錯或補過頭,恐越補越燥熱,進而引起痔瘡、流鼻血、頭痛等上火反應,尤其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小心,最好先諮詢中醫師。然而,楊淑君醫師表示,只要在均衡飲食、注意生活作息的原則下,以溫補藥膳輕補即可,再搭配簡單的茶飲和穴位按摩,有助於強健身體迎接寒冬。1)溫補藥膳湯底/以當歸、熟地、炒白芍、川芎、黨參、茯苓、炒白朮、黃耆、桂枝、紅棗、枸杞子、炙甘草,取適量水約蓋過藥材2公分,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煮約40分鐘,再過濾湯液作為湯底即可,但要注意的是感冒、發燒者、孕婦忌用。2)枸杞桂圓紅棗茶/枸杞、桂圓、紅棗,以400c.c.熱水沖泡飲用即可,有助於溫暖身體、消除疲勞、預防動脈硬化、防止老化、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但有感冒症狀、喉嚨發炎、口乾舌燥火氣大者忌用。3)穴位按摩/腳底人字紋的湧泉穴、肚臍下約兩橫指距離的氣海穴和肚臍下約四橫指距離的關元穴,能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身體、增強免疫力。另外,頭、背、雙手、雙腳也要注意保暖,有助全身陽氣和經絡運行。 

肥胖禍首 別讓熱量失衡找上你

肥胖禍首 別讓熱量失衡找上你#立冬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們總是為了多一公斤擔憂,多一吋煩惱!其實自身遺傳的體質、藥物使用及內分泌失調都會造成肥胖問題,但是超過9成以上的肥胖原因是來自於熱量失衡。 人類能量的來源來自於「食物」。吃下高熱量的食物會導致熱量吸收過多,身體就會把多餘的熱量儲存在脂肪細胞內,造成脂肪細胞擴張,形成肥胖。多攝取7700Kcal的熱量,體內就可以多轉化成1公斤的脂肪。 「聰明吃」即是均衡飲食,就是吃到符合人體所需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的飲食。為持續協助民眾「吃得健康」,打造一個健康飲食的支持環境,衛生局輔導各類食品業者,提供熱量標示的營養資訊。烘焙業者也響應配合,提供產品,不僅符合「高纖」、「減糖」及「零反式脂肪」等健康概念,並有熱量標示,提供消費者在選購前,即可參考運用以做出健康選擇。隨著健康議題越來越受重視,本局將持續努力讓健康飲食與營養資訊也能更便利的取得,讓民眾在選擇美味的餐點之際,也能考量營養與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