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

樂閱讀/慈悲觀:易怒之人必修觀法

樂閱讀/慈悲觀:易怒之人必修觀法#生氣

「慈悲觀」;這是收斂「瞋」、瞋恚,抑制發怒的方法。有時,自己會對某個人感到憤怒不已,氣得不得了。有時會與過去的友人、鄰居,或是自己的母親、父親、兄弟姐妹等發生口角爭議。有時遇到討厭的人,內心也會產生糾葛。這種情況下,若是知道真理的人,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但沒有學過真理的人,便會直接地將怒火發洩出來。一下子就火冒三丈,於是,相互攻擊,不斷升溫,轉變到拼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此時,就必須進行這個慈悲觀。這是易怒之人必修的觀法;無論是你喜歡的人、討厭的人,還是除此之外的人,對這些人要平等以待、平等視之。「每個人皆是佛子,雖然自己的喜好各不相同,但每一個人、每個靈魂皆是佛所關愛的。」首先必須要回到起點,試著對每個人平等以待。並且,一視同仁地對所有的人「拔苦與樂」,也就是拔除痛苦、施予喜樂,這樣的「觀」之心非常重要。要做到這一步雖然很難,但至少和直接發出怒火的狀態相比,光是能夠這麼想,就可從負面思想轉變為正面思想。當如此的中和作用發揮出來時,內心就會平和下來。比如,今天在公司裡和上司或同事大吵一架,回到家後,仍然忿忿不平,心想:「那個討厭的傢伙最好去死!竟然跟我講那麼惡毒的話!」這個時候,即應該進行「慈悲觀」,並這樣思索:「自己不也是在用個人的喜好來看待對方嗎?應該更公平地看待他人才行。自己喜歡的某某人,從第三者來看,也有可能會令某人感到厭惡。對自己來說,或許和這個人很合得來,但其實也有討厭此人的人。喜歡與厭惡,可真的是相對的情緒啊!所以不能完全憑自己的主觀來論斷!讓自己感到很生氣的人,也一定有其優點。沒有發現此人優點的自己,一定有著什麼不對的地方!」就像這樣,要興起平等看待他人之心,面對他人時要考慮:「那人心中一定有什麼苦楚。雖然此人對我做了那般惡劣的事,或者是說了什麼話,但他心中一定有著煩惱。那煩惱到底是什麼?怎麼要才能緩解其煩惱,使其輕鬆一點呢?」繼而,再進一步地想:「自己能否做一些讓其高興的事呢?至今盡是想要責怪對方,但難道不能說一些體諒的話嗎?我能做一些什麼善意的行為呢?」當試著平等看待對方時,並且思索「自己能不能做一些解除此人痛苦,使其感到喜樂的事情呢?」就在這麼想的過程中,怒氣自然就會消失;這就是五停心觀第二項「慈悲觀」的觀法。(本文作者/大川隆法)(摘自/沉默的佛陀與釋迦的本心/九韵文化出版)

小孩為何總是突然就生氣?

小孩為何總是突然就生氣?#生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2到3歲孩童,有百分之二十的小朋友幾乎天天在發脾氣,沒有處理好的話,孩子長大後會如何?美國也作過統計,2-3歲孩童,有20%的小朋友幾乎天天發脾氣,剩下的80%則是每周至少發1次脾氣,而且亂發脾氣的情況如果沒有處理好的話,有將近6成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情緒控制、人際關係、學習障礙等問題。所以小孩無理發脾氣的時候大人應該怎麼做才好?為什麼小孩非要用生氣來表達的原因?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說,生氣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背後卻隱藏非常多可能的因素,有些可以用說的,有些卻連自己也整理不出頭緒。所以孩子生氣的時候除了處理孩子的情緒外,家長還要問自己:他生氣的對象只針對你嗎?他以前曾經這樣氣過嗎?他生氣的場合很一致嗎?他生氣的原因是什麼?他生氣的行為反應合適嗎?但你可曾想過孩子無理生氣背後可能的真正原因,職能治療師徐瑜亭指出,他可能是受到挫折了,這類的孩子大多屬於「挫折忍受度不好」的人,常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新事物或新挑戰,很快也就會形成被動、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家長要記得挫折忍受度是後天訓練來的,除了當下給予情緒上的同理支持、教導孩子較適當的表達方法外,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提供「剛剛好」的挑戰來增進孩子的挫折忍受度,這才是積極的改善方法。家長面對孩子無理生氣時該如何回應?親子教育專家黃登漢表示,以下幾種情況,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包括:家長如果採取以暴制暴,反而會扼殺孩子自尊心和安全感,採取破壞和被動攻擊當報復。採取賄賂、哄勸,家長認為可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但反而讓孩子學會「情緒勒索」。 跟孩子說不准哭,剝奪孩子哭的權利,反而情緒表達容易出現障礙。為情緒貼標籤,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扭曲孩子自我概念。說教、講道理甚至取笑,情緒主導全部意識,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冷淡、阻斷話語,阻斷了親子溝通,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為什麼會生氣?價值觀不同、認為自己是「對」的

為什麼會生氣?價值觀不同、認為自己是「對」的#生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你常感煩躁不堪、瀕臨暴走邊緣嗎?你知道人為什麼會生氣嗎?日本暢銷書作者嶋津良智認為,生氣常是因為價值觀不同使然,以及「以為自己總是對的」;他說當自己意見與對方不同,並不代表對方是錯的。堅持己見、互不讓步只會讓雙方撕破臉,淪為意氣之爭。生氣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負面情緒,不僅會搞砸人際關係,更易因此錯失大好機會,甚至諸事不順。然而你是否找到辦法妥善收拾生氣後的殘局呢?嶋津良智以自己為例子,提出換個價值觀、強化個人意志以及跳脫「先入為主」的框架,都可以將易怒的習慣逐漸改善。嶋津良智指出,他年輕時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便怒氣沖沖,採取「恐怖管理」政策,動輒對下屬怒言相向,使工作氣氛緊張,但卻對業績毫無幫助。於是他悟到原來是自己的價值觀出了問題,生氣無法改變結果,故他開始使用不生氣的管理風格。而當他決定不生氣後,低潮人生竟開始出現逆轉,不到40歲,就成為年營業額成長到52億日圓的上市上櫃公司負責人。很多人生氣的第一時間會責怪讓自己生氣的人事物,認為是對方的言行舉止導致自己的不滿。但嶋津良智說,眼前發生的事件本身並無意義,是我們以主觀賦予事件某種意義,左右情緒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釋」。情緒往往可靠個人意志而有所改變,試著調整自己對事件的解釋,多練習幾次,可改善易怒的習慣。譬如一個愛乾淨的人會看不慣邋遢的人,急性子會對慢郎中發火等等。其實只要不再堅持自己固守的觀念,學習換個價值觀眼鏡來看待世界,自然會覺得沒什麼好生氣,也更能心平氣和的溝通與寬容對待他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