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食慾不振、腹痛 10大骨髓纖維化症狀

食慾不振、腹痛 10大骨髓纖維化症狀#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紀增長而覺得身體越來越差是年長者的心聲。然而若家中長輩長期腹痛、左上腹摸到硬塊、食慾不振、皮膚搔癢、骨骼疼痛、夜間盜汗及貧血等症狀,可能罹患罕見的「骨髓纖維化」。此病好發於高年齡族群,因初期病症不明顯而常被忽略,需及早到院做檢查,及時治療。骨髓纖維化 脾臟腫大是最典型症狀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蘇勇誠醫師表示,脾臟腫大是骨髓纖維化最典型症狀,正常成人脾臟約一個拳頭大小,被包圍在肋骨內,平常無法摸到,但如果骨髓造血細胞基因突變,骨髓不斷製造白血球及血小板,引發骨髓內持續發炎,使得骨髓逐漸纖維化,將造血功能轉移至脾臟;而脾臟接手造血功能後,會使脾臟不斷擴大,壓迫其他器官,造成病人腹痛、左側肋骨下疼痛,長時間影響食慾及睡眠。依統計資料指出,骨髓纖維化為後天性罕見疾病,致病原因仍不明,在國外每10萬人中,只有0.5至1人罹病,而台灣每年骨髓纖維化新增個案數估約150人,好發年齡為50至80歲,男女性的病發機率相等。超過一半的骨髓纖維化病人來自健康檢查中血液常規檢查與超音波檢查而發現。骨髓纖維化的病友10至20%轉化為急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10症狀 超過4項須就醫骨髓纖維化常見症狀(1)包括腹部不適、(2)疲勞、(3)搔癢、(4)骨頭疼痛、(5)易飽足感、(6)活動力不佳、(7)注意力不集中、(8)夜間盜汗、(9)發燒以及(10)體重減輕等10大症狀。因骨髓纖維化潛伏期較長,若民眾持續有超過4項以上症狀,建議先進行健康檢查了解血液及腹部是否異常,或前往血液腫瘤科門診,運用周邊血液抹片與骨髓切片檢驗確診。蘇勇誠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治療方法,目前有藥物治療、放射治療、支持性療法或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方式,成效因人而異。台灣髓緣之友協會與雙和醫院攜手合作,於3月2日至3月15日醫院大廳舉辦「別把一切正常化 小心可能是骨髓纖維化」巡迴衛教展,歡迎民眾參加。

研究:年老易健忘 情緒失控是前兆

研究:年老易健忘 情緒失控是前兆#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為精神科醫師,我至今已使用能夠拍攝腦部斷層影像的X光電腦斷層攝影與磁振造影等儀器,檢查過4000多名病患的大腦。目的是為了深入調查,即使是沒有明顯症狀的輕微腦梗塞,也需了解嚴重程度究竟如何,及大腦其他區域是否還有疾病。乍看之下可能是憂鬱症或失智症,但有時其實是因為其他疾病而引發類似的症狀。老人大腦萎縮 掌握自發性及慾望的額極最嚴重關於觀察四千多張人腦影像的心得,我發現年紀愈大、大腦愈小屬於自然現象。比較年輕人與高齡者的腦部,後者的大腦顯然小得多。這是因為腦細胞死亡,造成大腦產生物理性的萎縮,可說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觀察了許多腦部影像,我發現萎縮程度大致與年齡相符,藉此可掌握隨著年齡萎縮的腦部平均狀態,也能了解萎縮程度就其年齡而言是輕微或嚴重。之後我又對照多篇論文,還找到了一項發人深省的研究。這是神經病理學專家謝佛所做的研究。內容是比較十位平均年齡七十七歲、沒有罹患失智症的高齡者大腦,以及五位十九歲至二十八歲年輕人的大腦。研究結果顯示,額葉中掌控「自發性」與「慾望」的額極(Frontal pole),萎縮程度最嚴重。記性變差前 會先慾望減退、情緒難控制更精確地說,就神經細胞的減少率來看,枕葉為一三%、海馬迴約二○%。相較之下,額葉的額極為二八%,比例最高,同樣位於額葉的前運動區(Premotor area)則是二二%,比例次之。由此可知,大腦是從額葉開始衰退。就大腦各區域所司的功能來看,枕葉是視覺中樞,負責視覺功能。這區域若是受損,即使還看得見,但會失去空間概念,無法辨識圖像的意義。如果是半盲,會導致視野部分缺損。海馬迴掌管記憶,特別是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和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前者是猶如編字典般的機械式記憶,後者是伴隨個人體驗的記憶。前運動區則是掌管自發性、慾望及管理情緒的區域。換句話說,當大腦對於視覺訊息的認知能力下降,在出現「記性變差」的問題之前,首先會產生慾望減退及情緒難以控制的情形。老化速度快的人 神經細胞可能約40歲開始銳減我非常認同「大腦從額葉開始萎縮」這句話,因為這與我看過眾多影像的想法一致。萎縮的程度自然會因人而異,不過,「老是焦躁不安」、「莫名煩悶不堪」這類的心理狀態,有可能是大腦老化所造成。如果神經細胞會在七十五歲以上時減少將近三成,老化速度快的人也許四十歲左右便已開始銳減。(本文摘自/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時報出版)

老人健檢登記下週一開跑!2方案可選

老人健檢登記下週一開跑!2方案可選#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臺北市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07年提供老人健康檢查服務3月2日將開跑,今年提供老人健檢服務特約醫院共31家。一般65歲以上設籍於臺北市老人,自107年3月2日(五)早上7:00起開放網路取號及醫院現場登記服務。網路開放時段為107年3月2日(五)早上7:00起至107年3月8日(四)晚上7:00或醫院額滿為止。3/2早上7點起開放報名 須取號碼牌、預約日期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提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老人健檢免費電話諮詢專線0800-031-889,將有專責客服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及協助於網路系統上取號。諮詢專線將於提供至3月25日,每日早上7:00至晚上7:00提供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年取號服務完全採用網路登記,未開放現場登記,其餘30家皆有開放現場登記,現場登記時段一樣為107年3月2日(五)早上7:00開始至額滿為止。民眾取得醫院登記資格號碼牌,並預約健康檢查日期,若未符受檢資格或未依照特約醫院規定辦理登記,醫院有權利保留或取消長者登記資格。A、B健檢2方案供選擇 含多種檢查項目今年提供A、B兩套老人健康檢查方案,供長者擇一受檢。2套方案共同檢查項目包含健康史、身體評估、憂鬱症篩檢及認知功能評估及尿液常規檢查、血液常規檢查、生化檢查(包含白蛋白、球蛋白、尿酸、尿素氮)、糞便潛血免疫分析。A方案加上甲狀腺刺激素免疫分析、心電圖檢查、α-胎兒蛋白檢查、胸腔X光檢查;B套檢查則加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項目,受檢後特約醫院提供檢查結果的保健諮詢及異常轉介服務。A套每年皆可選擇,但若106年已選擇B套(含腹部超音波)方案長者,今年只能做A套,需間隔1年才可再選擇B套。若長者今年尚未施做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亦可和臺北市老人健檢一併施做。預防保健服務 亦可一併施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亦補助65歲以上長者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涵蓋身體檢查、憂鬱症檢測、生化檢查及健康諮詢等多項檢查,歡迎長者多加利用。若要瞭解各特約醫院登記預約情形,可洽詢臺北市老人健檢諮詢專線0800-031-889、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各特約醫院、臺北市衛生局1999轉1801至1808,或上網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goo.gl/EGDP5B或各特約醫院網站,獲得老人健康檢查資訊。

講座/高品質老年生活

講座/高品質老年生活#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退休的老年人而言,心理與生理如何得到滿足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老了以後,身體毛病逐漸浮現,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可能會出現走不動、骨質疏鬆情形,對於家屬而言,每日的照顧也會逐漸使之筋疲力盡。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將於3月7日星期(三)舉辦講座,由骨科醫師陳衍仁主講「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本堂課介紹老年生活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長者與家人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時間:107年3月7日(三)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會工作室劉大任社工)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旬的盧姓老翁原本身體硬朗,可自行外出串門子,某次不慎跌倒,導致單側股骨骨折,送醫後經醫師評估治療,並經2週的高強度復建計畫,現老翁已恢復行動力,減輕家屬返家後照護的壓力。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 跌倒易骨折「老人禁不起摔」並非沒有根據,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而骨鬆患者跌倒很容易骨折。許多家屬擔心長輩年邁而不敢進行手術,結果反而讓老人家因為劇烈疼痛不敢走路,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因臥床引發肺炎,增加死亡風險。應均衡飲食,多補充富含鈣的食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減緩骨質流失。選擇高鈣食物外,也要適度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利用率。長者平時應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行器,才能有效預防跌倒。骨折病人若患慢性疾病 復原速度慢易失能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表示,骨折病人若同時患有慢性疾病,往往因傷口恢復速度慢、行動功能尚未恢復而導致失能。長期臥床容易感染,死亡率也大幅提高,對家屬是一大負擔。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這些患者只要在術後住院期接受復健一段時間,針對傷口照護、肢體運動功能、行走功能進行積極復健治療,病患能夠恢復獨立生活能力,順利返家。

長者慎防車禍、跌倒 脊髓損傷恐奪命

長者慎防車禍、跌倒 脊髓損傷恐奪命#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人口老化指數最高的萬華區,常有因意外事故(車禍、跌倒或高處墜落)造成手腳麻、四肢乏力甚至癱瘓而就醫的民眾,這些患者們都有共同的「脊髓損傷」問題。脊髓受傷位置越靠近頭 四肢受影響範圍越廣脊髓包在脊椎骨(脊椎管)裡面,連接著通往身體四肢的周邊神經,大腦的訊息會經由脊髓到周邊神經再到各個器官臟器,以控制身體的運作。一旦受傷的位置越靠近頭(例如高位頸椎),身體四肢受影響的範圍就越廣,嚴重甚至無法呼吸和四肢癱瘓,當場失去生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表示,各國統計資料顯示,頸椎是最常受傷的位置。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包括過度前彎後仰及神經受壓迫(如椎間盤突出、脊椎骨折和脊椎脫位)。有些患者已經有退化性脊椎和脊椎管狹窄(脊髓受擠壓),更容易因為意外事故造成脊髓損傷。脊髓骨刺、血塊 須盡行減壓和固定手術目前並沒有可顯著促進病人恢復的藥物,主要治療以手術和復健為主。文獻證實72小時內手術對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也許有幫助,然而手術也並非適合每一個人,主要針對脊髓受到明顯壓迫(如血塊、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和脊椎結構上不穩定(如骨折、脫位),進行減壓和固定手術。許劭遠醫師說明,針對頸椎已有多節退化(骨刺)和脊椎管狹窄的患者(老年人居多),可考慮從頸前做椎間盤切除、椎體切除、椎籠置入融合術和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使用椎弓整形術。手術方式因病情需求而有不同,患者可與醫師應做充分討論後再做最有利的決定。

講座/居家安全防跌

講座/居家安全防跌#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跌倒墜落為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的第2大原因。跌倒嚴重時除可能造成死亡,亦對老人的生理與心理產生負面影響。老人跌倒對於個人及社會可能造成極大負擔,然而老人跌倒並不是純然意外,可透過許多方法預防,例如環境改善、運動以及藥物調整等。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9(一)舉辦生活衛教講座,由護理師高珮珊主講「居家安全防跌」,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中有長者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居家安全防跌時間:107年1月29日 星期(一)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寒流來襲!保護心血管遵循8要點

寒流來襲!保護心血管遵循8要點#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氣溫驟降,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南下,可能出現低於攝氏9度左右低溫。因應接下來的冷天氣,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三高控制外,在冷氣團來襲的時候要增加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等,務必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因低溫及溫差過大,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天冷血管內平滑肌收縮 容易造成血壓突升高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除了慢性病病人要注意,包括長者、有抽菸或肥胖者都要小心因應氣溫的驟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度過寒流衝擊:1)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溫和漸進、慢慢增加身體活動。3)隨身攜帶保暖衣/65歲以上長輩,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早上起床,都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4)飲食及情緒控制/避免大吃大喝、情緒起伏,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預防便秘。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激烈運動。5)不宜泡湯、泡澡/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6)運動時段/運動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再運動。7)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8)攜帶病歷卡、藥品/外出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 多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提醒,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