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器

睡覺打鼾太吵、睡不飽⋯醫曝「患1症」恐戴呼吸器

睡覺打鼾太吵、睡不飽⋯醫曝「患1症」恐戴呼吸器#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45歲的吳先生長期有打鼾問題,白天常常精神不濟,有時開車還會打瞌睡,於是到郭綜合醫院就診。檢查發現他的BMI為42。雙側扁桃腺沒有明顯肥大,舌根輕度肥厚,安排睡眠檢查發現其呼吸中止指數(apnea- hypopnea index,AHI)為顯示為重度窒息,醫師建議病患減重並合併陽壓呼吸器使用。半年後再測BMI變為31.7,更覺得白天精神改善許多。52歲張先生BMI為30,因太太常抱怨其打鼾聲太吵影響睡眠而前往求診,睡眠檢查顯示AHI為重度窒息,理學檢查發現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厚,雙側扁桃腺和軟顎輕度肥大。醫師建議他接受鼻中隔鼻道成形手術,且使用呼吸器後AHI變為輕度窒息,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睡到打鼾到一半恐呼吸中止!病患體重超標是主因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何承宇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於男性、肥胖、酗酒、以及安眠藥依賴的人身上,病患常常會覺得白天精神不濟,進而影響工作和生活。在患有慢性病之病患身上,甚至會導致死亡率上升,是不可輕忽的問題。一般睡眠呼吸中止症分成3類: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混合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大多數的患者屬於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約佔84%。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特徵是上呼吸道阻塞造成,但根據不同病患阻塞位置和阻塞型態不同,這個疾病是屬於多層次(multilevel)疾病。阻塞部位可位於鼻腔、鼻咽、軟顎、舌根、扁桃腺,甚至是會厭軟骨等不同部位,另外下巴短、脖子短、肌肉鬆弛和肥胖也是常見的因子。有睡眠障礙者,減重、配戴呼吸器可幫助呼吸暢通何承宇指出,打呼和睡眠障礙的病患需要接受一系列完整的評估,其中包含病史、睡眠評估問卷、上呼吸道完整內視鏡檢查、以及多頻道睡眠檢查等,大約2至3週內能夠完成。睡眠障礙的治療方式有非常多的選擇,而不同的病患也有不同病因,除了依照阻塞位置和型態的不同,可施以扁桃腺切除手術、懸雍垂軟顎咽喉成形手術、鼻中膈鼻道成形手術之之外,幫助減重、配戴呼吸器也有幫助,鼓勵病患和醫師一起討論達成共識。何承宇提醒有睡眠障礙的民眾,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個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慢性死亡。此外,睡眠問題不一定能單靠手術解決,但能夠改善病患配戴呼吸器的舒適度,醫師亦會根據每個病患不同的情形給予不同的治療,甚至是合併使用多種方式,以達成最大的治療效益。

李登輝病逝 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李登輝病逝 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晚間病逝台北榮總,享壽98歲,據悉今年2月李前總統因喝牛奶嗆到,出現呼吸困難,就醫後確診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住院不到半個月就突發心因性休克,雖緊急CPR,並使用呼吸器,仍因高齡,加上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抵抗力弱,住院過程中反覆感染,因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醫師表示,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最大殺手,每年奪走5千人命,不可輕忽。估台灣每年奪走超過5千人命 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李前總統因為吸入性肺炎,從2月一直住到7月無法出院,讓許多人不禁開始好奇,吸入性肺炎為何會這麼的嚴重?他舉一案例,一名高齡80歲的陳老先生,因有失智症狀,開始出現吞嚥困難,導致吃飯喝水時常出現嗆咳情形。醫師建議要放置鼻胃管,但是子女認為鼻胃管太痛苦,這樣是折磨老人家而拒絕。直到老先生越來越喘,送急診時才發現是吸入性肺炎,然而家屬仍拒絕插管使用呼吸器,陳老先生也因此而過世。 上述案例是醫院中隨處可見的故事,許老人家都因為吸入性肺炎而住院,甚至過世。依據一份來自日本研究報告指出,吸入性肺炎佔住院肺炎死亡一半以上,而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蘇一峰醫師表示,台灣雖然沒有做過吸入性肺炎的大規模研究,但是能從日本的研究去推算,在台灣吸入性肺炎每年奪走超過5000條人命。老人、臥床、失智及中風者都是高危族群 蘇一峰醫師指出,老人、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或中風、吞嚥功能退化者都是吸入性肺炎高危險族群。預防性放置鼻胃管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產生,此外,餵食時一定要讓老人坐高至少45-60度以上,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吸入肺炎。餵食後1-2小時不要讓老人馬上躺下,避免胃食道逆流的產生,進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此外減少流質食物的餵食,進食改由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也可以減少嗆入的產生。 另外,最好也要保持好的口腔清潔,定期清潔老人的口腔避免細菌滋生,也可以減少口腔細菌進入呼吸道,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呼吸器可共用?醫:只會增加死亡率

呼吸器可共用?醫:只會增加死亡率#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患者暴增,紐約有醫院正研究共用呼吸器,解決設備不足問題。不過美國多個醫學會都發表聲明,反對共用呼吸器。12日新冠肺炎疫情專家研討會上,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當共用的患者病情不同時,呼吸器該分配給誰?台大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則指出,貿然共用呼吸器,可能使所有患者都產生不良預後。醫師:表面公平卻無助治療《紐約時報》報導,紐約長老會醫院考慮讓兩名患者「分享呼吸器」,解決呼吸器設備不足的問題,這類使用方式只有少數研究,過去美國曾兩次使用這種方式。不過,美國胸腔醫學會、重症醫學會、呼吸照護醫學會都發表聲明,反對共用呼吸器。陽光耀主任表示,當兩名患者症狀、嚴重度一樣,共用呼吸器時,「如果有一人要急救怎麼辦?另外一名患者就沒有呼吸器用了嗎?當兩人病情不同時,呼吸器要給誰?」他強調,呼吸器共用不能解決數量問題,只會增加患者死亡率。「表面上公平,對治療卻沒有幫助。」古世基主任指出,多名患者共用呼吸器,除了無法針對個別患者調整呼吸器設定外,也會造成呼吸驅動和警示系統問題,並增加交互感染的機會,貿然共用呼吸器,可能使所有患者都產生不良預後。面臨生死兩難 年輕人和老年人誰先救?呼吸器是救命設備,義大利媒體指出,設備不足,老年人恐被犧牲,無法使用呼吸器。陽光耀主任強調,實際上根據論文,75歲以上患者有8成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醫生不會因為年紀、種族,放棄任何人,認為哪些患者不該救。即使在義大利倫巴底重災區,年輕人和老年人呼吸器使用比率都相同。「醫師照顧患者不是誰先來先救,很簡單,能救最多患者最好,盡可能救需要救的人。」陽光耀主任說,普世原則下,當患者狀況都一樣時,醫護人員要先救,讓這些醫護可以救更多患者。而年輕人也一定會盡量救,「他們好了可以幫助更多人,且年輕人不治好很容易傳染給更多人。」台灣呼吸器每10萬人有61台 相對充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全台的呼吸器約有1萬4000台,呼吸器擁有率約每10萬人就有61台,比起德國24台、英國12台及義大利的5台,可說是相對充足。陽光耀主任說,其中1300台是空機,萬一不夠,還有呼吸器庫存可使用,也可修復舊的呼吸器。不過,即使呼吸器和加護病房充足,他提醒及時人力訓練和保護醫護人員,人力才會充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懷孕23週出生、僅478克的早產兒女嬰,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達0.3公分,藥物治療不但沒效果,腎功能也受到傷害,血壓不穩定,醫療團隊於早產兒489克時,建議家屬開胸手術或心導管手術,在家屬考慮期間,因嬰兒腎功能惡化、排尿少,體重急升至533克。經「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2日後超小早產兒脫離呼吸器,腎功能逐漸恢復,心臟衰竭也大幅改善。478克女嬰 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吳俊明醫師、王玠能醫師、謝旻玲醫師等與新生兒科林永傑醫師等、新生兒加護病房、心導管室,團隊合作成功完成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的「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據文獻紀載,目前世界上成功接受「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最小體重為755公克,此次案例則為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早產兒動脈導管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林永傑表示,出生後的新生兒因生理環境劇烈改變,橫跨在主動脈與肺主動脈之間的肌肉會儘快收縮以關閉動脈導管。早產兒的動脈導管上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因此常常罹患這個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疾病。早產兒出生後的動脈導管仍維持開放時,將會分流主動脈的血流至肺動脈,若分流的血量太大,一方面造成早產兒血壓不穩定,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卻造成肺部過度充血,氧氣需求量上升,甚至肺出血,進而死亡。手術的顯影劑會增加早產兒腎臟負擔林永傑醫師指出,早產兒的體重很輕,下肢的股靜脈或股動脈很小,心導管手術不容易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送入早產兒的下腔大靜脈,且因早產兒的動脈導管長度小,要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穩定地放在開放的動脈導管中,更是困難。另外,心導管手術常需不少量的顯影劑,也會增加早產兒的腎臟負擔。

不要怕!氣切仍可正常說話

不要怕!氣切仍可正常說話#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高齡92歲的蕭奶奶,今年5月因胃穿孔併腹膜炎而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後需仰賴呼吸器,由於蕭奶奶左側肢體偏癱、營養狀況不良,經醫護團隊與家屬討論後,先讓蕭奶奶進行氣切手術,再由營養師調配適合的配方奶、復健師執行關節肢體運動、呼吸治療師幫助其進行呼吸訓練,傷口癒合良好,蕭奶奶在11月初出院。依賴呼吸器逾42天 脫離機率只有5%新生醫院院長亦為胸腔內科醫師劉仲倪表示,不少民眾認為依賴呼吸器的高齡患者,再返家重回正常生活的機會很低,依賴呼吸器且超過42天以上的患者,能成功脫離呼吸器的機率約只有5%,尤其年紀越長者,因其心肺功能差,可脫離的機率又更低。氣切手術是從頸部做氣管切開後放至氣切套管的手術,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作為抽痰的管道或外接呼吸器之用,然而許多家屬寧願讓患者繼續插管也不接受氣切。可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其實氣切能夠使意識清醒的病人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氣切管路也比較容易固定且安全,臉部皮膚不會因長期插管貼膠布而破皮受傷,亦可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及減少感染,加上方便更換管路和抽痰,減少呼吸道的阻力。可藉氣切改善病人的通氣狀況,使其更有機會脫離呼吸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可改善病人的舒適度,脫離經由口腔放置氣管內管插管的痛苦,而擁有較好的生活及照護品質,再加上營養狀況良好、呼吸肌肉力量足夠、以及病患本身、家屬與醫護人員的共同配合,都是有機會可以脫離呼吸器。

舒適生活 氣切不是終點

舒適生活 氣切不是終點#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志明騎車貪快發生車禍,腦內出血,意識不清楚,插管住在加護病房一星期,雖然生命跡象穩定,但意識仍迷迷糊糊,醫師建議家屬做氣切,爸爸將氣切與長期臥床的印象聯想在一起,但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氣切,是因為氣切能讓他們更舒適、更容易照顧,氣切並不會造成病人病況的任何變化。頸部另做一切口將氣切管插入氣管氣切是用來替代口咽式氣管內管,就是民眾比較熟悉的「插管」,從頸部皮膚另做一切口直接將氣切管插入氣管,氣切管的功能其實跟口咽插管的功能一模一樣,雖然多了個頸部的傷口,但在手術後的1個星期內,頸部傷口的疼痛就會消失,事實上比口咽插管要來得舒服許多。能自行咳痰 氣切管路就可以移除另外,其實氣切是可以移除的,只是民眾不常見到這種狀況,所以才會有氣切做了就是一輩子的誤解,其實在原發造成呼吸衰竭的疾病治療好,病人呼吸衰竭情形解除,並且恢復到能夠自行咳痰之後,氣切管路就可以移除,氣切管一旦移除之後,氣切傷口會會於5~7天內自行閉合。實現自主呼吸 就有機會能夠說話只要病人做了氣切並能脫離呼吸器,可以實現自主呼吸,就有機會能夠說話,而且,不只能說話,只要病人聲帶沒有壞掉,不會嗆到,病人即使帶著氣切,也能夠從嘴巴吃東西,過上接近平常人的生活,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表示: ‧ 氣切只是氣管插管的一種替代管路,不影響病情。‧ 只要病人不再需要氣切,氣切可以移除。‧ 氣切病人一旦脫離呼吸衰竭,可以說話。‧ 氣切病人有機會可以從嘴巴吃東西。

肥胖問題多 臨床2例手術減重甩病

肥胖問題多 臨床2例手術減重甩病#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肥胖也會有睡眠問題?更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臨床有2個病例,王先生體重105.5公斤、BMI值37.8,因晚上睡眠品質不佳、工作又需長時間開車,怕精神不濟而發生交通問題,為了安全前往醫院就醫,成功減重後精神不好的問題消失了;郭先生則有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需戴呼吸器,也有胸悶的問題,手術後成功減重,呼吸中止症也獲得改善。肥胖引發的代謝疾病 健康、生活受影響雙和醫院減重美容塑身中心蘇彥豪醫師表示,肥胖對健康和生活品質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BMI值若超過32恐產生肥胖相關代謝疾病,而BMI值若超過37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減重,避免肥胖對健康造成影響;39歲的王先生,體重105.5公斤、BMI值37.8,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導致開車時想睡覺,為了怕交通事故影響安全,經過醫師的診斷和建議後,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縮胃手術),成功減輕25公斤,連睡眠品質不佳的情況也改善。而62歲的郭先生則是有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還經常胸悶和心臟不舒服,睡覺時更是必戴正壓呼吸器(CPAP),在經過手術一個月後體重從125降到98公斤,瘦下來後胸悶情況改善、睡覺也不必戴呼吸器;他開心地表示,減重不只找回健康、還改善了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覺得賺到。過重患者聆聽專業建議 才能正確甩油蘇彥豪醫師表示,少吃多動可以瘦,但對於BMI值超過32,且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少吃效果不好,且運動對身體負擔過大、可能會疼痛甚至發生危險,所以最好就醫治療、傾聽專業意見,以免拖延造成持續肥胖或不當減重而危害健康。

善終觀念成熟 健保呼吸器費用近五年下降

善終觀念成熟 健保呼吸器費用近五年下降#呼吸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對於善終觀念已日臻成熟,從健保呼吸器費用近五年下降可以看出;據統計健保97-101年近五年,每年花在長期呼吸器依賴患者之費用約在261億至270億,費用年成長率維持在1%左右,較全國總費用成長率4.25%為低,健保局透過多次支付標準之修訂等措施,將原先每年約20%之費用成長控制到僅為1%,而呼吸器之脫離率由原先全國平均之31%提高到45%,死亡率由56%下降為45%。二代健保對於醫療資源之使用希望能朝向較具經濟效益之方向思考,而對於長期使用呼吸器之費用亦認為應多加管控,衛生署有鑑於醫療費用之管控不只需要醫療院所之協助,民眾對於善終觀念之宣導亦非常重要,希望透過法律之鬆綁,能讓此些長期呼吸器依賴患者之家屬能有機會讓病患不再受折磨,由近年健保IC卡登錄安寧緩和註記累計人數由97年22,548人提高為144,986人,也可以看出民眾對於善終觀念已日臻成熟。另外,由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這些長期呼吸器依賴之患者在插管治療初期多曾入住加護病房,經過相關疾病治療後,最後形成長期呼吸器依賴之患者,如果能在治療初期能有機會讓病患或家屬與加護病房照護之醫護團隊能有充分溝通瞭解病患之癒後,其變成長期呼吸器依賴之比率將能大幅降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