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

越補越腫! 進補切記小心謹「腎」

越補越腫! 進補切記小心謹「腎」#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冷鋒報到,對國人來說,意味著寒冬進補的時侯到了,77歲的蔡先生卻是愈補愈大洞,蔡先生本身是慢性腎衰竭第五期,因難以控制口腹之欲,短短一個多月三度全身腫脹就醫。慢性腎臟病患者蔡先生全身腫得像大象,雙眼擠得幾乎看不見,整個人喘得十分厲害,都快無法呼吸,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陳慧芬醫師問診發現,香噴噴的補湯是罪魁禍首。她呼籲,腎臟功能不佳病患,尤其在冬天要注意控制飲食。陳慧芬說,腎臟病人的腎功能退化,以致於體內的水份、尿毒都排不出來,積在體內,當肋膜都積水時,就會影響呼吸,喘個不停,所以喝水必須要有限制,補湯類的食物除了水份,鈉也比較高,所以並不適合腎臟病患。而年關將屆,不少孝順的兒女送雞精、人蔘,讓老人家補身體,陳慧芬提醒,已有腎功能損傷的病患,更要嚴格控制蛋白質、水份與鈉的攝取,最好先諮詢腎臟科醫生,並在營養師指導下制定食譜,一味盲目讓老人家補身體,可能反而累壞了腎臟。除了腎臟病患外,針對慢性病患的血脂、血糖及尿酸,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施姍伶也指出,冬令進補並不是不好,只是進補前要先瞭解自己的體質及健康狀況,別讓血脂肪、血膽固醇悄悄爬上身。她建議冬日進補應以零負擔為導向,善用食物代換,像是主食類,麵類含有的醣份就較白飯少,可適量攝取,另外冬粉、山藥、薏仁、豬血糕等都屬於主食類,與米飯一樣。而蔬果、菇類加入進補,能增加纖維與飽足感,同時豐富的纖維也可延緩血醣的上升及幫助排便。再來是沾醬,宜少不宜多,因一般沾醬大多屬重鹹,建議少量沾取食用或者可利用蔥、薑、蒜、辣椒、適量醬油等來調味,避免鈉鹽攝取過多。   此外,如果非吃葷食不可,則以瘦肉為佳,儘可能剔除肥肉及皮,減少攝取膽固醇及飽和性脂肪。撈除補湯浮油,或將肉類去皮再燉煮,少油少負擔。提醒民眾,豬血糕一塊及等於一份主食,若能懂食物替換,平均分配,即能避免攝取過量。然而,平時飲食也仍需均衡、作息要正常,同時還要多運動,這樣才是養生的王道。(圖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你的腎健康嗎?高危險群應小心謹「腎」

你的腎健康嗎?高危險群應小心謹「腎」#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因為飲食習慣或是生活習慣不佳的原因,導致糖尿病成為了國人的文明病,然而,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除了會併發其他身體器官之病變,甚至會讓腎臟產生病變,進而導致腎衰竭;對此,新樓醫院衛教師蔡璻奾提醒民眾,應好好控制血糖變化,來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蔡璻奾解釋,高血脂、長期吸菸、血糖或血壓控制不佳,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因素,都是造成糖尿病腎病變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患者,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有家族性腎臟疾病,以及藥物濫用者,也都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所以,這些民眾應定期作腎功能檢查及尿液篩檢,以防腎病變。那麼如果腎臟出現毛病,有那些症狀可以發現呢?蔡璻奾說明,腎臟病早期症狀,包括血壓變高、下肢水腫、蛋白尿、血尿、夜尿次數頻繁、少尿,另外隨著腎臟功能繼續惡化,當身體無法承受多餘水份或過多的代謝廢物堆積在體內時,腎衰竭的症狀就會陸續出現。對此,蔡璻奾呼籲,民眾應正確的認識糖尿病,嚴格的控制血糖,維持正常血壓,配合飲食控制與適度的運動,戒菸戒酒,依醫囑使用藥物,勿濫用成藥,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定期做腎功能監測,才能預防糖尿病對我們的傷害,減少糖尿病腎臟病變的發生。

洗腎不「亡」國! 民眾政府一起來

洗腎不「亡」國! 民眾政府一起來#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過去幾年,台灣的末期腎臟病,盛行率或發生率都是排名在全世界的前三名。因此,台灣有了「洗腎王國」的稱號,其中又以雲嘉南地區尿毒症病人的洗腎發生率高居全國之首。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呂宜樺主治醫師指出,民眾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非醫師處方的止痛藥、抗生素、人口老化、偏遠地區醫療不便及環境重金屬污染等,都是主要原因。呂宜樺表示,有鑑於洗腎造成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重大負擔,政府近年來致力於推廣慢性腎臟病的防治工作。首先針對慢性腎臟病第 3b、4、5 期的病人提供末期腎病前期計畫,再者對於初期慢性腎臟病第 1、2、3a 期病人亦積極進行疾病管理,完整慢性腎臟病照護網絡,希望藉由醫療團隊提供完整的照護、治療及衛教,以預防、降低或延緩末期腎病的發生。為增加社會大眾對慢性腎臟病的認識,一些簡易的口訣,引導保健的觀念能深植人心,「泡、水、高、貧、倦」五字訣,分別代表著「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以及容易疲倦」,這些都是慢性腎臟病人常見的臨床徵兆,當身體出現這些警訊時,就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腎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所以慢性腎臟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呂宜樺呼籲,民眾應瞭解自己是否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蛋白尿患者、痛風患者、65 歲以上的年長族群、長期服用藥物或是有腎臟病家族史者等。如果是高危險族群不用太悲觀,只要定期追蹤腎臟功能,不一定會進入洗腎階段。台灣腎臟醫學會於民國 97 年提出腎臟病防治口訣,「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減少腎臟疾病的發生。「三多、三少」分別指「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和「少鹽、少油、少糖」;而「四不、一沒有」則是「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和「沒有鮪魚肚」。呂宜樺認為,倘若民眾能多注意日常生活,高危險族群也能定期追蹤檢查,必要時諮詢相關醫療團隊,就能達到「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減少慢性腎臟病發生率和脫離洗腎王國污名的終極目標。(圖片、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第五十四期)

超級愛健康/平時多謹「腎」 打造「腎」利人生!

超級愛健康/平時多謹「腎」 打造「腎」利人生!#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一年健保花在洗腎的費用就有277億,腎臟病已經快成為新國病了,而且150萬人受腎臟病折磨 , 尚有九成的人不知自己得病,等到發現的時候,狀況已經很嚴重了!腎臟如果沒有顧好真的會很可怕,因此想要有好腎,須注意以下東西:分別是:高鈉食物、高溫烹調肉食及中藥(腎毒藥材)、減肥藥。鈉攝取過多,易造成腎臟哪些負擔?腎臟科教授林杰樑指出,容易造成慢性腎臟病,所謂慢性腎臟病是指腎臟由於長期的發炎(例如感染、免疫複合體傷害、炎症反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的影響,或因尿路阻塞遭受破壞,受損超過三個月,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病變致無法恢復正常。而什麼是高溫烹調的肉食?林醫師解釋,高溫烹調的肉食包含,燒烤或者炸的食物,國外研究發現,動物性食物富含油脂及蛋白質,以碳烤、火烤、烤肉、乾煎及油炸方式烹飪,會促進AGEs的產生達10至100倍。吃下這些有毒物質,對腎的危害是因蛋白質所衍生的AGEs會被吸收到身體內組織器官中,日積月累會引起氧化作用及發炎反應,導致慢性腎臟病。何謂腎毒藥材?中醫師陳峙嘉表示,腎毒藥材指的是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現在已經被衛生署公佈禁用,但很多來路不明的藥還是可能偷偷使用,這些藥材吃多了,可能會造成腎衰竭。且聽說中藥保存不好會產生毒素,吃了會造成腎臟負擔?對此,陳醫師也說,其實那是說中藥如果發霉了,會產生赭麴毒素,但其實不只有中藥發霉會有這問題,咖啡豆或豆類只要發霉都會產生赭麴毒素,吃這毒素都有可能造成腎臟疾病。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478

攝護腺肥大膀胱易結石 反覆發生恐傷腎

攝護腺肥大膀胱易結石 反覆發生恐傷腎#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攝護腺肥大是中年男性最害怕的疾病之一,如不妥善治療,就有可能引起血尿、膀胱結石反覆發生等併發症!書田診所日前收治兩名男性患者,本身就有攝護腺肥大的病史,近日都發現有血尿、頻尿及排尿疼痛等情形發生,就診之後發現,膀胱裡面都有結石的情形,最大的結石甚至有兩公分大!今年57歲的鄭先生,過去曾有攝護腺肥大的病史,由於害怕手術,一直未進行攝護腺肥大切除,只有持續追蹤,以藥物治療控制。近日因血尿、排尿疼痛就醫,檢查發現膀胱中有一顆約2公分大的結石,且攝護腺肥大較以往嚴重,經碎石及雷射手術切除肥大的攝護腺後,不適症狀獲得緩解。另一名患者是現年56歲的林先生,三年前曾因攝護腺肥大及腎結石接受治療,近期因攝護腺慢性發炎追蹤治療中,日前出現頻尿且排尿時感覺明顯的不順,斷斷續續、尿一下就會有被塞住的感覺,顏色呈深紅色,就醫檢查發現,膀胱中有2顆結石,且攝護腺是正常男性的兩倍之大。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指出,膀胱結石的患者以男性居多,約佔95%的比例,女性則因尿路比較短,結石落到膀胱後很容易可以排掉。有膀胱結石的男性患者幾乎同時患有攝護腺肥大,此外,若膀胱有憩室、患者有排尿功能障礙或尿路感染、異物滯留膀胱也容易引起結石。膀胱結石則以血尿、排尿疼痛、龜頭有痠痛感、排尿困難、頻尿夜尿等症狀來表現,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細菌感染、發燒及腎病變、小便失禁的情形。周固醫師強調,攝護腺肥大的患者更容易罹患膀胱結石,若發現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也要一併治療。醫師解釋,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腺體,且攝護腺的解剖位置在膀胱的出口,多數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產生肥大的現象,當攝護腺肥大時,會逐漸壓迫到尿道及膀胱,造成頻尿、尿不乾淨、膀胱有餘尿等情況。而尿液長時間的滯留在膀胱中易引發感染,就易形成結石,就如同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有結石的症狀出現時,除了儘速處理疼痛的結石問題之外,建議進行攝護腺肥大的治療,以免結石重覆發生。在治療方面,醫師表示,會先透過尿液分析、X光、超音波、膀胱鏡等檢查來確認結石的位置及造成結石的可能因素。首先先解除結石造成的阻塞,透過內視鏡碎石術將結石擊碎取出,並治療造成結石產生的因素,減低再次發生的機會。醫師提醒,大部分膀胱結石可自行排出,但若潛在因素不解除,再次復發的機率高。若以知有結石不治療,長期可能會造成膀胱甚至腎臟的損害。因此,醫師建議,有攝護腺肥大者,應按時追蹤檢查,並視情況進行攝護腺肥大切除。若常出現反覆尿路感染的患者,應查出其潛在因素,如結石、尿道狹窄、神經性膀胱等,以免積尿成石。近日氣候炎熱,更應注意加強水分補充,每天排尿的時候都可以留意觀察一下尿量及尿的顏色,如果色深、量少,代表要多補充水分;若水份不足,則容易引發泌尿道感染及增加結石的發生機會。圖: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解釋膀胱結石與攝護腺肥大的關係。(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心、腎、肝出毛病 真有這些症狀?

心、腎、肝出毛病 真有這些症狀?#腎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段文,如下身體打來的電話,你一定要接心臟有問題時,左邊手臂會酸、麻、痛。腎臟出現問題時,說話就會出不來,就會沙啞。肝臟有問題時,小腿晚上睡覺時容易會抽筋。脾胃出現問題時,就會偏頭痛。文中提到身體出現的一些症狀可能代表著某器官出現問題,這段文字也在網路上、辦公室間引起了熱烈的迴響,許多網友都紛紛分享轉載,不過,一開始看到這段文字,大家都感到非常疑惑,肝臟和小腿、腎臟和喉嚨、脾胃跟頭其實都有一大段的距離,怎麼可能會有關連性?況且手臂痠痛、抽筋可能是運動所引起,喉嚨沙啞也可能是因為感冒或是前一天跟朋友去唱歌太High所造成,怎麼能夠認定就是哪裡有問題呢?因此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謠言,不過就有一位同事表示,既然在網路上被大家轉載分享,那麼想必應該是有人也認同這樣的說法才分享,因此有必要為大家仔細查證。有人說健康是環環相扣,身體就像是一個小工廠一樣,因此一個小小零件鬆散、一個小員工罷工都可能會造成問題、產生病痛。不過,身體的每個器官之間互相影響的情況,就一定如同網路文一般嗎?這段文字確實讓許多人畫上了一個大問號?這些症狀真的就代表器官生病嗎?優活記者決定找出真相,並訪問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中醫師等,為大家解答疑惑。對於「心臟」問題,記者訪問了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白其卉教授,目前為台北醫學大學專任教授,專長為心腦血管流行病學,白其卉教授指出,臨床上確實有極少部分心臟有問題的患者,發生左手臂酸、麻、痛的感覺,但一般人如果左手臂感覺到麻痛感,不一定是因為心臟問題所引起,不能以此為判斷依據,白教授表示,一般心臟有問題通常會直接反映在心臟上面,可能感覺胸悶、心臟疼痛、氣促等,臨床上沒有例子顯示出左手臂疼痛,就是心臟有問題的案例,因此,如果民眾有疑問,一定要到醫院透過專業儀器的檢測來判斷,以免誤判病情,得不償失。至於腎臟出問題聲音真的會沙啞嗎?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目前是公認的台大醫院腎臟科權威醫師吳寬墩表示,說話會沙啞可能是因為神經或聲帶的影響,與腎臟沒有關聯,而腎臟若出現問題,初期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不容易發現,很難判斷,當出現血尿、多尿、少尿、水腫等症狀時,都已是腎臟病較晚期了。吳醫師提醒,要避免腎臟出現問題,就要少吃速食、加工食品、高鹽、高脂、高蛋白的食物,以減少腎臟的負擔。既然腎臟出問題與聲音沙啞之間的關連性說法,完全被醫師推翻,那麼在中醫上的看法又是如何呢?於是記者找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建榮中醫師,他表示,中醫上指的「腎」並不完全是指腎臟,中醫上的「腎」表示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從年輕到老年的老化過程, 因此像是老年人的聽力減弱,屬於老化過程,就與腎衰有關,但與喉嚨、說話沙啞沒有直接關連,因此並非如同網路文所指一般。解答了一半,得到的答案都並非如網路文所指,可見屬於網路謠言的機率非常大,不過,往下看還有肝與腸胃問題,這時就有同事指出,他的家人中最近因為腸胃吸收問題變差,確實有時有偏頭痛問題,聽聞後,雖然記者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但還是秉持專業的精神,繼續為大家找尋專業的權威醫師解答這篇網路文。有肝臟、脾胃毛病真的會出現網路文所說的情形嗎?康聯預防醫學肝膽腸胃科主任、也是前台大醫院肝膽腸胃內科總醫師林姿伶指出,除非是很嚴重的肝硬化、末期肝病等,才可能會出現小腿抽筋,一般人若是晚上小腿抽筋應是不需要太擔心,有可能是運動太劇烈引起。對於脾胃問題造成偏頭痛的說法,她說在西醫上則沒有研究,脾胃若有問題,主要還是以腸胃不舒服、腹瀉等現象為主。不過記者並沒有放棄,既然在西醫上認為脾胃方面與偏頭痛無關聯,那麼在中醫上的說法呢?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建榮中醫師再次為大家解答,他表示,中醫上所說的脾胃指的是消化系統,通常消化系統較差的人,在吸收方面也較差,營養吸收力差就容易造成貧血、血虛,因此會發生缺血性的頭痛症狀,對於這種病人,中醫治療上採取補血、補氣的做法來改善。綜觀以上專家、醫師的說法,可以發現網路文所說多不正確,脾胃毛病造成偏頭痛的說法勉強可通;因此大家不用太過杞人憂天,提醒民眾還是養成飲食均衡、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運動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器捐遺愛人間 腦死女捐心、肝、腎

器捐遺愛人間 腦死女捐心、肝、腎#腎

一位來自高雄因腦中風腦死的的葉女士,在親友的祝福下,捐出心臟、肝臟和兩枚腎臟,在花蓮慈濟醫院圓滿助人的心願。年過五十歲的葉女士,日前陪同友人到花蓮旅遊,在民宿被發現倒臥在地,轉送到花蓮慈院,經神經內科醫師劉安邦檢查為腦幹出血所引發的中風,隨即轉到加護病房治療。但是因為她的中風部位在生命中樞,造成腦死。她的家人決定幫她捐出可救人的器官,延續她喜歡助人的好心肝。因緣巧合,葉女士遠嫁瑞典的小妹,剛好在這段時間返回臺灣探視親友,她說,在與姊姊餐敘時,姊姊在言談中透露希望能多做好事的心願,而家人也深知器官捐贈不僅可以救人,也可以延續捐贈者的大愛在人間。於是,經家族兄弟姊妹討論後,由妹妹忍住悲傷代表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在完成腦死判定程序後,葉女士在弟弟、妹妹、女兒等親友祝福下,完成器官捐贈的助人心願。依照器官分配原則,捐贈者分別捐出心臟、肝臟、腎臟給臺大醫院、大林慈院、花蓮慈院的病人。這是花蓮慈院今年的首例器捐,去年度計有七例器官捐贈個案遺愛人間。根據器官移植登錄中心公布資料,目前全臺灣有效等候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總數為7737人,其中等待心臟有138人、肺臟24人、肝臟1056人、腎臟5981人、胰臟74人、眼角膜 526人。

治療糖尿病「腎」利新契機

治療糖尿病「腎」利新契機#腎

繼美、日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歐洲藥物審查聯盟(EMA)通過之後,台灣衛生署已於今年11月頒發新一代口服抗糖尿病藥物 Linagliptin(Trajenta;中文藥名為糖漸平)之藥品許可證,此新型的DPP-4抑制劑與磺醯尿類相較,顯著降糖效果可同等持續至少長達2年,但同時能減少5倍發生低血糖的病患比例,並達2.9公斤的減重幅度。因為該藥物中只有10%需要肝臟來做代謝步驟,其他90%是由原型來排除,而排除的途徑中,也只有5%是經由腎臟,因此患者不需因肝腎功能調整劑量,更不需在處方前及之後,額外作肝腎功能監測,對於需要長期與控糖作戰的醫師和患者來說,都是更為安全方便的用藥選擇!全台140萬糖尿病人口陷「腎」戰陰影  超過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的糖尿病人口約為140萬,並已成為國人洗腎的最主要原因(43.2%),一份針對2264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調查報告顯示,有四成合併慢性腎臟病,這其中又有超過一半的患者腎絲球過濾率(GFR)小於60。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表示,尿液出現微量白蛋白或蛋白與腎絲球過濾率<60都是腎臟功能受損的指標,腎絲球過濾率代表腎功能程度,可依據血清肌酸酐值來計算,糖尿病患會因長期的三高(血糖、血壓、血脂)控制不良導致腎臟受損,腎絲球過濾率也會隨年齡增加而衰退,腎臟的代謝功能變差後,就容易累積殘留藥物,如未查覺而繼續處方原劑量,恐讓體內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嚴重的後果。要「警腎」調藥量 醫嘆苦追血糖指數難免亡羊補牢醫師警告,如常用的第一線控糖藥物磺醯尿素類(sulphonylurea,SU),在人體劑量太高時容易造成低血糖,嚴重可能導致腦部缺氧、或因突然昏迷而危及生命安全;而較新的DPP-4抑制劑,雖因其葡萄糖依賴性的胰島素分泌機轉,較不易有低血糖發生,但也因失去了明顯的劑量過高徵兆,可能讓精細的人體器官暴露在高藥物濃度的環境中,故FDA也特別針對其它所有DPP-4抑制劑訂出藥物劑量調整建議,減少可能危害健康的疑慮。除此之外,由於糖尿病常會合併如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心臟病、肥胖等問題,再加上傳統控糖藥物主要都經由腎臟排除,對腎臟不免造成負擔,因此醫師在處方適合的藥物與劑量前,必須謹慎考慮患者複雜的共病症及血糖等問題,以求兼顧控制療效與安全性。游能俊醫師說,主要從膽汁及腸道分泌之新型DPP-4抑制劑Linagliptin, 不像其他DPP-4抑制劑需要調整劑量、或不建議腎功能衰退的患者使用。Linagliptin用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時,無論其腎功能損害程度、或年齡大於75歲的老年人皆不需要調整劑量,而其特殊的排除途徑也提高了用藥安全,讓患者無須擔心藥物會在體內暴露程度提高,加重肝腎負擔;此外,醫師也不必在處方前及之後,為了確認藥物及劑量的適當性,安排患者接受肝腎功能檢測。在重要的控糖機轉上,Linagliptin與DPP-4抑制劑相同,由於其刺激胰島素分泌是具葡萄糖依賴性,亦即回復正常血糖時便失去刺激作用,因此單獨使用時極少發生低血糖。此外藉由提升腸泌素的濃度與活性,可抑制腸胃蠕動及刺激腦部飽食中樞,減少食慾,故體重並不會增加。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研究報告顯示,在合併第一線雙胍類藥物(metformin) 使用兩年下,Linagliptin相對於常用藥物SU,可有效減少79%發生低血糖的患者比例、相對體重可減少達2.9公斤。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被診斷糖尿病年數長達5年的患者,使用Linagliptin 治療後,仍可明顯改善糖化血色素HbA1c達0.67%。游能俊醫師表示,這顯示不管單一使用或合併治療,且無論罹患糖尿病年數長短,Linagliptin皆可有效改善糖化血色素。顯示對於傳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高危險性之病患而言,Linagliptin可能是更為安全持久的藥物治療選擇。游能俊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除了對於血糖控制絕不能疏忽外,建議每年應定期檢查尿液微量白蛋白,並將血液檢查的肌酸酐數值換算成腎絲球體過濾率,兩者配合才能早期發現腎病變徵兆,面對複雜的第2型糖尿病變化,血糖、血壓、血脂肪三高的控管,並搭配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戒菸,皆是預防及延緩腎病變惡化的重要環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