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變

腸泌素能救命又省上億健保!糖尿病友發起連署,懇求放寬給付

腸泌素能救命又省上億健保!糖尿病友發起連署,懇求放寬給付#腎病變

醫嘆:現規範與實際治療需求有落差、盼政府單位一併考量照護成本與負擔 台灣糖尿病人口約240萬,不僅有年輕化趨勢、且人數逐年增加。血糖控制不好,將併發腎病變、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僅讓糖友因共病苦不堪言、更可能奪去性命!而每年綜合糖尿病與併發症疾病衍生的照護支出,竟要燒掉健保近千億。近年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及早使用腸泌素介入治療,可減少共病機率,提升糖友安全、減少照護負擔,無奈我國現階段健保限制過於嚴苛,需要糖化血色素超過8.5以上達6個月才能給付,等於糖友需忍受半年全身器官泡糖水,才有機會健保用藥,不僅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也讓多數患者感嘆腸泌素治療看得到、用不到!近期糖友們更自主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立案,呼籲民眾一同參與連署、促進放寬健保給付,讓患者可即早使用腸泌素藥物,有效減少共病風險、減少健保負擔! 有鑑於當今全球社會習慣變遷,糖尿病幾乎成為已開發國家最注重的慢性病問題之一,糖尿病不只肇因於個人習慣,更與患者的家族遺傳、性別、工作狀態等因素有關。60歲的李先生確診糖尿病20年,過去他曾任職銀行經理,在工作型態影響下,經常三餐飲食不正常、熬夜應酬,早已埋下糖尿病隱憂;直到出現長期腿麻、胸悶症狀,李先生才驚覺事態嚴重,求助醫師發現確診糖尿病,甚至當時已併發心血管疾病前兆,病況危急,多次與醫師討論選擇自費使用腸泌素藥物,雖然需要背負不小的治療負擔,但也才逐漸穩定病況、遠離死亡風險。可惜不是每位病友都能負荷,只能深陷洗腎、心血管共病陰影與奪命恐懼中。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李弘元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糖尿病人口仍逐年成長,如何幫助患者穩定控糖、遠離共病是首要任務,近年國際治療指引中皆提出建議醫療團隊及早為患者評估使用腸泌素藥物治療的可行性,由於該藥物與天然人體激素相似,不僅可穩定血糖、控制體重,更可連帶減低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使腸泌素藥物成為近年來國際間治療糖尿病的重要利器,但醫師也說明:「目前台灣健保規範較嚴,患者必須符合糖化血色素超過8.5%且時間長達半年、或已發生過重大心血管疾病才可給付使用腸泌素,導致患者近用藥物的可能性低,多半無法負擔治療。」。 台灣過去限縮腸泌素藥物健保給付,主因還是因為藥物單價相對高。但近期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估算,如及早提供患者使用腸泌素治療,將會在第3年因減少心腎併發症支出而打平增加藥費,並在第4年與第5年各可節省6800萬與1億2400萬元的健保支出,也就是說早期使用腸泌素的花費,長期將大幅減輕後續健保負擔,並節省醫療資源,這項數據也成為近期糖友爭取放寬健保給付的核心理念。 倡議立案的主要糖友祝先生指出,在台灣有許多患者與李先生一樣,因工作影響生活習慣、落下病根,但為了治療與生活所需,無法撇棄工作,只能盡量與病共存,許多糖友也因無法負擔自費治療,即便知道腸泌素可以預防共病,但只能活在共病恐懼中。其實不僅醫界與病友希望幫助患者以更好治療方式穩定病況,政府單位必定希望幫助病友有多元治療選擇,達到治療效益並減少健保負擔。祝先生強調連署是希望提升政府重視、並進一步開啟對話的機會,也希望大眾一同連署發聲,讓糖友擁有更完整的治療權益,攜手為台灣健保創造更好的未來。 連署連結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糖尿病齡20年的74歲陳大姐,因擔心用藥容易上癮或傷腎,長年未良好控制,過往飯後血糖幾乎都是高於200mg/dL,糖化血色素部分往常更是達9~10%(數值高於6.5%即為糖尿病)。至陳宏麟診所就診時發現腎臟已出現病變,腎絲球過濾率(eGFR)已剩30 mL/min/1.73 m2,若未即時介入,恐於2~3年內步入洗腎。雖已過早期黃金診療期,但經過醫護團隊加強其病識感的提升及破除患者迷思後,開始積極接受醫護人員團隊的建議按時服藥,腎臟功能及血糖控制都逐漸進步,拾回腎力人生。 糖友降血糖 更要及早預防腎臟病變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表示,這位大姐是相當棘手的案例,患者一來到門診就發現糖尿病問題嚴重,腎臟也已經面臨病變。陳宏麟說明,之前來診所前不僅已出現蛋白尿,血糖也已需每天打兩劑胰島素才得以控制,已過了早期診療的黃金期。 儘管女兒也是從事醫療相關領域,但由於老人家自己住在鄉下,很難隨時叮囑。詢問過往醫療經驗,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的情況下,認為打針會上癮或者是吃太多藥對腎臟不好,有時連胰島素都沒有按照醫囑來進行施打,甚至有段時間還相信民俗療法自行抓中藥吃,因此病情一直沒有改善。 陳宏麟強調,腎絲球過濾代表著清除廢物的能力,腎絲球過濾率衰退到30 mL/min/1.73 m2表示腎功能已相當不好。如果仍然控制不良,腎功能可能每年以5~10 mL/min/1.73 m2的下降速度惡化,不出2、3年時間恐需洗腎。 由於個案已經面臨大小血管的病變,因此陳宏麟在治療策略上除以降血糖,血壓,血脂等等風險因子為目標外,更要同時考量保護腎臟及其他器官,以及連帶可能產生的大血管病變所導致更多併發症的危機。 遵從醫囑 搭配新藥 健康腎力新生活 所幸這位病患在來到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的陳宏麟診所後,透過團隊專業的心腎風險資訊提供及積極衛教之下,鼓舞患者開始重視自我風險管理,於治療三年後,搭配糖尿病口服新藥控制並按時服藥之下,腎絲球過濾率已經進步,維持50~60 mL/min/1.73 m2,胰島素也調節至一天只要打一次,精神狀態因為血糖穩定而變好,人也變得更開朗。陳宏麟表示,為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認證機構診所諮詢。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迷思,認為吃藥或者打針對腎臟不好,但中斷醫療只會加速惡化,建議與醫生進一步討論個人的治療期待與腎臟保健目標,決定適切的治療計畫。陳宏麟提醒,除了要遵照醫囑,同時也要根據個人狀況聽從營養師建議做飲食調整與改善,才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糖尿病患1/3都有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一半患者是因為心血管併發症而離世,而腎臟不好也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故共病照護是很重要的環節。陳宏麟表示,目前糖尿病新藥已經可以能夠保護腎臟、心臟,不僅減少腎臟壓力、發炎、延緩腎功能惡化,也能降低26%心臟衰竭機率,新藥甚至可以排糖,提早使用對於糖胖症(糖尿病與肥胖共病)的治療有穩定體重的效益。 經過這次認真進行治療,陳宏麟發現這位大姐不僅都準時回診,也懂得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乖乖服藥。陳宏麟鼓勵患者,不要因為不了解病情而抗拒治療,只要找對方法配合醫囑,糖尿病也能夠維持生活品質、找回健康 更多基層診所與衛教資訊: 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

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DNA的端粒比較短?#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比例高居世界第1,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世界第3,這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也就是糖尿病腎病變,如果沒有好好的控制,最後將發展成末期腎臟病(腎衰竭),乃至洗腎,不僅大大的影響生活品質,也給身體帶來相當大的負擔。糖尿病與腎病之間的關係為什麼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呢?簡單來說,血糖控制不佳,高濃度的血糖會可能會損害腎臟的血管功能,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機能,進而傷害腎臟組織並造成高血壓;而升高的血壓會再回過頭來傷害過濾功能失常的腎臟,造成惡性循環,慢慢的就會發展成糖尿病腎病變。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吃得健康、有足夠的身體活動不僅能幫助預防或控制糖尿病或腎病的發展,過往我們可能透過監控血糖、腎功能來確定控制的狀況,新研究發現,透過檢查血中白血球細胞的DNA端粒長度,可能也是個值得參考的方式。端粒是什麼?端粒,英文Teomeres 簡稱TLs,是位在每個染色體中,DNA每一股的兩端,一串重複固定序列核甘酸的片段(重複序列為 5′-TTAGGG-3′)。每次細胞分裂,端粒都可能會變短,也就是說細胞分裂越多,端粒的長度就會越短,因此,年輕個體的端粒通常比較長,並會隨著年齡與退化疾病縮短,是個有用的老化生化指標。第二型糖尿病末期腎病患者端粒比較短?最近有一篇發表在《Diabetologia》期刊上的研究,分析相對白血球端粒長度(relative leucocyte telomere length,簡稱 (rLTL)和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末期腎臟病患的香港人,以及腎功能衰退速度之間的關係。由於是以亞洲人為對象的研究,結果或許值得我們參考。研究以4,085位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為對象,觀察1995年與2007年間,白血球端粒長度、推估腎絲球過濾率(eGFR),還有新出現末期腎臟病的病例。在平均追蹤的14年間,有564位腎病發展到腎病末期,而這些人的白血球端粒長度也明顯較短,同時也觀察到腎功能指標eGFR衰退得快,也與rLTL有關。糖尿病腎病變—端粒—DNA雖說未來會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確認現在的發現,但如何阻止白血球端粒變短,似乎是可以參考的作法。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延緩端粒的縮短速度呢(預防或改善疾病)?健康飲食與端粒長度的關係答案很簡單—就是吃得健康,而地中海飲食是目前最具科學證據支持的飲食方法之一,事實上,過去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飲食越是接近地中海飲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都能有效預防或是改善病情,那麼這樣的改善是否會反應在「端粒」上呢?2020年在《Advances in Nutrition》期刊上,有一篇系統回顧與薈萃分析研究,回顧了幾個電子資料庫裡,截至2018年12月為止,所有以英文、西班牙語與法語發表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對地中海飲食的黏著度,和血球端粒的長度有正向的關係,換句話說,吃得健康可能有助於延緩端粒縮短的進行。要怎麼樣才吃得健康呢?就是地中海飲食吧!傳統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是吃很多的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穀類,而且是以非精製穀類為主;烹調用油以橄欖油為主,並比較少碰飽和脂肪;適量吃魚,而乳製品、紅肉和加工肉品比較少吃;比較特別的是會適量飲酒,而且大多是隨餐飲喝紅酒。這些食物內容,單獨吃可能沒有多大的效果,但科學家認為地中海飲食的健康效益,很可能是來自於各種食物營養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促成。(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糖尿病腎病變的人,白血球 DNA 的端粒比較短?)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退休近70歲罹患糖尿病的婦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又伴隨蛋白尿狀況,平常並未特別控制飲食,故體重始終居高不下,一直都未察覺疾病惡化。醫師嚴正指示必須控制蛋白尿,不然疾病很難改善。在營養師教育跟病友互相鼓勵之下,漸漸開始主動遵照醫囑服藥,也進行飲食調整,減少垃圾食物攝取。目前身體狀況已大有改善,體重也控制下來。4成糖友不知已有蛋白尿 腎功能恐已悄悄惡化曾競鋒診所院長曾競鋒醫師表示,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發生最常見的首要徵兆,但一旦偵測到蛋白尿時,多半表示腎臟已受損到一定程度。如果輕忽而未及時介入照護,未來可能更加速腎功能衰退,甚至惡化到必須洗腎,更提高了腦中風、心臟病風險,這幾乎成為腎病變的三部曲。根據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TACD)於2019年「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調查顯示,台灣在基層診所的糖尿病患者有近7成合併高血壓,超過4成有慢性腎臟病,甚至超過8成合併高血脂症。面對這樣的狀況,協會也延續推動「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鼓勵積極介入糖友的治療流程,改善糖友的照護。曾競鋒醫師說明,2020年「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擴大普查5萬位糖友中,發現高達4成的糖友對蛋白尿沒有正確認知,亦不清楚蛋白尿的出現代表腎臟功能已處於持續惡化狀態。有鑑於此,協會今年(2021年)加以透過「及時篩、腎心安」3.0計畫,改善糖友的腎臟保護觀念並積極提升糖尿病腎病變照護品質。推動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基層診所不論從掛號櫃台、診間醫師、營養師等,紛紛投入與病患溝通糖尿病腎病變發生風險因子,及偵測蛋白尿重要性的相關衛教。透過有效溝通,不僅加深了醫病關係,也更強化病患遵從度。此外,為了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診所諮詢。遵照醫療團隊指示 穩定服藥遠離洗腎目前糖尿病的治療觀念在基本血糖目標的控制監測以外,腎臟、心臟保護也是治療關鍵重點。除了糖尿病,國人常見的高血壓問題也是導致腎臟及心臟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臨床資料,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會增加2倍以上的心衰竭風險,如果糖尿病合併蛋白尿,造成腎臟惡化風險更會上升至3倍以上。除了控制好三高有助於改善蛋白尿以避免腎臟提早惡化以外,若能於初期及早察覺蛋白尿發生並遵循醫師治療,將更有機會改善甚至逆轉蛋白尿發生。糖尿病通常給藥的種類相當多,過往有些年長者甚至會自行斷藥,造成治療中斷而使病情惡化或引發心腎併發症。曾競鋒醫師建議,基層診所的醫療團隊要與糖友或家人多點溝通,提醒他們可配合使用保護腎臟、治療蛋白尿的藥物,也讓病患更安心用藥。如近年有許多新型口服治療藥物發現減少腎臟、心臟壓力,可兼顧良好心臟及腎臟保護,對於糖尿病患者和照護家屬來說是一大福音。最後曾競鋒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定期固定追蹤自身蛋白尿狀況,按時回診持續謹遵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常保「腎力」人生。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

只不過血糖有點高?不規律用藥腎病變機率飆20倍#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前年體檢發現有糖尿病,為什麼今年體檢連腎臟都出問題了?」一名年約50歲的初診患者,邊說邊遞給我檢查報告。我問「有控制血糖、調整飲食及運動嗎?」「我想說不太嚴重,就沒有規律去醫院拿藥。」糖尿病腎病變就是這樣出現。控制不良的血糖全身流竄,血管產生發炎,血流豐富的腎臟破壞更嚴重許多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控制不理想,通常會認為,「只不過是血糖有點問題而已,應該沒關係啦!」其實糖尿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控制不良的血糖,會隨著血液循環到處竄,因為高血糖的高滲透壓,對血管內皮產生發炎及破壞,尤其是血流豐富的腎臟,更是特別嚴重。剛開始是腎臟變肥大,腎絲球基底膜增厚、內皮小洞消失、腎絲球系膜變多,隨著時間演變,開始會出現腎絲球系膜溶解、腎絲球的小動脈玻璃樣變性、腎絲球的瀰漫性硬化、腎小管間質纖維化……一連串的變化,並且隨著高血糖的時間越久而傷害越多、越嚴重。糖尿病患者併發腎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大約30%的第一型糖尿病患及4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在發病 15 年內會發生糖尿病腎病變,如果加上確診前的時間,很多都會在知道有糖尿病後的6~7年就出現腎病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腎病變,在古代中醫歸屬於「消渴」、「水氣」、「虛勞」、「關格」等範疇,如古籍《聖濟總錄》記載:「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開闔不利,能為水腫。」將整個疾病過程、病機變化都做了闡述。另外,在古籍《外台秘要》述:「消渴……甚久病變或發癰疽或為水病。」則提到了糖尿病後期常出現的小血管病變,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及糖尿病腎病變。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糖尿病腎病變,病因和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太過有關,病位在腎,涉及五臟六腑。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是氣陰兩虛、脾腎氣虛、五臟氣血陰陽俱虛;標實是血瘀、痰濁、水濕、濁毒、濕熱等。其發展規律為燥熱傷陰耗氣,氣陰或氣虛,演變成氣陰兩虛,再進入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而瘀血、水濕、痰濁等標證貫穿糖尿病腎病整個發展過程,治療上以此為基準,臨床上再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加以不同調理,可以達到慢慢改善腎病變的效果。中醫調理減輕腎臟工作負擔,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中醫西醫各有不同,除了常見的西醫治療外,中醫調理一方面減輕腎臟工作負擔,另一方面慢慢修復受損的地方,改善腎臟的功能。中醫對於不同階段的糖尿病腎病變,有不同的治療方針,再加上每個人體質的不同,加以不同調理,通常都可以看到腎臟功能的進步,如果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的調整,都可以有不錯的效果。(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減重手術 助糖尿病友遠離腎病變

減重手術 助糖尿病友遠離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球糖尿病人口自2000年的1.5億,到2017年翻了近三倍,增加至4.25億,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將成長至6.29億人。而台灣每年新發生的個案數約16 萬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統計,糖尿病盛行率超過11%,患者超過230萬人,平均每10個成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儼然成為新一代國病。由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攜手台大等6家醫院共同發表最新的學術研究,針對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做減重手術,減低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發生機率,是學術醫療的一大突破。蛋白尿減少 神經功能也獲改善台灣糖胖症研究(Taiwan Diabesity Study)由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支持,台大醫院內科莊立民教授主導。針對糖尿病減重手術這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聯合了桃園敏盛醫院、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大里仁愛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及嘉義基督教醫院。研究比較49名肥胖且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減重手術患者和338名接受標準藥物治療的患者,首度證實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病患在接受減重手術後,比起不接受手術的藥物控制組,蛋白尿明顯減少,腎功能改善,神經功能也獲得改善。台大內科張以承醫師表示:「經過24個月的追蹤,病患接受檢測腎功能的重要指標腎絲球過濾速率、尿液檢測、神經系統檢查(包括腳趾音叉振動測試、踝腱反射測試、以及用來偵測足底壓力覺知的10克單股纖維測試,以識別雙腳是否有潰瘍和截肢的風險),以及眼科檢查(包括視力測量和眼底檢查),發現接受減重手術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比起不接受手術的藥物控制組,蛋白尿明顯減少、腎絲球過濾速率改善、腳趾音叉振動測試、踝腱反射測試功能也獲得改善」。此研究領先全球發表於《Obesity Surgery》8月號學術期刊上,《Obesity Surgery》為國際減重及代謝治療的重要論壇,受到國際醫學高度矚目。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王偉理事長表示,台灣糖胖症研究於2014年起跑,經過三年多努力,在2017年成功完成1000例台灣糖胖症患者的收集,並預計追蹤10年,以了解代謝手術對糖胖症患者的好處。此研究計劃結合內外科,視患者病症情況,甚至包括新陳代謝科、內分泌科及心臟科等,投入多科團隊共同研究,為糖胖症患者定期追蹤數據、術後血糖控制和飲食衛教等,幫助患者有正確生活飲食習慣避免復胖,並維持身體各項數值正常,才能遠離糖尿病併發症,多科合作達成最佳控制病情的團隊。百公斤病友 術後欣喜圓求子夢病友林淑鈴27歲時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血脂,體重114公斤,糖化血色素高到10.9,三酸甘油脂有300多,由於糖尿病一直控制不好,已有視網膜病變,六年前接受胃繞道手術,手術兩年後減去56公斤,足足減掉一半的體重,並順利在去年35歲時生下兒子。現在的她體重少一半,健康卻多一倍,血糖、血壓、膽固醇都回歸正常值。台灣糖尿病絕大多數為第二型糖尿病,其中合併肥胖及過重的比例高達66.4%,顯示肥胖和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併發症按發生率前五大分別為:神經病變34.5%、心血管疾病25.19%、糖尿病足23%、腎病變17.92%及腦中風7.65%。因此糖尿病被稱為沉默的隱形殺手,容易被忽視,但卻會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千萬不可輕忽。去年國人10大死因 糖尿病第5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糖尿病為國人第5位死因,糖尿病是目前台灣與全世界重要的疾病,莊立民教授表示:「台灣醫療對於糖尿病症相當重視,不斷努力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現在透過減重手術來治療肥胖型糖尿病可以有效減輕體重外,血糖大幅降低,經由多科團隊追蹤也能及早控制身體各項數值,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無疑是糖胖症的一大福音。」

強力胃藥致腎病變 中醫調理修復機能

強力胃藥致腎病變 中醫調理修復機能#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初診患者一臉茫然地說:「蔡醫師,我去年體檢發現腎臟功能不好,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21,不知道該怎麼辦?」他拿出檢驗報告表示,他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不菸不酒,平常只有胃不好而已,腎臟科醫師說,應該和他長期吃胃藥有關,他不解為什麼會這樣?腸胃不適亂吞藥 恐引發多種併發症很多人有胃悶、胃脹、胃痛、胃酸逆流的問題,常常都會使用胃藥來抑制胃酸,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就是代表性的藥物。也因為它的效果太好了,雖然它必須符合使用規範才能由醫師開處方,但是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呷好鬥相報,根本就變成居家常備藥了,不管什麼情形,只要是和腸胃有關,反正先吞一顆就對了,浮濫亂用的結果,就出現了許多不好的併發症。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最早於1992年即有病例報告指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與急性間質性腎炎及急性腎損傷有關,之後陸陸續續有許多研究都提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與腎病有關的報告,而且高劑量及長時間使用,與腎病傷害程度有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能經由多種機轉包括:急性間質性腎炎、低血鎂症、內皮細胞受損等對腎造成傷害,導致急性腎損傷、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病變。一時之間,這種效果很好的胃藥,顯示出它並沒有原先想的那麼安全。搭配修復腎臟、健脾益胃藥材雙管齊下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中醫認為這是因為風邪、水濕、濕毒、濕熱之邪,入侵阻滯經脈,下傷及腎,腎失開闔,無法通調水道,進而影響全身。治療上會依病情進展分期治療,在快速惡化期主要是邪實,治療以祛邪為主,利用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濕利水、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為主要治則;在慢性期主要是餘邪未清、正氣損耗,治療多以清除餘邪,並適當扶正潤理。一般常見的中醫體質分型,像是風水氾濫型、水濕侵漬型、濕毒侵淫型、濕熱壅盛型、腎陰虧虛型、脾腎氣虛型等。另外會搭配專門修復腎臟機能的中藥材及健脾益胃的藥物,畢竟這個問題是因胃病而來,腸胃功能的調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經過了半年的調理之後,他回診時高興的說「蔡醫師,這次的檢查,腎功能進步很多喔,從原來的腎絲球過濾率21左右,現在已經回升到62了,我的身體也感覺好很多,真是太棒了,我會好好繼續繼續配合治療,讓我的腎臟再更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