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

講座/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

講座/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胸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突然又快又亂,還會胸悶、顫抖、透不過氣?小心,可能是心房顫動的徵兆!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會導致中風、心臟衰竭,增加死亡風險。根據統計,臺灣每年有近25萬人飽受心房顫動之苦,民眾卻普遍對心房顫動較陌生,而延誤就醫黃金期,導致嚴重後果。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心房顫動與治療新知,花蓮慈濟醫院將於7月29日上午10點,在大愛樓第一會議室舉辦「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由心臟內科蔡劭謙醫師分享「什麼是心房顫動」,以及劉維新醫師分享「預防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心臟內科心功能室主任謝仁哲也將交流心房顫動治療的心得。衛教講座主題多元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心房顫動衛教宣導座談會地點:花蓮慈濟醫院大愛樓(前棟)二樓/第一會議室(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7號)時間:7/29(六)10:00-11:30洽詢:花蓮慈院公共傳播室 游繡華 黃思齊 彭薇勻 魏瑋廷/電話:03-8561825 轉 分機3470、5202、3548或5201

戒菸後口乾舌燥 多吃芹菜、小黃瓜

戒菸後口乾舌燥 多吃芹菜、小黃瓜#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除了靠堅強的意志力外,戒菸更重要的因素是學會如何克服心理壓力。家住雲林縣的陳先生,20幾歲開始抽菸至今,每天都要抽上4包菸,最近感覺胸口悶痛,檢查後才發現心臟出了問題,3條血管嚴重堵塞。手術過後陳先生靠著本身意志力及團體支持的力量,已成功擺脫菸癮。多吃紅蘿蔔、芹菜、小黃瓜緩解喉嚨乾燥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蕭伊祐指出,面對戒菸時的生理層面問題,像是食慾改變而變得口乾舌燥,除了多喝白開水,也可多吃紅蘿蔔、芹菜、小黃瓜、番茄等熱量較低的食物,平時利用嚼食無糖口香糖來緩解喉嚨乾燥。由於平日手拿菸的姿勢和習慣,建議可利用筆取代手持香菸,或將蔬菜及水果切條食用,蒟蒻條也是取代嘴裡含菸的好方法。利用腹式呼吸減壓 能有效幫助入眠沈千禾臨床心理師則以「腹式呼吸」的減壓小技巧,現場教學員們如何正確吸氣讓腹部鼓起,呼氣讓腹部凹下的放鬆呼吸方式,除了可以調節身體各部位功能,還能穩定生理狀況,有效幫助入眠。每天維持15分鐘健康操 舒筋避免發胖為了協助癮君子們脫離香菸,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在七月份開辦清新戒菸班,由社區健康照護室主辦,搭配運動及心理課程,提高戒菸成功率。蔡明倫物理治療師表示,健康操主要結合伸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運動,有效幫助戒菸班學員緩和戒菸期間的身體不適感,包括手部、肩頸、膝蓋、腰部、擴胸等,只要每天維持15分鐘的健康操,即能增加身體平衡感、舒展筋骨,同時還能免於戒菸而發胖等問題。

胸悶別輕忽 達文西繞道手術開心救命

胸悶別輕忽 達文西繞道手術開心救命#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天下田種菜,不菸不酒,平常還有保持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的何先生2015年底開始,有時候會突然感到胸悶,一般都是休息一會兒就好了,直到有一次突然胸悶到感覺喘不過氣才就醫,發現原來冠狀動脈3條主要的分支,有2條出現阻塞的狀況。冠狀動脈阻塞80%的病人沒有明顯感受花蓮慈院心功能室主任陳郁志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冠狀動脈阻塞80%的病人,在穩定、靜止的狀態時,因為流經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並無明顯變化,所以,病人自身沒有明顯感受,甚至一般心電圖檢查都不一定能發現,需要透過運動心電圖或者心導管檢查來發現。陳郁志主任說,檢查時發現病人阻塞最嚴重的地方,就位於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支,所以,建議轉由心臟外科進行繞道手術治療。患者表示,手術前從來沒聽過達文西機器手臂,聽完醫師說明後決定選擇恢復期比較短的達文西微創手術,沒想到手術後隔天就能坐起來自己吃早餐,讓他都開玩笑的說:「我很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心臟手術。」可避免胸骨及大部分的肌肉、神經受傷害張睿智醫師表示,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不用打開胸腔,透過達文西視訊鏡頭及機器手臂,經由肋間3個大約1公分的小洞,在胸腔內取下適合的血管進行繞道手術。所有的手術步驟都在胸腔內完成。可以避免胸骨及大部分的肌肉、神經傷害,讓病人可以盡早回到原來的生活。 

氣溫轉熱別輕忽 心肌梗塞威脅整年!

氣溫轉熱別輕忽 心肌梗塞威脅整年!#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時序進入春夏,不少民眾都認為天氣轉熱會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若稍不留意恐讓奪命殺手找上門!一名60歲阿伯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是典型的心肌梗塞,醫師採集血液驗「血液心臟旋轉蛋白(Troponin-I)」出現數值過高,這是一種心臟肌肉壞死會釋放的酵素,一旦升高可提前得知是否為心肌梗塞。醫師提醒,一旦身體出現不適,一定要立即主動就醫。患有先天性及病的年輕患者也要當心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楊景旭表示,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會造成心臟缺氧引起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好發族群一般多為65歲以上的病人,現在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不只40、50歲都有可能發生,就連20多歲的患者,本身若患有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或潛在性疾病,恐會出現心肌梗塞年輕化。春夏炎熱、出入冷氣房 也會影響血液循環很多人在面對氣溫下滑、季節轉換及溫差大的秋冬季節會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引起的猝死,但其實春夏炎熱季節也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再加上頻繁出入冷氣房,室內室外溫差大、血管擴張又收縮,或是高溫流太多汗,沒有補充足夠水分,恐讓血液濃度變高,會導致血栓的形成。楊景旭醫師建議,若是有胸悶、胸痛、冒冷汗的狀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必須緊急送來急診,年長者、肥胖族群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民眾為高危險群,要當心心肌梗塞發作,三高患者不管春夏秋冬都要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這是預防心肌梗塞的三大因素,常常很容易因為春夏季節輕忽健康管理,產生心血管危機,平常也要多運動、補充蔬菜水果,及控管體重,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常胸悶心悸?心律不整恐找上門

常胸悶心悸?心律不整恐找上門#胸悶

(優活健康枉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心律不整」是可怕的殺手!一名40歲的洪先生帶女兒到門診就醫時於診間外突然發病,失去意識,沒有呼吸心跳、測不到血壓,院方立刻啟動急救小組進行電擊急救後,安排植入性體內去顫器手術。當心跳節奏變得奇怪就要懷疑是心律不整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心臟在人體內就像一具永不停歇的幫浦,規律且有效率地把血液送至全身。在心臟右心房上有一稱作竇房結的構造,會規律地放電,放出的電流透過心臟內的傳導系統傳至心臟各處刺激心臟跳動。一般而言,正常人不太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所以當自己可以感覺到自己心跳很重、時快時慢、突然出現停拍或停頓的感覺時就要特別注意,很有可能是心律不整在作怪。心悸胸悶 無明顯症狀、不易偵測林恆旭醫師提到,「心律不整」為心跳不規則的統稱,症狀上除了常見的心悸及胸悶之外,常因為陣發性的表現導致不易偵測,亦有許多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心律不整可分為許多種類,其中又以「心室頻脈」及「心室顫動」最為致命,經常一發作就是猝死。林恆旭醫師提醒,不管有無症狀的心律不整,都建議要到心臟科做整體的評估,了解心律不整可能的成因及嚴重度,以給予適切的治療。心室顫動與心室頻脈是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大宗,近年來因為高級心臟救命術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的大力推廣,使得許多罹患此類心律不整的患者有了活命的機會。大部分患者除了需要規則服用藥物之外,亦需接受體內去顫器的植入,體內去顫器可以在下次發病時及時電擊心臟救回病人一命。目前全國每年約有三四百名患者需要此類救命機器,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5要點注意 久咳胸悶速就醫

5要點注意 久咳胸悶速就醫#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咳不停,可別以為是氣溫飄忽不定引起的症狀,若有出現咳嗽超過2周情形,應懷疑可能是肺結核症狀。空氣品質每況愈下,民眾應對肺結核保持警覺,早發現及早治療。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2星期以上的慢性咳嗽、吐痰、疲倦、食慾不佳、貧血、體重減輕或在午後傍晚有發燒症狀,可能是肺結核,建議可至醫院進行胸部X光和痰液檢查,共同終結肺結核。高達8成結核菌會形成肺結核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曾瑞壯表示,結核菌可透過飛沫、空氣傳染,有高達8成會侵入肺部形成「肺結核」。臨床上會出現咳嗽、胸痛、食慾不佳等症狀。除了肺部外,病兆也常發生在心臟、腦部、頸部淋巴或骨骼。一般人若是感染到結核菌,只有10%~20%會發病,不會立即出現症狀,結核菌會伺機而動,潛伏期時間因人而異,根據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感染後多在1年至3年內或免疫力不好時發病,隨著時間的進程,發病機率逐年降低,但也曾遇過潛伏20年之久才出現結核症狀。免疫力弱發病率高 這些族群要注意曾瑞壯主任提醒,肺結核高危險群如糖尿病、塵肺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愛滋病、營養不良、老年族群、慢性腎衰竭等患者,因免疫力較弱導致發病率高,更有可能會引發敗血症或呼吸道衰竭等併發症,一不注意恐會導致死亡。如果是結核病患者可接受抗結核藥物的療程,目前以四合一藥物治療為主,視病情狀況最快只要半年就能完治,也可延長至9個月,治療過程中避免中斷治療或不規則服藥,以免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困難,甚至出現無藥可醫的窘境。曾瑞壯主任建議,結核病患者與一般民眾在生活上要特別注意的5大要點:1) 每天更換口罩/建議抵抗力比較差、常常感冒的民眾,出入公共場所戴上口罩,每天都要更換或清洗口罩。2) 打噴嚏摀口鼻/養成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帕、衛生紙摀住口鼻的好習慣,尤其是結核病患者,可避免細菌散播傳染給更多人。3) 密閉空間少去/減少去密閉、通風不良空間如:KTV、電影院等等,避免感染到結核菌。4) 每年接受檢查/建議定期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及早發現有無肺結核。5) 勤洗衣物床單/針對結核病患者,使用過的衣物、床單要勤加清洗,也可置於陽光下曝曬6至8小時。

社群互動1小時 1/4人超憂鬱

社群互動1小時 1/4人超憂鬱#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個人一天花在社群網站上的時間有多少呢?許多人每天經營線上社群網站的時間比起真正與人相處的時間多上一大半,然而每天掛在網上,真的能夠為你拓展人脈嗎?研究顯示,每天61分鐘持續透過社群媒體與他人互動,超過1/4的參與者竟呈現高度憂鬱傾向!花最多時間於社交媒體 憂鬱風險高1.7倍一篇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指出,受試者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與罹患憂鬱症風險成正相關,每週平均使用不同形式的社交媒體頻率為30次,每天約使用61分鐘,超過1/4的參與者呈現高度憂鬱傾向。常查看社交媒體的人,感到憂鬱情緒較不常查看者高出2.7倍,一週中花最多時間於社交媒體上的人,罹患憂鬱症風險則為一般人的1.7倍。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洪櫻娟表示,適當使用社群媒體有助於擴展人際關係,然不善交際者因隱身於網路 可以降低與他人面對面互動的壓力,因而於社群媒體上更加活躍。但若過度沉迷於社群媒體且無其他生活重心,容易過於在意網路上他人的評論。社群媒體易左右情緒當出現頭痛、睡不好、心悸胸悶、易怒、沒耐心、減少與他人互動、對原本喜好事物失去興趣等症狀,可能代表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使用社群媒體時,應當分享與分擔朋友的生活 起伏,切勿只是羨慕他人生活,好景、美食、逗趣外,也能看見友人的需求與脆弱面,並給予 同理、支持。若朋友於社群媒體上經常出現負面情緒發言、上線頻率改變,或是突然消失於社群,則須回歸現實生活,透過面對面的互動,釋出問候與關懷。葉雅馨主任建議,網友可以於線上相互提醒每日應該做哪些事,避免過度使用社群而影響原訂作息。

咳嗽當老症頭 當心恐要命!

咳嗽當老症頭 當心恐要命!#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只要拒菸,真的就能遠離肺病嗎?部分銀髮族會將日常生活中爬樓梯容易累、走路容易喘等症狀歸咎於年紀增長的體力退化, 時常咳嗽也不以為意,總是以「老症頭」為由敷衍,事實上,若出現久咳、胸悶、喘不停症狀,可能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在搞鬼!醫師提醒,即使自認生活型態健康的民眾,都有機會罹病,民眾不可輕忽。老翁從不抽菸 確出現喘咳症狀一位7旬老翁從不抽菸,但近年爬樓梯、走路時喘不過氣的症狀越趨嚴重,運動能力快速下滑,跑遍台中各大醫院,先後接受過類固醇. 免疫調節劑及吸入性長效氣管擴張劑、但症狀都沒有明顯緩和, 另一位同樣沒有抽菸史的80歲男性病患,在咳喘問題發生後的一年便惡化到即使只是坐著都有困難。兩名患者在經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掃描確認罹患菜瓜布肺後,皆已透過新型藥物讓病情與病程減緩。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特發性肺纖維化治療指引召集人、台大醫院胸腔科醫師王鶴健指出, 持續咳嗽不以為意,反而容易延誤就醫最佳時機。雖然菜瓜布肺全台僅千餘位確診患者,然其發病後存活率極低,大多數病患最終難逃呼吸衰竭死亡的命運。被誤診為感冒、氣喘、支氣管炎 王鶴健醫師表示,菜瓜布肺是一種漸進性的纖維化間質性肺炎,因不明原因導致肺泡上皮細胞遭破壞、修復結疤,反覆下來導致肺失去彈性並逐漸喪失功能。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多只感覺呼吸急促或久咳不止,臨床上更常被誤診為感冒、氣喘、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心臟疾病等類似疾病,錯跑至耳鼻喉科、家醫科的案例也不少。菜瓜布肺造成的肺功能損害不可逆,即使經就醫治療,患者在台灣的平均存活期也僅0.9年。過去研究更指出,5年存活率甚至低於國內癌症發生率榜首的大腸直腸癌。醫師也提醒,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切勿輕忽逛街家務等日常動作導致的不正常氣喘、咳嗽症狀,如症狀持續超過8周以上,就應該主動至胸腔內科進行肺部精密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