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

肩膀痛、手沒力⋯肩關節疼痛「症狀、原因、治療方式」懶人包一次看

肩膀痛、手沒力⋯肩關節疼痛「症狀、原因、治療方式」懶人包一次看#退化

71歲的王先生左肩疼痛數月,四處就醫、復健,效果卻不彰,生活不但因手無法抬舉而處處受限,更嚴重影響睡眠品質。最後經醫師安排X光、超音波與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王先生的肩旋轉肌腱已嚴重斷裂,造成肩關節嚴重退化。幸好,接受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之並搭配復健,術後兩週他的手臂便可抬舉,除了疼痛大幅降低,生活品質也獲得顯著改善。

是老化還是巴金森氏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醫親解常見5大QA

是老化還是巴金森氏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醫親解常見5大QA#退化

巴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巴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時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失智患者的照顧者因身心不堪負荷而弒親,造成悲劇發生。一般民眾常認為失智就是變得容易忘記事情,但其實失智症並非單單僅是健忘,睡眠時間混亂、行為失序、妄想甚至攻擊行為等,往往是讓照顧者撐不下去的原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沈政男表示,失智照顧可先掌握以下觀念,並針對失智照顧提供藥物、非藥物及長照等3大層面來討論。「失智照顧」3大關鍵1. 失智照顧藥物怎麼看?老人家被診斷失智症後,家屬的反應通常是:「可否吃藥,延緩退化?」其實,要先確認是哪一型的失智症。沈政男指出,失智症依據病因主要可分成4類: 阿茲海默型 血管型 路易體/巴金森型 額顳葉型以上病因中,若是阿茲海默型或巴金森型,服用延緩退化的藥物略有效果,其他型失智症的療效則較差。而延緩退化的藥物有2種,一是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如Donepezil),另一種是NMDA受體拮抗劑(如Memantine),原本健保規定只能使用單一藥物,目前已有條件開放合併使用。不少家屬對延緩認知退化的藥物期待很大,沈政男表示,其實藥物只能暫時、略為改善認知功能,終究老人家還是繼續退化,需要他人照顧。2. 失智症的非藥物照護方法在照顧過程中,最讓家屬困擾的是失智症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比如被偷妄想、躁動、失眠、抗拒照顧等症狀,這時應在白天提供老人家夠多與良好的活動,讓他們不會打瞌睡,並舒展身心,保持情緒穩定。沈政男建議,家屬也須學習照顧技巧,當老人家要求回家、找親人的時候,可利用短期記憶不佳的特點,給予延緩方法,並滿足底層需求,比如有可能是肚子餓而吵著要回家,最後如果仍是無法安靜下來,就滿足表面需求,帶他們出去繞一圈回到原點,順便做運動。3. 借助長照機制妥善照護家屬之間應該協調充分照顧人力,而非把照顧責任丟給1、2人。長照的部分,沈政男表示「長照2.0」可提供居家與日間照顧,也有短期機構喘息照顧。若要申請外籍看護,一般須達中度失智程度。至於全日機構,最理想是失智團體家屋,或失智照顧專區,但台灣目前仍在發展,床位有限。沈政男提醒,照顧失智老人家雖然不輕鬆,但若能先掌握以上失智照顧3大觀念,當可減輕照顧者的困難與重擔,並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許多民眾生活日常侷限於自家空間,很多長輩更因此不敢外出活動,在家久坐機會變多,原本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加嚴重。不少就診民眾納悶,膝蓋疼痛不是應該多休息嗎,怎麼反而越休息症狀越嚴重呢?   膝關節退化如老車,沒保養更嚴重 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表示,其實膝關節的軟骨中心處是沒有微血管分布的,軟骨的營養是來自於膝關節囊液,而膝關節囊液的推動,需要藉助膝關節的活動。 李曉惠表示,若把退化的膝關節比喻為20年以上的老車,就會知道膝蓋應要如何保養,「試問,您敢將老車放在車庫裡1個月都不發動嗎?或是敢開著老車一路從台北殺到墾丁去嗎?」 李曉惠進一步解釋,「同理,已經退化的膝蓋更需要適當的活動,不宜完全不動或動得太多,建議可做如騎腳踏車或游泳等不承重的活動,或是不引發疼痛、少量多次的短程走路。」 簡單「護膝運動」鍛鍊股四頭肌、膝關節 若不適合外出,李曉惠建議民眾可在家執行以下護膝運動,主要鍛鍊2面向: 1.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肌力: 一次停留5~10秒,每回30次,一天3回。以保護膝蓋、增加膝關節穩定,減少膝蓋軟骨退化及摩擦。 2.強調膝關節活動度: 一次停留10~20秒,每回10次,一天3回,有緊的感覺即可,勿勉強。讓日常生活活動更自如。李曉惠提醒,若運動當中或運動後有不適感,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物理治療人員。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坐姿,伸直膝蓋、勾起腳板。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股四頭內側肌強化運動:膝蓋下方捲一小毛巾,大腿出力讓膝蓋下壓下方毛巾。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抱膝運動」:坐姿,雙手抱在小腿處、讓腳後跟盡量靠近臀部。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壓膝運動」:坐姿,足部放在前方板凳上,雙手下壓膝蓋。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它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它#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聽到老一輩人說「吃腦補腦」,然而情緒低潮、思慮不清晰,這些情緒或思考的腦汁問題,有可能靠吃來改善嗎?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指出,大腦的確有自己喜歡的食物,研究發現特定的益生菌會透過腸道神經叢調節大腦激素的分泌,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與情緒,腸道就如同人體中的第二個大腦,若適度補充特定的益生菌,就有可能吃出好心情或減緩腦部退化!一根腸子通到腦 科學證實益生菌影響腦部行為蔡英傑教授指出,腸道的神經元數量僅次於大腦,因此腸道系統就像大腦一樣能分泌各種荷爾蒙,並且產生神經傳遞物質,這就是現在常聽到的「菌-腸-腦軸」一條線通到頂的菌叢調控,科學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特定種類的益生菌,對精神心理相關的疾病大有助益,並提出了「精神益生菌」概念,也讓「腦病腸治」成為一種新興流行。而不同的菌種對於情緒、學習能力、記憶力等都有著不同的影響,蔡英傑教授從近千種菌株中篩選出PS128精神益生菌,是一種能同時提升並調節腦內多巴胺與血清素的機能型益生菌。多巴胺具有傳遞快樂、興奮情緒的功能;血清素則可減緩易怒、焦慮,PS128精神益生菌的小鼠實驗發現體內傳遞快樂情緒的多巴胺上升約1倍、緩解焦慮的血清素上升約2成;而在壓力測試下,「壓力荷爾蒙」濃度也有降低的跡象,可舒緩憂鬱、焦慮、易怒、疲勞等症狀,對自閉症、妥瑞氏症、憂鬱症與帕金森氏症的緩解都有正面幫助。腸道既然身為第二大腦,除了可以改變情緒,也能幫助思考嗎?蔡英傑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PS23健腦益生菌除了能夠提升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更能增加足夠的BDNF(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幫助神經生長。PS23健腦益生菌能增加BDNF、減少因老化導致的神經退化或腦部衰退,進而提供保護神經、維持神經細胞新生、增強記憶及預防失智等效果,讓思慮清晰,記憶力靈光不燒腦。秋冬時節的感性與理性 精神與健腦雙管齊下暴躁上班族:工時長、壓力大,又常日夜顛倒的生活是許多職人的工作日常,也因為壓力或負面情緒而變得急躁、焦慮,間接影響周遭人際關係。季節憂鬱:秋冬日照不足、季節轉換,導致褪黑激素、多巴胺等分泌失衡、造成生物節律紊亂,使得情緒也跟著大亂。大量用腦:學生、研究人員,這些需要大量用腦的族群,除了適當休息,更須時時補充維持腦力的「健腦點心」,保護神經、提高專注,減緩腦部退化。這些問題,透過人體第二大腦與益生菌搭配,就有新解!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蔡英傑教授提醒大家平常多多察覺情緒的小徵兆,利用益生菌做好日常保健;人人都有機會擁有樂觀正面、思慮清晰的健康人生。如果身心情況嚴重,請立即前往身心科尋求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老是下背痛 新式手術助脊椎減壓

老是下背痛 新式手術助脊椎減壓#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化的現代社會,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等腰椎退化性疾病已是十分常見困擾長者的通病,而相同症狀的病人根據檢查結果卻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式。傷口小、失血少 無傳統手術僵硬感58歲的江先生近期為下背痛及雙下肢麻木而困擾,雖曾被診斷為腰椎第四第五節脫位併中度椎管狹窄,但因身體狀況不佳而遲遲未處理。某日早上突發下肢疼痛以致無法站立,心導管追蹤報告顯示繞道血管有部分阻塞,醫師為他進行微創腰椎減壓及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不但傷口小,失血量少,術後較無傳統手術後的長期背部痠痛僵硬等後遺症。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趙亮鈞指出「微創脊椎減壓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可將傷口縮至5公分以下,減少背部肌肉的創傷,更可降低手術中失血及感染率、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手術後腰背痠痛的機會。同時減少不完全減壓帶來的症狀改善有限或復發。國內外研究亦發現經骨皮質骨釘路徑能提供更強的支撐固定效果。下背痛原因複雜 詳細諮詢才能得到最合適的治療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的原因複雜,需經過完整的病史詢問、神經學及影像學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及治療,治療方式從保守的藥物及復健治療、侵入性的局部注射及神經阻斷,到外科神經減壓併非融合或融合固定手術。趙亮鈞主任指出,每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民眾須與醫師詳細討論並考量個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進而減少手術對生活及工作的衝擊。選擇優良復健及疼痛控制團隊,也能提供在地民眾更完整及多元的脊椎退化性疾病諮詢與治療。

膝關節壞光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才有救

膝關節壞光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才有救#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婦女,內側膝關節嚴重退化,造成兩腿呈現外八,長年走路疼痛,就醫後被評估需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經由使用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治療,這位婦人隔天即可下床,住院3~4天就能出院,術後雙腿明顯變直,加上積極復健,目前能走也能蹲。7成老年人 膝關節退化根據統計,國內70歲以上老年人,每10人中就有7人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膝蓋疼痛與腿部關節活動限制,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其中6成6患者則是需要接受單側膝關節置換術,才能擺脫疼痛的困擾;但仍有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失誤率達10%亞大醫院副院長黃揆洲指出,膝關節可分為內髁、外髁及髕骨,內髁或外髁磨損可進行單側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若是膝關節全部退化,則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以往的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醫師只能藉由病患的X光影像評估,術中無法精確判斷,失誤率達5至10%。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 誤差僅1毫米目前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不論單側或全膝關節置換術都可使用。黃揆洲副院長強調,術前可運用電腦斷層檢查,紀錄病患下肢的3D立體影像,術前透過電腦軟體模擬手術進行,搭配出最適合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術中可根據病患軟組織狀態,及時調整人工膝關節的位置,完全依照膝蓋狀態進行手術,大幅提升精準度,誤差範圍僅在1毫米之間,避免術後發生長短腳及關節卡卡的問題。創傷小、恢復快 使用年限可達20年黃揆洲副院長說明,機器人手臂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病患的膝關節組織創傷較小,不須打開骨髓即可進行手術,大幅減少出血量、縮短恢復時間,搭配超耐磨人工墊片,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可達20年以上。術後積極訓練、復健 有傷口要注意黃揆洲副院長提醒,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患,術後應積極鍛鍊下肢肌力及復健,包括股四頭肌及膝蓋彎曲訓練;另外,若有發生意外傷口、需要接受拔牙、植牙手術,術前應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機器人手術微創中心 提供各種人工關節手術亞大醫院今年成立「關節鏡暨脊椎手術微創中心/Mako機器人手術微創中心」,利用機器人手臂進行各種人工關節微創手術,包括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全膝關節置換術,以及髖關節置換術。黃揆洲副院長認為,科技越來越進步,手術越來越精準,讓病患的傷口更小、復原更快,也讓醫師更有信心手術,提供病人更完美、更精準的手術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退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人說:「老化從腿部開始。」經由我多年的授課及研究,這句話是真的。當年齡增長時,最令人對「老化」有感的,不正是腰、腿呈現的退化嗎?因為肌肉機能與平衡感都減弱了,無論或站或走、還是跑步,日益衰退的腰力和腿力,都令人愈來愈常感到自己「上了年紀」。11項徵兆代表老化已經開始聽到我這麼說,或許很多人認為「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不過,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很多人的老化都是從30幾、40幾歲時開始的。比方說,你是否有過以下這些經驗?1) 地面只是稍微凹凸不平,卻老是會絆到腳。2) 雖然沒有絆到腳,走路時腳底總是抬不高、不停摩擦地面。3) 經常撞到小腳趾。4) 覺得爬樓梯很吃力。5)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無法保持平衡、身體搖搖晃晃。6)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在不自覺張開。7) 明明是個小水窪,卻無法輕易跳過(要跳之前會猶豫一下)。8) 搭電車或公車時,站一下就覺得累。9) 站起來時,嘴裡忍不住發出「呦~咻」的吆喝聲。10)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11)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腰腿衰退會從年輕開始以上都是腰腿開始老化的警訊,若是有任何一個情況都該有所警惕。事實上,目前研究已知:腰腿的衰退和身體其他機能相比,會在較年輕的階段開始。(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