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

和伴侶爭吵、冷戰、道歉無限循環?小心陷入「追逃模式」恐婚姻危機

和伴侶爭吵、冷戰、道歉無限循環?小心陷入「追逃模式」恐婚姻危機#諮商

夫妻之間存在著某種角色分配模式,但是「沒有不變的關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若模式沒有隨之進化或調整,關係便可能龜裂、變質。諮商心理師羅子琦於《給愛一個機會:婚姻諮商》一書中,分享個案的故事,從他人的故事中,窺見彼此的身影,進而反思自身的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

諮商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沒結果的初戀最令人難忘?#諮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時,必然會出一道需要在期末繳交的作業。這個作業活動被我稱為「解放遺憾」,打從學期初開始,我就要求班上每一位同學,想一想自己人生中那些想做、卻一直還沒有去做的事情,然後從裡頭挑選出一項,在這個學期之間去完成它,並且記錄完成此事的經過和心得。如果整個學期結束還沒辦法完成,也要做自我分析,思考這背後的困難,以及無法完成的原因是什麼?前些日子,我收到一份作業,內容是這樣的:作業的主人說,她回顧自己人生中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其中引發她最強烈欲望的,是想要回去見見初戀時甩掉她的情人。因為必須完成這份作業,她鼓起勇氣約了初戀男友,對方雖然半推半就的,還是答應出來和她見面。他們見面的地點是過去時常約會的公園,那天她比約定時間更早到現場,然後看著熟悉的身影,從遠方慢慢地走近。直到對方站定在她面前,話還來不及說,她就甩了對方一巴掌,接著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閱讀這份作業後,我忍不住把作業的主人喚來,想要多了解一下當時的狀況。我問寫下這份作業的女孩,當她甩了對方一巴掌後,對方的反應是什麼呢?她說,對方一點反應都沒有,愣在現場,眼巴巴地看著她離開了。我忍不住笑了笑說:「喔,這樣啊?那或許他知道自己曾經對不起你。」當然,我心裡還是暗自捏了把冷汗,慶幸這份作業最後能順利畫下句點。我問女孩,甩了對方一巴掌的感覺如何呢?她不好意思地說,其實也只有輕輕打一下而已,但是,感覺「真的很爽」。在這之前,有好幾年時間她都鬱鬱寡歡,體重掉了很多,人也變得十分憔悴,心裡對於情人離去有許多困惑。那天再見一面,重點倒不是打他的那一巴掌,而是心裡悄悄設下了一個儀式,當她揮出手,彷彿也斬斷了過去苦苦糾纏的萬縷情絲。說到這兒,她開始流淚,我則是替她高興。當她願意做些什麼來完成過去的尚未完成,才能夠真正地哀悼那些失去;當她對於過去的失落有了哀悼,也才會有重新向前走的力量。這幾年,我對於遺憾的層次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有一種遺憾,是想做什麼、但實際上沒做什麼的未完成感受。比方說,來不及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或者,在與情人分手時沒有把想說的話都表達出來。還有一種遺憾是更深層的,是覺得當初自己做錯了什麼,夾帶著深深的懊悔,心裡吶喊著「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會……」。這種未完成感受更難處理,因為不只是想要把沒做到的地方補上而已,還有想要改變、甚至撕裂過去的渴望。而這種層次的遺憾,更容易為我們帶來無意識的自我懲罰。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娜娜十六歲那年,因為覺得父母管教她太嚴格了,親子之間多有摩擦。娜娜在家裡時常感到孤單,便上聊天室結交了幾位網友。某天,她和父母大吵之後,一位平常相談甚歡的男性網友,說要約娜娜出來陪她解悶。娜娜心情實在太差了,沒有想太多,晚上偷偷跑出去和網友碰面,結果被網友和他的朋友們帶到荒郊野外,性侵成功。網友威脅娜娜,不可以把這件事說出去。回家以後,娜娜把自己的身體洗了又洗,怎麼都洗不掉那種深深受辱的感覺。後來,娜娜把一頭長髮剪掉,從此不再作女性裝扮。一直到現在。娜娜說起此事時,語氣冷冷的,反應也冷冷的。但我可以想像,她心裡裝了多少層次的後悔?「後悔」這種情緒最致命的殺傷力,在於我們往往將這種複雜感受,壓抑進情緒的最底層。改變不了過去的無力感,轉成一種無意識的自我懲罰——就像娜娜從此不願再留長頭髮,也不願再穿女裝,她還拋棄了自己最喜歡的粉紅色,覺得這種顏色太女人了,「很噁心」。但我想,娜娜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她自己太女人了的那一面,很噁心。經過許久的聆聽與陪伴,娜娜才開始穿越憤怒,看見自己心底的後悔。她後悔自己不該和父母嘔氣,不該瞞著父母偷偷跑出去,不該信任沒有見過面的網友,不該真的連報警也沒有,不該就這樣放過他們,不該任他們逍遙法外……,層層疊疊後悔的情緒,逐漸堆成無處可說的困境。說吧,說吧。我拍拍娜娜的肩膀。當我們陷入在後悔的情緒中,很容易因為說了也沒有用,說了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選擇封閉,讓身心能量都卡在無法完成的情緒裡,生活當然不會好過。然而,面對「後悔」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整理」,整理當時的自己為何那麼做?為何不那麼做?覺察過去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面臨怎樣的無可奈何?把那些細節看清楚了,才知道哪裡有可以成長的空間,才知道現在的自己擁有什麼過去沒有的資源?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那些未完成的部分給補上,然後放下;我們也能選擇繼續帶著那些未完成、無法完成的部分,但透過對它們的重新整理,來開展新的人生。未完成效應當某些事件中存在著我們心裡未被滿足的需求,它就難以退回記憶資料庫,而轉變成阻礙我們身心的能量。情緒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辨識出這些事件,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完成它。在心理諮商理論中,「未竟事務」主要是由完形心理學取向所提出,用「形象」與「背景」的概念,來說明我們心中沒有放下的人事物。完形心理學認為,那些未完成的事物,會在我們內心形成一股未滿足的需求與能量,也成為我們內在關注的焦點,亦是凸顯在心靈深處的「形象」;當這股需求一直沒有被完成,能量便一直卡在那裡,阻礙我們與當下的實際互動,此時此刻發生的事則因為這種阻礙,退到心靈的「背景」之後,不被我們所關注。換句話說,當過去的某些心結未被完成時,我們就難以活在當下。這裡所談到的「未完成效應」,即是討論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未完成的得以完成。我們需要一些儀式,來畫出一個空心的句點。然後把我放進那片被圈住的空間,才有哀悼的可能,重啟未完的生命。(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編按:此文為2018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原文為:沒好好收尾就放不下感情-未完成效應

金關心線上醫心諮詢服務 金寶山集團與全民一起抗疫

金關心線上醫心諮詢服務 金寶山集團與全民一起抗疫#諮商

金寶山集團之金關心線上心理諮詢師提供民眾線上諮詢服務。(照片提供:金寶山集團)(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使全球陷入不確定性,確診新聞不斷讓人感到殘酷無情,戒慎恐懼。有人不幸遭遇家人親友染疫被隔離、突然別離失去,更加重心頭沉痛複雜又困難的哀傷,需要調適內心,戰勝疫情。許多複雜的心理情緒壓力,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民眾可參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李玉嬋教授的「養心B、M、I」,簡稱「友、情、義」口訣,補充三種正向心理健康幸福營養素,作好心防疫。「B」即Befriend,聯繫親友,保持人際親密幸福感;「M」即Mindfulness,正念感恩,保持好心情幸福感;「I」即Identity,按讚自己,保持生命意義幸福感。國內外心理學家發現,幸福感能提升心理免疫力,不容易心理生病。藉由好人際、好心情、遇見疫情過後更好的自己!金寶山集團推出金關心線上諮商服務 溫暖民眾心理健康除了可依循以上之外,也可利用企業防疫創新作為,金寶山集團起初以關心客戶、家屬及員工的身心健康,以公益為出發更進而衍伸服務至社會大眾,在疫情嚴峻時,特與心理諮商界頗具權威的李玉嬋教授(理事長)領軍的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醫心會)合作,開設免費的「金關心線上醫心心理諮詢」服務,可透過線上金寶山官網連結預約諮詢。此舉讓台灣超前全亞洲所佈署的醫療諮商心理師專業資源,透過現代化智慧科技管道展開安全接觸並談心解憂,陪伴練習寬心解憂抗壓力、重新啟動心靈正能量免除悲傷的方法。 陪伴練習寬心解憂抗壓力,重新啟動心靈正能量免除悲傷。(照片提供:金寶山集團)企業3.0永續經營發展藍圖與社會責任實際化金寶山與醫心學會透過「金關心線上心理諮詢」產學合作專案,讓客戶、員工不執著表面的財報,更知道疫情升溫期間,不只讓員工安心更為社會盡一份力量保護大眾的心理健康安全,更知道疫情升溫期間,企業為社會和員工做了些什麼來保護員工與其家庭、客戶及社區民眾的健康安全。秉持以愛加碼,增設線上養心防疫專案,也成為台灣重視ESG的優良幸福企業典範。ESG是全球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指標,兼顧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公司治理(G,governance),金寶山集團掌握防疫先機,符合金管會納入ESG作為公司治理3.0的永續經營發展藍圖與社會責任。 請多加利用,讓台灣超前全亞洲所佈署的醫療諮商心理師專業資源,線上搜尋金寶山官網,透過現代化智慧科技管道展開安全接觸,與您談心解憂,陪伴練習寬心解憂抗壓力、重新啟動心靈正能量免除悲傷的方法,陪您逐步適應疫情,強化心理免疫力,接受親友離去等考驗,仍可展開美好人生。(健康醫療網授權)

諮商時說出經驗 首重「安全感」

諮商時說出經驗 首重「安全感」#諮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與受創兒童進行諮商時,對於心理與情緒上的安全感,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我們要如何確保兒童在談論自己的經驗時,不會對於二次創傷的發生無能為力呢?這個問題就讓我們考量到兒童的「心理定位」,讓他們擁有能夠說出自己創傷經驗的空間。運用敘事治療 讓兒童順利表達經驗換一種說法就是:這個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兒童在表達自己受虐經驗時,究竟是在怎樣的身分領域中立足。如果這個身分領域是用兒童遭受的創傷來定義範圍,那麼直接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創傷經驗,絕對是會造成二次創傷,並帶來更嚴重的無力感。除了考量兒童重新定位的各種方法,好讓他們在安全的情境中表達自己創傷經驗,我們也要運用敘事治療方式,讓兒童生活的支線故事獲得認同並豐厚地發展起來。提供安全感 舒緩二次創傷情境中的情緒在支線故事發展的同時,這些故事線也提供了另一種身分領域讓兒童來運用,以便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雖然我強調安全感,但也不希望大家誤解,以為我不支持讓兒童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兒童能夠說出自己的創傷經驗及其造成的影響,能夠受到支持以將原本說不出來的事情付諸言語,當然非常重要。我經常發現,能夠提供我所說的安全感的身分領域,總是可以讓兒童堅強地說出他們的創傷經驗及其影響。這樣的表達其實可以舒緩總是在二次創傷情境中被強化的自貶、無望、孤寂和無用等感覺。(本文摘自/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心靈工坊)

兒童創傷諮商 當心造成「二次傷害」

兒童創傷諮商 當心造成「二次傷害」#諮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兒童對創傷並不陌生。在世界各地大多數的社會中,即使政府與相關社區團體採取了許多措施,但兒童受虐事件發生頻率還是居高不下。而在世界上大部分遭受到例如戰爭、疾病、流離失所和經濟動盪的地區,兒童面對著危及生命的困難與創傷,卻一直無能為力。進行兒童創傷諮商時 須確保個案擁有安全感負責難民家庭的當地兒童保護,還有為世界各地戰爭與疾病地區住民服務的社工,都深刻體會到幫助兒童從他們所遭受創傷的影響中復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他們也注意到,在進行兒童創傷諮商時,必須確保個案在心理和情緒上擁有絕對的安全感,因為這些孩子在過去年紀小小時,光是人身安全的經驗都很缺乏,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是無法獲得任何保障。說出創傷經驗 卻加強了自我的負面結論但是,確保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性,往往因為許多受創兒童不願意談論他們的創傷經驗,而被低估了。很多的理論都討論到這種不願與逃避,例如來自否定與壓抑的心理機制運作,不過我們應該更需要去理解並考慮,揭開受虐創傷所帶來的反作用力,以及抒發創傷經驗的情境中的潛在風險,都是兒童不願意談論創傷經驗的重要原因。我相信這樣的顧慮有充分的理由,因為潛在的風險一直存在,像是兒童在談論創傷經驗時會受到二次創傷,會因為過於直接而陷入自己經歷過的創傷,或是沉溺在經驗的抒發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後果是,兒童說出自己創傷經驗,卻加強了他們對自我認同與生活抱持的負面結論。旁人努力幫忙說出創傷經驗 而受到二次創傷這樣的後果反過來又通常會與進一步的自貶、無力、無望、孤寂、無用等感覺相關連。如果沒有小心翼翼地去打造一個「心理與情緒上非常安全的情境」給受創兒童,那麼這個兒童非常可能因為被鼓勵說出自己的創傷,結果發現再次被這些創傷經驗貼上了標籤。我的主張並不是源於自身心理諮商的工作觀察。這些年來我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接觸過許多兒童,他們都因為旁人努力幫助他們說出創傷經驗而受到了二次創傷。有些時候我必須很痛苦地旁觀這種二次傷害的進行過程,因為我無法插手別人主導的「諮商治療」。(本文摘自/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心靈工坊)

NG紓壓法 寧吞安眠藥卻不願諮商

NG紓壓法 寧吞安眠藥卻不願諮商#諮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醫師,請你開安眠藥給我!」這是身心科門診最常聽見,也是醫師最害怕聽見的一句話;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景氣低迷,上班族工作壓力大,身心健康也跟著出狀況,許多民眾寧願吃安眠藥,卻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若要替病患安排諮商,還會被拒絕。民眾普遍對心理諮商存錯誤看法30多歲的巫先生是電子公司業務,龐大的工作壓力,再加上適婚年齡長輩的催婚,使他身心俱疲,失眠問題跟著出現,甚至一天需要吃12、13顆安眠藥才得以休息,長期下來不是辦法,他才踏入身心科門診,找出正確的改善方式。黃偉俐醫師表示,許多病人對於心理諮商存有錯誤觀念,認為病情嚴重才需要心理諮商,實則不然,適度的諮商不只能治病,包括職場壓力、職涯規劃等,都可以透過諮商獲得調適。4方法防焦慮、憂鬱症上身身心科醫師賴虹均說明,容易緊張、擔心的人,得到焦慮性或情感性疾患的機會很高。焦慮症和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心悸、頭痛、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生感到無望與無助等。她建議大家以下列4點作為因應之道:1) 職涯規劃,自我提升/在景氣低迷、失業率高的時候,建議及早思考自己未來就業方向,做好職涯規劃;進修不同領域的第二專業,提升自我能力,便可增加下一次轉職的籌碼。2) 開源節流,規避風險/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避免衝動型購物、月光。並且擬定及施行投資計畫,但必須按照個人財務狀況調整,避免進行高風險投資。3) 培養興趣,適度社交/培養休閒興趣,調劑身心狀態和釋放壓力;適度且良好的社交關係,也有助於減少壓力荷爾蒙,讓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規律適度的運動很重要,很多人靠吃東西、購物紓壓,缺乏運動或興趣,身心健康跟生活容易出問題。4) 尋求諮商,檢視身心靈/每天花一點時間,自我檢視當日的煩惱、困難,以及所抱持的態度、擁有的資源與支持,自我判斷是否需尋求心理諮商服務,一旦發現需要專業諮詢,立刻求醫。諮商不代表病情嚴重,其內容可以包括職場、職涯、家庭、人際等領域,做一番整理,重新出發。

情緒憂鬱、親子關係 為民眾心理常見問題

情緒憂鬱、親子關係 為民眾心理常見問題#諮商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社會與生活的改變,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心裡暗藏著許多困擾,據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02年免費定點心理諮詢統計結果指出,求助問題前三名分別是情緒、親子及兩性情感,另外有9成民眾表示透過諮商協助後,日後若有其他困擾,將願意再次尋求協助。勇敢說出問題 主動尋求協助去年,有一位陳小姐因罹患憂鬱症,也致無法正常工作,在辭去工作後一直待在家中,且父母女兒身心狀況每況愈下,因此母女倆主動至當地衛生所接受心理諮詢服務,說出心裡的恐懼與無奈,更透過擔任志工,漸漸重拾信心、走出屋外,現在也重回職場,展開人生些階段。最後,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黃局長美娜表示,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困擾與失落,若能適時找人聊聊、討論問題或紓發情緒的話,就能順利走過低潮期,才能重拾信心,展開新生活。

樂閱讀/森林是無言的諮商師

樂閱讀/森林是無言的諮商師#諮商

「森林浴」一詞是1982年由當時日本的林務廳長秋山智英先生首倡的「官方創造用語」,其標語是「漫步森林,沐浴綠意,一起讓身心恢復元氣!」走在清新翠綠的森林中,確實能讓人感到愉快,相信許多人有過「利用森林散步,療癒身心」的體驗。森林諮商的作法是一邊做森林浴(森林散步),一邊進行諮商。這能緩和多數案主內心的煩惱,將空間從水泥建築裡的諮商室轉移到自然環境的森林中,無論案主或諮商師都覺得心曠神怡。為了一部分無法理解的讀者,我再進一步說明。試著想像:將早已形同「罐頭」密封狀態的會議室或教室搬到清爽森林裡的畫面。身處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吸進清新的空氣、森林的芳香,感受微風吹拂,徜徉於樹木與花草間,聆聽鳥兒啼聲,遠眺灑進林間的陽光,用肌膚感受四季的變化。單單親身體會這些所謂森林的元素,即足以恢復元氣,讓身心獲得療癒。將這些只有森林才能提供的療效原封不動地當作諮商環境與有效媒介,多加利用,是森林諮商的特色。另外,森林散步與置身室內環境的不同在於眼前伴隨著景觀的變化,引導案主的心境也隨之改變。例如,案主在初次諮商時會表示:「感覺有點恐怖呢,好像從深處會跑出什麼怪東西似的!」案主會對森林帶著抵抗與畏懼感,但是漸漸適應森林的環境後,會發現:「啊!這裡有鳥巢。」以至於終能體會到之前未見的景致。或甚至萌生冒險心,心想:「這次要走這條小路看看!」另外,也有以下的例子。例如,當初案主說:「我喜歡像落葉松般井然有序的人造林,因為整齊劃一。」結果後來卻逐漸喜歡上多樣化的雜木林。「不止落葉松,我覺得水楢、楓樹、山毛櫸,每座森林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大家都說,『森林景致雖然不一樣,但是都很美』。原來如此!」案主在每座森林裡找尋自己喜歡的區域,重新凝視自己的內在。這些行動和對喜好森林的心境變化,象徵案主當下的心理狀態以及容忍度。從落葉松到雜木林的喜好變化,投射出案主心胸豁然開朗的現狀。置身森林與大自然,能使我們再次審視日常生活中未曾覺察的內心世界。遠離塵囂,從手機鈴聲與電子信件中獲得解放,得以思考身處森林的自己是怎麼回事?究竟為何如此慌亂、汲汲營營於工作?這或許會讓你憶起自孩提時期後就久違了的遠足活動,那種深刻的體驗使得幼時的回憶頓時甦醒過來。散步林間對身體與心理都有益。散步,不僅針對身體,也常用來做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復健,相當簡單。在森林裡,不知不覺中會使用知覺、平衡感、嗅覺、觸覺等全身功能行走,活化身體各種功能,使其順暢運作。森林環境的多樣性,與走在柏油路上明顯不同。森林有起伏與坡度,地表有植物、斷木與灌木等障礙物。走在其中,一面維持平衡,一面前進,感受到清涼的森林大氣,可以嗅聞樹葉與落葉的芳香,欣賞風景變化,使全身功能活潑地運作。森林本身是無言的諮商師,這也是森林諮商最大的魅力。特別是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喜歡親近花鳥風月、微風落葉、生物姿態等自然景觀,因此在人們的應對進退和談話內容上,能產生貼切且意義深遠的對話。在森林的研究會中常有人提及:「彷彿聽到樹林的哭聲」。有的案主一起安靜地凝視樹梢,說出以下深刻的感想。「一起遠眺樹林的時候,不知為何,覺得十分滿足。也因為極為安靜,聽得非常清楚,原來樹木也有它們的語言呢。」森林不會交談,那是因為進入森林的人被樹木圍繞、融合,而「融合」正是諮商的基本要素,利用森林當作諮商空間的最大理由即在此。(本文作者/上原巖)(摘自/療癒之森/張老師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