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疾病

氣爆後一個月 為急性壓力症候群關鍵

氣爆後一個月 為急性壓力症候群關鍵#皮膚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近期在世界各地發生了許多難過且遺憾的事件,尤其是台灣連兩起的澎湖空難與高雄氣爆事件,對所有民眾而言,不管是不是當事者,對於心理而言都會是個極大的壓力、傷害,對此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未來一個月將是急性壓力症候群爆發的關鍵。急性壓力症候群 謹記3點好辨識而所謂的急性壓力症候群所表現出的症狀有3點,對此,楊聰財醫師提醒各位民眾,應多留意身邊的倖存者、傷亡者家屬、救災人員、目擊者,對於面臨第一現場的人而言,這種嚴重的景象恐會烙印在心底,只是每個人的程度不同,所以,會產生的症狀也會有所不一。1)極度焦慮、害怕/容易觸景傷情,例如目擊者、傷者看到報導時,會產生恐慌、害怕,此外也可能會合併做噩夢等情況發生。2)逃避事件,不敢出門/當事件發生後,因為擔心、害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使得自己完全不敢出門。3)自我麻木/情感或事件上產生麻木,甚至疏離感。事件後一個月為關鍵 應多留意是否持續有負面情緒除此之外,也有不少民眾為了瞭解事件進度,而盯著新聞報導重覆觀看相關影像等過份投入時也會引起症狀,所以,醫師建議不要反覆的看新聞,以降低焦慮感、轉移注意力,讓負面情緒能更快消逝。最後,當事件發生過一個月之後,周遭若有人仍持續保有這些負面情緒,甚至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接受心理協助,以避免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變髮圖強前 仔細選用燙髮藥劑

變髮圖強前 仔細選用燙髮藥劑#皮膚疾病

許多人都有上過美容院燙髮的經驗,不管是嫵媚迷人的大波浪或俏麗可愛的玉米鬚,隨著髮型改變,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但是消費者在變髮的同時,可曾注意所使用的燙髮劑是否合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基於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於今年陸續至轄區18家美髮造型店進行檢查,共抽檢20件產品,其中有10件不符規定,品質檢驗不合格有1件,標示不符規定有10件(其中1件檢驗及標示同時不符規定)。   衛生局表示,燙髮劑係屬含藥化粧品,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第7條及第16條規定,必須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查驗登記,俟取得許可證後,始得製造或輸入,違者依同條例第27條之規定,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此外,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第6條及其相關規定,燙髮劑產品外盒或容器須標示品名、製造廠或進口商名稱及地址、重量或容量、用途、用法、批號或出廠日期、全成分、保存方法、保存期限、注意事項及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等,若違反者,依同條例第28條之規定,可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再次呼籲民眾,為維護自己的消費安全及權益,燙髮時,應選擇選擇信譽良好的廠商及標示完整的產品,使用前應先詳閱外盒或說明書上注意事項(如附件2),倘頭部、頸部或臉部有受傷或其它皮膚疾病及使用過程中有出現過敏或發炎等異常現象則不要使用。消費者如對產品許可證字號真假有疑慮可上行政院衛生署網站(http://203.65.100.151/DO8180.asp)查詢,或撥打市民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冷燙劑必須標示注意事項 ◆(1) 若不慎濺及眼睛請直接以大量清水沖洗後送醫處理。(2) 限用於頭髮,不得作其他用途。(3) 使用過程中若有過敏、刺激等異常現象,請即停止使用。(4) 頭部、臉部、頰部等地方有腫痛、傷口或皮膚病時,請勿使用。(5) 本品限外用應置於孩童伸手不及處。(6) 每次用後均應澈底洗手。

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

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皮膚疾病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在皮膚的B細胞淋巴瘤絕大部分是續發性的,也就是先有其他器官,尤其淋巴節侵犯,才轉移到皮膚的。初呈多發性皮內或皮下結節,而後擴大隆起於皮面呈暗紅色,甚至進而潰爛,全身均可侵犯,但以下肢稍多。至於皮膚原發性B細胞淋巴瘤,可以是單發或多發,若局限於一處之腫瘤,癒後一般良好。病理所見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罕侵犯表皮,且多呈深層腫瘤細胞比淺層真皮多。B細胞淋巴瘤,其組織相可以是小型淋巴球,或具漿細胞分化,或是濾泡中央細胞,有時細胞增大或見明顯核仁,似組織細胞。一般診斷不難,但在分化不良例,可以 kappa或lambda免疫蛋白輕鏈或作免疫蛋白基因重組來確認。癒後主要與淋巴瘤類型有關,但也與侵犯範圍、特殊染色有關,如BCL2, OCT2, ,MUM1染色陽性者癒後差,而 BCL6陽性者較佳。皮膚原發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一般以放射療法,甚至於對單一病灶切除即可,癒後一般良好。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組織細胞增生症

組織細胞增生症#皮膚疾病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組織細胞增生症,包括了許多不同的疾病,其唯一共通點是組織細胞的增生。至於組織細胞一字,一般是指組織內的吞噬細胞(macrophage),但也包括真皮內的樹突細胞。其疾病分類並未統一,但大致可分為蘭格罕氏細胞(Langerhans cell)及非蘭格罕氏細胞兩大類,前者之代表為舊稱組織細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之蘭格罕氏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組織細胞增生症X,傳統上分為三種,即Letterer-Siwe氏病,Hand-Schuller-Christian氏病及嗜伊紅球性肉芽腫(eosinophilic granuloma)。這是依其臨床發生的年齡,涉及的器官及組織相之不同來區分,其中以Letterer-Siwe氏病最易產生皮膚病變約有80﹪,主要是在嬰兒期出現類似脂漏性皮膚炎的皮膚病灶,但常有紫斑伴隨,同時有肝脾腫大,全身淋巴結腫大及貧血,溶骨病灶,癒後不良。至於Hand-Schuller-Christion氏病,則約有1/3產生皮膚病灶,可以是浸潤性或自潰性斑塊,脫屑性丘疹或黃色瘤樣丘疹。至於嗜伊紅性球肉芽腫之皮膚病灶一般數目較少,一般癒後良好。但近似前二病。目前的看法,把這三種病視為同一種疾病之不同表現,彼此可於病程中互相轉變。組織細胞增生症X腫瘤細胞極具特性,大小約是小淋巴球4至5倍,具不規則和空泡狀細胞核及豐富嗜伊紅性胞質,細胞核因其凹陷,彷彿腎臟或咖啡豆,細胞主要分布於表淺真皮,並常向上侵犯表皮,甚至造成潰瘍。至於其他組織病理變化,則和臨床一樣分類,可分為增生型,黃色瘤型和肉芽腫型。其病理診斷一般不困難,但也可以S-100蛋白,OKT 6呈陽性反應或電子顯微鏡檢查來輔助診斷。組織細胞增生症X的治療依疾病嚴重度,可以僅予觀察,口服皮質素或給予全身化學療法,此外放射線療法也可作為輔助治療。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單純性疱疹

單純性疱疹#皮膚疾病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對一般民眾而言,有人可能很清楚知道這是一種濾過性病毒感染,但也可能有人只是依稀想到「性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疱疹病毒其實包括不同種類,與人類疾病相關者已知有八種,可引起單純疱疹、水痘及帶狀疱疹、卡波西氏肉瘤等不同疾病。★什麼是「疱疹」?一般所謂「疱疹」,常常是指「單純疱疹病毒」的感染,其主要表現是「唇疱疹」及「生殖器疱疹」,而講到唇疱疹,可能仍有人不清楚。但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因為「火氣大」而在嘴角或嘴唇冒出小水泡,之後破皮或結痂的經驗,這就是唇疱疹。唇疱疹與生殖器疱疹不僅症狀相近,連其肇因的病毒第一、第二型疱疹病毒也是相通的。生殖器疱疹70到80%為第2型疱疹病毒所引起。美國的統,成人約2成以上血中有抗體,表示曾受感染,但只有70到80%有症狀,臺灣情況也相似(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會刊雜誌 2001;40:59-63),即使是初次發病者,10%血中其時已有抗體,表示曾受感染但未發病。現在多數人想到性病最恐慌的只是AIDS,其實在八○年代初期,「疱疹」一詞也曾引起一樣的騷動與恐慌。不論發作的部位,單純性疱疹的臨床表現都很相似,就是群聚性小水泡,而在發疹前常有局部刺痛或灼熱感覺,之後才發疹,水泡期一般在十天內結束,但頭次發疹的症狀則長達二至六周。初期感染後的潛伏期多在三至七天,少數可長達三周,且可能合併淋巴節腫大及倦怠感,男性生殖器感染則有45%會有小便困難。除了典型的群聚水泡外,單純性疱疹也可以單一水泡、丘疹、紅斑或小傷口來表現,下肢的單純性疱疹,甚至會成線狀分布,而被誤認為是帶狀疱疹。要確定單純性疱疹,最可靠的是直接作病灶處病毒培養或抗原檢查,在水疱期培養率為95%,潰瘍期70%,結痂期為25-30%,復發病灶培養陽性率下降,一般一周時間,目前也可以聚合鏈酶反應(PCR)檢測。坊間抽血檢查抗體,則在感染後2到6周出現,持續終身,因此即使呈陽性,也不表示皮膚上有疱疹病毒存在,更無法區分是皮膚、口腔,還是生殖器的感染。此種血清檢查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建議採用,例如感染愛滋病或其它性病的高危險群,或是已知性伴侶有疱疹時。另外做水疱底部細胞學,找特殊多核巨細胞(Tzanck smear),也有高特異性,但敏感度只有50%。皮膚的單純性疱疹雖然一般不是一種嚴重致死的疾病,但其高度的傳染性及反覆不定時的發作,對患者而言是極大的心理負擔。疱疹之傳染,可靠直接接觸傷口或接觸分泌物而引起,例如接吻或親子間傳遞、性行為、新生兒產道感染。如果母親有唇疱疹,應避免將嘴裡嚼過的食物餵給小孩吃。有人甚至觀察到此病毒可在一般器物表面存活達三十分鐘。一般原發經過2到2天潛伏期後發病,病程約20天,之後病毒潛入神經結,成為隱性,之後,38%則首次感染後1年內發作6次以上,平均則一年發作4次,感染第2型者尤易復發。復發唇疱疹約在十至十四天內痊癒,在此期間除了避免傷口與人接觸外,也要避免刮鬍子刮破水泡、吸吮手指、咬指甲等行為,否則可能在原先病灶未痊癒時,其他部分皮膚又再出現新的水泡。再發之誘發因素包括外傷、日曬、月經、情緒緊張,及壓力、手術、熬夜、失眠等。有人樂觀的認為發病表示自己太累了,剛好提醒自己休息,然而現今的研究顯示,即使在無臨床症狀下,病毒仍可能會產生,而引起擴散或傳染!甚至有人認為其實多數交互傳染是發生在皮膚外觀正常無疱疹的階段(Brock研究佔80%)尤其在初感染1年內,3%的日子裡都會排出必病毒,而70%的人是被無症狀的人所傳染。研究也發現感染生殖器第二型疱疹者,一年內傳給另一人的機會是10%。如果產前兩周內正好發病,也有學者建議剖腹產,以免傳染給小孩。統計上初次感染發病,通知產道感染率為50%,但復發性疱疹則小孩感染率為1%。如果懷孕中有生殖器疱疹且仍預計採自然生產者,可於懷孕36周後使用acyclovir 400mg tid預防。治療上唇疱疹至今仍無所謂斷根的療法,但雖會自癒,但偶爾產生嚴重併發症,如疱疹性濕疹(eczema herpeticum)、腦膜炎及大腦炎(尤其在小孩與兒童)、角膜結膜炎、新生兒疱疹(死亡率可高達20到50%)、子宮頸部疱疹。有人提倡持續服抗病毒藥一年,認為可明顯減少復發,但除去金錢考量外〈約五萬五千元〉,每天都需服藥也是不便,而且也不是真正斷根療法,因此除非特別嚴重之病例外,一般仍以外用或間歇性口服治療為主。在外用方面,包括優碘、氧化鋅、蘆薈、紅藻、人蔘、紫藥水及各式抗生素,甚至類固醇都有人使用,但其實都只在消炎、消腫或幫助水泡乾燥、結痂,只是單純性的傷口處理;真正預防性或抗病毒之療法,至一九六○年才出現,但因皮膚穿透性不佳,因此當八○年代Acyclovir出現後,外用抗病毒藥才真正普及。Acyclovir外用雖無法完全抑制疱疹發作,但仍能縮短發作痊癒時間及病灶嚴重度,只可惜健保本身並不支付此一藥品之費用,而除原上市acyclovir以外,tromantadine、Famvir、Valtrex也至少有相同療效,但一樣不被健保給付。據最近研究,在發疹前24內用藥,給予Famvir一次1500mg,能讓水疱乾掉時間由6.6天縮短為4.5天,如果是750mg兩次,服用一天,則可縮短為4.1天。長期每天服用抗病毒藥物一年,約有25-30%患者不再復發,也可減少80-94%的無症狀病毒排出,將異性伴侶間傳染減少一半。史克美占藥廠,則對預防性疫苗研究,但只對未感染的女性有效,男性則無效。(Herpes. 2004 Aug;11 Suppl 3:161A-169A)。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感染生殖器疱疹者,感染HIV機會比一般人高2到4倍。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MMWR2002建議,生殖器疱疹主要衛教內容如下:疱疹自然病程及復發可能現有藥物有效性,但無法根治傳染性及無症狀傳染有症狀或先驅症狀應避免性行為持續使用保險套可減少感染應據實告知性伴侶性伴侶應做血清檢查血清呈陽性但無症狀者注意事項相同,但不需治療對懷孕及新生兒影響              (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台視文化 蔡呈芳著)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皮膚病灶要如何觀察

皮膚病灶要如何觀察#皮膚疾病

【用眼睛觀察(視診)要注意以下特點】1. 原發病灶性質-是屬於斑,丘疹,結節,膨疹,囊腫,水泡,膿泡的哪一種。2. 病灶數目-單一個,還是多個3. 病灶形狀-圓形,環形,多環形,不規則形,多角形,有靶心的,怪異型等。4. 病灶顏色-什麼顏色,紅色,白色,棕色,黑色,藍色,灰暗色,顏色均勻否?5. 病灶大小-多大到多小,同樣性質的外觀,還是有不同程度或階段的病灶。6. 病灶分佈-局部還是全身,與血管,靜脈有無相關,與毛囊一致性否。7. 病灶排列-對稱否,有沿著神經走向,或皮節走向,或有無沿血管走向等等。8. 病灶表面-表面是粗糙還是光滑,有無開口。9. 病灶側面-是尖頂,圓頂,或扁平突起,底部寬廣還是窄狹。10.病灶邊緣-邊緣規則平滑還是不規則鋸齒狀。許明隆 醫師表示以上這些特徵,不見得每個性質在每個病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某些病的某個性質可能有很重要的意義。要說明任何一個病灶的特徵,應該要按以上各點逐點描述才不會遺漏。問題是要描述上面的每個特徵,也要經過一些訓練才能做得好。一般來說,要向沒有看到病灶的人描述病灶是非常困難的。圖譜照片只能提供視診的資訊,而觸診的資訊仍舊無法傳達,所以要能直接看到病人,才有辦法用手做觸診,才能知道病灶的其他特點,這是只提供照片(就算照片品質極優良),也是無法達到的。

香港腳治療到不癢就好,是易復發的主因

香港腳治療到不癢就好,是易復發的主因#皮膚疾病

【許明隆 醫師表示,皮膚黴菌的難治性主要原因】1. 治療根本無效的主要是足癬(香港腳)與甲癬(灰指/趾甲),往往是濕疹或甲乾癬及甲床剝離誤診成黴菌感染,用藥根本錯誤造成。2. 無法完全根除較主要的原因是外用藥穿透力不足-對病灶處厚角質(如厚皮型香港腳)及硬角質感染(如毛髮及指甲)藥效不夠;治療觀念不正確-不願易接受口服藥治療,用複方外用藥,治療不夠(只治療到不癢就好的觀念),自己不當處理(局部刺激性處理),併發其他皮膚病,或職業工作環境無法改善(如魚肉販養殖業者潮濕的指縫,及職業軍人汗臭脫皮的腳底)等。3. 易復發者有的是正常菌叢不可能完全消除(如汗斑)或環境中傳染媒介多加上汗多的腳提供黴菌生長的環境,或病人本身有未診斷出的潛藏感染(如頭癬或甲癬)造成身上腳上的復發性癬,或養小寵物(貓,狗,兔)造成親動物性皮癬菌傳染。至於黴菌本身有抗藥性如紅色毛癬菌抗灰黴素或需治療較久的犬小芽胞菌,及少見的甲癬致病菌等的確也是對許多抗黴藥物都有抗藥性,但因少見問題不大。免疫力低下造成黴菌感染主要是伺機性感染或全身性感染,不在本次皮膚黴菌為主的範圍內。綜合言之,難治的表淺皮膚黴菌症主要是診斷不正確及用藥觀念不足所致,至於易復發的現象在真正治癒後,對傳染性皮屑的預防,如鞋襪換新,保持皮膚乾爽減少黴菌發芽滋生的環境應是可改善的。

打死飛上身的小蟲,竟然會造成皮膚病!

打死飛上身的小蟲,竟然會造成皮膚病!#皮膚疾病

隱翅蟲皮膚炎,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皮膚病,是由於隱翅蟲體液內的一種刺激性物質,在蟲體被壓死時放出的,會引起皮膚發紅,皮膚壞死或產生膿皰反應。因這種液體刺激性極高,壓死蟲的手碰觸到的地方都會發生,因此會留下不規則的形狀,有時從形狀還可判斷出當時是怎麼揉死隱翅蟲又接觸到哪些地方的。隱翅蟲最常出沒的時期是每年的四月至十月間,棲息於水田、草地及樹林中,因具有趨光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因此住在郊區或稻田附近的民眾,較常接觸到隱翅蟲。至於治療只需支持性療法,避免細菌感染,不需用太多外用藥,1-2週內皮膚會自然痊癒。【診斷重點】突然出現一處或少數幾處會刺痛形狀不規則的紅疹,較中間嚴重處會脫皮時或有膿皰潰爛產生,發病前一兩天內病史有接觸隱翅蟲,或打死小蟲於病灶部位者。【隱翅蟲】體長約1公分,寬約2公釐,身體看起來是兩截(頸部,腹部)橘黃色外,其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黑黃相間的小蟲(隱翅蟲)停在身上,請趕走它就好,一巴掌打死會留下厲害的皮膚腐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