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疼痛

夏日拉傷高峰來襲,小心肌肉疼痛的「公主病」

夏日拉傷高峰來襲,小心肌肉疼痛的「公主病」#肌肉疼痛

夏天到了,門診中各種拉傷、抽筋和反覆疼痛的病人也來到新的一波高峰。許多人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小拉傷,卻意外發現患處疼痛綿延不絕,而且按壓疼痛強烈,而且往往伴隨工作用電腦、躺沙發追劇等更加惡化,止痛藥反覆使用卻也不見起色,最終只好來中醫門診求診。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中醫師表示這種常見局部卻慢性卻痛起來要人命的症狀,稱之為肌筋膜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這種症狀觸診起來有明顯緊繃的肌束,還有激痛點(Trigger point)的特徵,像是按壓起來會引發強烈疼痛外,也可能會引發轉移痛痛或痠脹、麻木等其他症狀。這種症候群容易因為肌肉長時間固定不動,或天冷潮濕容易加重症狀。目前西醫治療上大多使用藥物或物理治療和伸展,除非狀況不佳才會搭配注射療法。 女神卡卡也曾罹患「公主病」纖維肌痛症容易混淆 而這個疾病和另一種全身慢性肌肉疼痛病容易被混淆,就是人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好發於30-50歲的女生朋友,也有不少名人罹患此病,像是曾因此病暫別樂壇的女神卡卡。而纖維肌痛症的特徵是全身多部位持續性疼痛,超過11個以上的壓痛點(tender point)就有很大機會確診,可能落在肌肉、關節、脂肪墊或滑囊等等多種部位,而且不會有轉移痛的現象。這種患者往往伴有疲勞和睡眠障礙、腸胃症狀等複合性症狀,治療上需要整合性治療,除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伸展運動外,也要搭配認知治療等解決整體複合性症狀才比較容易有進展。 《黃帝內經》的「久坐傷肉」 跟緊繃肌肉有關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以上兩種症狀狀況的成因至今都不清楚,但從中醫的角度思考,《黃帝內經》中「久坐傷肉」,和西醫看待緊繃的肌束(taut band)成因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肌肉長時間固定不動作或過度疲勞的情況,肌肉在這些情況下比較容易處於收縮緊繃的狀態,也特別容易有緊繃的肌束。 因此,在中醫的治療上,臨床上往往會建議針藥並行,用藥處理常常會以調和營衛、解肌祛風的桂枝湯為主要架構,可以溫通經絡又促進血液循環,針對疲勞過度的患者可以搭配黃耆增加補氣推動的力量,並且依肌筋膜疼痛的部位視情況加入不同的引經藥,像是肩頸部位可以加入葛根、羌活等等。針灸的話,除了使用針上灸的方法外,這種慢性疼痛也傾向體針搭配頭皮針治療,透過頭皮針調整神經肌肉控制的部分,局部鬆解肌痛點引發得氣的效果處理緊繃的肌束,另外也會搭配細針引導筋膜,調整失衡已久的筋膜張力。 周大翔中醫師建議 平時避免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動,可以設置番茄鐘提醒自己,並且盡可能讓周遭的環境幫助自己可以維持好的姿勢,像是適當的桌子、椅子高度,讓自己能夠豪不費力的維持好姿勢。一旦緊繃不舒服就要盡快求診,並搭配正確適當的拉筋伸展或復健運動,以免越伸展越不舒服,拖久了治療起來也需要耗費更多時間修復。而飲食上也要均衡飲食,在有些情況下,當患者缺乏B12和葉酸時,會影響紅血球的生成,肌肉的能量代謝也會受到影響,也會和肌筋膜症候群的症狀有一定程度的相關,適當的補充也能有所幫助。    

全身無力以為鬼壓床?竟是「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痹症」

全身無力以為鬼壓床?竟是「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痹症」#肌肉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4歲周姓男子日前工作時突然四肢無力,連站起來都很困難,原以為是工作太累造成,沒想到連續多天更半夜睡醒意識清楚,身體卻動彈不得,彷彿「鬼壓床」,求助門診診斷後,才發現是罹患「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低血鉀導致全身無力、持續疼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徐維謙表示,該患者主訴「鬼壓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白天生活作息。經過門診一系列檢查,發現反覆的低血鉀造成肌肉無力,再進一步揪出「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痹症」(Thyrotoxic periodic paralysis)主因,這類疾病好發於亞洲男性,約佔甲狀腺機能亢進病患中的2%。 徐維謙指出,根據研究,亞洲男性罹患此症的機率為8.7%至13%,有8成的病患在20~39歲時發病,主要症狀多為清醒狀態下:1. 感到肌肉全身無力,尤其近端肌肉跟下肢肌肉無力感更加明顯。2. 部分病患出現肌肉疼痛症狀,持續發作數小時,通常是數週或數月發作一次,情況嚴重者可能每週發作。 高醣高鹽飲食、生活壓力恐誘發症狀與季節也有影響,一年當中以夏季、秋季的發生機率高,加上晚上或清晨期間,體內的兒茶酚胺的濃度較高,也較容易誘使疾病發作,此外包括大量運動過後或者是攝取過多的高醣類食物、生活壓力、高鹽飲食及疾病感染等,也都有可能是促發因子。 徐維謙進一步補充,目前在治療上,萬一急性發作時,立即補充鉀離子可改善肌肉無力症狀,但仍有40~59%的病患可能會出現反彈性高血鉀,因此需要頻繁監測鉀離子濃度及心電圖。預防此病發作關鍵就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上會給予正式的抗甲狀腺亢進藥物(如methimazole或propylthiouracil)及乙型阻斷劑(propranolol),讓患者甲狀腺機能恢復正常。 但除藥物治療、避免促發因子外,徐維謙也提醒病患更要同步調整生活作息,一旦甲狀腺素恢復正常,可避免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再發生;若甲狀腺機能亢進持續復發,則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就有可能再次發生,不得不當心。

八成開始不適、肩膀疼痛近半!遶境還六天疼痛指數恐再增

八成開始不適、肩膀疼痛近半!遶境還六天疼痛指數恐再增#肌肉疼痛

  9天8夜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行程邁入第三天,香客隊伍於今日(4/11)下午1點挺進到嘉義新港,大甲媽鑾轎預計傍晚5點半駐駕新港奉天宮。遶境路程已過半,回程考驗更嚴苛!為幫信徒們如願完成這趟追隨遶境,國立中興大學鄭豐邦教授與富宇生醫,準備特別上萬份打氣物資,包括涼感巾、冰爆袋、立適得健康食品,發送給遶境香客,並與深耕在地多年的澄清復健醫院合作,出動上百人次醫護、治療師及志工,於彰化、雲林及嘉義,遶境隊伍途經的重點位置、設立巡迴志工站點。     紐西蘭綠唇貝領導品牌「立適得」總代理商【富宇生醫】創辦人鄭豐邦教授表示,以往大甲媽祖遶境的醫療站點多以急救站為主,此次由立適得全程出資、攜手澄清復健醫院和新太平澄清醫院醫療團隊設立【磨損保護衛教志工站】,現場物理治療師一對一諮詢,讓虔誠香客適時得到妥適的關照與提醒,避免不當損耗、甚至受傷,鄭教授也向媽祖發願,願略盡綿薄幫助信眾,大家開心追隨大甲媽出門、也順利安全完成九天八夜遶境壯舉。     遶境邁入第三天,問卷統計中發現,疼痛位置前三名為:49%肩膀疼痛、23%膝蓋疼痛、22%肌肉疼痛,肩膀疼痛者是膝蓋的2.2倍之高,主因應是多數追隨的信徒都負重前行,超過半數背包內攜帶有水瓶等重物,肩膀負荷較大。派駐嘉義志工服務站點的物理治療師林建岳也觀察到,除了腳起水泡、腿抽筋的案例外,有不少行者儘管走路正常,但簡易檢測時卻發現有「蹲下去、站不起來」等膝蓋問題。   澄清復健醫院醫療副院長鄢若愚提醒,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與長途步行累積的筋肉疲勞有關,累積的乳酸無法代謝,恐讓信徒在後半返程更加辛苦!雖有堅強意志力、也應適度休息,萬一難以行走、建議暫停並即刻求診,避免危及健康。

公主病上身? 纖維肌痛症難確診

公主病上身? 纖維肌痛症難確診#肌肉疼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總是這裡痠、那裡痛,做完各項檢查卻揪不出病因?骨骼疾病?風濕疾病?疾病症狀多元患者霧煞煞  9成患者曾就診2個科別以上卻苦難確診,其實都是纖維肌痛症惹的禍,且7成患者曾被認為無病呻吟,公主病上身。醫師表示,目前國內纖維肌痛症已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幫助患者即早確診,且最新的治療藥物也已獲得健保給付。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的成因目前尚未能確認,但可能與中樞神經的敏感化有關,使患者對疼痛的感受特別敏感,患者以女性居多,好發年齡約在30至50歲左右。根據台灣纖維肌痛症委員會所進行「纖維肌痛症患者罹病歷程」的調查顯示,67%的患者初期出現「肩膀痠痛」、「身體疼痛」及「失眠」的症狀。在確診之前,高達91%的患者曾將纖維肌痛症的症狀歸咎是其它疾病所造成,其中以「骨骼相關疾病」為最多,其次為風濕免疫疾病及情緒相關疾病;在確診耗時部分,超過6成的患者超過一年才確診,其中甚至有約2成的患者歷經三年以上的時間才確定病因 。孫維仁說,纖維肌痛症難確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目前臨床上並沒有任何客觀的檢驗或檢查(如抽血、X光片等等)可以作為診斷纖維肌痛症的依據。患者可能做了許多檢查,但結果皆為正常,使得醫師和患者時常無所適從。孫維仁進一步解釋,目前國內纖維肌痛症已經有統一的診斷標準,患者若全身4個象限出現一定程度疼痛狀況超過3個月以上,且合併出現疲勞、失眠等生理症狀,可優先至「疼痛科」、「神經內科」、「復健科」以及「風濕免疫科」這四個專科別進行確診,經過確診後,目前也有健保核准的藥物可從中樞神經去調控對疼痛的敏感度,良好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及生理症狀。為幫助患者即早確診就醫,台灣纖維肌痛症諮詢委員會特別籌拍纖維肌痛症微電影「再見,公主病」,並邀請楊千霈、許孟哲、羅平擔綱演出,希望藉由戲劇的方式,使患者及大眾了解,纖維肌痛症複雜的症狀表現,以及教育患者正確就醫觀念,希望藉此讓纖維肌痛症不再被忽視,讓所有的患者可以免於疾病的痛苦。

無故長期虛弱疲累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無故長期虛弱疲累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肌肉疼痛

在家醫科門診經常可以聽到病患除了主要症狀之外,還會描述最近感覺很累,或者容易疲勞這些伴隨的症狀。雖然多半疲勞隱含著病患本身可能罹患了某種器質性的疾病,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病患,其疲勞的症狀反反覆覆,有時後可以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但是往往給予病患進一步檢查後,其身體檢查以及實驗室的檢查結果皆為正常。因此這種無法將疲勞歸因於特定的病因時,便應該要考慮病患是否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陳乃釧醫師表示,日前有諸多相關的文章討論慢性疲勞症候群,除了疾病本身的複雜性之外,類似症狀的病患逐漸的在家醫科門診或健康檢查中增加,職場上也發現勞工因為疲勞造成無法專心工作,降低了生產力,也會間接導致產業界的損失。臨床上所謂的疲勞包括了三個主要的部分,無法參與活動(沒有特別原因的感覺全身乏力)、無法維持一般的活動(亦即容易疲勞)、難以專心、記憶力下降及情緒的不穩定(心智上的疲勞),這些疲勞的症狀要和嗜睡,呼吸困難、肌肉無力作一個區分,雖然這一些症狀也經常伴隨著疲勞的發生。而依據疲勞的時間長短可分為,(1)近期性疲勞:疲勞症狀持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長時間疲勞:疲勞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3)慢性疲勞:疲勞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慢性疲勞症候群臨床診斷標準】1994年美國疾病管制局將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重新定義為:臨床上經過診斷,無法解釋,反覆發作且持續一段時間的虛弱疲勞感,和病患日常生活活動沒有關連性,無法因為臥床或休息而緩解,症狀嚴重影響並降低了一半以上原本的工作能力及效率或其他社交的活動等。並且在慢性疲勞發生後,伴隨以下四項或四項以上的症狀超過6個月的時間包括:自覺短期記憶力或注意力降低喉嚨疼痛頸部或腋下疼痛性淋巴腺腫肌肉疼痛 遊走性的非發炎性關節痛(無紅腫現象) 不尋常或者嚴重性的頭痛 睡覺後起床感覺更加疲倦 即使從事過去可以勝任的活動,也會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之全身疲倦感慢性疲勞症候群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主要特徵為虛弱、疲勞伴隨著全身無力,淋巴結疼痛,關節疼痛,發抖,身體微熱,運動後不適感,肌肉疼痛。陳乃釧醫師說,病人多半也會描述當疲勞發生時,經常伴隨著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惟其感染症狀消失後,疲倦感更加嚴重,導致睡眠和認知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其日常工作。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因有許多的推論,包括感染引起,尤其是EB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精神疾病的問題,特別是重度憂鬱症、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及過敏等等。但是目前為止,尚無法用任何單一原因來解釋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因。目前比較認同的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一個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失調的多因性疾病。陳醫師指出,由於其他疾病合併有疲勞的相關鑑別診斷非常多,因此在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之前,必須先排除包括感染性疾病、神經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疾病、血液或風濕免疫系統等診斷後方能確立;大量的實驗室檢查對於沒有病史及身體檢查正常的疲勞患者來說是沒有幫助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治療目前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病人的治療,以維持病人日常生活的功能及避免繼續惡化為主,尚未有治癒的方法。其中則以認知行為治療及漸進式的運動治療法被認為最有效控制症狀且維持較久的方法。研究顯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癒後雖然不佳,即病患經常會有反覆發作的情形,但卻沒有因為慢性疲勞症候群而導致器官衰敗或死亡的案例。陳乃釧醫師說明,認知行為治療是指治療師在每一次一小時的治療內,針對患者對於疾病的認知想法及行為因應加以調整改變,在許多的臨床實驗中都證實,此療法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疲勞的嚴重程度及減少生病的感受。漸進式的運動雖然可以改善疲勞的症狀,但是相反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過度的運動,亦可能會因為使免疫系統失去調節而加重疲勞的感覺。因此漸進式運動治療法是請病患依照自己身體狀況,以不增加現有疲勞感覺的運動時間安排適當的體能活動,逐漸增加病患的運動耐受性。( 1 )支持性療法: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患因為疾病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下降,經常會出現憂鬱症狀,除了給予抗憂鬱劑之外,應該給病患更多的時間,予以同理心及支持,讓病患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及身體的極限,以減輕疾病對病患的衝擊。( 2 )藥物及飲食療法雖然有眾多的藥物包括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或更甚至於低劑量的類固醇(每天5~10mg )發現可以改善病患的症狀,飲食方面則有月見草油、維生素B12、低糖低酵母菌飲食方法等等,惟目前沒有任何的藥物或飲食方法成功的證實可以用來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