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需知

多重用藥 慎防引起併發症

多重用藥 慎防引起併發症#用藥需知

隨著科技和醫學不斷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台灣的老年人口已突破全民人數10%,花東地區更以11~12%比率領先各縣市。估計廿年後,全國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平均每五個國民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齡長者。「高齡國」所衍生的種種照護需求、慢性疾病防治,將是未來全民要面對的共同課題。六十八歲的張伯伯(化名),患有多年糖尿病、高血脂症及長期背痛,遊走在各醫療院所專科門診,服用各專科指示藥物,後來發現排黑便而尋求就診。當他走進腸胃科門診時,臉色蒼白、精神疲倦、情緒不安。他展示過去兩年多,從三家醫院拿到的十多項藥品,並無奈的表示,已多年遵照專科指示吃藥,然而身體健康並沒有得到改善。從「有藥吃」到「沒藥吃」,身體症狀並沒有因吃藥而有所改善,而且常常記不清楚各醫院安排的複診時間。前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陳惠姿教授指出,國內老人平均每人罹患一點四種疾病,且主要為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及失智症等慢性病,使民眾易成為長期照護的使用者。長者因罹患多種疾病,多重就醫與多重用藥的現象普遍存在。一般老人平均每天服用四種藥物,護理之家住民平均更超過六種藥物,多重用藥發生藥物交互作用風險也隨之升高。由於民眾醫療需求高,且受大環境及現行保險政策影響,因此一般性的醫療照護服務往往有重複提供及整合不足的盲點。近年台灣醫療環境走向專科化,所以一種病看一項專科的偏差觀念已定型在民眾中。長者因年老體力日漸衰退,疾患成因複雜,常常身體具多種慢性病疾病,也就看了多項專科。各專科醫師站在專業導向,以及配合院方的市場及醫療保險政策,開列的處方往往呈現多重用藥的現象。台東基督教醫院腸胃科 梅彪祥醫師表示,多重用藥容易引發各種不必要的併發症。嚴重時會引起重要器官的衰竭,威脅生命,因此年長者看愈多專科,延伸的問題會愈多。在現行制度下,民眾有必要主動提出過往藥物使用的資訊。因為現今院際間的電子病歷尚有保密與隱私的若干部份仍然無法完全開放,所以病患游走在不同醫療機構間,會增加多重用藥風險,也才有張伯伯這樣的無奈訴求。醫界盼望早日全面推行IC card一路通的最高境界,而民眾的多選擇權限應該有所節制,再者,專業的行使也不能與藥品有利益回饋對價關係,必須以病患安全為最優先。換句話說,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必須有整合性的規劃,才能滿足民眾需求,增加治療效能,維護民眾安全,減少保險醫療費用的耗用。

視止痛藥為萬靈丹 小心染上「止痛藥癮」

視止痛藥為萬靈丹 小心染上「止痛藥癮」#用藥需知

現代人小自頭痛、牙痛、肌肉酸痛,大到關節痛、下背痛、胃痛、坐骨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甚至女性常見的生理痛,只要身體一不舒服,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先吃顆止痛的再說吧!雖然心裡明白,常吃止痛藥不是一種正確的治病行為,但國人對止痛藥的依賴度卻未曾稍減。有鑑於此,如何才能正確且安全的使用止痛藥,的確是現代人應有的認知。由於國人有自行服用止痛藥或感冒藥的習慣,所以常常見到身體一有症狀,就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或感冒藥服用。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 王守玠醫師指出,通常這類藥物對於疼痛症狀的紓解都很有效,只要一吃就可立刻止痛,因此疼痛病人往往視之為仙丹妙藥,但這些止痛藥卻也可能造成腎臟間質組織發炎,也會造成腎臟內血管收縮導致腎臟病變,長期使用下來,不僅會對藥物上癮,產生依賴性,導致服用劑量越來越大,並在不知不覺中對腎臟造成非常大的傷害,甚至嚴重的還會引發尿毒症需要終身洗腎。因此王醫師建議,對於這類藥物的使用,只可應急,千萬不可長期習慣性的使用。尤其有些病人喜歡同時服用許多種類的藥物或是使用複方藥,若其中含有多種以上的解熱止痛成份,則藥物更有相乘的效果,對腎臟的副作用也會變大。如果發現身體有不明的水腫,腰部疼痛或尿液減少等現象,應當立即停止使用藥物並即刻就醫詳細檢查,以免錯過治療腎臟病的黃金時期。根據統計,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中,併發腎臟病的風險明顯高於健康的人。而在這些慢性病患者中,又常常因為年紀偏高,多數會伴隨有退化性關節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故經常會服用止痛藥來紓解疼痛,長期下來更加重腎臟的負擔。在臺灣長期接受洗腎的病人中,導致腎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除了糖尿病及高血壓外,還有不明原因的慢性腎臟發炎,據推測可能就與長期濫用止痛消炎藥物,或來路不明的中藥有關,因此服用這些藥物須特別當心。王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發現病人不會主動告知自行服藥的過去經驗與種類,甚至隱瞞家屬,因此家人往往長期被蒙在鼓裡,不知病人長期自行服用止痛消炎藥物,導致腎臟已受到嚴重傷害。在這一方面,家人一定要多給予病人關懷與照顧,以減少病人濫用止痛藥及其他成藥的機會。對於病人的疼痛症狀,家屬及病人都應配合醫師的指示,首先使用飲食的調整及非藥物的治療,例如施以適當的熱敷按摩,或配合復健運動來改善疼痛程度,而當身體不舒服時,一定要尋求正式的醫療院所以及合格的專科醫師診治。王醫師再次呼籲民眾,止痛藥絕對不是萬靈丹,千萬不要濫用止痛藥,也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或聽信所謂的民間偏方。一旦需使用止痛藥時,必要遵照醫囑,服用單一配方的止痛藥,不要同時胡亂使用多種止痛藥方,特別是在服藥期間,一定要佐以大量的水份,來加速藥物的代謝,減輕對腎臟的傷害。其實只要每個人多用心,就能享受幸福快樂的「腎」利人生,而有病痛時尋求專業判斷與治療,也才能幫助自己重拾健康。 

結腸直腸癌化學治療常見副作用

結腸直腸癌化學治療常見副作用#用藥需知

自1982年起,癌症已成為我國十大死亡原因排行第一位,近年來結腸直腸癌為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男性與女性發生機率相似,好發生年齡為50-70歲。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原因與飲食、是否有癌症家族史、年齡、是否有腺性息肉、是否有慢性發炎腸病變相關。新店耕莘醫院藥師 魏麗雲指出,結腸直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藥物主要以5-Fu加上Leucovorin為主。接受化學治療之民眾,可能因為藥物之性質,在治療期間發生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1.) 影響骨髓造血系統,病人可能會有白血球低下而引致的發燒感染,治療上可使用廣效性的抗生素以及白血球生長激素,改善因白血球低下而引致的感染問題。2.) 對於發生口腔黏膜潰瘍的病人,除了使用抗生素、抗發炎藥、利用漱口藥水漱口給予預防及治療,也可以在治療前給予口含冰塊,預防口腔潰瘍的發生。3.) 常見的胃腸道副作用,例如腹瀉可依據治療藥物的性質投予抗膽鹼藥物或是止瀉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對於容易發生噁心、嘔吐的藥物可於治療前投予預防性止吐藥。4.) 某些藥物會引起病人手、腳、口腔周圍感知覺異常,一般停藥後就可改善,可以補充維生素B1,減輕神經毒性的傷害。手足部出現疼痛性皮膚出現斑點狀皮疹,稱之為手足症,可補充維生素B6改善症狀。5.) 常見化學治療引起之掉髮,可以頭部低溫處理或降低血流量,以減輕掉髮的嚴重性。多數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就會停止,病人本身必需請教醫護專員,充分了解治療過程可能產生的反應,對於化學治療副作用的處置,以劑量調整及加強支持性療法為主要有效方法,因此,病人要與醫療人員互相配合,以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避免因藥物副作用造成病人與醫療的損失。

注意小兒用藥保障兒童安全

注意小兒用藥保障兒童安全#用藥需知

嬰幼童若發生用藥上的疏失,將可能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癒後情形,這是因為嬰幼兒用藥相較於大人用藥而言,這些小病人們所能忍受的劑量誤差較小所致,例如在小兒用藥的劑量上,一個小數點的誤差,往往會造成最致命的傷害;但是在成人用藥中,相同的劑量誤差可能只會產生藥物過量的情形,但還不至於致命。此外,當藥師在調劑兒科病人的處方時,其潛在的風險也可能在一開始以mg/kg (毫克/體重公斤)來計算給藥量的情況下發生。新店耕莘醫院藥劑科藥師 彭子安指出一般來說,在不同的劑型、劑量下,藥物就會有不同的藥物動力與動態學特性,且在點滴給藥速率上也會大相逕庭;在相較於成人的給藥方式之下,臨床上,兒科病人的給藥方式更需由有經驗之相關工作人員執行。正常情況下,當醫師回溯瀏覽病歷時,能夠針對用藥疏失做出合理判斷,以防止進一步錯誤的產生。然而,目前一些受過專業訓練的臨床藥師以及電腦化醫令系統的支援,在防止用藥疏失上,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臨床藥師的參與下,醫師可針對用藥疏失做出合宜的醫療處置比率高達95%,利用電腦醫囑系統或醫護給藥系統則各佔68%及18%。兒童藥物學促進聯盟(PPAG)曾提出安全醫療處置準則(ISMP),用以提倡兒科病人藥品配送與給藥安全性。美國目前最普遍的安全調劑方式是在藥局電腦輸入病人年齡,以提供給受過兒科專業訓練護士作為給藥時的參考;另外,還需要藥師進行更詳盡的藥物確認動作,特別是由藥局所配製給兒科病人使用的非經腸胃道投與製劑,如針劑與一些靜脈輸注液等,這樣才能確保小兒用藥的安全性。雖然"用藥安全"在大眾健康領域上一直受到相當的重視,但是有關於兒童用藥的研究報告卻是寥寥可數,值得醫療界深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