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間盤突出

手肩疼痛如觸電 頸椎間盤突出惹禍

手肩疼痛如觸電 頸椎間盤突出惹禍#頸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4歲男性上班族,工作需長期坐在電腦桌前,下班後的消遣就是滑手機上網,是個標準的低頭族。最近因為武漢肺炎疫情更少外出,低頭滑手機的時間倍增,兩周前隱約覺得上背痛,後來連手臂、手指都疼痛發麻,尤其是頭往後仰時,好像一股電流從手臂傳下,經檢查發現為第4-5、第5-6、第6-7節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壓迫神經 會痠麻痛及上肢無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醫師厲家珍指出,頸椎間盤突出通常發生在30至50多歲族群,成因為不正確的姿勢導致頸部椎間盤持續受到壓力,或外傷也會造成外傷性椎間盤突出。厲家珍醫師表示,病人通常會抱怨頸部疼痛,當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神經根後,就會引起上肢的神經學症狀,包括痠、麻、痛以及有時會有電擊一般的疼痛感,若壓迫影響到運動神經根,則會出現上肢無力症狀。在X光上有時可見到較狹窄的椎間盤空間,但主要診斷還是依靠核磁共振掃描,才能看到神經受到壓迫情形。熱敷等保守型治療 6周多能獲改善治療方式分為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若是椎間盤輕微突出且神經學症狀較不嚴重時,可以考慮先採取保守治療,包括休息、口服藥物、熱敷、電療、頸部牽引、頸部肌肉運動訓練、改變姿勢習慣及脊椎藥物注射等方式,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能在六周內獲得改善,回復正常的活動;若是椎間盤有破裂、保守治療無效時,則須考慮手術將椎間盤移除,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

頸椎椎間盤突出影響活動 連起身都難

頸椎椎間盤突出影響活動 連起身都難#頸椎間盤突出

一名三十歲男子因工作不慎而造成頸椎間盤突出,嚴重影響運動功能。病患原以為藉由藥物,及復健治療可獲得好轉,想不到情況反而更糟,手臂開始麻、痛、無力,最後甚至連起身都困難。之後到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3、4節,5、6節,6、7節之間有椎間盤突出,且已壓迫到神經,於是醫師建議利用椎間盤全切除,並於手術切除後置放人工椎間盤,但病人想到要花費六十萬,且術後還可能會癱瘓,根本不敢動刀。(圖:患者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神經)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病患到門診經過評估後,建議可使用椎間盤成形術,利用19號針,將脊椎氣化棒置入欲治療的椎間盤中,啟動氣化儀,把部分的椎間盤氣化,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為考量病人舒適度,手術過程採用全身的靜脈麻醉,病人在充分的放鬆下進行,在X光機導引下完成整個治療過程。開完刀後,必須佩帶頸圈約二個禮拜,加上使用七至十天的抗發炎的藥物,患者復原情況相當良好。近一年來將近有治療二十多位患者,治療效果八至八成五有效。低溫的電漿療法,為利用降低椎間盤壓力的方法,來讓突出的椎間盤對神經的壓力減輕,以達到症狀改善。患者可在局部麻醉,利用經皮刺針刺入椎間盤,將低溫電漿汽化棒經穿刺針置入椎間盤,汽化椎間盤部份髓核組織以達到減壓目的,手術後在傷口貼上紗布或美容膠即可,不僅傷口小,也不會造成肌肉或骨頭破壞,術後短期可回覆正常生活。

女頸椎間盤突出 動手術致鄰近骨關節退化

女頸椎間盤突出 動手術致鄰近骨關節退化#頸椎間盤突出

一位中年女性導遊因長期揹負行李,苦於頸脖僵痛、兩側上肢痠痛無力多年,經檢查後發現罹患退行性第四、第五頸椎椎間盤脫出。病患起初以藥物與復健等保守治療處置,但症狀反覆,一直未有起色。約在四年前,病患接受建議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病灶椎間盤,行骨融合手術後,並以支架與金屬板固定第四、第五頸椎,手術後恢復良好,重回職場工作。兩年後,病患又感覺相同症狀出現,尤其是在肩胛處。追蹤影像檢查結果發現,原手術部位移植骨業已融合,達成手術目標,但在手術部位向上、向下鄰近部位椎體與椎間盤處,相較於手術前的呈像,卻有退行性變化。診斷是退行性第五、第六,第六、第七頸椎椎間盤脫出,對照病患臨床症狀,亦符合該影像上的發現,即所謂「鄰近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馮睿哲解釋,脊椎骨關節系統在生命自然過程中,會因反覆機械力作用磨損、加諸脊椎骨關節系統亦因應力性反應,產生種種結構上細微改變,結果就造成退行性變化,也間接造成包含於其解剖構造內的神經系統壓迫。延伸閱讀「精確介紹鄰近症候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16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 術後保有頸椎活動性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 術後保有頸椎活動性#頸椎間盤突出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全球人口結構逐漸改變,人口老化的現象益加明顯。因人類壽命的延長,脊椎老化等病變問題也愈來愈來嚴重,造成整個國家社會醫療負擔愈趨於沉重。身上任何一個關節都會因長期反覆的使用而發生磨損與退化的現象,頸脊椎承受頭頸重量,維持頭頸部活動,平均每日不斷重覆旋轉、抬頭、低頭等各種動作不下500次,所以頸椎各小關節如同機械各零件不斷重覆活動,日久造成脊椎一節一節脊椎骨相連之椎間盤產生退化、老化或受損,造成非常常見的頸背部疼痛。奇美醫院脊椎外科 - 高振興主任表示,經常見到家庭主婦、上班族、運動員及大老闆頸椎出問題,均可能由於長期姿勢不良、外傷,老化或突然的撞擊導致頸椎間盤漸進性改變,骨質增生並導致周遭的脊髓、神經、血管受壓,輕者造成肩頸酸痛不適、上肢麻痺、下肢無力、全身麻木感、大小便無力、行走困難等一系列症狀,嚴重者呼吸困難,甚至全身癱瘓,使患者的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高振興主任指出,頸椎病是很常見疾病,以往保守治療如復健、藥物、針灸、護頸圈固定等治療無效時,只能忍受痛苦或接受頸椎開刀的治療。一般其內心的害怕恐懼更非一般手術的人可想像,萬一手術失敗對個人及家庭、社會影響極大,而以往三、四十年來脊椎醫師大部分都選擇減壓骨切除手術,或合併骨融合,這是大家都遵行最可靠的手術方式。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經驗及許多患者手術後追蹤,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頸椎因為植骨融合減少了正常頸椎活動關節,會造成相鄰節承受力量的增加及過度活動,而產生提早退化或磨損。根據統計這些患者每年約有百分之三相鄰節出問題需再次治療。如果這在中年或年輕患者剩餘的生命週期還長就麻煩了。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是極先進的手術,也有它無可取代的優勢(無須移植骨頭,術後保有頸椎活動性,沒有相鄰節退化後遺症,及恢復較快等)。且於世界各先進國家使用,廣為各國醫師、民眾信任及接受。奇美醫院脊椎外科高振興主任於2005年4月首次完成全台首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換置手術至今已成功完成150多例共200多節之手術經驗,都得到良好的結果,是全球少數個人超過百例手術經驗豐富的醫師。2008年6月11日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暨奇美醫院脊椎外科高振興主任主導,首次由台灣奇美醫院和北京積水潭醫院共同合作「海峽兩岸尖端脊柱合作手術-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術」,以「頸椎間盤病變」治療方式為主討進行討論。緊接著2008年10月11日舉辦”首屆海峽兩岸脊柱外科視頻會議”及”首屆”貝提”頸椎人工椎間盤脊椎切骨模型技術研習會”,同時邀請韓國、中國、台灣等多位專家一同分享經驗及合作。奇美醫院脊椎外科冀望提供亞洲地區甚至放眼世界各地,以病人的最適治療為導向,不斷引入最新式、安全的手術技術,守護民眾的健康。新型”貝提”型人工椎間盤是目前所有可臨床使用同類產品中優點最多、功能最佳的新產品。有手術步驟簡單、手術時間短、學習容易,設計學理最完善,往後追蹤影像學檢查假影極少,質料最耐用之鈦陶合金及可相鄰節段多節手術…等種種優點。高振興主任說,如果能使用一個類似人體正常組織的人工椎間盤來換掉病變的椎間盤是一個較沒有後遺症且理想的治療方式,當然人工椎間盤這類新的醫療產品,這幾年已廣為大眾接受,主要考慮是否會像下肢的人工關節使用10幾20年後會磨損需要重換,目前還不知道,醫療產品公司也致力於改善材料,使用更好的質材,簡化手術的方式,減少重換的可能及手術的困難度,所以新產品不斷出現,大大改善了舊產品的缺點,是令人驚喜的事情。這是一項劃時代之醫療進步,也是脊椎領域舉世注目的新產品。期望更能造福病患,減少醫療一個疾病而製造了另一個麻煩的結果。所以建議這類病人與有經驗的醫師討論,以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及最好的療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