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

中西醫聯手調理 暖宮助孕保安胎

中西醫聯手調理 暖宮助孕保安胎#安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婚後4年才懷上孩子的42歲楊太太,連續經歷幾次孩子早產,甚至需要長期臥床安胎。楊太太這次懷孕甫滿18週即開始每2-3分鐘宮縮一次,入院由婦產科醫師積極為其安排安胎計畫,包括臥床安胎、口服舌下錠、針劑、塞劑等安胎藥物,順利將胎兒養到27週,宮縮頻率仍維持約7-10分鐘一次。在住院安胎過程中,決定嘗試中醫,願胎兒住好住滿,同時也希望改善安胎藥物帶來的種種不適,於是安排中醫師進行會診。中醫三階段安胎治療計畫婚後想「求好孕」的願望,是許多夫妻難言之痛;懷孕後若孕期不順,出現出血、宮縮甚至安胎臥床,安胎過程非常辛苦。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科主治醫師瞿瑞瑩表示,楊太太因為頻繁宮縮導致絕對臥床的必要,還要忍耐安胎藥物帶來的燥熱及心悸等不適,心情也十分焦慮,考量楊太太為多胎且早產的經產婦,因此為其擬定三階段治療計畫,幫助安胎過程更為平順:第一階段:固腎安神(28w):著重緩解頻繁宮縮及母體緊張,以甘麥大棗湯、菟絲子及續斷,幫助患者寧心安神、顧腎養血並且培護胎元。第二階段:清熱散鬱(30w):加強緩解患者因安胎藥物造成的喘熱及腹脹,以黃芩(ㄑ一ㄣˊ)湯及半夏厚朴(ㄆㄡˋ)湯,幫助清熱和中、理氣散鬱以達安胎之效。第三階段:調和瀉下(32w):針對患者主訴的發熱及排便困擾,以大柴胡湯、黃芩及白朮(ㄓㄨˊ),調和陰陽、行氣燥熱以養胎。楊太太在接受中醫介入安胎後,隨即感受到十分明顯的差異,身體不適症狀改善,也在兩週調整一次的中醫用藥狀況下,逐步調降西醫安胎藥物的用量,甚至不需要使用到自費安胎藥物,並於懷孕34週又5天時返家休息。寶寶最後在36週又2天時順利產出,出生體重達3,352公克,母子均安。瞿瑞瑩提醒孕產婦或求子夫妻,若希望尋求中西醫合併治療,除了選擇醫療院所之合格中醫師、切勿使用偏方,最好讓主治的中西醫醫師了解目前的用藥及療程,以達相輔相成之效。

子癲前症恐早產、胎死 35後孕風險高5倍!

子癲前症恐早產、胎死 35後孕風險高5倍!#安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現代人晚婚,連帶產子年齡也受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過去婦女第一胎平均年齡為25歲,而現在已延後變成30歲。但也因此,12年來罹患子癲前症人數增加近4成,其中35歲高齡產婦更為高風險群,易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產婦昏迷,甚至危及性命。胎盤血流減少 寶寶無法獲得氧氣所謂子癲前症,主要為胎盤功能不良所致,發作時因通過胎盤血流減少、胎兒無法正常獲得氧氣與營養;一旦懷孕媽咪病發,很可能需要終止妊娠,對產婦及胎兒將造成嚴重後果,其被視為產科的頭號敵人!來自德國柏林夏里特大學附設醫院醫師Stefan Verlohren表示,平均每20位孕婦就有一人罹患子癲前症,為新生兒早產、發育不良甚至死亡的主因之一。30歲以上風險增近2倍 好發中晚孕期根據健保資料顯示,30歲以上懷孕生產罹患子癲前症風險將增1.79倍,35歲以上更可能出3至5倍威脅。而針對妊娠期間有肥胖、未成年或大於35歲、初產婦、糖尿病患、慢性高血壓及多胞胎等具危險因子的產婦,都可能提高機率。一般而言,子癲前症好發於中晚孕期,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如噁心、體重增加、下背痛和四肢腫脹等很可能被視為正常情況,而輕忽子癲前症發生徵兆;因此,若懷孕20週以上孕婦發生高血壓及尿蛋白症狀,更應進一步檢驗,評估是否有子癲前症風險。

晚育婦女多!台灣年增兩萬名早產兒

晚育婦女多!台灣年增兩萬名早產兒#安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早產是指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之生產,台灣每年約有2萬名早產兒。早產兒基金會李宏昌董事長提醒,國內生育年齡逐漸攀高,很容易成為早產高危險族群。因此,孕媽咪如果發現身體提前出現產兆,例如:子宮有規律性收縮、子宮頸變薄且擴張以及早期破水,或是下腹悶痛、持續性的下背痠痛等症狀,不正常落紅,這些都是早產的危險訊號,必須盡速就醫檢查,必要時需住院安胎。而需要安胎的原因眾多,常見的包括:生活節奏較為緊張或壓力大者極易出現子宮收縮的情形、孕婦合併急性或慢性疾病或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狀、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羊水過多或過少、多胎妊娠等。「孕媽咪照護網」上線      孕期須知即時掌握依內政部統計,國內生育年齡攀升,自101年起國內婦女平均生育年齡已突破31歲大關,然而許多孕媽咪仍然沒有警覺早產危機,總是等到發生時才措手不及!為此,台灣早產兒基金會特別於母親節前夕送給全國媽咪大禮,推出手機版「孕媽咪照護網」,只要一機在手,就能掌握預防早產、自我檢查、安胎院所等重要孕產期照護訊息,讓孕媽咪好「機」警。

不再習慣性流產 菟絲子粥安胎助順產

不再習慣性流產 菟絲子粥安胎助順產#安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流產比例隨著年齡提高,一般年輕婦女即有15~20%的流產率,但是到了40歲可能有高達30%的流產率,因為年齡大,卵子品質相對就會比較差。一名32歲女性,在過去2年內皆在懷孕5到6周時,出現出血流產先兆,最後皆自然流產,經抽血檢查發現體內抗磷脂抗體過高,診斷為免疫性習慣性流產,經中醫給予活血化瘀,滋陰清熱,健脾補腎等藥調理半年後,再配合飲食調理,保持正常作息後,半年內即順利再懷孕,在懷孕前3個月仍以健脾補腎中藥調理後順利產下1子。調補脾腎為首要 2藥膳好孕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陳怡如醫師表示,從中醫觀點,習慣性流產在中醫謂之「滑胎」,指凡墮胎或小產連續發生3次或3次以上者。因此,調補脾腎對準備懷孕的女性,尤其是有流產病史更是重要。因此陳怡如中醫師建議,在平常食療上可多食杜仲、桑寄生、菟絲子等性味較平和,且有滋補肝腎作用的藥膳,作法如下:●菟絲子粥1)材料/菟絲子50克、粳米100克及白糖適量。2)製法/將菟絲子搗碎,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將粳米放入該藥汁中煮成粥;粥熟時加入白糖即可食用(亦可改為加入少量鹽巴)。●杜仲雞湯1)材料/挑選重400克的烏骨雞1隻,炒杜仲及桑寄生各30克。2)製法/用紗布將杜仲和桑寄生包好放入雞腹內,然後加水將雞煮至爛熟;之後將雞腹內的杜仲和桑寄生丟棄,加入調料,即可食用。陳怡如醫師也強調,多數習慣性流產是可以治療成功,關鍵就在於掌握其複雜病因,有針對性的治療,並注重預防的重要性,做到早預防早治療。

女流產多次好鬱悶!中醫調理順利產子

女流產多次好鬱悶!中醫調理順利產子#安胎

對不容易懷孕的婦女而言,流產是一個可怕經驗,流產常帶給他們許多無奈與挫折感,在門診中常常看到他們痛哭流淚,且擔心下次懷孕會不會再次流產,她們的問題值得大家重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黃貴松表示,中醫對習慣性流產有豐富的診治經驗,且有不錯效果。37歲的陳小姐,99年至門診就診時,神情焦慮緊張,自述已第4次流產且剛做完流產手術,且仍在出血,腹痛、腰痠、倦怠,希望能接受中醫調治,期盼下一胎能順利。陳小姐平時不容易受孕,從96~99年之間,平均每年只懷孕一次,但皆在懷孕第8週時,陰道異常出血,腰痠、身體很疲倦,且陣發性腹痛,至婦產科進行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胚胎已無心跳,只好終止妊娠。陳小姐身材瘦小,胃口不佳,常腸胃脹氣便秘,且感到倦怠、頭暈、睡眠不寧,平時月經不調,延後來潮,經血來1週多才停止,月經顏色不鮮紅,色質較淡且血量不多,並伴有腰痠噁心等。經黃貴松診斷為「習慣性流產」脾腎兩虛、子宮血瘀所致。他說,治療重點要調補肝腎並要活血化瘀。因患者剛做完人工流產手術仍在出血,首先要清理子宮和補腎,防止流產後遺症,服中藥一週後出血已止,腰痠已無。接下來平時給予補脾腎和活血中藥,如人參、黃耆、當歸、白芍、熟地、續斷、菟絲子、益母草等治療。經治療1個月後,月經按時來潮且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很幸運的在去年3月就再次成功受孕,受孕後仍用中藥保胎到懷孕10週,且經超音波確定胚胎穩定才停藥。經中藥處理後,陳小姐懷胎過程順利,已在3週前順利生產,母子均安,現由黃貴松給予坐月子調理。黃貴松醫師解釋,所謂流產是指妊娠20週前,胎兒體重不足500g,且尚未具有獨立生存能力被排除母體者。習慣性流產是指自然流產3次以上者,目前流產機率逐漸上升,以前是10%,現在是30%左右,且年紀愈大流產率愈高。他說,習慣性流產常見的原因有:1.胚胎染色體異常。2.內分泌因素如黃體功能不足、多囊性卵巢、糖尿病等。3.免疫因素。4.子宮異常如雙角子宮、子宮中隔、子宮肌瘤和墮胎後遺症。5.母體感染或懷孕過度疲勞。6.環境因素如抽煙喝酒污染的問題等。7.不明原因約50%。黃貴松指出,中醫認為流產有以下原因:1.母體因素:氣血衰弱、沖任虛損、陽盛血熱、情志損傷、血瘀、房勞傷腎、外傷、誤服不合的藥物和食物。2.胚胎因素如染色體異常、精蟲和卵子品質不良以及外界環境因素干擾。中醫對習慣性流產的治療特點為:1.重視預防和孕前調治。2.懷孕後儘早安胎治療。3.注重心理調治。黃貴松進一步說明,孕前調理是指中醫主張流產後應即時找出原因和調治,以糾正體內失調狀態,為下次懷孕打好基礎。調治之法總以補腎健脾、疏肝養血、消滯化瘀、調補沖任為原則,使腎氣足、氣血旺、沖任調而能攝精成孕,並能養胎、育胎、系胎,使胚胎穩固。經調理3個月之後,一旦懷孕應儘早給予預防性保胎治療,服藥時間應超過以往流產月份再考慮停藥。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

中醫婦科住院照護 媽媽調養好安心#安胎

許多婦科疾病雖然都有對應的婦產科照護,但對於治療後療效欠佳或仍有諸多不舒服症狀的婦女而言,雖不致於危及生命,但是這些症狀卻嚴重影響婦女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提供民眾另一種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卓雨青說,為了服務深受疾病困擾的婦女另一種醫療選擇,該院區特別開辦中醫婦科住院服務,在賴榮年主任領導下,提供自費住院服務,住院期間運用中醫的各種療法(如:中藥粉,飲片,針灸,拔罐,藥薰,熱療…等),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以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惡化。卓雨青表示,懷孕期安胎非常重要,有併發症孕婦尤其造成胎不安或身體不舒服等困擾,例如:妊娠高血壓的準媽媽,若持續高血壓容易有蛋白尿或是水腫等併發症,甚至發展成子癲前症、子癲症等,是危及媽媽及寶寶生命的高危險妊娠疾病。若能及早讓中醫介入合併治療,可以減少惡化,直到需要提早終止妊娠機率,也可以提高懷孕媽媽生活品質。她還說,曾有習慣性流產病史的懷孕婦女,再次懷孕後通常都會格外小心,中醫在安胎及產後調理方面的專長,一直是為社會大眾所信賴,以前礙於環境限制,中醫對於孕婦安胎的幫助僅止於藥物調劑,且每次開方多為一星期或更久之後才回診,媽媽還得在需要靜躺安胎狀況下來回奔波,增加流產機率,而且對於不喜歡服用過多藥物的媽媽們,這種安胎方式多少會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情。若可以暫時住院療養,不僅媽媽可以安心靜養,隨時在中西婦科醫師雙重監控下服用藥物,並隨時視病情調整藥方內容,相信可以讓媽媽更安心、寶寶更安全。卓雨青提醒民眾,若對於中醫婦科住院有興趣或是不了解的地方,歡迎至陽明院區中醫科洽詢。

懷孕異常出血的危機

懷孕異常出血的危機#安胎

林女士(化名)懷孕36週,這是她的第三胎妊娠,前二胎懷孕與生產過程都很平順,不料有一天凌晨突然因腹部疼痛併發陰道出血而醒來,其老公趕緊送她到醫院就診,經檢查的結果發現腹部有子宮壓痛,陰道出血不停,胎心音持續出現晚期減速,醫師診斷為「胎盤早期剝離」,經緊急剖腹產,已母子均安。臺安醫院婦產科徐弘治醫師表示,「胎盤早期剝離」是指正常著床的胎盤於”妊娠20週後,胎盤娩出以前”,即發生剝離的現象,是「產前出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以第三孕期發生的機會最多,在妊娠20週以後都可能發生。若在妊娠20週以前的胎盤早期剝離,則歸類為「流產」。另外前置胎盤也常會引起產前出血,藉超音波可以加以鑑別診斷而做不同的處理。胎盤早期剝離嚴重會導致胎死腹中,發作時若需馬上中止妊娠則可能生下早產兒;產婦也有可能會因為大量出血造成休克,引起瀰漫性血管內造成血崩,並危及生命。徐醫師指出,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率約每200個分娩就有一個,其發生的原因不明,大多數的病例發作時也都很突然,此產前出血常伴隨著數種危險因素,像是孕婦罹患妊娠高血壓(在嚴重型的胎盤早期剝離病例當中,有50%伴有妊娠高血壓)、孕婦使用禁藥、吸菸、受外傷、葉酸或維他命C缺乏、子宮長肌瘤等。發生胎盤早期剝離的臨床症狀包括:1. 陰道出血(佔78%):嚴重時會出現休克。2. 子宮張力增加,子宮有壓痛或背痛(佔66%);如果是隱匿性出血時,會出現持續且劇烈的疼痛;開放性出血時,疼痛較輕微。3. 胎兒窘迫現象(佔60%)。4. 出現早產的現象(佔22%),所以對早產的病例不能掉以輕心,仔細觀察其隱藏性的原因是否為胎盤早期剝離?5. 子宮收縮緊密(17%)。6. 出現強直性子宮收縮(17%)。7. 胎死腹中(15%)。因此孕婦在懷孕第二、三孕期的時候,徐醫師建議,如果突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趕緊到醫院查個究竟,才能盡快緊急處理。若發生破水情形,羊水成葡萄酒的顏色,則可以懷疑是胎盤早期剝離,除了上述的臨床症狀以及檢查的發現可以作為診斷上的依據,也可以借助超音波檢查來排除前置胎盤的產前出血,如果在胎盤後面能夠看到大片的血塊也就可以據此診斷為胎盤早期剝離。

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

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安胎

以中醫的觀點,早產兒的證候表現,各有五臟不足偏重之分。早產兒皮膚薄嫩,胎毛多而細軟,呼吸氣息較微弱,咳嗽無力,與「肺虛」有關:中醫認為「肺」主氣,掌管呼吸,與身體皮毛表現相關。 若早產兒精神不佳,啼哭無力,臉色無光澤,身體和指甲蒼白,容易受驚嚇,則與「心虛」有關:中醫看法為「心」掌管循環系統,主宰精神狀態,與臉色表現有關。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  楊舒渝表示,如果早產兒視力不佳,四肢軟弱無力,容易抽痙,要注意「肝虛」的問題:中醫所謂「肝」掌管身體氣機運行,與筋爪有關,外觀表現於眼睛。 此外,早產兒無力吸奶,喝奶量少,易溢奶、打咯,拉肚子,手腳瘦弱,與「脾虛」有關:中醫的「脾」主管消化吸收功能,與四肢肌肉的表現相關。 倘若早產兒頭髮稀黃,耳殼軟又薄,耳朵輪廓不清,骨架短小,囟門遲遲不癒合,男孩睪丸不降,或有先天性缺損畸形,則歸屬於「腎虛」:中醫認為「腎」掌管生長、生殖,與骨頭、脊髓有關,其外觀表現於頭髮。 臨床上發現,早產兒或足月低體重兒在五臟不足的表現之中,以「脾虛」、「腎虛」較為明顯,這與古書不謀而合,明代張景岳醫家論胎怯:"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稟賦不足,當以補腎從根本治療,才能促進早產兒發育成長;而「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者需靠後天培補,充其不足,才能使氣血化生有源,元氣充足,抗病力強,所以在調理早產兒時,「健脾」、「補腎」是重要關鍵。歷代兒科醫家針對「胎怯」醫方,健脾者有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異功散、調元散等;而補腎者如六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值得注意的是,中醫非常重視「辨證論治」,也就是依據不同體質,給予特定治療,因此雖然早產兒治療原則為健脾補腎,仍建議家長們能先與醫師溝通了解小孩的體質後,再給予最適當的調理。以我的孩子為例,儘管前後只差一分鐘出生,老大偏脾虛體質,老三則偏腎虛體質,調理方向自然也不同。目前有研究顯示,配合中藥治療,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在統計上的確呈現有意義的改善,不過仍要注意某些藥物(如人參、附子等)使用過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新生兒,用藥不宜過多,宜精選藥味,精製藥量。另外,若早產兒合併肺炎、敗血症、硬腫症等,又當先治其標,而非一味使用補法。在補養藥膳方面,坊間談進補的書如雨後春筍般,楊醫師在此要呼籲大家幾點重要的注意事項: 中藥調理的靈活性:中醫調體質,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也就是需根據每個人的寒熱虛實體質,不同的季節,以及所處環境,選擇最適當的調理。舉例來說,冬天吃羊肉爐可溫陽袪寒,若改在炎炎夏日,一般人恐怕會口破、流鼻血。藥補未必越多越好:例如鴿子可以補肝腎、益精氣,然而吃多以後,藥效會遞減,所以適量即可。又如山楂、麥芽雖可幫助消化,刺激食慾,但吃太多,反而消腎氣,令人嘈煩。注意烹調方式:譬如中藥玉竹能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可是不耐鹹滷,烹調時要避免多鹽調味。留意配伍:一般觀念為吃中藥時,不可同時吃蘿蔔;其實不然,當服用人參類補藥時,才不可吃蘿蔔,所以要明其所以,知其所然。大體而言,吃溫補類藥材時,不宜配伍寒涼性食物,而服涼補類藥膳時,最好避免食用燥熱性食物。小心禁忌:大多食補偏溫和,不過仍要留意其禁忌;比較理想的食補書籍,都會細心地提醒大眾其禁忌。舉例而言,綠豆甘涼消暑,但對於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則不宜。又如核桃補益肝腎,然性味甘溫,不適合常常嘴破、口臭嚴重者。過敏則不宜:魚類多有健脾土、益中氣效果,水產貝殼類有助肝、腎經脈氣血運行,具清熱利水效果,不過對海鮮過敏者,則不宜,以免導致嚴重免疫反應,越補越大洞。(資料來源:早產兒基金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