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

早產兒中醫調理禁忌

2007/12/31(2022/3/15 18:5更新)

以中醫的觀點,早產兒的證候表現,各有五臟不足偏重之分。早產兒皮膚薄嫩,胎毛多而細軟,呼吸氣息較微弱,咳嗽無力,與「肺虛」有關:中醫認為「肺」主氣,掌管呼吸,與身體皮毛表現相關。 若早產兒精神不佳,啼哭無力,臉色無光澤,身體和指甲蒼白,容易受驚嚇,則與「心虛」有關:中醫看法為「心」掌管循環系統,主宰精神狀態,與臉色表現有關。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  楊舒渝表示,如果早產兒視力不佳,四肢軟弱無力,容易抽痙,要注意「肝虛」的問題:中醫所謂「肝」掌管身體氣機運行,與筋爪有關,外觀表現於眼睛。 此外,早產兒無力吸奶,喝奶量少,易溢奶、打咯,拉肚子,手腳瘦弱,與「脾虛」有關:中醫的「脾」主管消化吸收功能,與四肢肌肉的表現相關。 倘若早產兒頭髮稀黃,耳殼軟又薄,耳朵輪廓不清,骨架短小,囟門遲遲不癒合,男孩睪丸不降,或有先天性缺損畸形,則歸屬於「腎虛」:中醫認為「腎」掌管生長、生殖,與骨頭、脊髓有關,其外觀表現於頭髮。

臨床上發現,早產兒或足月低體重兒在五臟不足的表現之中,以「脾虛」、「腎虛」較為明顯,這與古書不謀而合,明代張景岳醫家論胎怯:"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稟賦不足,當以補腎從根本治療,才能促進早產兒發育成長;而「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者需靠後天培補,充其不足,才能使氣血化生有源,元氣充足,抗病力強,所以在調理早產兒時,「健脾」、「補腎」是重要關鍵。歷代兒科醫家針對「胎怯」醫方,健脾者有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異功散、調元散等;而補腎者如六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非常重視「辨證論治」,也就是依據不同體質,給予特定治療,因此雖然早產兒治療原則為健脾補腎,仍建議家長們能先與醫師溝通了解小孩的體質後,再給予最適當的調理。以我的孩子為例,儘管前後只差一分鐘出生,老大偏脾虛體質,老三則偏腎虛體質,調理方向自然也不同。

目前有研究顯示,配合中藥治療,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在統計上的確呈現有意義的改善,不過仍要注意某些藥物(如人參、附子等)使用過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尤其新生兒,用藥不宜過多,宜精選藥味,精製藥量。另外,若早產兒合併肺炎、敗血症、硬腫症等,又當先治其標,而非一味使用補法。

在補養藥膳方面,坊間談進補的書如雨後春筍般,楊醫師在此要呼籲大家幾點重要的注意事項:

中藥調理的靈活性:中醫調體質,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也就是需根據每個人的寒熱虛實體質,不同的季節,以及所處環境,選擇最適當的調理。舉例來說,冬天吃羊肉爐可溫陽袪寒,若改在炎炎夏日,一般人恐怕會口破、流鼻血。

藥補未必越多越好:例如鴿子可以補肝腎、益精氣,然而吃多以後,藥效會遞減,所以適量即可。又如山楂、麥芽雖可幫助消化,刺激食慾,但吃太多,反而消腎氣,令人嘈煩。

注意烹調方式:譬如中藥玉竹能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可是不耐鹹滷,烹調時要避免多鹽調味。

留意配伍:一般觀念為吃中藥時,不可同時吃蘿蔔;其實不然,當服用人參類補藥時,才不可吃蘿蔔,所以要明其所以,知其所然。大體而言,吃溫補類藥材時,不宜配伍寒涼性食物,而服涼補類藥膳時,最好避免食用燥熱性食物。

小心禁忌:大多食補偏溫和,不過仍要留意其禁忌;比較理想的食補書籍,都會細心地提醒大眾其禁忌。舉例而言,綠豆甘涼消暑,但對於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則不宜。又如核桃補益肝腎,然性味甘溫,不適合常常嘴破、口臭嚴重者。

過敏則不宜:魚類多有健脾土、益中氣效果,水產貝殼類有助肝、腎經脈氣血運行,具清熱利水效果,不過對海鮮過敏者,則不宜,以免導致嚴重免疫反應,越補越大洞。(資料來源:早產兒基金會)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