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基因

才1歲就嚴重貧血⋯因罹患這種「遺傳罕病」不治療恐心臟衰竭亡

才1歲就嚴重貧血⋯因罹患這種「遺傳罕病」不治療恐心臟衰竭亡#遺傳基因

今年32歲的周先生,3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遺傳的重度海洋性貧血,當時沒想到一場感冒,卻換來醫生的一句「你可能活不過8歲⋯⋯」,從此開啟了每2週就必須回醫院輸血,和服用排鐵劑的生活。若間隔太久沒回診治療,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到疲憊,走路5分鐘、爬幾階樓梯就容易喘不過氣。這樣不便的生活,周先生已經堅持了30年。

戒除不良用眼習慣 全家一起才有效

戒除不良用眼習慣 全家一起才有效#遺傳基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人不示範正確身教,孩子是不會改變的。如果我說:「孩子會得近視或遠視,父母要負最大責任。」家長一定覺得很痛心。不過這句話講得一點都沒錯,尤其對於本身視力差的家長,我更是格外強調這點。請不要誤會,我並非在責怪「遺傳基因不良」,而是在批判為人父母的生活習慣。父母用眼習慣會影響孩子導致視力變差我一再提及,用眼過度的生活習慣是導致視力變差的原因,如果你家的孩子有這種生活習慣,視力自然會惡化。請思考:為何孩子會養成用眼過度的生活習慣呢? 原因當然出在父母身上!因為父母本身的用眼習慣錯誤,整天看電視,一有時間就看雜誌或漫畫;孩子從小看到父母這麼做,當然有樣學樣。那麼父母該如何負起責任呢?多數家長會採取緊迫盯人、警告提醒的對策,可是那麼做根本沒用,不斷叨唸也是枉然,那樣教育孩子完全行不通。把視力回復訓練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唯有父母自己先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才能進一步改變孩子。因此,每當家長帶孩子來治療近視時,我一定會說:「請爸媽在家裡也一起接受訓練吧!」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鬥志。容我再次強調,如果爸媽一邊躺著看電視,一邊指導孩子做視力回復訓練,絕對不會有效果。很多時候,孩子未必會心服口服地接受訓練。他們心裡一定這麼想:「爸媽不也因為近視戴著眼鏡嗎?憑什麼指責我?難道他們就不需要被訓練?我幹嘛乖乖聽話?」如果孩子接受訓練時只是做做樣子,視力不可能真正恢復。因此我要呼籲:請全家人一起戒除不良的用眼習慣,就從現在開始。(本文摘自/驚人的視力回復眼球操/采實文化出版)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

躁鬱症無關遺傳? 醫:基因體質所致#遺傳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般俗稱的躁鬱症也叫做雙極症,雖然盛行率不高大約1%,但在春季氣候詭變的季節容易好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蔡尚穎表示,由於躁症的臨床特性,受雙極症所苦的並非只有病患一人,其周遭的親朋好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該如何面對雙極症的病人就是一個課題,其最重要的就是有賴家庭與社會的支持。為什麼會發生雙極症?蔡尚穎解釋,主要因素為基因體質,導致腦部發炎,無關遺傳基因,但與家族病史恐有相關聯,若是家族中曾有過相關疾病患者,那麼有躁鬱症的基因體質機率可能就會相對高一點;而因創造力、想像力與雙極症有關,因此也有越聰明越容易有躁鬱症的說法。蔡尚穎表示,雙極症大部分的發病年齡約在20-30歲左右。躁鬱症在發作的時候,稱為躁期,會表現出情緒高亢易怒、精神充沛、好說話等症狀,最明顯的跡象可從睡慾減少發現;鬱期時則會有情緒極低落、話少、畏縮、沒自信、自殺意念、睡慾增加等情形。它是一種陣發性疾病,雖然有可能再復發,但治療後是可以完全緩解正常的。蔡尚穎更表示,其實只要把握「三不過度」原則,不要過度干預、過度保護、過度敵意,就可自然與個案相處,若是過度的情緒介入病患生活(High EE),可能會導致不良心情衛生環境,更升高復發率。一名32歲的小蕾,曾因在大學學測時躁症發作,在考場脫序而送至精神病院住院,因而中斷求學路,人際關係也漸崩解。蔡尚穎說,很多雙極症患者在發病後,可能都會經歷害怕強烈情緒、羞於面對原來的社會網絡、過分敏感擔心復發、因年輕罹病,對自己喪失希望等心理反應。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開辦「雙極症療癒團體治療」已逾15年,協助患者面對生活壓力、結交新朋友,建立規律的社會節奏。蔡尚穎也表示,雖然這是可以完全康復的疾病,但要避免復發最重要的還是賴於家人及社會的支持。蔡尚穎表示,雙極症透過藥物與團體治療,可穩定患者的情緒,使病情完全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但社會貼上的精神疾病標籤,對病患來說,會造成一輩子的影響,呼籲各醫療院所、政府等,應保護病人的隱私,而我們該做的,是自然的與患者相處,並且給予關懷與幫助。(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