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痛

背痛就醫竟是「多發性骨髓瘤」醫:「三合一」治療讓癌患免受化療之苦

背痛就醫竟是「多發性骨髓瘤」醫:「三合一」治療讓癌患免受化療之苦#骨痛

一名60幾歲男性因背痛就醫,結果經過磁振照影檢查後,發現脊椎骨有空洞現象,做切片檢查後發現竟是「多發性骨髓瘤」所致。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性癌症,是體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出現病變、大量增生所引起,不僅治療棘手,更容易反覆發作 。 漿細胞是白血球的其中一種,主要功能是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病原菌,如果漿細胞出現惡性變化,就會發生血液與骨頭甚至是腎臟的問題 。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提到,儘管民眾較少聽到多發性骨髓瘤,但其實案例每年都在增加。不僅發生在年長者身上,近年也發現不少年輕病患。 四大症狀:骨痛、貧血、高鈣血、腎功能衰退 多發性骨髓瘤主要侵犯骨髓,症狀多為骨頭疼痛,集中在頭骨、骨盆、肋骨、脊椎、胸骨、大腿骨等處,另外也有貧血可能,以及骨頭中的鈣離子會釋出到血液中形成「高鈣血症」,進而也會造成腎臟傷害和神經症狀,例如嗜睡和昏迷。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年長者 ,症狀又與老人常見症狀例如貧血、骨頭痠痛、腎功能差類似,因此也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李典錕醫師表示,在10幾年前這個疾病很難治療,也以化學治療為主,一般存活期大概只有3~5年,現在已經有多種進步的標靶藥物,存活期甚至可以到10年。 「三合一」主流治療: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  李典錕說明,多發性骨髓瘤在治療上,會先評估病患是否能做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如果不是年紀太大或是肝腎等功能已相當低下,通常都能做。在藥物的使用上,目前是以合併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來治療,相較於以往以化療為主的效果比較,可以看到病患在1~2個月腫瘤指數就有明顯下降和症狀緩解,且不需要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當腫瘤指數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進行自體造幹細胞移植。這是先以高劑量化療藥物將癌細胞消滅之後,接著移植自體造血幹細胞。部分病人甚至可以達到完全根治。 以60幾歲這位病患來說,在移植後2年後曾復發一次,後來透過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和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治療後偵測已沒有腫瘤指數。 新藥降低復發率,也避免化療副作用 李典錕說明,以往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遇到的困難就是容易多次復發,必須一直更換治療藥物甚至使用到傳統化療藥物,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然而,目前已經有新一代單株抗體抑制劑、二代蛋白酶體抑制劑和新的免疫調節藥物等治療選擇,都能提供醫師評估病患合適的治療方式。 透過持續性的新藥發展除能協助病患控制病情,也能夠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藥物,甚至有機會在不接受化療的狀態下,也能有長期穩定緩解疾病的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李典錕認為,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來說,是相當好的發展,也期盼為病患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HE-TW-2200043 (Dec-22)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骨痛

常常感覺疲勞、骨痛、食慾下降嗎?這可能並非工作勞累惹的禍,而是骨髓纖維化在作怪!在台灣,骨髓纖維化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極容易被忽略、也有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可能!因症狀不易判斷,常見如: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容易被誤認是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往往因而延誤就醫造成疾病惡化,導致中、高風險群病患中位存活期不足5年,其嚴重性不容忽視!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為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了解,林口長庚血液科郭明宗醫師提醒,民眾如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求診評估是否為疾病前兆,以免忽略小症狀、造成健康大問題。 然而,骨髓纖維化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後,有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產生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治療上一大限制。郭明宗醫師指出,由於治療方式持續革新,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療效更佳且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在臨床治療上適用性更高。這類藥物不僅可改善既有藥物的副作用、更能有效減少脾臟體積並減緩骨髓纖維化導致的身體不適症狀。期望未來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提供病友更多元、安全的治療選擇。 (圖/林口長庚血液科 郭明宗醫師) 盜汗、疲倦藏危機! 20%患者惡化成血癌、平均存活期僅5年  醫籲:10大症狀切勿掉以輕心 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民眾對骨髓纖維化認知度有限,且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等引發睡眠障礙,連帶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加重身心負擔。然而前述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混淆,因此,林建嶔醫師建議,如中高齡民眾觀察到自身長期有此類症狀,切勿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據統計有約10%-20%患者會因未能即時獲得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加上現有治療選擇有限,導致骨髓纖維化患者平均存活期僅3.5~5年,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圖/台大醫院血液科 林建嶔醫師) 骨髓纖維化治療陷困境!移植風險高、標靶藥物選擇少 患者病情惡化卻無藥可用 一旦罹患骨髓纖維化,便需要依靠穩定治療控制疾病進程,而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但因風險高、且需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其餘治療選擇則包括口服化療藥、脾臟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輸血、標靶藥物等。臨床治療上,醫師會優先評估患者狀況是否適合做骨髓移植治療,若無法執行,則以標靶藥物為首要選項,是現階段臨床上可有效減緩病程、醫師也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雖然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風險較低、負擔較輕,但過去因選擇有限,也造成目前骨髓纖維化患者一旦出現副作用或抗藥性停藥,即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郭明宗醫師說明:「目前一線標靶藥物在減緩症狀上雖有幫助,但衍生副作用如貧血、頭暈、腹瀉、嘔吐、疲勞,時常導致病友不適、中斷治療。」林建嶔醫師也說明,目前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患者有可能在2~3年後就會出現藥物效果變差、脾臟變大、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浮現的狀況,然而,過去多數患者僅能以調整現有藥物劑量的方式,只求在可負擔的情況下持續治療,實際上卻無法長期穩定的控制病情,成為骨髓纖維化目前的治療困境。 新型藥增患者希望!減脾臟腫大體積逾3成 醫病期許納健保、爭取多元治療權益 林建嶔醫師分享,過去就曾遇過一名患者服藥2年後陸續出現脾臟腫大、疲勞等症狀,評估後改使用新型藥物進行治療,目前患者反應良好,脾臟慢慢變小,也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期待患者的症狀得以重新獲得改善。林醫師說明:「如今陸續有新型藥物問世,除了可減緩症狀,國外研究更顯示治療後患者脾臟腫大症狀可減少體積逾3成,症狀明顯獲得緩解,且在現有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身上仍有減緩症狀與副作用的效果,擺脫現有治療使用數年後效果陸續減退後、即無藥可用的困境,有望改善病程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成為患者接續治療、活命的希望。」。 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郭明宗醫師期許,除了希望透過衛教持續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症狀的警覺心,也希望政府單位針對新型治療給付有更多討論,現有骨髓纖維化治療面臨無藥可用困境,雖陸續有新型藥物提供選擇,但考量患者的可負擔性,未來仍希望政府單位關注患者權益、討論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的可能,幫助骨髓纖維化患者減輕負擔、遠離死亡風險,享有多元的治療選擇權。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

熟男長期骨頭酸痛 潛藏攝護腺癌危機#骨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許老先生,3年前開始不明原因腰酸,原以為是上了年紀,卻在不慎跌倒後近乎癱瘓。許老先生行動只能靠旁人攙扶或坐輪椅代步,生活無法自理,鬱鬱寡歡到不吃飯、不睡覺。家人擔心許老先生想不開,送醫後經X光照社發現疑似骨轉移,經病理切片證實罹患攝護腺癌。後續找出轉移部位治療,許老先生逐漸恢復行動能力,身心與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攝護腺癌骨轉移 特別容易引起疼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表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會破壞原本的骨骼組織,人體中的成骨細胞會自然反應前往修復,而攝護腺癌細胞又特別會引發這樣的成骨作用,造成骨轉移局部不斷製造新骨,超出正常頻率,使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或骨髓功能下降。攝護腺癌骨轉移部位常見於脊椎骨、骨盆腔、肱骨及大腿骨,輕者感覺身體酸痛或關節不適,嚴重者則可能併發脊椎骨壓迫性骨折而癱瘓。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治療,如果一開始的荷爾蒙、去勢療法或化療失效,無法抑制骨轉移,可採取鐳-223同位素療法。鐳-223同位素療法 有機會延長存活期黃玉儀醫師說明,在各種骨轉移治療藥物中,鐳-223同位素療法是唯一能延長攝護腺病人整體存活期的治療方式。鐳-223為α放射線,作用距離至多僅達10個細胞左右的範圍,幾乎不會傷害其他部位的細胞,大多數的骨髓細胞得以保持正常功能,病人在治療後不至於顯著的血球數低下,有機會讓骨頭恢復正常增生,控制骨轉移、減少不良併發症。黃玉儀醫師提醒,晚期攝護腺癌大多會轉移至骨頭,如為攝護腺癌高風險族群或已知罹患攝護腺癌患者,建議定期或視症狀進行骨骼掃描追蹤檢查。熟齡男性若長期不明骨頭酸痛,也應儘速就醫檢查。只要骨髓功能還未變得太差、骨頭劇烈疼痛前及早偵測、發現病灶,配合適切治療,有機會延緩骨轉移惡化,重獲行動自如人生。

晚期癌症9成骨痛!說出疼痛才有用

晚期癌症9成骨痛!說出疼痛才有用#骨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癌症患者常見症狀中以疼痛影響最大,無論對病人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都會造成相當大的不舒服。癌症病人中約有50%的患者會發生疼痛,而晚期癌症病人則高達70至90%出現疼痛症狀。乳癌、攝護腺癌與肺癌是較常發生骨轉移情形的癌症,其常見症狀即為骨痛,尤其是夜間骨痛。骨痛症狀治療 以化療、止痛藥、放療為主童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俞瑞庭醫師表示,造成疼痛的原因大致為腫瘤不正常的生長蔓延,如器官腫脹、受壓、阻塞、缺血、發炎、壞死。或是治療引起的疼痛,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合併原先已有的疼痛,如長期背部酸痛、關節炎。目前疼痛的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如物理、情緒或其他輔助療法。而癌症骨轉移治療方式,主要進行化療、使用止痛藥、放射線治療、手術、使用蝕骨細胞抑制劑。嗎啡止痛效果減弱 不是上癮症狀俞瑞庭醫師呼籲,癌症患者紀錄及正確描述疼痛是治療疼痛的關鍵,大多數的慢性疼痛都可經口服止痛藥物得到良好控制。以嗎啡用藥為例,大多民眾會對於嗎啡止痛藥物感到遲疑,擔憂是毒品、怕上癮。然而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嗎啡類止痛藥,大多數副作用皆可控制,且若使用一段時間後發覺效果減弱,並非上癮症狀,而只是身體產生藥物耐受性,所以要正確說出止痛效果,不要害怕增加劑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