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硬

脊椎過度使用 「床上低頭族」好僵硬

脊椎過度使用 「床上低頭族」好僵硬#僵硬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你還要繼續當低頭族嗎?小心!時時刻刻都要低頭使用智慧型手機,產生的智慧病可不智慧。一名37歲方小姐每晚臨睡前都拿著智慧手機上臉書,最近半個月,脖子常轉到一定的角度就動彈不得,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楊鎮嘉表示,是頸椎過度前曲與長期固定姿勢造成的肩頸症候群,提醒開心放年假的民眾,千萬不要當「床上低頭族」,以免才開年就痠痛上身。方小姐自從幾個月前添購智慧型手機,就愛上時時刻刻接收最新資訊的感覺,臨睡前也要盯著手機至少一個小時,看看社群朋友的各種生活點滴,最近常常一覺醒來,脖子轉到固定角度就難以動彈,肩頸都很痠痛,就診才發現是不正確的姿勢引發不適,經頸部熱敷、牽引與電療改善症狀。長期固定一個姿勢,本來就容易導致肩頸僵硬,而「床上低頭族」躺靠在舒適的環境,頸椎前曲角度達45度以上,比座位上的30度多更多,不正確的姿勢持久不變,可能引發比坐姿更嚴重的症狀。楊鎮嘉建議民眾要注意姿勢,尤其不能再當「床上低頭族」。他指出,這幾年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的3C電子產品正流行,不論學生還是上班族,人手一機手指劃個不停,個個專心當低頭族,結果很多人因為肩頸痠痛、僵硬或是手麻的「肩頸症候群」而求助復健科。楊鎮嘉強調,頸椎是很脆弱的結構,頸椎有七節,如果長期過度使用某一節,尤其是第四到第六節,久了就容易出問題,曾有30歲的病患年紀輕輕就已出現神經症狀,頸椎加速退化到要開刀的程度。楊鎮嘉建議,出現「肩頸症候群」時,可以尋求復健科幫助,藉由適當的復健治療緩和症狀,通常八成以上的患者成效都不錯。習慣在床上看電視、看書的民眾,也跟「床上低頭族」的道理一樣,記得要半小時動一動肩頸,但是注意幅度不要太大、動作不要太快,脖子往前往後活動、往左往右轉,肩膀往前往後劃圈,便可以舒緩肩頸症候群。(圖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僵硬

11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醫師節,為了向維護民眾健康,不辭辛勞的醫師們,表達敬意和謝意,衛生署苗栗醫院特別舉辦「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於門診大廳佈置星光大道,讓獲獎醫師分別通過紅地氈上台領獎而備感尊榮;會中還同時為本月生日的醫師切蛋糕慶生;此外,配合宣導減碳愛地球政策,現場除摸彩贈送腳踏車外,並由復健科主任傳授如何避免運動傷害,希望大家都能正確騎腳踏車,不僅增進個人健康,也為守護地球健康,盡一份心力。「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由院長李源芳親自主持,李院長首先表示,非常感謝苗醫醫師群,能本著醫療專業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一年365天都為守護鄉親的健康,兢兢業業、不眠不休地辛勞付出,也期勉醫師群,繼續為營造安心、信心的就醫環境共同努力;立法委員徐耀昌、苗栗縣副縣長林久翔,和李乙廷立委服務處、市公所代表等多位貴賓,均前往會場祝賀,場面隆重且溫馨。苗醫奧斯卡金醫獎共頒發「溫馨服務」、「病歷典範」、「最佳教學」、「最佳人緣」、「團隊貢獻」等五大獎項,其中「溫馨服務」是由就診民眾票選產生,其餘獎項則是由苗醫員工選出,獲獎者皆是實至名歸,非常難得;得獎人分別為1.「溫馨服務獎」:陳伯南醫師(神經內科)、葉宗銓主任(內科);2.「病歷典範獎」:張瓊玟醫師(復健科)、杜時曦主任(泌尿科);3.「最佳教學獎」:邱昭彥主任(放射科)、薛耿銘醫師(精神科);4.「最佳人緣獎」: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康耀文主任(復健科);5.「團隊貢獻獎」:鄭智元主任(直外科)、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為鼓勵民眾多運動增健康,及響應節能減碳政策,苗栗醫院也特別準備了4部腳踏車,做為參與投票者之摸彩獎品,並在慶祝大會中,公開抽出劉豐賓(永和市)、郭虹佑(苗栗市)、劉素娥(苗栗市)、鄧文妃(苗栗市)等四位幸運者,各獲得腳踏車乙部。苗栗醫院復健科主任康耀文指出,騎腳踏車運動已成為時下最夯的交通與休閒運動,既省錢、又健康;但在門診中,也發現不少因騎鐵馬不當,造成運動傷害而就醫民眾;康主任說明,騎腳踏車具有「低關節衝擊性」、「有氧」、「休閒」等運動優點,但仍需提醒大家注意,可能形成的運動傷害,例如姿勢不佳(不良騎乘姿勢),或是坐墊位置、手把高度不適當,均可能造成膝蓋、肩膀、上臂及頸部、腰部的僵硬不適,另外過度運動造成重複性傷害、意外傷害(比如摔傷、車禍)等。康主任進一步說明,座墊太低、太前或太後,會形成膝蓋或肌肉負擔偏,而出現不適的症狀,例如坐墊太低,膝蓋必須增加過度彎曲,就容易因韌帶或是髕骨關節受過度擠壓,疼痛發生在膝蓋前側;坐墊高度太低,騎車時脖子順勢後仰,壓迫到頸椎;坐墊太高,加上輪胎灌太飽,震動太大,騎車時腰椎、薦椎易受到震動造成壓迫;以上注意原則,建議民眾多加留意,才能輕鬆享有騎乘鐵馬的樂趣。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

巴金森病友會 從食衣住行改善生活品質#僵硬

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舉辦巴金森病友會,包括其他腦部退化引起的運動障礙疾病病友,透過經驗分享改善病友在食衣住行上所遇到的困擾。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腦部退化性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詹姆士‧巴金森醫師 (Dr. James Parkinson) 對一種運動障礙疾病做了以下的描述:「不自主的顫抖併有肌力的減退,顫抖發生在非運動期;軀幹彎曲,站姿前傾;步態會由走路的樣子變成小跑步;但理性與智力並沒有受到影響」。這個發現,使後來的人不斷的研究並了解病因與治療的方法,因此後人就以其名來命名這種疾病。臨床上有顫抖、僵硬、運動遲緩與步履不穩等四種主要症狀之兩種以上。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中心設有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領得的醫護團隊照護的病友遍及台灣各地,並在去年成立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關懷罹患巴金森病等運動障礙疾病的病友,透過網站、期刊、病友會,方便病友及家屬及取新知、分享經驗,改善生活。活動由陳新源主任主持,院長室主任秘書梁忠詔、社會服務室主任潘國揚也到會場祝福病友。開場的藥劑師黄欣怡以理財的觀念介紹巴金森病的藥物與服用注意事項,把腦部的多巴胺比喻成金錢,腦部多巴胺減少引發巴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胺補充多巴胺等藥控制病情,另外還要補充一些會使腦部多巴胺減少等能對抗「偷、盜取多巴胺的小偷、強盜」的藥,進而使病情控制在最好的狀況,因此,如何不讓這「錢」減少的理財觀,也是巴金森病人認真服藥對抗疾病的方法。黄欣怡也強調,每種藥物會有頭暈、嘔吐、排尿顏色不同等多種副作用,病人除需要有正確的用藥知識,避免自己受驚嚇之外,更應該在每次回診中將用藥的不適感反映給醫師知道,由醫師進一步調整用藥或藥量,改善生活品質。護理師李芝緯的護理照護及陳新源主任分享「彼得的家」互動影片,則在生活起居中建議巴金森病友應如何在坐臥行、洗澡中使有運動障礙的行動更方便。例如應穿寬鬆好解穿的衣褲,家中的軟沙發最好外加硬式坐墊、背墊,使病友坐的舒服且起身容易;加強室內照明度,觸控式開關、暢通無阻的走路動線都將使病友生活得更輕鬆。在上午、下午各一場的分組座談中,更由神經科醫師林聖皇、神經外科醫師周育誠與蔡昇宗、復健師陳家慶與連芳誼、藥劑師黄欣怡、營養師童麗霞、社工師黃靖玲等人參與,負責食衣住行等各種領域的諮詢服務,讓病友及家屬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以及與醫護團隊近距離的面對面諮詢,暢談生活中的苦與樂。中醫師林郁甯三十分鐘的課程更全程開放給病友發問,爲病友釐清中西醫合併治療的疑問。此次巴金森病友會在下午三點多結束,病友「玩」得很歡喜,神經醫學科學中心爲病友準備的專業課程、分享課程、甚至可口素食餐點等,都很受病友肯定,期待下一次病友會再相聚。另外在午休後,播放由知名舞蹈老師曾馨瑩在婚前爲巴金森病病友錄製的有氧伸展操,病友、家屬、醫護團隊一起做;從臉部、頸肩、腰、手到腳,病友做操後反映佳,並開心地帶著有氧伸展操光碟回家。

淺談肌膜酸痛症候群

淺談肌膜酸痛症候群#僵硬

「肌膜酸痛症候群」算是人體骨骼肌肉的病變,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疼痛病。患者最常見的症狀為脖子酸痛、肩膀僵硬。當醫師觸診患者肌肉表層時,通常會發現摸起來像繩索狀或結節狀的緊實硬塊,硬塊上面有一個特別敏感的痛點,對其按壓會引發觸壓部位異常疼痛,同時合併肢體遠端其它部位酸痛、酸麻感及局部肌纖維收縮,而有些對疼痛反應較為強烈的患者,會痛到無法忍受。通常發生在中年以後的婦女,大概在30至50歲間,在久站、久坐或是久躺、長時間固定姿勢工作後,酸痛得更厲害。其好發的部位遍及全身,只要有肌肉、肌膜的地方,就有可能發生。最常見的地方以後頸、上背、上臂、下背等區域最多。新店耕莘醫院復健科 林瑞玲醫師指出醫學上,「肌膜酸痛症候群」的病因除來自神經病變、肌肉扭傷、肌腱發炎或關節炎之外,身體結構方面功能缺陷、骨骼結構不對稱、骨盆過度向前或向後傾斜也會引起;長期姿勢不良者,如打字員、久坐辦公的職員等,往往身體某一部分肌肉長期處在過度收縮使用下,而重覆發作肌膜酸痛的症狀。近年來,電腦使用的普及,年輕族群一上網就是好幾小時,造成許多人肩頸酸痛,甚至連坐著不動都痛得難受,使得「肌膜酸痛症候群」的患病年齡層也有降低的趨勢。對於「肌膜酸痛症候群」的治療,醫師通常會以口服藥物治療,按壓或順著筋膜方向拉筋,會感覺酸酸的十分舒服;也可以使用在痛點區以熱敷或噴急速冷凍氣體後,拉筋、按摩,使緊縮的肌肉放鬆。在復健科門診中,則常以超音波按摩這些緊縮及疼痛的肌膜,再加上電刺激或熱敷加強肌肉的放鬆,如果治療效果不好時,就需要局部注射消炎藥物了!然而,患者如果想要根本治療,最重要的是長期規律的放鬆及拉筋運動,它可以使肌肉、肌腱、肌膜的彈性增加,相對加強身體對拉力的承受,才不至於產生小拉傷,形成病灶。若是患者病灶不斷的收縮、拉緊,俟傳導到其他區域,將形成慢性的「肌膜酸痛症候群」,得不償失!其實,肌膜酸痛雖然不會要命,但如果痛到無法正常上班,會嚴重影響到情緒和工作表現。如果造成肌膜酸痛的壓力、姿勢等因素沒有妥適地改善,復發的機率也不低。因此,患者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克服「肌膜酸痛症候群」的良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