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切

8旬老母親靠「呼吸器續命」仍不治⋯兒悔恨問「1句話」醫暖心回覆

8旬老母親靠「呼吸器續命」仍不治⋯兒悔恨問「1句話」醫暖心回覆#氣切

當家人生命來到最後,不得已用呼吸器、鼻胃管維持生命時,你是否會選擇氣切?《優活健康網》特摘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所撰此文,分享「媽媽那時該氣切嗎?」的診間故事,事實上醫師的職責是體諒家屬的心情、支持家屬的決定,在無人幫忙時站出來,讓家屬不抱憾的繼續下去。

如何幫臥床家人抽痰?抽痰前準備、必備須知、抽痰步驟一篇全教你

如何幫臥床家人抽痰?抽痰前準備、必備須知、抽痰步驟一篇全教你#氣切

當病人因沒有力氣將痰咳出、意識不清、氣切口被痰阻塞等種種因素,造成無法順暢呼吸時,就需要靠抽痰來幫助病人排除異物,協助暢通呼吸道,但由於抽痰是有一定風險,因此法律上是規定只有專業的醫療人員、病人家屬或是其他法律允許的人員才能執行,照顧服務員是不能執行抽痰的,只能在受過訓練後,執行口腔內懸壅垂之前、鼻腔、氣切管內管的異物抽吸,跟真正的抽痰是有差別的,大家別搞混了喔!

新冠重症全餐又確診癌症  住院162天奇蹟出院

新冠重症全餐又確診癌症 住院162天奇蹟出院#氣切

一位81歲歐姓老翁因呼吸喘併有發燒症狀,送至輔大醫院就診,經採檢確認為COVID-19確診個案,且在急診時就因喘不過氣而插管治療,後續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照護。經過反覆的肺炎重症治療過程,途中甚至數度病危、執行氣切,好不容易病情穩定要轉至一般病房時,卻被診斷出直腸腫瘤,出院之路相當坎坷。前後住院162天後,歐先生才終於出院返家,陪伴思念已久的妻子和家人。 歐先生於去年6/8時至輔大醫院就醫,經採檢確認為COVID-19陽性個案,於急診室時就因喘不過氣而緊急插管治療,幾天後肺部狀況急轉直下,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情況相當危急。在呼吸治療師給予適當的治療訓練,結合救命神器(高流量潮濕加熱鼻導管)與於輔大醫院疫情期間特有的「頭盔式通氣療法」後,歐先生肺部狀況才有所改善,搶回一命。 儘管有救命神器加持,在住院第五週時,歐先生又因反覆肺炎情形發生,呼吸狀況變差,再次放上氣管內管,過程中歷經腎功能變差,合併感染心內膜炎。在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後,歐先生仍無法脫離呼吸器,最終治療團隊評估決定執行氣切。好在執行氣切後,透過肢體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肺部復健(呼吸訓練、氧療)等治療方式,讓歐先生的病況逐漸穩定,終於在10/18成功脫離呼吸器轉出普通病房。 命運捉弄人,雖然轉至普通病房,歐爺爺又因解血便發現直腸腫瘤。所幸是原位癌,經外科切除後病情穩定,後續追蹤治療即可。12/10返院移除氣切,復健狀況良好的歐爺爺如今中氣十足,出院後也無需再到亞急性病床機構,可以開心回家陪伴掛念許久的妻子和家人了。 歐先生家屬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心碎的說,我們接到了醫院多次的病危通知,每天都提心吊膽的等著電話,深怕會有個萬一,好在歐爺爺的意志力非常堅強,成功度過難關,本來以為出院後需要依賴機器呼吸、吐痰,但沒想到他透過積極復健已經可以自行吐痰了,就連醫師也很驚訝他恢復的這麼好。 家屬常會抗拒讓病人執行氣切,往往認為氣切後病人會一輩子臥床不起、嚴重降低生活品質。內科加護病房、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偉倫解釋,插管的正式名稱是「氣管內插管」,把一根氣管內管(人工氣道)經由病人口腔或鼻腔穿過喉嚨與聲門進入氣管深處。氣切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在全身麻醉下從病人的頸部氣管環狀軟骨中間切開一個小洞,放入氣切管,透過氣切管自行呼吸或連接呼吸器來呼吸與抽痰。氣切和插管的目的都不是治療疾病,而是利用人工氣道維持呼吸道暢通,接上呼吸器輔助呼吸的一種緊急處置方式。 長期經口的插管狀態下,嘴巴維持張開狀態,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吞嚥口水都做不到,且呼吸管路長期置放容易引發相關合併症。相反地,氣切管長度較短,可以減少呼吸道阻力,大幅降低病人呼吸費力程度,也能改善口腔衛生。

氣切如同等死?插管其實更痛苦!

氣切如同等死?插管其實更痛苦!#氣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聽說氣切後,管子會一輩子拿不掉,會愈來愈惡化,所以千萬不要氣切!」當醫師建議插管或氣切時,常令家屬陷入兩難,所以乍聽到親人要進行相關處置,總會因為擔心而排斥。在台灣仍有許多民眾,對於氣切手術謠言而有過度的恐懼誤解,然而錯誤的謠言則會直接或間接的害死害苦病人。但其實氣切和插管的目的都是利用人工氣道維持呼吸道暢通,接上呼吸器輔助呼吸的一種緊急處置方式。插管時間不宜過久 氣切建立呼吸通道「插管」包含鼻胃管、尿管、各種引流管、呼吸管等,插入呼吸管又稱為「氣管內插管」。插管是將氣管內管經由口腔或鼻腔、穿過喉嚨、聲門和聲帶再進入氣管,一般會接上呼吸器幫助病人呼吸。長期插管會有合併症,包括鼻腔疼痛、鼻竇炎;經口腔插管會因為氣管內管長時間壓迫導致口腔潰瘍、喉嚨內長肉芽腫、聲帶受損、或因氣囊過度壓迫氣管造成氣管軟化症,口腔分泌物不易清除、口臭、吞嚥困難,有時病人容易咬管導致通氣不順。通常只要預估病人需要使用呼吸器超過3週以上的時間,多會建議改成氣切。氣切則是「氣管切開術」的簡稱,在全身麻醉下從病人的頸部氣管環狀軟骨中間切開一個小洞,放入氣切管,透過氣切管自行呼吸或連接呼吸器而呼吸與抽痰。雖然氣切外觀看起來比插管可怕,但事實上,插管時病人得一直張口含著管子才辛苦,改用氣切管,病人會比較輕鬆,抽痰的不舒服也較輕微。而長期使用氣切管的病人,若病情穩定、意識清楚且力氣夠,在後期可換成可說話的氣切管。氣切不等於死亡或臥床拖磨人生插管或氣切,是搶救生命的一種醫療處置,適當應用可爭取時間幫助病人度過難關。但若病人已經長期臥床、年事已高、心肺功能不佳,或者得到末期無法恢復的疾病,那氣切對病人而言也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考量要不要氣切,還是得先看病人的狀況。一旦面臨是否插管或氣切的抉擇,家屬應多與醫師溝通,權衡病情做出最適當的決定。善終是對生命最後一段路美好的想望,但事實上,在生病之前就簽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做為最後的護身符,甚至可以連插管的苦都不要受,讓自己在離世前至少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免於承受插管、氣切或急救的痛苦。【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氣切移除醫療團隊 助氣切返家嘸免驚

氣切移除醫療團隊 助氣切返家嘸免驚#氣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臺灣65歲人口於2018年突破14%,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然而,在長期照護乃是針對身心功能障礙或高齡者提供連續性的長期居家醫療、保健、護理、個人與社會支持的照護。臨床上,常發現氣切病人留置,會有管路移位而立即影響呼吸功能等危急情況,更加深了照護上的困難。在居家護理中,有一群氣切留置的病人,於是「氣切移除醫療團隊」助病人能夠在居家中得到優質的生活品質,更能減少照顧者的照顧負荷。80年次吳先生於107年年初因車禍導致頭部外傷,術後因急性呼吸衰竭而無法自主呼吸,需要施行氣管內插管(也就是把一根氣管內管,經由病人的口腔或鼻腔,穿過咽喉與聲門,放入氣管深處,接上呼吸器,協助病人呼吸)。當時,吳先生因無法在短時間之內順利脫離呼吸器,故進行氣切造口手術放置氣切套管,以減少長期放置氣管內管的併發症。107年2月底返家,並於該年3月中申請佳里奇美醫院護理部居家護理所進行居家護理收案,居家護理團隊在照顧過程中,發現吳先生意識清楚、呼吸平順、血氧濃度皆達98-100%、痰液量很少,加上吳先生的母親很希望團隊能幫助吳先生順利移除氣切套管,故居家護理團隊建議至胸腔內科門診評估是否有機會可以移除氣切套管,在內科部副部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光明的協助之下,安排吳先生住院進行周全性的評估與安排復健計畫,亦開始進行氣切管移除各個步驟。醫療人員把氣切套管出口塞住,並以生理監視器,來監測個案的血氧狀況、呼吸次數、心跳和血壓,採漸進性增加塞住氣切套管的時間。在這樣漸進性的訓練過程中,吳先生的血氧濃度都可以維持在98%以上,亦無因塞住氣切套管而造成血氧下降。經過團隊的討論與評估後,由廖光明醫師協助將吳先生的氣切管移除,並做適當的氣切造口照護。當確定個案生命徵象及呼吸道的通暢都維持穩定,則安排出院返家,由居家護理團隊接手,繼續進行居家照護活動。

氣切疤痕長肉芽阻氣 醫通氣管還呼吸

氣切疤痕長肉芽阻氣 醫通氣管還呼吸#氣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7歲林先生兩年前車禍腦幹出血,曾氣切治療,今年肺部感染發炎有氣喘症狀,呼吸急促還出現異常的哮鳴,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邱國樑使用內視鏡經口察看,發覺呼吸道接近聲帶位置異常狹窄,氣管通道剩不到百分之十。原因是曾氣切的氣管疤痕長滿肉芽組織,阻塞呼吸道。邱醫師採用支氣管內視鏡移除病灶,特殊體質病人移除氣切管可能引發氣管阻塞合併症,任何有呼吸症狀應立即就醫。氣切依然可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氣管切開術」,簡稱「氣切」,是從頸部做氣管切開後放至氣切套管的手術,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作為抽痰的管道或外接呼吸器之用。做氣切的結果就是得一輩子依賴呼吸器、長期卧床嗎?其實對於上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如果做了氣切便可正常呼吸,而意識清楚的患者也有講話的機會,等阻塞的原因改善,氣切管便可順利移除,臉部皮膚不會因長期插管貼膠布而破皮受傷,亦可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及減少感染,加上方便更換管路和抽痰,減少呼吸道的阻力。可藉氣切改善病人的通氣狀況,使其更有機會脫離呼吸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可改善病人的舒適度,脫離經由口腔放置氣管內管插管的痛苦,而擁有較好的生活及照護品質,再加上營養狀況良好、呼吸肌肉力量足夠、以及病患本身、家屬與醫護人員的共同配合,都是有機會可以脫離呼吸器。息肉阻塞屬氣切合併症邱國樑表示,部分病人氣切會有合併症(息肉阻塞、支架斷裂、支架移除),林先生屬氣切傷口部位疤痕易增生肉芽組織接近聲帶,兩邊肉芽組織不斷長大,使氣管通道剩下0.2公分寬度的隙縫,導致呼吸時發出類似氣喘的哮鳴聲,氣管狹窄伴隨呼吸困難症狀,若不處理可能因卡痰或呼吸道發炎,容易窒息發生生命危險。電燒、雷射或冷凍治療 可去除肉芽組織林先生後來採用支氣管內視鏡治療。 支氣管內視鏡中採用電燒、雷射與冷凍治療方式將肉芽組織去除,將氣管狹窄處打通、改善呼吸,但部分病人術後疤痕可能又因體質再增生,需持續追蹤。目前林先生氣管已恢復通暢,持續追蹤三個多月並無復發跡象。生命在於呼吸間!邱國樑提醒,臨床上遇到維持生命需要氣切時,必須以搶救生命為優先,若肺部或支氣管產生合病症再作後續處理。

遲來的放棄急救同意 氣切無法言語

遲來的放棄急救同意 氣切無法言語#氣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總覺得自己可以很超然地處在一個剛好的位子,與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保持微妙的距離,不多不少。無論這樣的關係,帶給別人什麼樣的眼光,對我來說,這樣最安全也最不傷心,試圖用不正經取代認真看待,試著用不在意替代關心,久了,也就真的以為自己毫不在意,毫不傷心。愛鬥嘴,卻再也發不出聲音Wadi 是阿葉嬤的外傭,他們相處很微妙,阿葉嬤嘴巴很壞,常常會碎念Wadi,叫她不要把越南那套拿到台灣來,他們時常鬥嘴,但阿嬤回家也只要Wadi照顧,她說:「她才知道我喜歡吃什麼!」但怎麼知道,阿葉嬤根本回不了家,肺癌的她,因為一次不小心嗆到後,呼吸變得急促、人變得沒有精神,再也無法再數落Wadi,還插管進了加護病房。Wadi要我去加護病房(ICU)看看阿嬤,我一直都很想去看她,上次才和同事一起去ICU 看過,我很驚訝自己怎麼可以全身而退,沒掉一滴淚。我想,這次我也可以如上次般的瀟灑,笑笑的跟阿嬤說加油,然後轉身離開吧。跟著Wadi一起走進阿嬤在ICU的房間,誰知道今天的她這麼清醒,對我擠眉弄眼,拉著我的手。知道她有好多話要跟我說,但切了氣切的她,儘管嘴巴張得再大,也發不出半點聲音,只能無奈的皺著眉頭。上天若要懲罰一個愛說話的人,讓他生不如死的方式,就是切氣切,嘴巴動個不停,卻沒人知道你想做什麼、說什麼,最後只剩下簡單明瞭的手語指令:「喝水」、「尿尿」、「痛」。阿葉嬤搖頭嘆氣的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哭了出來,如果不是身上的制服,別人或許會以為我真的是她的孫女。阿嬤拍拍我的手背,示意要我不要哭,那一刻,我真的委屈地哭得像個小孩。原諒我,無法旁觀生死我知道屈服在這樣的醫療體系下,百般的無奈不會只發生在阿嬤身上,插管前,不止一次告訴我們不要急救,千萬不要插管,她不想活得那麼辛苦,該給家人的錄音檔都已錄製完畢,心願已了,她覺得自己可以離開了。還記得,那時候鼓勵她錄音給家人,阿嬤還一副興致缺缺,覺得這樣做根本沒有意義,默默地把錄音筆收進抽屜裡,以為又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但某天巡房時,發現圍簾裡傳來Wadi的笑聲,原來她跟阿嬤正在進行錄音工程,阿嬤在學孫女娃娃娃的哭聲,她要她不要當個愛哭包,因為會被笑。我沒有拉開圍簾,躡手躡腳的悄悄退出。就在她喘不過氣的那一刻,因為來不及討論是否簽署DNR,按照標準流程,還是得替她插了管,送進加護病房。我哭,不是可憐阿嬤的處境,是難過自己的渺小與無能,無法盡早阻止這一切的發生,誰想要被搶救回來的餘生,是與呼吸器朝夕相處?只能慶幸身邊有一個最懂她的外勞Wadi,會在她這麼狼狽的時刻,還替她把頭髮梳理整齊,堅持替她戴上她最喜歡的金色手錶,讓一切似乎假裝還能by her clock。幾天後,阿葉嬤轉出普通病房,因為家屬決定簽署了那張遲來的DNR,看到阿葉嬤回到病房,心裡其實百感交集,越是喜歡的病人,越是無法照顧她,擔心自己的過分涉入,不小心跨越了那條醫療專業的界線。她讓我想到我的阿嬤,也是嘴巴很壞,批評總比稱讚多,但在她拍拍妳的頭時,又感受到阿嬤的關愛。我常說,腫瘤病房的護理工作有時候太讓人難受,在我們這樣的年紀得面對許多生死議題,或許與我們無關,但根本無法置身事外。我想我的心不夠強壯,肩膀不夠寬大,還是很愛哭,我也只是個三十幾歲的孩子罷了。(本文摘自/存在的離開:癌症病房裡的一千零一夜/博思智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