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

有器官就有癌 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

有器官就有癌 泌尿系統症狀自我覺察#器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所組成,負責尿液的產生、運送、儲存與排泄的重要機制。然而,泌尿系統就像一個悶葫蘆,過去不太容易知道是否發生病變,如今超音波影像學檢查非常普遍,因而可以即時被診斷出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器官,就有癌?――泌尿系統相關腫瘤泌尿系統是一個空腔,附著於上的黏膜就是所謂的「尿路上皮」,尿路上皮的下方有一層「肌肉層」,肌肉層外面則是「臟壁層」。其中,臟壁層是很薄很薄的組織,肌肉層可以想成一堵強壯厚實的城牆,假使罹患了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通常是從城牆最內層的黏膜長出來,如果只在黏膜裡面生長,還沒有長到肌肉層,就叫作「非侵犯性的尿路上皮癌」;如果侵犯到肌肉層,就叫作「侵犯性的尿路上皮癌」。一旦侵犯到了肌肉層,正因為臟壁層實在太薄了,臟壁層幾乎沒有阻隔腫瘤突破的能力,癌細胞一旦進逼,很容易突破臟壁層,造成擴散的風險。人體裡面總共有三十七兆個細胞,怎麼可能都不出錯?若是裡面不小心有了差錯,又很幸運地逃過免疫系統的監視、身體檢查系統稽核的話,就有可能變成癌細胞。如果再次發生變化,進而侵犯到其他器官的話,確確實實就成了一顆癌細胞了。請大家務必記得一個大原則:「只要有器官,就會長成腫瘤,差別只是發生機率的高低!」為了避免一時疏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關於泌尿道腫瘤,我們可以從以下可能症狀,作一些簡單的自我覺察:◆ 疼痛關於泌尿腫瘤,最常發生的症狀是疼痛。一旦腫瘤細胞壓迫或發炎,甚至造成出血,可能讓人感到疼痛,因此有時疼痛也是腫瘤早期的徵兆。◆ 血尿因為很多泌尿系統的癌症,都是從尿路上皮的黏膜生長出來,自然會接觸到尿液,就有可能透過尿液的沖刷,進而造成出血。因此,一旦發現有血尿的狀況,就需要進一步做詳細檢查,檢查血尿是否由癌症所造成?通常癌症造成的血尿,病人都不太會感到疼痛,幾乎都是沒有症狀,只單純呈現出血尿而已。如果病人只有血尿,而不感到疼痛,罹患癌症的機會就跟著提高;如果伴隨著疼痛或是其他症狀,癌症機率就會相對減低。但是,不管是否有伴隨症狀,患有血尿都應該進一步詳細檢查。◆ 腫塊除了血尿以外,最要擔心的就是腫塊。若是癌細胞數量夠多,就會長成腫塊,從解剖學來看多半長在較為深層的位置,我們不一定摸得到腫塊。所謂腫塊指的是在器官上鼓起的東西,其中分為良性和惡性。有時候像是手上的一顆痣,也是一個腫塊,只是我們都知道那是屬於「良性瘤」,就沒有健康上的疑慮;有些腫塊則是「惡性瘤」,就可能產生身體的危害。除此之外,假使腫塊壓迫到旁邊的器官,或是產生出血、發炎,可能造成疼痛,就有機會發現這個潛在的危險。◆ 下泌尿道症候群下泌尿道症候群,更是泌尿系統經常發生的毛病,亦即所謂的頻尿、急尿等相應症狀,通常和腫瘤並沒有太大關係。不過,臨床上有少部分膀胱癌患者只會產生此類症候群,但是,卻完全沒有血尿的情況。由於下泌尿道症候群會對日常造成相當明顯的困擾,因此,病人通常會就醫,自然就會被發現,所以問題也不大。一般而言,一旦身體有任何症狀都應該密切留意,千萬不可輕忽。不過,也無須過度擔心,只要透過就醫檢查,進一步確認是哪裡出了毛病,趕緊治療處理即可。我常常對患者說:「檢查有問題,就來處理問題;檢查沒事,那就放心過生活,不要過度憂慮!」總之,對於自己身體的狀況,做到「關心而不擔心」,這樣才是最為適切的方式!(本文摘自/泌壺裡的癌變/博思智庫)

【免費講座】器官捐贈宣導講座

【免費講座】器官捐贈宣導講座#器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死亡成為不可避免的事,你有想過如何決定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嗎」?是選擇接受一連串令人痛苦無效的電擊、急救,或是選擇尊嚴舒適的善終,甚至是否曾考慮遺愛人間,讓自己的生命可以再另一個人身上延續呢?為增進民眾對於「器官捐贈」及「安寧緩和醫療照護」之認識,高雄醫學院特地辦理此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名稱:器官捐贈宣導講座時間:07月11日(六)09:00~12:00地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啟川大樓6樓第一講堂洽詢:(07)312-1101轉5251或5264 翁先生或張雅惠社工師

胎兒發育不全罹罕病 她出生就多重器官缺損

胎兒發育不全罹罕病 她出生就多重器官缺損#器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新生的誕生,對於每個家庭而言都是一件充滿喜悅的事情,但卻有一對家長在迎接雙胞胎的同時,卻發現妹妹曼菲有心臟缺損及後鼻孔閉鎖等缺損問題,經醫師檢查後確診為罕見疾病Charge syndrome,但她的父母不願輕易放棄,陪著曼菲經歷了多次因開刀及肺炎等原因住院,且考量到吞嚥障礙的問題,從此便與氣切、鼻胃管為伍,甚至後來又經歷胃造口手術。當曼菲再度因肺炎住進加護病房,即開始接受小兒吞嚥治療,從減敏感及誘發口腔動作開始,後來在治療師與爸媽的照料下,目前已經2歲,可以獨立坐、玩玩具、抽出一本書;也可以自己持碗、拿湯匙舀糊狀食物、由口進食並能將吞不下的食物咳出等。這是一種不分性別的染色體遺傳疾病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張泰睿醫師表示,Charge syndrome孩童其缺陷發生在胎兒發展的第3周,因為各種不同的組織結構未能發展完全而導致,約1/10,000~1/12,000的出生發生率,為一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不分性別,下一代會有1/2的罹病機會。而Charge症候群的定義為:C=眼器官先天裂開與腦神經缺損、H=心臟缺損、A=後鼻孔閉鎖、R=生長與發育遲緩、G=生殖泌尿道系統異常、E=耳朵異常或聽力喪失。無方法可治癒 只能依不同問題進行治療目前並無任何治癒的方法,但臨床上,身體結構異常部分可以外科手術來進行矯正;類固醇治療可調節或矯正生殖器官異常的問題,助聽器與眼鏡的使用能改善聽力與視力喪失的問題。針對一些身體上問題採取不同的治療是有幫助的,特別在說話視覺與聽覺方面。

研究:年輕養成運動習慣 中年擁有靈活腦袋

研究:年輕養成運動習慣 中年擁有靈活腦袋#器官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早期若能養成運動好習慣,中年渴望擁有靈活的頭腦及良好的健康狀態,日前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心肺功能在20幾歲時較佳者,經過25年後,他的語言記憶、手眼協調、知覺等大腦運作的功能都也會處於較理想的狀態。養成運動好習慣 維護良好身體狀況該項研究,主要是要求受試者在自己能承受的速度下儘可能的跑,能跑多久就跑多久,並在20及25年後分別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在排除所有外在條件及生活習慣後,年輕時在跑步機上測試表驗越佳者,在25年後的各項認知神經通能測驗中,都較有良好的表現。此外,體能維持程度越佳者,在20年後不僅是心肺功能退化程度較少者,也是在認知神經功能中表現最好的人 器官間的連動 是相互呼應的且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員大衛雅各表示,中年心肺功能較佳的人,通常都有有氧運動的習慣,因為在長時間的訓練下,身體的器官包括腦部及細胞內的粒線體,在使用氧氣的效率都有大幅的提升,也因此保留住了大腦運作的靈活性。不僅如此,該項研究還有另外一個重點在於證實器官間是彼此牽動的,例如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心臟的健康狀況會影響腦部運作。此外,若是在年輕時後就能保持著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習慣的話,不但可以維持身材,還對腦袋有實際上的幫助,這不剛好一舉兩得,除了擁有健康的身狀況外體,也擁有靈活的腦袋。

醫訊/認識器官捐贈及移植

醫訊/認識器官捐贈及移植#器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器官捐贈是在生命結束後,選擇救助他人生命,是一大愛的表現。器捐者大多是意外腦傷的病患,經醫師兩次判定腦死,且經檢察官同意後,醫師才進行器官摘取手術。因此,台大醫院總院健康教育中心特規劃「認識器官捐贈與移植」講座,由該單位社工室潘彥辰社工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認識器官捐贈與移植時間:102年11月14日(四)下午15:00~16:0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台北常德街1號;近捷運紅線台大醫院站出口3或台北車站出口m8)1東7講堂洽詢:02- 2312 3456轉62114

迷思一堆!器官捐贈難推行

迷思一堆!器官捐贈難推行#器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器官捐贈者家屬是器官捐贈精神的實踐者,在臨終之際將親人有用的器官贈予其他需要的人來延續生命,這樣無私的選擇十分值得尊敬。然而,在器官捐贈風氣不普遍的中部地區,許多家屬往往承受多重壓力,特別是周遭親友的不諒解,往往造成家屬複雜性的哀傷、不安和內疚。器官捐贈 捐贈者會痛?就像是台中有一名周太太,一家是虔誠的佛教徒,在捐贈出丈夫器官六、七年後曾反覆回想,「我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原來當初器官捐贈後,其他親友不滿捐贈者生命結束後還得動刀,曾問,「妳怎麼會替他做這個決定?妳不知道他這樣會很痛嗎?」周太太當下無言以對,為此不安了六、七年。而直到在一次家屬關懷活動場合中,透過同行社工的解釋後才終於打開心結,明白原來器官捐贈必須經過兩次嚴謹的腦死判定後才能進行,而人在腦死之後不會有痛覺,親友的質疑並不正確。但試想,她把這個疑問放在心中這麼多年,這段期間心裡是多麼不好受。對此,為了能讓大眾以輕鬆的方式更進一步了解器官捐贈,器官捐贈中心特舉辦「希望永駐」微電影徵件比賽,讓民眾及年輕學子們發揮創意,拍攝出感動人心的作品,透過器捐議題結合微電影元素,將正確的器捐觀念在網路上推廣,不再是親子間禁忌話題。而凡對所有支持器官捐贈以及熱愛攝影的社會大眾皆可報名參與。

讓愛永續 別排斥器官捐贈

讓愛永續 別排斥器官捐贈#器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目前為止,臺灣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有8,135人,但器官捐贈的人數卻只有118人,器官捐贈數量為447個,顯示出捐贈人數和等待人數相差甚遠。由於台灣的傳統觀念之下,對於器官捐贈有些許排斥,導致簽署人數不高。為了提升大眾對於器官捐贈與安寧療護的認知,因此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自8月12日至16日將舉辦為期一週的宣導活動,期望能增加大眾對器官捐贈和安寧療護的認識之外,也能增加器官捐贈同意書和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簽署。在8月12日至8月14日於麥當勞大學店與臺南孔子廟進行宣導,也已經累積50張器官捐贈簽署卡,期待有更多人共襄盛舉。今日舉辦「讓愛串連,生命永續」開幕活動,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李伯璋院長致詞時特別提到:「現今器官捐贈觀念比起早期已經差很多,越來越多人投入。對長年洗腎患者來說,若是能夠換到一顆健康的腎臟,對於自己和家庭都是一大幫助。器官捐贈是有意義的事,希望全國的人都能努力推廣。」現場佈置了「讓愛串連心願牆」,一張心願卡代表一位民眾的愛心,透過串連民眾的心型心願卡表示將大眾的愛串連,將器官捐贈和安寧療護推廣出去。 

遺願難了 器捐同意卡往生後沒用?

遺願難了 器捐同意卡往生後沒用?#器官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自從民國82年成立以來,已有61萬9108位民眾響應器捐的議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卡。不過當這張卡沒有隨身攜帶,家屬並不知情的情形下,遺愛人間的心願卻可能無法實現。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表示,自民國93年5月起,協會配合政府政策宣導,也有逾14萬民眾同時完成「健保IC卡加註器捐意願」程序,政府也規範醫院端勸募器捐的SOP流程,讓醫院端可以主動告知家屬,簽卡人遺愛人間的意願。但健保卡加註器捐意願的作法,依然沒有法律效益,必需獲得兩位最近親屬簽名同意捐贈,才能完成簽卡人的心願。為了讓已簽卡民眾及家屬有更審慎的考慮機會及討論空間,器捐協會呼籲61萬簽卡民眾「回娘家」,清楚明瞭此條款的意義後,至各大醫療院所再做一次健保IC卡意願註記。也可至協會網站下載「身後器官捐贈同意書」或「撤銷器官捐贈同意聲明」,於確定意願填寫簽署後寄回協會,協會會將此資料交付衛生署掃瞄成電子檔,並存於資料庫中。器捐協會建議,有意願器捐的民眾應該在自家的客廳召開沙發會議,將器捐的想法和意願,和家人間有充分的討論溝通後,一起做決定,如此簽卡人的大愛、勇氣和囑託,才能在生命到了盡頭時,愛還能流傳下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