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溫

冬天「冷到皮皮挫」小心失溫!醫揭失溫「分3級」這情況恐腦中風

冬天「冷到皮皮挫」小心失溫!醫揭失溫「分3級」這情況恐腦中風#失溫

入冬首波寒流剛結束,馬上接著冷氣團接棒。體溫可以說是「免疫之鏡」,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人體的體溫通常會超過36.5度,當體溫出現下降趨勢,就容易引發低體溫症。隨著氣溫驟降,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要小心低溫造成的健康傷害,提醒民眾工作之餘也要注重身體保健,才能平安過冬。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

要活就要動!運動強度該如何拿捏?#失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急診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又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他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分猝死事件最為相關。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須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像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對自己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有權利說「不」。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指出,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運動強度詃如何拿捏?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郭鐘太主任說,要活就要動,近年有些研究顯示,身體的軟組織和骨骼等,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他了解有些人喜歡挑戰運動極限,但健康不只為自己負責,也要為家人負責,如果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身體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根據統計,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的病人,男多於女,郭鐘太分析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不強迫過度身體負荷也是一種合理選擇。郭鐘太主任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透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超過臨界線,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都是人生遺憾。除了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或是某些醫療或場域限制,這些問題都可能面對更大的身體風險。民眾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來掌握自身狀態及規畫適合的運動。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表(適用於15~69歲)1.醫師是否告訴過您,您的心臟有些問題,您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2.當您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的感覺?3.過去幾個月以來,您是否有在未活動的情況下出現胸悶的情況?4.您是否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意識的情況?5.您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6.您是否有因高血壓或心臟疾病而需服藥(醫師處方)?7.您是否知道您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勾選1個「是」以上,增加活動量或做體能測定前,應先詢問醫師意見。所有問題都答「否」,先做體能測定評估,繼而規畫增加活動量的方法。有下列狀況請暫緩增加活動量:感冒、發燒、懷孕。

注意!失溫不可摩擦凍傷部位

注意!失溫不可摩擦凍傷部位#失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強烈冷氣團一波波來襲,有嬰幼兒的父母,嬰兒若是首次遇到冷氣團,要特別注意嬰兒的體溫,帶新生兒出遊時可利用衣物、毛毯包裹嬰幼兒,以防在嚴寒天下失溫受凍。但醫師提醒,若不小心凍傷,仍須注意不可因想快速取暖而壓迫或摩擦凍傷部位。低溫症可能會有動作不靈活、妄想症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顏瑞美表示,新生兒皮膚溫度小於35度C時,以體溫過低、體表冰冷,反應低下為特徵。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發抖但意識清楚、再嚴重可能會有動作不靈活、意識混亂或妄想、說話不清及血壓降低症狀,重度失溫則會出現體溫低於28℃ (82℉)、生命徵象改變或喪失、肌肉僵硬、皮膚紅腫及水腫、意識改變或昏迷、脈搏消失及心跳停止。若於醫院外發生失溫情況,維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功能循環功能是首要的要件,失溫的心臟容易因輕微物理刺激就致命,因此在搬動病患或幫病患剪除濕衣服時都應該動作輕柔,甚至救護車後送時也不應鳴警。浸泡37至39度C溫水可恢復溫度顏瑞美醫師表示,嬰兒在低溫下,皮膚最易凍傷,凍傷的患者在醫院先快速的恢復溫暖,最有效恢復溫度的方法,是浸泡在37至39度C溫水中。經臨床有效評估預後,根據溫水回溫後手和腳病灶恢復的程度來判斷是否有後遺症或需要截肢:‧ 第一級/肢體無發紺,不需要截肢也不會有後遺症。‧ 第二級/是遠端指節發紺。只需要軟組織截肢,趾甲會有後遺症。‧ 第三級/近端和中間指節發紺。需要指節骨頭截肢,會有功能性的後遺症。‧ 第四級/關節或跗骨發紺。需要肢體截肢,會有功能上後遺症。不可壓迫或摩擦凍傷部位若於醫院外發生凍傷情況,須注意不可壓迫或摩擦凍傷部位,可予以約40度C溫水解凍,凍傷手指或足趾以棉花間隔、預防感染,並抬高患肢送醫。假如傷者在送院前仍有機會再暴露於低溫之下,則不應使用溫水浸泡,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喝酒取暖喝到體溫剩21度 男子險喪命

喝酒取暖喝到體溫剩21度 男子險喪命#失溫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64歲的曾先生,年初因為喝酒醉倒,被送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救治,病人到院前已失去意識,無法得知他昏倒多久。測量病患體溫僅剩攝氏21度,還有嚴重心律不整現象,已經危及生命。急診立刻予以點滴輸注治療、溫毯、烤燈照光,和鼻胃管及導尿管以溫熱的生理食鹽水灌洗,並且轉入加護中心,接受嚴密監測,病患的體溫才逐漸回復。根據後續幾天的抽血及尿液檢測,病患陸續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衰竭、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所幸經加護中心治療後,病患心臟的心律不整逐漸消失,一週後逐漸恢復意識,再經過四週後才從嚴重感染中恢復。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醫師劉文勝表示,體溫低到僅剩21度的病患在台灣臨床上並不常見,一般較常出現在高緯度國家或高海拔地區,常見情況是落水或高海拔山區迷路失溫。然而在寒流來襲時,民眾還是得防範,尤其是以喝酒方式取暖的人,要小心適得其反。劉文勝解釋,喝酒時酒精會使血管擴張,將身體內部較溫熱的血流導引至身體週邊,加速血液循環,因而會覺得身體發熱。但事實上因為血管擴張,身體中心(例如心臟、頭腦)有更多熱量散失到週遭的四肢和體表,反而使身體中心的溫度降低,更容易失溫,同時降低身體對抗寒冷時的顫抖反應。在低體溫的醫療案例中,病人往往在回溫時,出現各種致命的心律不整。劉文勝也指出,酒精成癮患者在低體溫時常會合併多種併發症,其中又以感染為最主要。對照臨床個案,先給予醫療上的照護,同時在病患穩定時,偕同家屬給予飲食衛教指導,強調戒除酒精濫用的重要性,才能根本治療病患宿疾(胰臟炎和糖尿病),以減低溫和酒精的危害。

僅穿一件內褲海上漂流!陸偷渡客險失溫喪命

僅穿一件內褲海上漂流!陸偷渡客險失溫喪命#失溫

電視新聞報導一名大陸偷渡客僅穿著一件內褲,乘著自製的保麗龍船摸黑自對岸划向金門,該名男子被海巡隊員查獲時因為失溫冷得直發抖,海巡隊員趕緊將身上的衣服脫下來給他穿上保暖,並火速將他送到醫院治療。男子送醫後供稱因不滿老闆沒有給工資,才會冒險偷渡來台,不過身上一絲不掛又划著自製的保麗龍船,危險的行徑讓海巡隊員直呼不可思議。這名偷渡來台的陸客被發現時,全身因失溫發抖不停,皮膚蒼白、意識模糊,情況危急。醫師表示,所謂的「失溫」一般而言是指中心體溫掉到攝氏35度以下,依照程度不同分成三個等級,最嚴重可能會因為心肺功能停止而喪命。通常輕微的失溫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會變快、運動功能失調甚至喪失意識;體溫介於30至34度的中度失溫呼吸心跳會開始變慢、血壓下降、肌肉僵直擊出現躁動、妄想等症狀;體溫低於30度的重度失溫則有可能讓心肺功能停止及喪失意識。因此,醫師建議常登山或前往氣溫寒冷地區的民眾,身上的衣服至少要有三層,分別為排汗層、保暖層及防風層。而頭部因血管大而多是一個會使熱量散失的器官,因此頭部的保暖也非常重要,可戴頭巾、毛帽防寒。此外,飲食及飲水的補充也是產生熱量的來源之一,一定要確保身上有足夠的補給物資及做好防寒的措施再前往溫度較低的地方比較不會發生失溫的危險。˙網友揪團熱心捧場 「甘蔗伯」成功除瘤獲重生! ˙坐月子中心不衛生? 8婦腸胃炎上吐下瀉 ˙打過期藥品才撿回一命 全台解毒劑明顯不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