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

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

2009/9/14

偶爾會聽到患者提到他(或她)會感到恐慌,指的是一陣強烈的焦慮、害怕,常伴隨有擔心即將死去的感受,也常合併有胸悶、呼吸困難、發抖、心悸、暈眩、喉嚨哽塞、害怕會發狂等症狀,醫學上把這樣的現象定義為恐慌發作。

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許恆嘉醫師指出,事實上恐慌發作有可能起因於某些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以及某些心臟疾病等,而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都有可能發生恐慌發作,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以考慮患者有恐慌症的可能。簡單的說,有恐慌發作的經驗未必一定代表有恐慌症。恐慌症的核心特質是一再發生未預期的恐慌發作、後續的擔心再一次發作或後遺症、或有相關的行為改變等。

恐慌症有時會伴隨有懼曠症,許恆嘉醫師表示,所謂的懼曠症指的是患者會恐懼待在某些特定場合,比方說船上、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甚至單獨一人離家在外等等,這些場合可能會誘發其恐慌發作或是類似恐慌發作的不適,患者通常也會因為害怕無法逃離該場合而極力避免、逃避、或拒絕待在該場合,比較好一些的情況患者可以勉強忍受,有時候有認識的人陪著也會感到稍微舒服一些。特別的是,有懼曠症不一定伴隨有恐慌症,原因是恐慌症必須要有未預期的發作。恐慌症有時也會合併有憂鬱症,研究顯示這樣的個案自殺的比例較單獨僅有憂鬱症患者自殺的比例來的高,因此評估恐慌症患者必須同時評估其是否具有憂鬱的傾向。

許恆嘉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的部分。一般而言,藥物對某些個案的幫助是很大的,這些藥物如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等,原則上由於神經系統的穩定需要一段時間,故按時且持續的服藥是需要的,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時服用〞藥物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對需要長途旅行的患者來說。除藥物治療外,若能結合認知及行為治療是最佳的組合。認知的方面,部分患者在對恐慌發作有正確認知並提供其再保證之後即有相當大的改善。

大多數的患者總是擔心恐慌發作會使人失去控制或心臟病發,而認知的調整(改變思考的方向)可以幫助患者採用正面的思考模式來看待恐慌症。行為治療則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讓患者一次次的再度經驗恐慌發作的情況,並配合認知治療使其逐漸去瞭解、熟悉、接受甚或突破的一種治療模式。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