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瘦到30公斤──談厭食症

半年瘦到30公斤──談厭食症

2008/3/26

厭食症患者的共同特徵乃是對身體形象和體重的過度關切。基於這種想法,個案會用各種方法控制體重。體重減輕時,患者會呈現其他精神症狀和身體症狀,如月經停止,全身無力,暈倒和腸胃症狀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患者經常為他人準備豐富食物,自己卻只挑選低卡路里之食物;口中咀嚼很多次才下嚥;不喜歡和他人用餐;會儲藏食物;到暴食衝動來時則偷偷摸摸地吃,吃完不久即後悔,又會自己去把它吐掉。到下一餐因怕胖又少吃,而使身體處於飢餓狀態,飢餓又使病人想吃,平時尚能自我約束,惟在自控力較弱時,又開始另一個暴食—清除體內食物—節食的循環。

心理方面,厭食症患者隨體重的些微波動,情緒呈現不穩,有些患者出現強迫行為,伴隨憂鬱、焦慮和睡眠障礙。厭食症在女校的盛行率約為1%,病人中90%至95%是女性,且多在青少年到青年早期發病。厭食症的病因,目前流行的幾種學說如下:

1.) 社會文化學說:西方社會強調瘦才是美,許多婦女以其體型和體重作為評估其吸引力和自我價值的根據。

2.) 精神動力學說:學者布朗認為厭食症是成長中的個體,未脫離父母權威的病態表現。

3.) 家庭病理學說:家庭互動方面,患者的父母被形容為過度保護,在病童身上,父母親之間進行潛藏競爭和衝突。

4.) 神經生物學發展:病人血漿、尿液和腦脊髓液中的正腎上腺素及其代謝物濃度較低,而腦脊髓液中血清素和多巴胺代謝物的濃度呈正常或較低。

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表示,厭食症患者往往缺乏治療動機,有暴食症狀患者較有動機,惟對挫折忍受度低而無法接受不能立即見效的治療。目前常用的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和團體治療等。此外,再配合自我肯定訓練、社交技巧訓練、問題解決、替代行為和放鬆訓練,減低病人的焦慮以及發展新適應行為。

住院治療厭食症患者通常可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惟病人出院後容易再發。厭食症的預後變異很大,依據學者史瓦茲的報告,厭食症的死亡率為0到19%,大多數報告少於5%。

經治療後,相當高比率病人可從事工作或就學,惟他們在人際關係、飲食行為和身體形象的認知,仍出現障礙,需繼續給予關注。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