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治療重整精神 由身體促進改變

舞蹈治療重整精神 由身體促進改變

2018/8/1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舞蹈治療約在一九四○年代發跡於精神醫院, 早期(1942~1970)舞蹈治療師的工作對象為慢性精神疾病或日間病房患者幫助他們透過舞動身體表達自我,增進患者情緒與人際互動的改善。

初期舞蹈治療 類別屬於輔助或另類治療

舞蹈治療初創時期,治療師們多以豐富的舞蹈經驗為基礎,她們對於身體有相當的直觀能力,能夠憑著經驗,敏銳地捕捉身體所傳遞的訊息。雀絲、豎普、伊凡等人,透過開放性態度以及表達性活動(移位、非移位動作、節奏動作、扮演、想像)建立關係,發展對身體與自我的覺察。其特別之處在於讓人們用自己的身體打開感官知覺,探索身體與自己的關係,進而表達內在感覺。

初始時期因舞蹈治療妾身未明,在類別上屬於輔助或另類治療,治療師們並未對「語言」在治療歷程中的重要性或位置提出討論。特別在一九七○年代「非語言溝通」研究蓬勃之際,一些從事幼兒工作的舞蹈治療師,認為舞蹈治療是「非語言治療」的一種,因而提出舞蹈治療是非語言溝通的治療,然而這樣的主張簡化了身、心關係的複雜性,也忽略了脈絡因素的必要性。

舞蹈治療的特質 透過動作自發流露重整精神

爾後,研究證實「非語言」需要有情境脈絡,心理學家艾克曼說:「身體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相互產生關聯,身體非語言訊息,需要有情景提供背景因素,才能使我們對這個人的身體語言有較具體的認識,也才能獲得它可能的心理意涵。」

亦即,我們無法單單看一個人的身體表現就瞭解他/她,而是透過這個人的身體語言,再結合相關的背景描述,以對他/她獲得完整的認識。因此,身體動作的訊息也就不只是表達,還包含了內隱的情緒。

就嬰幼兒時期,非口語互動的確在與人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這是極為私人的情感交流,身體確實隱含著多種的訊息。不過,那是因為嬰幼兒尚未發展出語言,才以「非語言」的方式與照顧者互動。舞蹈治療師或許會參考母嬰之間的互動與情感的分享,將之置於其治療關係之中,增進個案的社會性行為,但並不等同於非語言治療。

舞蹈治療的特質在於透過身體(動作的自發流露),重整人的精神世界。引導人「回到」身體性存有之上,讓人的本質可以自己流動、生長,不受到過度人為的、意識的壓抑。經由身體的創造性、同步性、共感與同在,建立的療癒性關係,能給予當事人許多空間與機會促進改變。

舞蹈治療師還需借用心理治療的對話技術

隨著舞蹈治療的蓬勃發展,後期的舞蹈治療師(1970以後)從心理健康領域思考,愈發覺得不可忽視「語言」在治療歷程中的重要性。亦即,舞蹈治療師在身體運作能力之外,還需要借用心理治療的對話技術,使自己在工作時能有所參照。

他們採取的方法大多是身體動作與口語言說的共同合作,在口語的方式上,可能採用不同心理治療理論的觀點或技術。然而其困難點在於,我們用「語言」談論身體經驗時,必然會面臨一些問題,其中之一是,我們要採取哪一種觀點來說?

(本文摘自/動勢,舞蹈治療新觀點/心靈工坊)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