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兒不吃菜 試試多餵15次

2歲兒不吃菜 試試多餵15次

2017/3/5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關於喜歡和不喜歡食物的其中一道難題,是人們怎麼根據處境來改變喜好。如同心理學家保羅.羅津(Paul Rozin)所說的:「假如有個人喜歡龍蝦,並不代表他喜歡早餐吃龍蝦,或者在龍蝦上塗滿厚厚一層發泡鮮奶油」。一天之中的不同時間、不同頓飯,以及不同的地點,都可以烹調出相同的料理,或者調製出相同的飲料,這些餐點看來令人吮指大動,也可能讓人覺得單調乏味。我們可稱它為「松香酒效應」(retsina effect)

讓孩子多嘗試不同種類食物避免挑食

如果「喜歡」是熟悉程度高所導致的結果,套用這個邏輯,起先孩子喜歡吃的食物範疇一定比成年人少;因為他們還沒嘗過許多不同種類的食物。當父母將這個暫時性的警惕解讀為永久性時,將會產生問題,而這是很容易犯的錯誤。食物偏好養成的關鍵期,是在學走路的幼兒期間:即從一歲到三歲。但是這段期間恰巧是孩子成長階段中最令人抓狂,且故意不願嘗試新事物的時候。

所有孩子「都」得到了恐新症(對新鮮的事物有恐懼感),其中只是程度多寡的差別;孩子們害怕新的食物,通常是新的蔬菜,但對蛋白質食物,如魚和肉,孩子們也會感到恐懼。這種症狀在兩歲至六歲期間達到高峰。

對抗恐新症 爸媽記得多餵15次

它可能是從我們的老祖先在野生環境中覓食,為了免受毒物侵害所演變而來的安全機制。不幸的是,現在它會導致孩子遠離他們本來必須學會喜歡上的──在身體發育期間所需的食物:蔬菜和蛋白質;而反過來投身蛋糕、白麵及甜甜圈的懷抱,以獲得安慰。

就像名稱所暗示的,恐新症並非只是食物吃起來不喜歡、不順口的感受:它是在要品嘗東西(或嘗試新事物)時,莫名從內心油然而生的恐懼感。在許多情況下,恐新症可以簡單地透過餵食孩子食物數次(通常最多15次),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並沒有遭受到任何不利的後果」才被克服。

看吧!吃蕃茄不會有什麼事!你看,你還是好好的啊!漸漸地,厭惡感就會減輕,直到有一天情況整個大翻轉,幾乎很奇妙地變得熱愛上它。對於每樣新食物,就得反覆不斷地這麼做(餵食);喜歡哈密瓜的孩子,並不能保證他們也會喜歡西瓜。(本文摘自/食物如何改變人/大寫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