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退化性脊椎病變手術後之脊椎穩定度的趨勢

增強退化性脊椎病變手術後之脊椎穩定度的趨勢

2010/3/7(2022/3/15 20:0更新)

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延長與生活型態改變,退化性脊椎病變已成為脊椎外科治療大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曾仁河醫師表示,退化性脊椎病變種類包括:椎間盤突出(俗稱骨刺)、椎管(神經管)狹窄、脊椎滑脫、與骨質疏鬆引起的椎體塌陷。無論病因為何,需要求助於脊椎外科治療時,往往都是因為已經出現神經壓迫的症狀(坐骨神經痛、間歇性跛行、肌肉無力、排尿困難等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曾仁河說,退化性脊椎病變的外科治療方式,概念上在近二十年來沒有多大改變,原則只有一個:神經減壓,必要時加強脊椎穩定度。神經減壓方式包括:椎間盤切除與椎弓切除術,脊椎穩定度的加強方式則包括:外固定(背架輔具)與內固定(骨釘骨融合術)。

隨著接受外科治療經驗累積,醫學界發現這樣的治療概念與方式雖然有效,但是一直無法突破一個瓶頸,那就是:術後脊椎退化蔓延與加速,其成因正是來自於手術後脊柱生物力學狀態的改變,脊椎外科面臨這種窘境,只有下列兩個原則:研發符合或貼近生理狀態的置換物,或改變手術方式,減少骨融合對力學狀態的破壞。

曾仁河又說,椎間盤切除有時候必須配合椎體間骨融合,傳統方式除了自體骨移植外,大多使用椎籠(cage)做骨融合,目前逐漸以活動式的人工椎間盤取代。脊椎穩定度的增強方式,傳統上是做骨融合,但必須輔以鈦合金釘桿做上下固定,然而,釘桿固定術必須做大範圍的脊椎肌肉切開,加上骨融合,對術後脊椎鄰近節段的退化加速甚劇,目前以人工韌帶來取代鈦合金桿,它的張力韌性足以維持動態穩定,一方面不必做骨融合,另一方面它的手術置入方式免除了對脊椎肌肉的破壞。

退化性脊椎病變的外科治療觀念已不再是一味的骨融合,而是有效的神經減壓與維持脊椎的動態穩定。

曾仁河表示,為治療退化性脊椎病變,提供民眾更好得選擇,讓醫院也引進動態穩定術的概念與方法,頸椎採用的人工椎間盤有Bryan與Prodisc-C兩種,腰椎方面採用Dynesys與Wallis系統,在病患疾病狀態合適的狀況下使用,目前追蹤療效與病患滿意度都相當令人滿意。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