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2小時27分鐘 臺北市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平均每2小時27分鐘 臺北市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2009/11/23(2022/3/15 20:2更新)

去年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在入閣前夕因心臟病猝死,由於生活型態改變與飲食西化,心血管疾病已為國人十大死因中最主要之慢性疾病。臺北市88年平均每3小時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至97年已升高至平均每2小時27分鐘就有1人死亡。

近十年來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占當年死亡人數的比率皆約為22%左右,在十大死因中僅次於惡性腫瘤;97年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36.6人,較88年增加24.9%;剔除人口結構老化影響後,標準化死亡率為81.6人,較88年減少17.5%;由近十年資料觀之,臺北市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逐年增加,標準化死亡率卻持續減少,與人口老化有密切的關係。

依心血管疾病型態觀察,臺北市97年心臟疾病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76.7人最高,腦血管疾病45.7人次之,與十年前比較,心臟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增加41.8%、50.4%,惟腦血管疾病較88年略減0.3%;剔除人口結構老化影響後,心臟、腦血管及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皆較88年分別減少5.9%、33.9%及4.6%。

依年齡別分析,近十年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但是各年齡層中僅24歲以下、25-44歲者死亡率較十年前增加,其中又以24歲以下增幅達90.8%為最大,心血管疾病對青壯年的威脅愈來愈大;各年齡層中,24歲以下、25-44歲壯年人口及45-64歲中年人口皆以心臟疾病死亡率最高,且為十年來心血管疾病中唯一正成長者,其增幅分別為218.0%、76.4%及4.6%;65歲以上老年人口雖亦以心臟疾病死亡率較高,但其增幅卻遠低於高血壓性疾病的26.4%。

依性別來分析,臺北市近十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中男性平均占6成1,女性僅占3成9;其中男性以心臟疾病死亡率最高,腦血管疾病次之,但與十年前比較,心臟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增加46.9%、46.7%,腦血管疾病反降低了0.4%;至於女性亦以心臟疾病死亡率較高,腦血管疾病次之,與十年前比較,則以高血壓性疾病增加56.3%最高,心臟疾病增加35.9%次之,腦血管疾病則略升了0.7%。

臺北市97年心臟、腦血管及高血壓性疾病之標準化死亡率皆低於全國、高雄市;若與亞洲及歐美主要國家比較,臺北市心臟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僅高於南韓,低於日本、新加坡、英國、美國及德國;腦血管疾病臺北市則較低;高血壓性疾病臺北市僅高於日本及英國。整體而言,歐美國家因飲食及肥胖問題,致心血管疾病較亞洲國家嚴重。

心血管疾病除與年齡、肥胖有密切關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患、吸菸者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除定期針對40歲以上市民辦理免費三高篩檢外,亦開設戒菸班及戒菸門診,並為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照護品質,更建構「臺北市心血管疾病防治網」,整合臺北市心血管疾病醫療照護資源,促進市民健康;同時並對市民宣導三少一多(少鹽、少油、少菸酒、多運動)、天天五蔬果(3碟蔬菜及2份水果)及男性腰圍應控制在九十公分以內、女性在八十公分以內的概念,期能降低臺北市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死亡,讓市民活得更健康。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