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患者「忘了吃過飯」讓人抓狂?醫教2招別再回「剛剛已經吃過」

失智患者「忘了吃過飯」讓人抓狂?醫教2招別再回「剛剛已經吃過」

2023/8/18
失智患者「常忘記吃飯」是不少照護者常遇到的困境,然而解決失智長輩的照顧困境前,應該先把他當成正常人,除了耐心與愛心外,也需要了解病情與照顧技巧。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診所院長陳乃菁於《失智照護》一書中,分享失智個案的照護經驗,提供照護者與失智者一個正確指引。以下為原書摘文:

失智患者老是忘了吃過飯

來記憶門診找我的患者與家屬形形色色,只要和失智症相關,大家提問的相同問題不少,可是也正因為和失智症相關,因此需要就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個別性和特殊性來考量,不時會引發我的不同思維,給出不同答案。

最近就有這樣的例子。患者是年紀尚輕的黃小姐,因為車禍受傷導致記憶力受損,在哥哥的帶領下,這幾年持續來到我的門診領藥和追蹤,算起來彼此都熟識了。前幾天又是回診日,黃先生一進診間就愁眉苦臉:

「陳醫師,近來我妹妹即使洗過澡了,但只要過一兩個小時,就會說今天還沒有洗澡,有時候我被吵得受不了,只好讓她再洗一次。「更麻煩的是『吃飯』這件事。我都讓她吃過飯了,但飯後連30分鐘都還沒過去,她就會吵還沒有吃飯,忘了剛剛才吃過。總不能我老是在備餐、讓她一天到晚吃吧?我要怎麼辦才好呢?」

「忘了已經吃過飯」這道題,已經算是腦部患者給醫師的必考題之一了。患者的記憶力受損,所以很容易就忘東忘西,對已做過的事情沒有印象,要求再來一次。家屬難免心浮氣躁,「忘了已經吃過飯、要再吃一頓」,就是最易讓照顧者抓狂的問題之一。

延伸閱讀:
失智症末期恐離世 觀察量表9症狀

少量多餐控制熱量

面對這樣的問題,要怎麼處理比較好呢?基本原則都是一樣的。首先就是不要否定患者的感覺,再怎麼累,都要努力把快要衝出口的那句「你剛剛才吃/做過」這句話吞回去。

畢竟對患者來說,他的感覺很真實,即使肚子鼓脹,他的感覺就是「沒吃到」,此時若聽到家屬反駁的話,很容易就覺得自己的身心都被折磨了。所以照顧者要讓自己和患者站在同一陣線,嘗試著說:「好的,我知道了,我等等幫你準備午餐/晚餐過來。」至於要不要準備、怎麼準備,很多時候拖延一下、轉移一下患者的注意力,有可能患者就忘了想吃飯這件事。

若患者還是持續想吃,所有照護手冊上教導的方法當然可以拿出來用,例如將一整餐的分量事先分割成兩三份,每次患者要求吃飯,照顧者就拿一份出來,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處理,讓患者攝取的熱量維持在合理的範圍內。另一個維持熱量的方式是從食材下手,若知道患者會頻頻要求進食,那就拿低脂、低熱量的食材來替代,例如用蒟蒻麵來替代傳統麵條、用仙貝或高纖蘇打餅來取代果醬夾心餅乾等等。

但,光是這樣做就一定有效嗎?隨著看診經驗的增加,我愈來愈領悟到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服務病人」,簡單地說,就是要「以患者為中心」,這樣想來,前面所說的方式當然沒有不對,可是這個過程中似乎是以家屬為主、讓家屬來引導改變,那麼患者的角色呢?難道患者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照顧嗎?這樣真的好嗎?

於是我回頭問問黃先生:「你可以說說是怎麼幫你妹妹準備三餐,你們又是怎麼吃飯的嗎?」黃先生先是一愣,似乎沒想到會被問起這樣的問題。我向他解釋,有些人吃起飯來狼吞虎嚥速度非常快,掃光一頓飯可能連15分鐘都不需要,如果時間這麼短,當然就很容易忘記自己吃過了沒。

用餐這件事,其實是有「過程」的。平日裡,黃先生就和一般家屬一樣,用心為妹妹把食物烹煮好後端上桌,然後叫黃小姐來吃飯,因此黃小姐的用餐過程很短,除了吞嚥的速度快之外,更因為對她來說,「吃飯」這件事是從拿起筷子開始,很快吃完後,她也不負責洗碗,所以當她放下筷子,吃飯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在這個過程中,患者是被人「服侍」的,她只負責「吃飯」這個步驟,時間短、步驟單純,若是用餐過程中還是自己一個人獨食,那就難怪她很難記得「啊,我剛才吃飯了」這件事了。

延伸閱讀:
失智長輩亂尿尿,門口寫「這句話」竟馬上改!教你「居家改善」4重點

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那麼,我們能不能改變一下這個過程呢?我這樣告訴黃先生:「或許你可以邀請她陪你去買菜,回家後再一起進廚房洗菜、煮菜,分工合作端上桌或擺餐具,接著大家一起吃飯,邊吃邊談談日常生活。

吃完後不可以筷子一丟就走,要等大家都吃完、一起收拾善後,有時晚餐結束還可以配合垃圾車到來的時間,讓她一起出門丟垃圾、順便散散步。這樣的安排對患者的延緩退化有幫助,更能讓你嘗試看看,能不能減少妹妹說『沒吃過飯』的頻率。

「假如不自己煮,改買便當,這個方法還是可行的。例如,先討論一下要買哪一家便當,決定好後一起出門,兩個人一路聊著要點什麼菜色來吃,藉由討論來加深印象。買好便當,當場坐下來吃或者帶回家吃都可以,總之就是吃慢一點,狼吞虎嚥本來就對健康不好。你和妹妹吃飯後一起回家的路上,還可以再問問剛才吃得如何、下次要換哪一家之類的。」

說到這裡,黃先生應該是聽懂我的意思了,關鍵就是想方設法讓患者感覺到「過程」,所以事情不是「做完」就好了,而是要讓患者真實體會到「做過了」。就照顧的角度來說,很多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呢。

黃小姐還年輕,但這樣的照顧原理依然可以沿用在以年長者為主的失智症患者身上。對許多老人家來說,吃飯量少、選擇性不多,若又加上子女工作忙碌,許多時候是買了便當來探望,但飯菜往桌上一擺就繼續忙碌,讓老人家獨坐桌角進食。這個用餐過程對他來說,就不會是一件快樂到足以記憶的事情,難免會忘記自己已經吃過了。

因此,面對患者「忘了吃過飯」這樣的老問題,讓我們嘗試換個角度來面對,捨棄掉「求快」的想法,讓照顧一事真正回歸到「生活照顧」,有時候緩下來過日子,才能讓患者和照顧者同時受惠。

【乃菁醫師與你一起探索】

我最常舉容易被遺忘的事情為例。像是吞藥,連我們這些成熟的成年人,有時候都會恍惚著想:「我到底吃過藥了沒?」尤其當我們正忙碌時,吃藥這件事情會被用「順手一做」的方式完成,導致我們也常常需要思考:「我今天綜合維他命吃了嗎?」這是我們的心情,也是爸媽想不起有沒有吃藥的心情。那麼,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提供幫助呢?

  • 吃藥時,跟吃飯做一個連結,一定要吃飯前(後)吃藥 。
  • 吃藥時,一定要唱一首歌才能吃藥。創造出複雜連結的事情,讓這件事不再被輕飄飄帶過。

身為主管時期的我,同事會在事情完成後,跟我一邊走路一邊報告進展。有時候,我一坐下,想著剛剛說的話,還真是一點也想不起來剛剛同事說了什麼,只有隱隱約約的印象,自己想起來也是有點擔心。後來跟同事討論重要的事情,我會正式地坐下來,好好地從前言開始進行,過程中互動,最後再做一個結語,也不失為減少忘記的一種方式。

有時日子過太好,或是太放空,也很容易忘記事情。所以,為了減少生活中的遺忘狀況,我們跟長輩間的互動,也必須加上多元的元素,比如肢體語言、講笑話,或是把時間拉長,創造雙方強化記憶的連結,甚至加上唱歌跳舞,也許都是很好的策略喔。

(本文摘自/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寶瓶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