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過長恐不孕,怎麼辦?中醫:月經失調治療關鍵在「這件事」

經期過長恐不孕,怎麼辦?中醫:月經失調治療關鍵在「這件事」

2022/10/13
33歲洪小姐備孕3年了,都還沒成功,來看診時表示以前月經週期大概是29~30天,去年開始卻慢慢變成35天~38天,甚至有時會超過45天。婦產科醫師提醒是卵巢功能變差,較不容易懷孕,有做過2次試管沒成功,所以想趕快找中醫調身體,希望讓卵巢功能改善!

本篇文章目錄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洪小姐的月經週期是35~38天,甚至有時會超過45天,這是屬於月經週期過長的類型。通常月經週期天數超過35天,就稱為月經過疏,也稱為月經次數過少,有些情況甚至會超會60天、或是成為季經、年經,原因也多是卵巢機能障礙,排卵功能異常所引起的。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經期」出狀況!中醫建議:可多喝「它」改善

月經週期過長 恐致停經、不孕

中醫把月經週期過長稱為「月經後期」,也稱為「經行後期」、「經期錯後」、「經遲」。本病最早見於東漢的醫聖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提到:「至期不來。」是臨床上常見的月經失調疾病之一,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閉經、不孕等。

月經後期的病因病機,早期醫家多以從「寒」立論。例如,宋朝著名婦科名著《婦人良方大全.調經門》提出:「過於陰則後時而至。」還有南宋的《普濟本事方》提到:「陰氣乘陽,則胞寒氣冷,血不營運,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後。」都是描述身體的陰氣過盛,就會呈現寒凝的現象,月經就會延後來。

之後明朝的名醫張介賓,尤其對內經《素問》、《靈樞》有深入精研,認為「陽非有餘,真陰不足」、「人體虛多實少」,強調命門在人體中之重要性,治療則主張補真陰元陽,他所著的《景岳全書.婦人規》除了認為「經遲」乃是因於陽虛內寒,另外也提出「其有陰火內灼,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的記載,認為陰虛血熱也可以導致月經延期。

被譽為「天下醫之魁首」及「醫林狀元」的明朝著名醫家龔廷賢,在他的著作《萬病回春》則提出:「經水過期而來,紫黑成塊者,氣郁血滯也。」是一個新的觀點。而以「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為主要學說的名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過期而來,乃是血虛。」則是另一種說法。

延伸閱讀:
經期做愛有助經血排乾淨?醫揭「5大月經真相」跟你想的不一樣

中醫治療需使肝、腎氣血協調

結合以上論述,月經後期的發病機制,應考慮虛實兩端,實證常見肝鬱氣滯,冲任瘀阻;或濕熱阻滯,胞脈不暢;或寒入於經,血為寒凝。虛證常見肝腎虛損,或脾虛化源不足,致精血虧少,冲任血海不能按時滿盈而經水過期。

所以,治療上必須分清寒熱虛實,「實者行而通之,虛者補而通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以「通」法貫穿整個療程,配合疏肝解鬱、行氣通經;或是活血逐瘀、理血調經;或溫通經脈、祛寒行血;或清熱除濕、疏通血脈;或溫陽益氣、行氣通絡;或養血益精、充盈血海、以補為通。大方向就是使冲任通盛,氣血協調,就可以經候如期。

蔡易昌表示,洪小姐是屬於肝腎虛損、精血虧少型的體質,調理一段時間之後,氣血逐漸恢復、虧虛也逐漸改善,月經週期也慢慢恢復到30~32天左右,精神也變得很好了,半年之後就自然懷孕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坐落於台中市七期惠文完全中學旁的杏儒中醫專治腎臟病、骨髓炎、不孕症、糖尿病、骨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症,中西醫結合不似傳統中醫的五行艱澀難懂,又不同於醫學中心的問十句答一句,更易於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