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疤痕感染「蟹足腫」如背長巨蟲!醫揭好發部位「2招」可預防

傷口疤痕感染「蟹足腫」如背長巨蟲!醫揭好發部位「2招」可預防

2022/7/20
27歲的陳小姐,從十多歲時背部長出2顆小小的突起物,原以為是青春痘,不痛不癢就沒特別去在意。但後來長達15年間,突起物卻蔓延越來越多,也越長越大,導致背部隆起,就像一條「巨蟲」長在肩膀後面。她除了要忍受異樣眼光,突起物也會又痛又癢,甚至晚上睡覺時痛醒,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讓她痛苦不已,就醫後確診為蟹足腫。

本篇文章目錄

蟹足腫特徵、症狀是什麼?

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蔡嘉軒表示,蟹足腫(keloid)其實是過度疤痕組織增生,皮膚傷口製造過量膠原蛋白、纖維母細胞增生所導致。蟹足腫的疤痕肥厚且超過原來傷口的大小,有如螃蟹般伸出長腳不斷往外擴大生長,且病患常常會伴隨著搔癢和疼痛的不適感。

他指出,蟹足腫體質約占台灣總人口的1%,即每100人就有1人可能有蟹足腫發生,且遍及各年齡層,特別易發生在有色人種如:黑人、黃種人。

蟹足腫好發部位、原因?

蔡嘉軒解釋,過去蟹足腫被認為是難治療的疾病,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手術切除後復發的機率仍高達50~70%。最好發以下部位:

  • 前胸最大宗,約49%
  • 背部肩胛,約27%
  • 雙下顎
  • 上臂
  • 剖腹產或術後傷口處

至於有哪些原因會誘發蟹足腫呢?家族遺傳體質是主要原因,其他如高血壓患者、懷孕及賀爾蒙變化、傷口癒合時的張力或感染,都是可能誘發蟹足腫的因子。

延伸閱讀:
肩頸腫如小山丘痛10多年!醫建議「1招」痛痛飛走、趕走虎背

打疫苗易誘發蟹足腫?

常聽到民眾接種卡介苗後,引發蟹足腫症狀,讓許多人不免擔心接種新冠疫苗也會嗎?對此蔡嘉軒回應,若是發生在上臂的蟹足腫,的確常是因為打卡介苗所引起,是因為這種疫苗須注射在皮膚上,而造成表皮組織傷口;但其它常見的疫苗或新冠疫苗,都是屬於肌肉注射,因此較不會有引發蟹足腫的可能。

蟹足腫vs肥厚性疤痕增生 怎麼分辨?

蟹足腫和另一種外觀很像的肥厚性疤痕增生常被搞混,蔡嘉軒指出這兩者都是皮膚傷口達到真皮層,刺激纖維母細胞製造過度膠原蛋白所造成,但不同體質的人會有不同的外觀,最明顯的分辨方式如下:

  • 蟹足腫:會向傷口以外的正常部位過度增生,就像螃蟹腳一樣延展出去。
  • 肥厚性疤痕:只會侷限在原本受傷部位,疤痕只隆起超過皮膚原有的高度。

蟹足腫如何預防、照護?

想要預防蟹足腫造成難以擺脫的大麻煩,良好的傷口照護是主要因素。蔡嘉軒提醒,無論是刺青、穿耳洞或術後傷口,都要勤勞做好傷口清潔,可善用以下2方法來預防蟹足腫:

  • 若產生皮膚傷口,先加壓止血3~5分鐘後,再冷敷減少血腫。
  • 避免使用雙氧水、優碘等易引發色素沉澱的藥水;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或煮沸過的無菌清水來清潔,避免傷口感染的可能性。

他也補充,蟹足腫患者在照護上,可早晚各擦1次矽膠凝膠或貼矽膠片,可幫助傷口保溼、隔絕傷口與衣物的摩擦;在生活作息上,也要避免壓力環境,避免刺激傷口感染痤瘡桿菌而產生化膿,才能加速疤痕復原。

延伸閱讀:
慢性傷口該怎麼照顧?整形外科醫師教你正確「處理關鍵」

蟹足腫如何治療?

蔡嘉軒表示,治療蟹足腫或肥厚性疤痕增生的方法,可針對蟹足腫的病灶大小,分為非手術及手術治療。

  • 非手術治療:包含使用矽膠片及壓力治療,或是在病灶處塗抹除疤矽膠軟膏,也可以直接注射類固醇,每1~2個月注射一次,整個療程需注射6~12次;另外也可以採取冷凍治療或選擇雷射方式治療。
  • 手術治療:但針對大範圍的蟹足腫患者,或是肥厚性疤痕增生患者,目前最建議的治療方式還是手術切除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復發率可降低至10~15%。

由於許多大範圍的蟹足腫或是肥厚性疤痕增生患者,多與疾病採「和平共存」的態度,但蔡嘉軒呼籲,蟹足腫雖不致命,但卻十分惱人,不僅有礙美觀,更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如果疾病已影響到個人生活,建議可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諮詢,讓生活重新恢復正常和美好。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