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

別輕忽小腫瘤 HER2陽性乳癌易復發、轉移

別輕忽小腫瘤 HER2陽性乳癌易復發、轉移#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可分為許多亞型,其中約有25%屬於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接受體密度過高,大幅增加腫瘤的生長與分裂,並有較高機率轉移與復發,俗稱HER2陽性乳癌。每12人就有1個會在5年內復發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陳訓徹醫師指出,從該院的研究資料中呈現,HER2陽性早期小腫瘤患者,平均每12人就有1個會在5年內復發。就像50多歲的林小姐於12年前,意外在鎖骨附近發現一顆2公分腫瘤,醫師判定為乳癌第二期,且屬HER2陽性,雖然她當下就決定切除並接受化療,不料6年後仍然復發,甚至已經轉移,讓她歷經了十多次化療。過去,大家認為小於2公分的無淋巴轉移HER2陽性乳癌患者,是屬於低復發風險的族群。但近年國外臨床實驗發現,即使是1到2公分、無淋巴轉移的HER2陽性小腫瘤,三年內的復發風險可達10.3%,相較於HER2陰性乳癌有更高的復發率。預防復發  是治療首要目標台灣乳房醫學會黃俊升理事長表示,過去HER2陽性乳癌屬於較惡性的乳癌,在治療上相當具有挑戰性,隨著乳癌篩檢的政策推行,早期乳癌病人增長率最高,預防復發,甚至提高治癒的可能,是醫師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曾令民醫師說,在治療轉移性乳癌患者時,能夠延緩疾病惡化、增長病人的「無化療期」,對於醫師和病人都是相當重要,因為每一次的惡化,就意味著病人要再次接受化療,這對病人的身心負擔都很大,也會影響病人對於治療的意願。為減少反覆化療帶來的不適及副作用,黃俊升說,現在有抗HER2標靶藥物,藉由搭配化療,可針對癌細胞治療,免除化療的副作用,他也建議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抑制胰臟癌轉移有譜 臺灣醫療再突破

抑制胰臟癌轉移有譜 臺灣醫療再突破#轉移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下一物剋一物,以往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現在已經有了最新的治療方法,由於胰臟在人類臟器的中間,發生病變很難馬上被查覺,往往等到診斷出胰臟癌時已經是晚期,甚至擴散至淋巴、肺臟及肝臟,預後不佳,治療起來也更顯棘手,但日前中央研究院卻發現,胰臟癌細胞的表面抗體,可有效減緩胰臟癌細胞轉移。降低癌細胞活性 IL-17RB是關鍵該研究主要是由中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臺大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共同進行研究,對此,中國醫藥大學李文華校長表示,既過去做乳癌受體分子IL-17RB後,沒想到,受體分子IL-17RB在胰臟癌的表現更為突出,因此,針對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臺大醫院外科部田郁文醫師表示,從過去的111位胰臟癌病人的檢體中發現,配體IL-17B一旦和細胞膜上的受體IL-17RB結合,經過癌細胞內一連串的反應後,癌細胞得以活化並加速轉移,但若以基因剔除法讓IL-17RB不再顯現,癌細胞變安靜下來,有效減緩其擴散。抑制體內小角色IL-17RB 新藥可望少副作用綜觀各種結論後,研發出攻擊高度表現IL-17RB的抗體,並已完成動物實驗,目前正在研發人體抗體,李文華表示,IL-17RB在人體中扮演的角色極微,意味著朝此方向研究出來的新藥,其副作用相對較低,是值得投入與期待的方向,此項研究目前於國際期刊《醫學實驗期刊》網站上刊登。

癌症轉移斑馬魚 助找到抑制藥物

癌症轉移斑馬魚 助找到抑制藥物#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癌症總是令人聞之色變,每當患者得知自己罹癌時,往往會覺得天空一片黑暗,像是被判了死刑般,但日前國內卻有研究將不易於體內觀察或追蹤到的癌症部位,藉由「翻轉」至體表,如此一來,不必再透過解剖,用肉眼就可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以便快速找到抑制藥物,增加治療成效。癌症轉移斑馬魚於上 不僅降成本也易觀察該研究主要是由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林達雄醫師,與中原大學蕭崇德博士、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共同進行研究,對此林達雄醫師表示,像是乳癌這類惡性癌症,其實是很容易進行細胞轉型,形成癌症轉移,導致治療成效不佳。若以現階段的癌症轉移動物模型來說,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的誘發,才能進行藥物篩檢,而這類藥物不但研發時間長,且價格昂貴,但藉由研發團隊針對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不僅可降低成本,更能容易觀察到腫瘤。斑馬魚胚胎的機制 與哺乳動物一致蕭崇德博士表示,早期利用斑馬魚進行抗癌藥物的篩選並不成功的原因在於,過去的研究只能在斑馬魚出生後1個月到2年間產生腫瘤,但此次研發團隊提供了可在受精後1週左右,產生腫瘤的斑馬魚模型,適合進行高通量的抗癌藥物篩選。此外,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上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斑馬魚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學上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並且斑馬魚胚胎及哺乳類系統皆能產生相似的生理及形態的反應,因此,在斑馬魚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體,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腫瘤標靶期刊》。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61歲的婦人,下背痛1個多月,且問題越來越嚴重,經過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但在保守性療法治療後,病情仍無明顯改善。因此,醫師幫她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結果除了第12節胸椎外,就連第11節胸椎、第4腰椎、枕骨、右髖臼等處有明顯活性增加,懷疑有癌症的骨轉移的情況,因此,在為她做脊椎磁核共振後,也懷疑有胸腰椎的骨轉移,最後,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後發現竟有一個2.6公分的右上肺腫瘤。每個人一生中 皆有一次下背痛的經驗成大醫院核子醫學部吳佩珊醫師表示,下背痛是民眾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流行病學的統計上,大約每5人中就有一位有下背痛的困擾,而有60%~80%的民眾一生中都會有一次背痛的經驗。但下背痛只是一個症狀,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常見的背部軟組織受傷、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多半民眾僅需休息、復健或服藥便可得到緩解,不過,也有人的下背痛是因為癌症所引起,所以,提醒民眾應多留意,切勿輕忽。癌症病患若出現劇痛、下肢無力 應盡速就醫檢查最後,吳佩珊醫師表示,有癌症、感染、代謝性骨骼疾病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等病史的民眾,若出現大小便功能異常、劇痛、下肢明顯無力時就要多當心,此時,建議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問題越來越嚴重。 

「賈伯斯病」難察覺 確診逾半數轉移

「賈伯斯病」難察覺 確診逾半數轉移#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因患胰臟癌抗癌長達8年仍不敵病魔辭世,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陳明晃醫師表示,其實賈伯斯罹患的並不是胰臟癌,而是屬於比較罕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生長速度較慢、存活率較高,但因症狀千變萬化不容易診斷,確診時逾半數患者都已經出現轉移,呼籲病友應確實了解自身罹患的腫瘤類型,尤其是時常出現腹瀉、停經症候群或潮紅的民眾更要小心。症狀千變萬化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不易陳明晃醫師表示,國人普遍對「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很陌生,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可能發生在全身各處,較常發生於消化及肺部系統;其中,神經內分泌腫瘤會依據腫瘤產生的荷爾蒙種類,又可以區分為會產生臨床症狀的「功能性」及不會產生臨床症狀的「非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來說,若病患分泌的是胃泌素,一直持續刺激胃酸分泌,病患就會有胃潰瘍的問題,而分泌胰島素,病患就會有低血糖的問題。因此,陳明晃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因分泌不同的荷爾蒙而會產生不同的症狀,這些症狀主要包括:咳嗽、氣喘、腹瀉、盜汗、低血糖、腹痛及臉紅等,也因症狀相當多元經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如長期腹瀉被誤為大腸急躁症,或是胃潰瘍被誤認為胃部問題,高達半數病患確診時已轉移或惡化。治療方式多種 病患不應輕易放棄「該如何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陳明晃醫師解釋,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約可分為四種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治療,及荷爾蒙藥物治療,若要完全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且長期存活的有效治療方式,目前唯有靠手術一途;陳醫師補充,針對無法手術切除的腫瘤,治療方式會視病患的臨床症狀及腫瘤的級數與期數,輔以標靶藥物、荷爾蒙藥物及化學治療,尤其2001年標靶藥物問世後,大大提高病友的存活期,其中紓癌特及癌服妥目前皆有健保給付,也可以稍微減少患者負擔。出現腸躁症、停經症候群、臉潮紅症狀時 民眾應小心陳明晃醫師說明,目前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雖然仍屬少數,但提醒民眾如果發現有類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相關症狀,如:氣喘、腹瀉、低血糖、腹痛及臉紅等,治療多次卻查不出病因,尤其是有腸躁症、停經症候群、臉時常潮紅症狀,且時好時壞的民眾,建議轉往大醫院檢查,排除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可能較為安心。

不悲觀!她肺癌腦轉移 卻說:「我是快樂的人」

不悲觀!她肺癌腦轉移 卻說:「我是快樂的人」#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我國罹癌人數雖然不斷的在攀升,癌症也總是在人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猛然的在身體裡頭投下了一顆炸彈,但醫療科技日漸發達的年代,其實罹癌的民眾,不必那麼悲觀!日前,台北有一位四十九歲的曾小姐,在三年前的生日當天,因為連三個月的久咳,而送醫住院檢查,未料,兩天後,醫師跟她說,妳罹患了肺腺癌,面對上天突如其來的宣判,心裡是難過,也感到氣憤,儘管心理受到極大的衝擊,曾小姐在一個禮拜後,收拾悲傷的心情,接受事實,在所有家人朋友的關愛之下,面對疾病。堅持回家過年 她鬼門關走一遭時間來到,三年前那年大過年,她帶著癌症,堅持一定要回家過年,才僅僅六天,心臟竟已嚴重積水,立即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手術,抽出的積水已超出1公升,相當於一個家庭號寶特瓶的容量。曾小姐的丈夫簽下切結書,聯絡子女,與家人守在門外,心裡已做了最壞的打算。但是,拜現今治癌的藥物越來越多,從傳統的化放療,到今日的口服標靶藥物,劃出了一到堅實的防線,在曾小姊過完年,鬼門關走一遭,連家人都以做了最壞打算,滿臉愁容時,幸好,治療她的台北榮總醫療團隊,將她救了回來,並且讓她服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面對癌症 未來卻充滿希望如今,她接續服用了兩種標靶藥物,且費用大部分都由健保給付下,讓後來癌細胞甚至轉移到腦部的曾小姐,多活了兩年多,生活品質也如同正常人一樣,可以與孩子聊聊天,做自己平日喜歡的手工藝。雖面對癌症,對於人生無疑是一場磨難,但曾小姐卻說:「我不是病人,我是一個快樂的人。」罹癌的民眾,也許你真的不用那麼悲觀,在醫藥科技發達的年代,你的確有許多樂觀的權利! 

徐華鳳胃癌發現雖三期 老人、女性療後不如預期

徐華鳳胃癌發現雖三期 老人、女性療後不如預期#轉移

與胃癌纏鬥將近3年的藝人徐華鳳,傳出在今天(6)上午病逝於台中榮總。其實徐華鳳在2008年年初進行檢查時,被驗出是胃癌第三期,經過手術切除之後,恢復的狀況相當良好,甚至在2009年的時候與相戀五年的富商湯偉結婚,還擔任台灣癌症基金會的抗癌大使,激勵許多的胃癌病患。但是去年也傳出徐華鳳沒有依照醫師指示治療,放棄療程,一直到今年年初才又回到醫院治療,但是卻在今天傳出不幸的消息,因為癌細胞擴散,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得年41歲。(圖片是胃癌手術之後的切片,翻攝自維基百科)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數字顯示,胃癌在所有癌症致死的原因當中,排名在第六位,每年有兩千多人死於胃癌。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的衛教文章表示,胃癌當中有五成以上是胃腺癌,一般來說在真正的癌症發展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前期的變化,但是這些早期的變化很少會有症狀,很少能立即被檢查出來。假如胃癌患者沒接受治療,癌細胞就會擴散出去,侵犯附近的器官。也可能經由血流或淋巴系統散佈至其它遠處的器官。至於胃癌的預後情況,年紀大的人、女性、體重下降快速的人、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系統的人,在之後的復原狀況都不是很好;如果轉移的癌細胞侵犯到食道、十二指腸、肝臟、神經等部位的病人,復原狀況也都不佳。根據過去的經驗發現,胃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大於90%,第二期大約50%,第三期15%或者更少,在第四期幾乎很少超過五年。該文章也表示,因為胃癌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通常病人發現胃癌的時候,通常都是第三、第四期了,整體的治療效果就會比較不好,所以醫師還是呼籲民眾,早期發現並治療是最重要的。優活聚焦:藝人徐華鳳胃癌病逝 得年41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84&HN_Yr=0&HN_Mon=0 晚期大腸癌合併療法 存活期可延長至28個月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69&HN_Yr=0&HN_Mon=0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讓惡性腫瘤消失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68&HN_Yr=0&HN_Mon=0

李登輝開刀切除大腸腫瘤 癌細胞是否轉移需再檢查

李登輝開刀切除大腸腫瘤 癌細胞是否轉移需再檢查#轉移

高齡90歲的前總統李登輝1日到台北榮總做健檢,醫師發現其右升結腸近肝彎處有一3.5公分左右的腫瘤,經切片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腺癌(大腸癌),因此傍晚由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楨國醫師主刀,以傳統手術方式進行右升結腸切除手術,歷時二個半小時,手術順利。醫療團隊為李登輝切除腫瘤的手術過程相當順利,不需輸血,切除的腫瘤約3.5cmx2.5cm,目視尚未侵犯結腸外漿膜層,但尚需病理顯微檢查證實。李前總統術後因接受硬膜外術後止痛,故無疼痛感覺,在恢復室即已拔管,目前已返病房靜養恢復健康中。台北榮總醫院表示,李前總統恢復情形不錯,不過需要再進一步做病理顯微檢查,才能知道腫瘤期別、是否要進行化療,以及癌細胞是否轉移到淋巴部分;而切除的結腸約25公分,對於之後的營養吸收,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根據郵政醫院衛教文章中指出,日常生活飲食若攝取過多的動物蛋白、高卡路里和低纖維的食物,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就會提高,所以要盡量避免攝取過量。另外,有25%的大腸癌患者主要是受到家族遺傳,有家族病史的人也容易罹患大腸癌,所以要定期的做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