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想被尊重先學會拒絕別人!8種拒絕法教你優雅說「不」

想被尊重先學會拒絕別人!8種拒絕法教你優雅說「不」#尊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人們要求我們做某件事情時,我們會把這個要求和我們與他們的關係混為一談。有時兩者似乎密切相關,以致於我們忘了,拒絕這個要求並不等於拒絕這個人。唯有把決定和關係區分開來,我們才能做出頭腦清楚的決定,然後分別找出溝通這件事情的勇氣和慈悲。說「不」往往必須以聲望來換取尊重平面設計師保羅.蘭德(Paul Rand)有膽向史帝夫.賈伯斯說「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賈伯斯在替NeXT這間公司尋找商標時,他要求曾為IBM、優比速(UPS)、安隆(Enron)、西屋(Westinghouse)和美國廣播公司(ABC)設計商標的蘭德提出幾個選項。但蘭德並不想提出「幾個選項」。他只想設計一個選項。因此蘭德說:「不。我會替你解決問題。而且你會付我錢。你不是非用那個解決方案不可。如果你要幾個選項的話就去找別人。但我會用就我所知最棒的方法解決問題。你要用不用都可以。隨你高興。」蘭德毫不意外地解決了難題,並創造出賈伯斯想要的「珍貴」商標,但真正的教訓是,蘭德的「推辭」對賈伯斯所造成的影響。賈伯斯日後在談到蘭德時表示:「他是我合作過最專業的人之一:在這層意義上,他已經把客戶和像他這種專業人士之間的所有正式關係都想過一遍了。」蘭德說「不」時冒了風險。他為了獲得長期的尊重,賭上短期的聲望損失。而他成功了。專準主義者接受自己無法時時刻刻討人喜歡的事實。是的,恭敬、有「理」又優雅地說不,會讓人付出短期的社交成本。但從長遠看來,實踐專準主義者之道的一部分,就在於了解,受到尊重遠比討人喜歡來得有價值。說「不」百寶箱的8種回覆記住,專準主義者並非偶爾說不而已。這是他們常備的招數之一。想要始終帶著優雅說不,備妥各種能派上用場的回應方式會很有幫助。以下是你可以擺進說「不」百寶箱的8種回覆。1. 尷尬的暫停不要被冷場的威脅所控制,要以它為傲,把它當成工具使用。當有要求上門時(顯然這只對當事人有效)就暫停片刻。在宣布你的正式決定前先數到3。如果你膽子更大一些,只要等其他人來填補空白就行了。2. 溫和地說「不」(或「不,但是」)我最近收到一封邀我喝咖啡的電子郵件。我回答:「我目前正在專心寫書 :) 不過一旦把書寫完,我很樂意聚一聚。請讓我知道我們能不能在夏天結束前碰個面。」電子郵件也是開始練習說「不,但是」的好方法,因為它能讓你有機會起草和改寫你的「不」,以便盡可能地優雅。此外,許多人發現,電子郵件的距離也能減少對尷尬的恐懼。3. 「讓我查一下行事曆再回覆你。」一位我認識的領導者發現她的時間整天都被別人所挾持。身為典型的非專準主義者,她聰明、能幹卻無法說不,因此很快就成了別人「請託」的對象。人們會跑去跟她說:「你能幫忙X專案嗎?」想當好人的她只好答應下來。但這些不同的待辦事項很快便令她感到不勝負荷。可是當她學到「讓我查一下行事曆再回覆你」這個新說法時,事情有了轉變。這使她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最後再回覆說,很抱歉實在抽不出空檔。這使她拿回了自己的決策控制權,而不是在被要求時倉促地說「好」。4. 使用電子郵件的自動回覆功能當某人在旅行或離開辦公室時,收到自動回覆是完全自然又可以預期的事。這確實是社交上最能讓人接受的「不」了。人們不是在說他們不想回覆你的電子郵件,只是在說自己有段時間無法回覆。所以,何必把這個做法侷限在休假和節日上呢?我在寫這本書時,把自動回覆的電子郵件主旨設成了「閉關中」,內容是說:「親愛的朋友,我目前正在寫一本新書,它對我的時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不幸的是,我無法以我想要的方式回信。我對這一點表示歉意。───葛瑞格」你猜怎麼著?大家似乎很能適應我的暫時缺席和不予回應。5. 說「好。那我該刪掉哪個優先事項呢?」向職場上的資深領導者說「不」簡直難以想像,對許多人而言甚至荒唐可笑。然而,當說「好」會使你在能力上讓步,以致於無法在工作上做出最高程度的貢獻時,說「不」也是你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說「不」不僅合理,更是必要之舉。想做到這點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醒你的上司,如果你說「好」可能會疏忽哪些事情,然後逼他們做出取捨。例如:假使你的經理來找你並要求你做X,你可以回覆他:「好,我很樂意將它列為優先事項。為了把注意力放在這個新專案上,我應該從其他專案裡刪掉哪一個呢?」或是簡單地說:「我想好好表現,但考量到我還做了其他承諾,萬一再接下這個,我恐怕就無法交出引以為傲的成果了。」我認識一名從下屬那兒得到這種回應的主管。他一點都不想擾亂這名有生產力又井井有條的員工,因此他收回這個不必要的工作專案,交給了另一個比較欠缺條理的人。6. 說的時候要幽默最近有一位朋友要我陪他參加馬拉松訓練。我的回答很簡單:「免談!」他笑了一下說:「哇!你說到做到耶。」這證明了專準主義者的名聲有多麼好用!7. 說「歡迎你X。我很樂於Y。」比方說,「歡迎你跟我借車。我很樂於確保你要的鑰匙在這兒。」這麼說,你的意思也等於「我沒辦法載你」。你是在說你不想做的事,可是你用你願意做的事情來表達。想應付一個你有點想幫忙卻無法全力支援的要求時,這個方法特別管用。我尤其喜歡這個構想,因為它也向另一個人的選擇能力和你自己的選擇能力表達了尊重。它能提醒雙方所擁有的選擇。8. 「我沒辦法,但X可能會有興趣。」我們很想認為自己的協助獨一無二又極具價值,但提出要求的人通常不在乎伸出援手的人是不是我們,只要有人幫他們就好。安公司(Ann, Inc.,女裝零售商)的執行長凱.柯瑞爾(Kay Krill)過去一直很難對社交邀約說不。也因此,她最後還是會參加她沒興趣的聯誼活動。她會發現自己出席了公司派對,而且一到現場就後悔。然後有一天,她的一位良師益友來拜訪並告訴她,她必須學習擺脫生活中那些不太重要的人事物,如此一來,才能將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那個建議令她如釋重負。現在她有能力精挑細選了。透過練習,婉拒邀約變得輕而易舉。凱解釋:「我可以十分輕易地說不,因為我知道什麼才是對我重要的事。我只希望這輩子能早一點學會怎麼做這件事。」我們必須學會慢慢說「是」,迅速說「不」說不的本身就是領導能力。它不僅是一個次要技巧而已。和培養任何能力一樣,我們都是從有限的經驗開始。我們是說「不」的新手。接著我們學到幾個基本技巧,犯下幾個錯誤。我們從中學習並發展出更多技巧。我們持續練習,不久便有了可以自行運用的百寶箱,而最後我們終將精通某種類型的社交藝術。我們可以帶著優雅和尊嚴應付幾乎任何人的任何要求。軒德管理顧問公司(Heidrick & Struggles)的前任執行長湯姆.弗利爾(Tom Friel)便曾告訴我:「我們必須學會慢慢地說『是』和迅速地說『不』。」(本文摘自/少,但是更好/天下文化)

不同年齡孩子 這樣表達對他的尊重

不同年齡孩子 這樣表達對他的尊重#尊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的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模式創始人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更有系統地解讀了每個人內在的冰山。她認為在每個人生命的底層,有一顆生命力的種子,如同一棵大樹的種子要發芽,滿足渴望,便是這顆種子發芽與成長的養分。如何滿足,是我們每個人的功課。如果你小時候充滿匱乏,充滿了A‧H‧阿瑪斯(A. H. Almass)所謂的「心理坑洞」,你不僅不知道如何滿足孩子,你還會過度期待孩子能夠得到你曾經渴望獲得的一切。這包含了物質、心理乃至精神層面。這樣的養育,夾雜了太多自己的期待和功利的色彩。那麼,孩子到底是在成為他自己,還是在成為曾經未被滿足過的那個「你」?在我看來,二十年後的今天,父母們需要再學會重建自我,我稱之為「父母的再成長」。如果說,你的人生前三十年是由父母創造的,那麼後三十年,你完全可以自我創造。在自我創造的歷程中,你開始學會自我關愛、自我滿足、自我接納、自我尊重。這一歷程並不容易,但若經歷了它,你就真正懂得用一份成熟的情感和心智,去愛你的孩子,去滿足他的心理需求。這份滿足,是一種全然的接納,客觀、中正乃至於真正的尊重。成人不再和孩子糾纏在一起,而是帶著覺知的眼睛,去接受一個孩子生命的需求。那一刻,當下的臨在與連結就會在兩者之間產生,兒童心靈的胚胎就開始得以滋養。【給父母的建議】-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這樣表達對他的「尊重」0-3歲 不強迫孩子分享。孩子的語言來自於心靈,源於內心真實的流動,需要在放鬆的環境下表達。 允許孩子哭。哭是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當孩子還無法用言語表達情緒時,通常會用哭來替代,同時孩子們還不會用「壓抑」這一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自然,哭就成了一種情緒釋放的管道。 任何場合,不要去逗別人的孩子,也不允許別人逗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真的,他們無法理解成人用「善意的玩笑」來讓大家開心的這種表達方式。3-6歲 在孩子提出需要幫助的時候,才給予幫助。沒有要求幫助的時候,就不要打擾。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盡可能和孩子保持同一節奏,切勿自己走在前面,把孩子留在後面。 用邀請和感謝的口吻與孩子溝通,而非命令式的口吻。 當孩子專注做事的時候,不要隨便打擾。興趣產生專注,而長久的專注有助形成意志。6-12歲 給孩子表達奇思妙想的機會:「對於……,你怎麼看?」 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不隨便翻閱孩子的私人物品。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不隨便在孩子面前評判他的朋友。 遵守和孩子的約定。 尊重孩子的努力,即使結果不如我們的期待。(本文摘自/覺知教養: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野人出版)

尊重孩子的身教 家長學習認錯、道歉

尊重孩子的身教 家長學習認錯、道歉#尊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不該流於口號,而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從生活小事做起。在這方面,德國父母做得非常好,他們不僅鼓勵孩子頂嘴,當自己做錯事時,也會主動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家長寫悔過書向孩子道歉蓓兒太太把弗蘭妮當成家庭中的一員來平等對待,並尊重弗蘭妮一切合理的要求。即便弗蘭妮的要求有些不可理喻,蓓兒太太也不會粗暴地拒絕,而是和她商量,尋求協商的可能性。後來她的舉動又讓我深深震撼:她竟然寫了悔過書給十歲的弗蘭妮,並且還貼在自家大門口。對此,我非常不理解,於是在電話裡向好友蘇珊娜表達了我的訝異。「哦,這是應該的,蓓兒太太做得很對。做父母的就應該這樣!」「對,寫悔過書是向孩子道歉、認錯,這也是尊重、平等對待孩子的表現。我建議妳和蓓兒太太聊聊,瞭解一下發生了什麼事,我想會對妳以後教育欣欣非常有幫助。」晚上,蓓兒太太帶著弗蘭妮回家的時候,我與她談起悔過書的事情。「我犯錯了,王太太,因為我的自私而傷害了弗蘭妮,所以我必須向她認錯。當然,她可以要求我物質補償或者寫悔過書,這是她的權利。」蓓兒太太態度非常真誠地對我說。蓓兒太太摟著弗蘭妮的腰,然後轉過來對我說:「那天附近新開了一家手風琴培訓班,因為我小時候非常喜歡手風琴,但家裡沒有錢,所以買不起,最終也沒有學會,現在我希望弗蘭妮能夠去學,在沒有徵得她同意的情況下,就幫她報名,結果……現在想想,我當時的做法真是太自私了。」應該給孩子的是愛 而不是傷害因為沒有徵得孩子同意而擅自為她報名了培訓班,因此向孩子道歉、寫悔過書並貼在自家門口,對於華人家長來說,確實是天方夜譚。可是在德國,在我的身邊卻真實發生了。我突然明白: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不該流於口號,應該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傷害,這一點妳同意吧?我們經常對孩子發脾氣,他們還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嗎?還能感受到我們的尊重嗎?如果妳發脾氣傷害了孩子而不道歉,孩子又怎麼會愛妳、尊重妳呢?」蘇珊娜語重心長地說。「除此之外,還要讓孩子參與各種家庭活動,並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布置房間,如何處理各種家務等,孩子都可以與父母一起討論,父母也應該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如果他的意見是正確的,那麼就採納,否則,就告訴他不採納的理由。」「妳知道嗎?在我們德國,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父母。」其實,不用蘇珊娜說,我也早就意識到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而最好的尊重,就是當自己莫名其妙地向孩子發脾氣後,要懂得向孩子認錯。也許你會說,這多沒面子啊!但是,是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重要呢?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傷害。最好的尊重,就是當自己莫名其妙地向孩子發脾氣後,要懂得向孩子認錯。(本文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孩子: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樂閱讀/尊重的重要性

樂閱讀/尊重的重要性#尊重

我們正身處在一個充滿個人暴力的社會。所謂「個人暴力」指的是對他人權益、獨立意見及隱私的輕視與侵犯。這種行為不只體現在精神上、言語上,也發生在空間上、時間上。近年來,台灣口口聲聲自稱進入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卻不見多元的包容與尊重,而是更加異元化的個體橫撞及歧視。生活在島上的人們應如何改善這種現象?也許,國人應多補充一些服務業的思維。以下謹就三方面來討論,從服務業的眼光如何處理尊重他人的問題。首先,是對他人隱私及情感的尊重。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電子媒體的記者,大剌剌的拿著麥克風對著親人亡故的家屬或是遭逢巨變的受害人問道:「你現在感覺怎麼樣?」這些受訪者真應反問記者:「如果你是我,你感覺怎麼樣?」如果以服務業的角度出發,我們不該去侵犯他人的情感及隱私,如果真有不得不為之的理由,也應先感同身受、從心出發,對受訪者略表心意,再從對方的立場提問,才不致讓人感到如此嗜血及冷酷。再者,是對他人空間及時間的尊重。當我們坐車時,鄰人把腳翹在你的旁邊;看電影時,前面的人坐的很高;坐飛機時,某人遲到卻氣定神閒;大家約好出遊總是有人跟不上……似乎很少人會去特別注意,自己對別人空間及時間的侵犯。那麼,服務業是怎麼考慮這些問題呢?當我們在打掃住客房間時,會去考量他們所移動的家具及物品,私人物品只能協助排列整齊,不能隨意移動位置;家具調整可觀察客人的使用習慣來配合操作。餐廳的服務方面,無論在上菜方向、打斷客人談話、座位的安排上,都有為對方著想的思量及設計在其中。最後,是對他人感覺的尊重。當我們在家中習慣了兒童的哭鬧及不守秩序時,似乎也假設了其他人和自己的感覺相同;當某人在公共場合大量使用香水或是在飛機上要求吃泡麵時,也鮮少考量他人共處同一時空的感受。對他人感覺的尊重,是我們教育中最差的一部分。大多數人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也經常忽略別人的感受。依照服務業的精神,任何服務流程的設計皆植根於增加對方便利性、提升客人感受為出發點。對別人感覺的尊重、維護一個良好氛圍空間的規範,正是服務業不斷努力的目標。下次,當自己或他人不自重時,請發揮服務業的精神,設法維護及勸導這些不當的做法及想法。孩子在接受他人服務時,請教他們說聲「謝謝!」相信回家後小孩會比較好帶,長大後也會成為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紳士淑女。(本文作者/沈方正)(摘自/非比尋常的一天/天下雜誌出版)

親子「溝通公式」 學會互相尊重包容

親子「溝通公式」 學會互相尊重包容#尊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在父母和孩子溝通時,尤其是要向孩子說「不」時,父母要表現得既堅定又尊重孩子,這會使家庭關係會非常融洽和睦。但是,要改變攻擊性或消極的方式,需父母付出艱苦的努力。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分享,最重要的,記住父母的目標包括兩個部分:透過實施後果來終止哭鬧;用坦誠、尊重彼此的對話來代替哭鬧。在這樣的對話中,父母和孩子能用充滿愛和有效的方式溝通—即使父母們的話題不是那麼令人愉快。有一個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透過套用公式,父母就能夠逐步掌握。「當父母(描述孩子的情緒),我覺得/感到(描述父母自己的情緒),因為(說出理由,解釋為什麼孩子的行為引發了父母的這種情緒),我希望(描述父母希望達到的更好的情況,父母和孩子該各自做好什麼。)」不是只有在使用這個公式時父母的態度要保持尊重、冷靜和堅持,只要父母在和孩子說話,不論說什麼,都要如此。一般來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為他樹立這方面的榜樣,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孩子已經超過六歲,而父母還沒有打好這方面的基礎,那麼就得趕緊行動了。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不僅對父母來說是無價的教養工具,它還能讓孩子知道如何直接、坦誠地溝通,用尊重彼此的方式直截了當地表達他的感受和願望。記住,堅定而尊重的溝通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學習和練習才能掌握。我們那些攻擊性或消極的回應,正是造成孩子跟我們之間溝通有問題的原因。家庭是社會這個龐大網路的最基本單位,人和人的交往都是從家庭開始,我們要為隨時都在變化的日常生活找到正確的方向。當孩子走出家門,他的舉動都說明了他的家教教養。這就是為什麼,在家庭中學會了更好的、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同樣也會幫助每個人更好地應對各個方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