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症

人從電燈跳出來?談失智者的視幻覺

人從電燈跳出來?談失智者的視幻覺#帕金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7歲的退休大學男教授罹路易體症,會看到停著的腳踏車輪子自動轉動起來,或是看著床套上的花色,花色居然就轉印到天花板。另一名69歲的女性看到3個男人從電燈蹦出來或從花園跳出來,有時水流出來,貓從牆壁跳出來;病人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高達8成路易體失智症病人 曾有視幻覺經驗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依據定義,視幻覺是白天清醒時,看到不該看到或不存在的人、動物或東西。許多人認為荒誕不經,嗤之以鼻。但視幻覺可以是視覺系統年老退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現象,也可能是神經興奮劑引起的作用,或僅僅是錯覺。在失智症逐漸盛行的時代,失智病人、甚至未達失智的輕度認知障礙的人,都可能在自然情況下出現視幻覺。雖然所有失智者都有可能出現視幻覺,一般還是以路易體症與巴金森症的病人最常出現,高達8成以上的路易體失智症病人有此經驗。知名電影演員威廉羅賓森因為路易體症的困擾,最終走上絕路。視幻覺如未造成日常生活影響 建議和平共處白明奇主任表示,醫學界原本一直以為巴金森病人或許因為使用左朵巴胺治療過量,進而造成視幻覺,後來發現應與大腦本身的病變與神經網路連結改變,關連比較大。對於失智者的視幻覺,要用藥還是和平共處?白明奇主任表示,有些失智者的視幻覺雖對藥物有短暫性的效果,但如長期使用,仍須留意動作遲緩、增加心血管意外等副作用。且大部分的病人逐漸可以理解視幻覺的不真實性,有很多人則是根本不願意說出來。如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建議還是和平共處。白明奇醫也提及,虛擬實境可以讓一般人體驗病人的種種生活不便,其中包括專門介紹失智症病人的情境,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路易體失智症的視幻覺。日本大阪大學山川副教授與他分享虛擬實境應用於臨床醫學的實際例子,根據1位路易體失智症的中年女性描述視幻覺而拍攝的微電影,透過此過程可幫助照顧者了解病人的感受、進而同理。

手不抖就不是「帕金森症」?!

手不抖就不是「帕金森症」?!#帕金森症

原發性帕金森氏症是一種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病變的地方主要在腦幹的黑質,因其多巴胺分泌的不足而致病。患病初期常以靜止性顫抖、步態不穩或小碎步、動作僵硬及動作緩慢來表現。  根據臨床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候群有九成都是原發性帕金森氏症,剩下的一成病人則歸類於帕金森氏症候群,臨床上依其病理變化、症狀與病程不同,又將這一成病人歸類於各式的帕金森症候群,如多系統萎縮症、漸進性上核性麻痺、皮質基底核萎縮症、路易士體症…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 劉議謙醫師指出,上述患者跟原發性帕金森氏症最大的不同處在於:這類患者對傳統的多巴胺藥物效果常常都不佳,且病程較快、併發症較多,常常也較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來幫忙他們。以56歲的龔太太(化名)來說,近幾年來,龔太太被家人發現走路姿勢異常,一開始家人不以為意,因為龔太太除了走路怪怪的,生活起居上大小事也還是處理得很好。但漸漸的,龔太太走路卻越來越慢,常常全家人出去都要等她一個人,甚至常常不自覺的跌倒,一星期可以跌個兩三次,甚至連孫子的名子也叫錯,連去菜市場買菜也有困難。後來經神經內科醫師檢查才發現龔太太眼球上下轉動困難,再經過一連串的結構性影像學、功能性影像學檢查,也才確定龔太太為帕金森氏症候群。經過近一年的觀察與臨床藥物使用,才終於確定龔太太為漸進性上核性麻痺。此外,龔太太除走路困難外,某些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如常常會妄想先生外遇、外傭偷錢或燒開水燒到一半就出去買東西的危險動作,也造成家人的困擾。龔太太的家人一開始對於醫療團隊的質疑就是「她手又不抖,為什麼妳們都說她是帕金森呢?」原因就出在前述的醫學原理。劉議謙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候群其實是一群退化性的病,藥物與行為治療都只能對症狀有些微的改善,事實上並無法完全治癒。同時,這類患者反而需要更多家人的愛心與理解,一旦清楚這個病的來龍去脈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猜疑與民俗療法的誤用。現代媒體產業的蓬勃發展加上網路的推波助瀾,對於一些疾病,大多數民眾都有初步的認識與概念,這原本是好事,但有時就是因為這些認識實在太初步又根深蒂固了,反而造成醫師在解釋病情時患者或家屬常常會無法接受。這就需要醫病雙方都多一點耐心,盡量不要太拘泥於原本的觀念。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帕金森症

生命的過程,其實也是老化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天,躲不掉,也逃不了。而身體就像一部機器,再如何謹慎使用,經過數十年之後,零件總會老舊鬆脫,功能難免耗損衰弱。面對老化,記憶衰退,甚至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要正視身體的改變,活出健康與快樂,花蓮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林冠宏將在今晚(3/2)九點半至十點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探討各種有關老化的預防保健觀念,與民眾攜手健康把關。  獨居老人李先生在去年3月二度中風,出院時他一度以為,這輩子都要柱著柺杖走路,幸好在林冠宏醫師的鼓勵下,他不畏苦痛努力復健,終於可以自由行動。賴先生與李先生這兩位病友也將現身分享他們面對老化走出病苦的點滴。 台灣的高齡人口已經多達233萬人,每十人中就有一個是銀髮族,因為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也慢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家庭。 其實,老年疾病往往起於年輕時忽略正確的預防保健觀念而埋下惡因,但一般人普遍不關心或自認為身體健康的態度而忽視老化,也適值得注意的問題。林冠宏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只要撥出一些時間定期健康檢查,透過專業儀器檢查的健檢報告,結合醫師對病史及生活習慣的詢問與了解,即可與醫師攜手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