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八

長高關鍵在爸媽 以身作則最重要

長高關鍵在爸媽 以身作則最重要#內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骨頭和肌肉要在適當的位置,身高才會咻咻快速地長高。我們在媽媽的肚子裡時,骨頭即被身上的肌肉包覆著。出生後,肌肉的外層會再包繞網狀的結締組織─筋膜,幫助身體調配移動時的重心,保持全身的平衡。糾正姿勢與習慣 避免阻礙長高假使這項平衡被打破,導致骨頭和肌肉變形,必會連帶影響脊椎,進而成為阻礙身高發展的原因。我們中心接觸過許多令人遺憾的案例,對象皆為成長期的孩子。他們在正值成長的最重要階段,發生了脊椎側彎問題,或是有不少人走路有內八的狀況。基於這項理由,我們決定將經營重心轉為指導父母。因身高矮小而求助我們的客人從4歲到50歲,各個年齡層都有。雖然大家的原因各自不同,但背後皆有一個令人難過的故事,徒留沒能及早治療和管理的遺憾。故此我得到一個結論,必須透過教育父母,請他們盡量清掉所有會阻礙孩子長高的絆腳石,這樣才能更快地糾正孩子的姿勢和生活習慣。父母應以身作則至於身高高矮,也是取決於父母的用心程度。所以孩子如何養成正確的體態,打好長高的基礎,與父母付出的關心絕對息息相關,孩子矮小的身高,絕不是父母的基因問題。他們不良的體態,可以說是從日常生活中種種的行為慢慢累積而成的。所以身高的事不能怪罪遺傳,而是受後天因素影響。比起用嘴巴談教育,孩子更會模仿大人的動作,故若要孩子學習正確的姿勢,父母就得以身作則,否則他們不可能無師自通,自然就知道如何分辨姿勢的好壞。因此,父母錯誤的習慣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承襲給孩子。關心孩子應該從關心自己開始您是不是也常遇到不管說幾次,孩子總撐不到3分鐘,挺直的腰就開始垂下了呢?其實如果家長本身的姿勢端正,無須臉紅脖子粗地在一旁耳提面命,孩子自然而然就會養成坐姿良好的習慣。父母不僅僅是養育孩子長大的人,還是一面讓孩子學習仿效的鏡子。雖說大部分的家長都自認他們很關心子女,但卻很少注意到自身的習慣。對孩子真正的關心應該要從關心自己開始,父母們先改變自己的習慣,並且尊重孩子原先的樣貌,無形中他們便會養成良好的姿勢。TIP 長高小秘訣孩子們不良的體態,是從日常生活中種種的行為慢慢累積而成的,而且大多學習於他們的父母親,所以,父母的身教相當重要。(本文摘自/睡前5分鐘,讓孩子多長10公分:韓國火紅體型矯正師公開長高的獨家祕笈,照著做,過了青春期還有效!/出色文化)

走路內八、易跌倒站不久 當心兒童扁平足

走路內八、易跌倒站不久 當心兒童扁平足#內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患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可能腿酸喊累不耐走,也無法久站。六歲的小祐走路經常跌倒,走沒多久就喊累,坐在地上賴皮不起來,媽媽帶孩子看復健科後,才發現都是扁平足惹的禍。醫師指出,因為扁平足問題而求診的孩童並不少,還有中學生在朝會時,因為校長訓話的時間太長,聽到雙腿發抖、站不穩,遭師長責備。阮綜合醫院復健科黃光聖醫師表示,扁平足會出現症狀包括走路內八、腳趾朝外懸空、平衡能力和步行耐力較差、腿部大肌肉的活動表現較差、鞋子鞋底內側面較易磨損等。患者走路時常常沒理由跌倒、站立時候較常人容易感到疲勞,遇到下坡路段或是下樓,特別覺得辛苦,時常會感到腰酸背痛。把握黃金治療期 以免造成永久性傷害因缺乏足弓,成人後易導致足底韌帶疼痛,甚至出現體能不足、下肢關節提早退化等問題,若未及時矯治,常造成功能性長短腳、脊椎側彎、髖關節退化、斜肩、腳踝易扭傷等永久性傷害。一般來說,3到12歲是足弓發育的黃金期,12歲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足弓有不正常發展,應盡早到復健科評估,接受體能、姿勢、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物理及職能治療,以糾正不當姿勢。在此同時,可以選擇適當的鞋墊來矯正,以維持良好的足部姿勢。即使孩子成長到15歲,骨骼發展逐漸趨於成熟,矯正鞋墊雖不能完全治癒扁平足,或改變生理結構,但是對於分散不正常的壓力痛點,仍具有相當程度的效果。觀察兒童行走姿勢 以利及早發現職能治療師楊竣翔也說,成年人若有因扁平足而所引起的疼痛,可以來透過電療、熱療、超音波、電刺激等相關治療降低疼痛,並配合矯正鞋墊,而在挑選鞋子時,要注意鞋子兩側的支撐性,及足杯的穩定度。平常要多觀察,若孩童的行走姿勢不良,務必先到復健科諮詢醫師或治療師進行評估,切忌自行購買坊間矽膠軟墊,以免產生其他不必要的疼痛點。孩子一生的發展只有一次,務必在黃金期內及早的諮詢並治療。

幼童走路長期內八、o型腿 當心關節畸形

幼童走路長期內八、o型腿 當心關節畸形#內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孩吚呀學走路,但如果走路的姿勢長期不正確,家長又少去關注,久而久之恐怕會演變出各種骨骼關節的變形!也因此,仔細觀察孩子的行走姿勢,就極為重要,小兒科醫師指出,除了腦性麻痺的兒童外,平衡失調、扁平足、內八字步態、外八字步態等,久得多加留意。兒童行走動作分析 能預防未來骨骼變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骨科醫師郭建忠表示,兒童行走動作分析,須藉由多種機器協助評估,他解釋,動作分析設備包括8具高速攝影機、2塊測力板、無線肌電訊號儀、足底壓力分析器等設備,須由專業領域博士級復健治療師協助分析,並由各個領域(兒童骨科、兒童神經內科、兒童神經外科、兒童復健科)醫療團隊舉行共識會議,進行全方面討論,研判動作的異常所造成的因素及尋找進一步治療策略。郭建忠醫師也表示,像是中國附醫的動作分析檢查室目前已服務腦性麻痺、行走困難及下肢變形等兒童。腦性麻痺兒童是因為幼兒時期大腦中樞系統受到損傷所產生綜合症狀。這些症狀包括運動機能障礙以及視覺、聽覺、語言或學習上的障礙,而這些多重障礙彼此間互相影響,使得兒童在日常生活活動及學習受到很大阻礙。長期則會導致肌肉骨骼方面的病變,例如,關節畸形、攣縮、甚至脫臼的情形發生,因此腦性麻痺患者需要適當的治療與照顧。不過,經由正確診斷肌肉骨骼方面的病變,及早復健與治療,不僅可以避免肌肉骨骼系統的惡化,更能促進其動作功能的發展,將腦性麻痺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郭建忠醫師也說,行走異常兒童,例如,平衡失調、扁平足、內八字步態、外八字步態、O型腿、X型腿、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等病人,也都可以經由這些評估,擬定最佳的治療計畫,規劃手術、復健或穿戴輔具的方式進行治療,治療後的步態分析可協助確認治療效果及改善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