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

不是只會吃 「食育」才重要!

不是只會吃 「食育」才重要!#食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在一些先進國家,「食育」是和「德、智、體、群、美」並列的「六育」,也就是「食物的教育」。從小教育孩子知道食物「從哪裡來?」、「如何生產?」、「由誰生產?」甚至到「生產方式的影響?」及「食物的意義?」…等。讓小朋友學習:食物的來源是有選擇性的!再從食物種植的農法來了解其中的差異:過去怎麼種、現代怎麼種、未來會怎麼種…這些重要的知識與觀念。教導「知食」而後能「擇食」,了解「擇食」會如何影響環境,因為,他們是未來的主人翁。總體而言,地球的陸地面積約有140億公頃,其中農牧用地約佔50億公頃,超過1/3,如果能夠擴大友善農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世界會發生很大的改變的!相對地看台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已降至3成左右,特別在雜糧作物的自給率更低於5%,休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的1/5以上,還有台灣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0歲、農業人力面臨斷層危機等種種問題…這些數據恐怕連大人都應該再教育,更何況這是我們這一代極可能會留給下一代的問題。透過「知食」的教育 做個有能力選擇的消費者所以,我們需要有緊迫感地透過行動,告訴孩子:食物是怎麼來的、植物是怎麼種的、豬和雞是怎麼養的,讓孩子學會尊重食物、尊重土地、尊重環境,懂得品嘗食物的原味;讓孩子知道:過去的時空背景造成了如今需要面對的問題,透過「知食」的教育,做個有能力選擇的消費者,我們可以扭轉未來的趨勢。「剩食」的源頭是消費習慣,許多通路以大包裝而超低價的方式做促銷,顧客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便宜而多買,經過一個禮拜,冰箱可能有1/3的食物過期變質而丟掉,造成金錢與剩食的浪費。在台灣,最常見的是「食農教育」,就是帶小朋友們參觀農田、讓孩子們體驗插秧或採果,讓孩童能夠親自體驗農人的辛苦,理解何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知道了耕作過程的辛苦,也是提醒自己減少浪費食物的教育成果。父母親以身教作則 改變購物的選擇與習慣父母親以身教作則,改變購物的選擇與習慣;小朋友透過實作體驗,展現同理心改變挑食的行為;學校將世界上的糧食分配不均,所造成的饑荒與剩食現象,呈現並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從根本來改善「剩食」。我們從擔憂「有沒有得吃?」到「夠不夠便宜?」再到「好不好吃?」,現在卻反過來卻要擔心「吃得安不安全?」從家長們都認同學校「一週一次營養午餐」的政策,正是因為食安問題太過嚴重,我們也都希望下一代能夠健康地成長。孩子的發育正需要營養的食物,而且他們的食物來源是來自父母或學校所選擇,尋找營養食物並不難,難的是找到營養又安全的食物。(本文摘自/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樂木文化)

「食育」與「食癒」 從小做起就對了

「食育」與「食癒」 從小做起就對了#食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一些先進國家,「食育」是和「德、智、體、群、美」並列的「六育」,也就是「食物的教育」。從小教育孩子知道食物「從哪裡來?」、「如何生產?」、「由誰生產?」甚至到「生產方式的影響?」及「食物的意義?」…等。讓小朋友學習:食物的來源是有選擇性的!再從食物種植的農法來了解其中的差異:過去怎麼種、現代怎麼種、未來會怎麼種…這些重要的知識與觀念。教導「知食」而後能「擇食」,了解「擇食」會如何影響環境,因為,他們是未來的主人翁。總體而言,地球的陸地面積約有140億公頃,其中農牧用地約佔50億公頃,超過1/3,如果能夠擴大友善農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世界會發生很大的改變的!相對地看台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已降至3成左右,特別在雜糧作物的自給率更低於5%,休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的1/5以上,還有台灣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0歲、農業人力面臨斷層危機等種種問題…這些數據恐怕連大人都應該再教育,更何況這是我們這一代極可能會留給下一代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有緊迫感地透過行動,告訴孩子:食物是怎麼來的、植物是怎麼種的、豬和雞是怎麼養的,讓孩子學會尊重食物、尊重土地、尊重環境,懂得品嘗食物的原味;讓孩子知道:過去的時空背景造成了如今需要面對的問題,透過「知食」的教育,做個有能力選擇的消費者,我們可以扭轉未來的趨勢。「剩食」也要教育「剩食」的源頭是消費習慣,許多通路以大包裝而超低價的方式做促銷,顧客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便宜而多買,經過一個禮拜,冰箱可能有1/3的食物過期變質而丟掉,造成金錢與剩食的浪費。在台灣,最常見的是「食農教育」,就是帶小朋友們參觀農田、讓孩子們體驗插秧或採果,讓孩童能夠親自體驗農人的辛苦,理解何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知道了耕作過程的辛苦,也是提醒自己減少浪費食物的教育成果。父母親以身教作則,改變購物的選擇與習慣;小朋友透過實作體驗,展現同理心改變挑食的行為;學校將世界上的糧食分配不均,所造成的饑荒與剩食現象,呈現並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從根本來改善「剩食」。「食癒」要透過吃對的食物開始我們從擔憂「有沒有得吃?」到「夠不夠便宜?」再到「好不好吃?」,現在卻反過來卻要擔心「吃得安不安全?」從家長們都認同學校「一週一次營養午餐」的政策,正是因為食安問題太過嚴重,我們也都希望下一代能夠健康地成長。孩子的發育正需要營養的食物,而且他們的食物來源是來自父母或學校所選擇,尋找營養食物並不難,難的是找到營養又安全的食物。現代許多「文明病」,找不到直接的致病原因,我也沒有證據而貿然說是因為食物所引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強健的身體可以提高免疫力,而生活作息、運動和健康食物則是關鍵因素。當然,要有好的環境,才有安全的食物,才有健康的身體。俗話說「食補勝過藥補」,如果我們可以透過吃對的食物,來維持身體的健康,就能提高自體的療癒能力!不用再陷入「一邊吃補,一邊排毒」的窘境!「知食」而能「擇食」。(本文摘自/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樂木文化)

不挑食 「食育」培養健康身心

不挑食 「食育」培養健康身心#食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如果孩子不重視「吃健康」的重要性,未來很有可能變成「膠囊世代」!孩子對食物的認識不夠,容易出現偏挑食、常選擇不夠健康的食物、或者以營養補充品取代原態食物,導致過輕、過重、肥胖等體位兩極化情形的孩童越來越多,長久來說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吃東西不健康可能提升罹患慢性病機率保健食品名目多,若三餐不花心力烹調、也不再咀嚼和品嘗味道,只是把各種膠囊錠丸倒進盤裡就輕鬆上桌、配水一吞,看似省時又方便,但卻會因此失去飲食文化、還有導致因缺乏部分只能從食物來的營養而營養不良。另一種可能是,因為不重視食物與營養的健康,吃東西不健康,而可能提升未來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導致各種膠囊(藥物)不離身的後果。不挑食不浪費 透過「食育」培養健康身心受限於午餐成本以及大鍋菜烹調方式造成對口味的限制,加上飲食教育不夠深入,根據台大亞太糧損資料庫,台灣一年浪費的食物,可以堆成60座101大樓(以放入90公分廚餘桶計算)。根據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統計,100所台北市公私立學校,一日就有10公噸廚餘量。董氏基金會多年來積極於校園中推動「食育」,許惠玉主任分享,飲食教育對培養孩子的飲食行為是有正面影響的,曾有學校在持續2年食育後,讓學生平均每天多吃74克蔬果。合作的學校裡也有老師分享,自從孩子接受食育、學著自己種菜、照顧菜園後,對午餐不再挑食、也不會浪費食物、還會把青菜都吃光光,廚餘量也跟著減少了,透過「食育」孩子才能有健康的身心力。 

五育加「食」育 低納在地食材好健康

五育加「食」育 低納在地食材好健康#食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有鑑於,近來國人對「食」的不放心及不安心,台南市推廣學校營養午餐選用在地食材及低碳飲食,期許台南市營養午餐做到最好,台南市長賴清德昨日表示,未來台南市學校營養午餐將朝五大方向努力,將「食育」正式納入教育政策。(照片取自台南市政府網站)賴清德市長首先宣示將「食育」納入教育政策,他表示,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之外,台南市將加入第六育「食育」,讓孩子從小就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和能力,以減少文明病的發生。並表示營養午餐的重點應在於興利與防弊併重,他說,讓孩子吃的健康最重要。因此,營養午餐不應謹限於防範採購弊端,應提升至「食品安全衛生」、「低碳飲食資源回收」、「產地產銷」、「飲食禮儀」領域的綜整,希望在孩子吃的健康、安全、衛生、營養的前提下,同時符合低碳飲食理念。也以「同心圓理論」說明在地食材的重要,亦即以學校所在地之行政區向外擴展;以柳營區學校為例,學校營養午餐宜使用柳營當地食材最佳,再向外擴張至鹽水、新營,甚至大新營地區,期望每所學校都能在最近的距離,採買到所需食材。賴清德市長並提出,未來一年營養午餐政策方向,包含採用在地食材、每週選定一日「無肉日」、不浪費食物政策、提供老人及獨居者午餐、採購透明化、不定期稽查、營養師把關菜單、營養午餐預算執行確實等。台南市有272所中小學,包含9所小學分校,共281所中小學,每日供應約16萬學童營養午餐。賴市長也說既要吃的衛生,也要吃的營養,讓孩子能健健康康長大,快快樂樂學習,同時希望所有的採買能夠落實低碳城市理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