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

管教常體罰 小心養出暴力傾向孩子

管教常體罰 小心養出暴力傾向孩子#體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言語、身體上的暴力(體罰)都是不該加諸在孩子身上的行為。用東西打孩子、拉扯頭髮、捏孩子、搖晃孩子身體,甚至虐待等,更是萬萬不可。1)體罰容易愈演愈烈/剛開始,孩子會因為體罰而受到衝擊,因而讓人覺得體罰是有效果的;但體罰和言語的責罵一樣,會逐漸失去效力,有愈演愈烈的傾向。除了讓孩子的內心受傷之外,甚至會對孩子的健康、生命造成威脅。2)會奪去孩子的「生存力」/孩子的體力比不上大人,因此,來自大人的體罰對他而言是一種威脅,這會讓孩子以不惹怒爸媽為優先考量,而反射性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導致孩子無法好好地思考過後,再選擇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說,孩子會將以生俱來的「生存力」封印起來。此外,有學者指出,體罰會讓孩子的自我評價低下、容易陷入憂鬱狀態,在校成績也會變差。在最近的研究中,將(A)兒童時期連續三年以上,每年被毆打、體罰12次以上的人,以及(B)沒有受過體罰的人,在他們的青年時期比較腦部的影像,發現(A)的右內側額葉皮質區及左背外側前額葉,灰白質較小。有報告指出,左背外側前額葉愈小,動作性IQ(與進行動作相關的智能)就愈低。額葉皮質區與認知機能、社會性有很深的關聯,幼兒時期受到體罰,會讓額葉皮質的發展遲緩或紊亂,導致孩子判斷狀況的能力與社會性變弱;孩子的反應一變慢,又更容易遭受體罰,可說是一種惡性循環。3)會造成暴力的惡性循環/來自爸媽的體罰,讓孩子接收到「就算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的訊息。曾受過體罰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持續擁有憤怒的情感,將來對戀人、結婚對象、自己的孩子施加暴力的機率也較高。實際上,在診間有些父親會說:「我自己也是從小被打到大的,所以會對孩子進行體罰。」接受體罰教育成長的人,自然會認同體罰這種方式。像這樣的案例,大致可分為以下二種類型。首先,是像前述的父親一樣,認為體罰並不是件壞事。或許在這位爸爸的兒童時期,「嚴格管教孩子比較好,就算用打的也沒關係」是社會上的主流意見;而這位爸爸順利地長大成人,或許是因為他恰好有著非常強韌的精神,又或是他的父母除了打罵之外,也能充分地對他表達關愛。而另一種人,雖然知道被體罰是很痛苦的事,卻又認同了體罰,因為「我不知道其他的管教方法,所以只能靠體罰了」,是用一種消極的心態認同、接受體罰。有些案例,跟有無受過體罰、或是否認同體罰無關,只因為一時怒火攻心而忍不住動手打孩子。不管怎麼說,體罰對孩子的內心與大腦成長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是一輩子的。為了孩子的未來,請爸媽一定要好好思考管教孩子的方式。體罰會逐漸失去效力,所以有愈演愈烈的可能性,亦會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請爸媽好好思考要如何管教孩子。(本文摘自/走進孩子的心/大好書屋出版)

體罰如「心理暴力」 污辱孩子身心

體罰如「心理暴力」 污辱孩子身心#體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近年來,日本在體罰這件事上,大多數人持反對意見,體罰的行為也有減少的趨勢。然而,事實上仍有另一部份的人們強烈表示此舉「具有教育上的效果」。二○一二年,大阪市內某高中籃球隊主將因不堪受到教練頻繁體罰而自殺的事件,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二○一七年五月,仙台市也發生某國中生因不堪體罰而自殺的事件。男性教師發現學生打瞌睡而用拳頭毆打學生的後腦勺,女性教師為了制止學生聊天而以膠帶封住學生的嘴巴。仰賴「體罰」的暴力 將個人行為合理化教導孩子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永遠如預期一樣,能夠導正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反抗、頂嘴,大人往往會變得更生氣,甚至想動手打孩子。然而,這些行為真的能夠傳遞到孩子內心嗎?「體罰就是虐待嗎?」這個問題會因為思想或文化而有所差異,無法輕易判定是非黑白,然而有鑑於過度體罰導致兒童喪失性命的事件一直無法絕跡,我認為體罰即是不當管教,應想辦法使其消失。包含體罰在內,仰賴暴力行為的人往往有將個人行為「合理化」的傾向。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都用「這是用來矯正孩子行為的正當管教」當藉口, 並且深信不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場景想辦法合理化這些事情,有些父母雖因為體罰造成孩子重大傷害,卻仍堅持「這是一種管教」。父母一心想矯正孩子舉止 無法冷靜面對自己的行為二○一○年,京都府宮津市發生一名母親與同居人共同對六歲長女施暴後置之不理,導致女兒陷入昏迷的事件。事件的體罰理由在於孩子吃飯太慢、沒有遵守「家庭規定」。京都地方法院於隔年宣判母親需入監服刑五年六個月,同居人需入監服刑七年。這些事件或許是一個過度極端的案例。然而,經由兒童諮詢所介紹、帶來我身邊的孩子很多都是受到「以管教之名的體罰」。試著進行談話後發現,父母往往只是想要努力矯正孩子的行為舉止,因而無法冷靜地面對自己的行為。體罰是帶有汙辱性質的「心理」暴力關於體罰,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身體的不當管教」同時也是對「心理的不當管教」。人類都會記得自己曾經遭受過比自己體格龐大者施暴的恐懼感。此外,即使沒有受傷,也會因為在他人面前被打或處於無法回手的狀況下,因而覺得受辱。在回顧自己遭受體罰的經驗時,有不少人都會說:「我無法接受自己明明沒做錯什麼事,卻要被打」。或者,有些人會覺得「好丟臉,我真是差勁」。比起身體的疼痛,深深殘留在心底的卻是被這種蠻橫無理的行為強迫至服從的「屈辱」、「恥辱」感。因此,我們可說體罰「百害而無一利」。希望各位讀者不要忘記這些「不當管教」不僅會影響身體,也會強烈殘存於大腦,影響心理發展。(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體罰是管教嗎?反加深孩子內心恐懼

體罰是管教嗎?反加深孩子內心恐懼#體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當管教中,最直接明顯的,就是對身體的暴力行為。例如:毆打、腳踹、扔擲物品、用物品敲打、使其燒燙傷、使其溺水等,許多還會發展成為意外事故等令人痛心的個案,最慘烈的狀態是這些沒有犯錯的孩子因此而死亡。父母、老師對孩子教育 體罰在歷史上存在許久如果孩子的身體留下遭到毆打的傷痕、骨折、燒燙傷等外傷,即使孩子沒有向外人訴說,也可能會被第三方察覺。然而,還有不少孩子是在衣服底下、看不見的地方受到暴力對待。此外,抓頭髮、把臉部強壓到裝滿水的臉盆或浴缸等行為,由於不會留下外傷,被發現的時間點往往會大幅延遲。人類從很久以前就有體罰的習慣。父母或老師等人對孩子施以教育的一環,即是伴隨著肉體痛苦的處罰。如果忘了帶作業去學校就要去走廊罰站,在教室喧嘩吵鬧就會被罰跪,如果學生有一些特別偏差的行為表現,被敲頭或打屁股也毫不稀奇。目的是矯正行為 但只加深內心陰影體罰的理論基礎是「讓身體去記得好事與壞事的區別」。假設是根據這個理論才進行體罰,目的即是為了矯正孩子的行為,而非加害於孩子。然而,在挨大人打這件事情上,對孩子而言,就像我們這些大人被職業摔角選手痛毆一般。即使大人們下手時有所分寸,孩子還是會覺得很恐懼、擔心「搞不好自己會被殺掉」,就算在身體面沒有留下傷痕,恐懼的情緒還是會殘留在孩子的心底。美國立法 將過度體罰納入虐待行為美國方面為了防止虐待兒童,採取了一些因應措施,並於一九七四年公布《兒童虐待防治法》,包含性虐待在內,將虐待行為分為四種。之後,再由各州自行制定防治虐待相關法律。目前許多州都把以「管教」之名而對兒童過度體罰、施以暴力等行為視為「暴力」,並以虐待行為進行通報。根據相關法律,站在保護兒童立場的保姆、學校教師、兒童福利相關機構職員等專業人員若在職務上發現有虐待嫌疑之情況,有立即通報之義務。美國有些州並未禁止管教上的體罰,但是積極宣傳「No-Spank Challenge(不用打屁股的方式管教孩子)」,建議各個家庭應當修正管教時所採取的方法。(本文摘自/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世茂出版)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

家長處罰孩子 小心別成發洩管道!#體罰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年紀漸長越來越不怕挨打,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前一天,父子倆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掛不住,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體罰孩子 恐成家長發洩情緒管道不反對適當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正向管教態度 讓孩子變得更好像佑佑這樣的案例,能做的就是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還會發現孩子值得讚許的地方。當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父母生氣時換個想法及方式 幫助孩子走上正軌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本文摘自/請問阿鎧老師/平安文化)

兒童常受體罰影響健康?成年後易有暴力傾向

兒童常受體罰影響健康?成年後易有暴力傾向#體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言語、身體上的暴力(體罰)都是不該加諸在孩子身上的行為。用東西打孩子、拉扯頭髮、捏孩子、搖晃孩子身體,甚至虐待等,更是萬萬不可。1)體罰容易愈演愈烈/剛開始,孩子會因為體罰而受到衝擊,因而讓人覺得體罰是有效果的;但體罰和言語的責罵一樣,會逐漸失去效力,有愈演愈烈的傾向。除了讓孩子的內心受傷之外,甚至會對孩子的健康、生命造成威脅。2)會奪去孩子的「生存力」/孩子的體力比不上大人,因此,來自大人的體罰對他而言是一種威脅,這會讓孩子以不惹怒爸媽為優先考量,而反射性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導致孩子無法好好地思考過後,再選擇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說,孩子會將以生俱來的「生存力」封印起來。此外,有學者指出,體罰會讓孩子的自我評價低下、容易陷入憂鬱狀態,在校成績也會變差。在最近的研究中,將(A)兒童時期連續三年以上,每年被毆打、體罰12次以上的人,以及(B)沒有受過體罰的人,在他們的青年時期比較腦部的影像,發現(A)的右內側額葉皮質區及左背外側前額葉,灰白質較小。有報告指出,左背外側前額葉愈小,動作性IQ(與進行動作相關的智能)就愈低。額葉皮質區與認知機能、社會性有很深的關聯,幼兒時期受到體罰,會讓額葉皮質的發展遲緩或紊亂,導致孩子判斷狀況的能力與社會性變弱;孩子的反應一變慢,又更容易遭受體罰,可說是一種惡性循環。3)會造成暴力的惡性循環/來自爸媽的體罰,讓孩子接收到「就算使用暴力也沒關係」的訊息。曾受過體罰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持續擁有憤怒的情感,將來對戀人、結婚對象、自己的孩子施加暴力的機率也較高。實際上,在診間有些父親會說:「我自己也是從小被打到大的,所以會對孩子進行體罰。」接受體罰教育成長的人,自然會認同體罰這種方式。像這樣的案例,大致可分為以下二種類型。首先,是像前述的父親一樣,認為體罰並不是件壞事。或許在這位爸爸的兒童時期,「嚴格管教孩子比較好,就算用打的也沒關係」是社會上的主流意見;而這位爸爸順利地長大成人,或許是因為他恰好有著非常強韌的精神,又或是他的父母除了打罵之外,也能充分地對他表達關愛。而另一種人,雖然知道被體罰是很痛苦的事,卻又認同了體罰,因為「我不知道其他的管教方法,所以只能靠體罰了」,是用一種消極的心態認同、接受體罰。有些案例,跟有無受過體罰、或是否認同體罰無關,只因為一時怒火攻心而忍不住動手打孩子。不管怎麼說,體罰對孩子的內心與大腦成長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是一輩子的。為了孩子的未來,請爸媽一定要好好思考管教孩子的方式。體罰會逐漸失去效力,所以有愈演愈烈的可能性,亦會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請爸媽好好思考要如何管教孩子。(本文摘自/走進孩子的心/大好書屋出版)

孩子不乖該體罰? 陰影恐危害子孫!

孩子不乖該體罰? 陰影恐危害子孫!#體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管教孩子到底該不該體罰?孩子真的要打才會乖?要打才能成為家長老師心目中的乖小孩?日前,台中太平區一名十二歲的簡小弟,因為有偷錢習慣,被父親發現一氣之下,用藤條打到不幸離開人世,雖然父親極度懺悔,但還是無法挽回一條生命。因此,體罰真的是對症下藥,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嗎?體罰,雖然可能快速解決孩子表面上的問題,但其實會對心理造成永久的傷害。根據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教授瓊‧達蘭特曾花費20年的時間研究「體罰」對兒童產生的影響,結果指出,不論是由父母、兄姐的體罰,都會讓兒童的行為轉為更具侵略性。此外,體罰不僅會造成兒童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甚至藥物或酒精的濫用。腦成像研究還發現,體罰會改變兒童大腦負責智商的部分連結,增加其對藥物及酒精的依賴性。該研究也指出體罰對孩子不僅無效,反而還會造成孩子長大結婚生子後,也用相同體罰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小孩!而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調查也顯示,每5位施虐者中,至少1位〈占21.78%〉當年也是受虐兒。可見家長施暴或不當管教可能起因於親職教育知識不足,兒童在家庭環境中學習到對待下一代的不當管教方式。因此,家長該不該對孩子體罰?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對此呼籲,即時終止暴力循環,一同用愛包圍受虐兒、幫助他們重現希望。並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別讓無辜的孩子成為大人世界的犧牲品,扼殺孩子的生存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