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為什麼很難對朋友說出真心話?專家揭「這1點」雙方其實都太在意

為什麼很難對朋友說出真心話?專家揭「這1點」雙方其實都太在意#朋友

人的本性就是渴望被認同,但是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只會帶來反效果,例如不敢跟朋友、家人說出真心話,進而迷失自我價值。日本心理學博士榎本博明於《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一書中,運用心理學、社會現象進行實例剖析與說明,幫助讀者掌控並善用「認同渴望」,取得自我與他人的平衡。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心理有問題?

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心理有問題?#朋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學校歸屬感對兒童影響大,同儕的影響比父母更深,同儕的認同感更影響著孩子的自信心,學齡兒童容易透過同儕的眼光認識自己。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希望藉由第二十二屆「用愛彌補」兒童文學獎徵稿主題為「誰是我的好朋友」,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社會發展。今年金獎作品《透明人》細述「幻想朋友」,幻想一個不真正存在的朋友,每天陪自己玩、聊天、分享喜怒哀樂。我的“幻想朋友”就讀高雄市嘉興國小五年級的吳承鴻,今年贏得金獎。承鴻因不適應小一的校園生活,而幻想出一個朋友陪著他上課。承鴻媽媽說:「承鴻個性內向,語言發展較慢。幼稚園課程多動手做,小學課程則需要安靜專心聽講,課程難度加深很多。承鴻因為聽不懂,上課時常覺得無聊,坐不住,以致幻想出一位穿著藍色吊帶褲的同學,跟他有一樣的心境,陪他渡過小一生活。升上小二後,承鴻適應了小學生活,就再也沒提起這位“幻想朋友”了。」研究指出,6成5的孩子有交友煩惱根據研究指出,3至7歲的孩子,約百分之六十五曾有過「幻想朋友」。孩子的「幻想朋友」是自我投射,透過這個朋友,可以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因此,聆聽孩子對幻想朋友的描述,有助於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幻想朋友 並不代表孩子的心理有問題事實上它可能是心理生長發育必經的階段。通過與幻想朋友交談,幫助孩子轉化不適應的負面情緒,克服恐懼。有研究發現,孩子通常都知道幻想朋友是假裝的,因此與“幻想朋友”做伴的孩子,往往比同齡孩子更優秀。他們通常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在理解他人觀點方面也更勝一籌。

不必勉強接受道歉 是你的權利!

不必勉強接受道歉 是你的權利!#朋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接受道歉不見得就是言歸於好。再怎麼得體的道歉,也不見得能夠挽回破損的人際關係。「對不起」這幾個字講得再怎麼真誠,可能都不足以撫平傷口。有時雙方的關係是建築在彼此的信賴上,信賴一旦瓦解,就再也無法修補了。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想再見到那個傷害你的人,但你還是可以接受道歉。喬安和瑪莎以前情同姊妹,她們長達七年都是最要好的朋友。但瑪莎一進她的公司工作後,就開始破壞喬安的信任,不僅搬弄是非陷喬安於不義,還跟喬安搶升遷的機會。喬安後來因此離職,兩人的友誼就此畫下句點,有四年的時間沒再見面或交談。回覆道歉不客套 展現個人態度某天喬安收到瑪莎寫來的長信,瑪莎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表達由衷的道歉及懊悔。她告訴喬安,她深自檢討後,非常想念她,希望能跟她重修舊好。她請喬安騰出時間,選幾個方便的日子,一起吃飯聊聊。信末,瑪莎寫道:「希望妳能原諒我。」喬安想乾脆不要回信算了,但是放著瑪莎的來信不回,又違反她自己的誠信原則。幾經考慮後,喬安回信如下。親愛的瑪莎,謝謝妳來信道歉。知道妳反覆思索我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以及妳做的事情對我的影響,我覺得很欣慰。對我來說,不堪回首的往事太多,難以多談或想辦法延續友誼。祝妳順心,我對我們以前的長久情誼也充滿了美好的回憶。喬安謝謝對方的道歉 並非表示原諒喬安沒有說「我原諒妳」,因為她並未原諒瑪莎。她避免算舊帳,也沒說「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我的想法會有所不同」,以免對方以為還有希望。她選擇謝謝瑪莎提出道歉,顯現出喬安的成熟圓融,她希望這份回應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要像瑪莎以前那麼惡劣。「謝謝你的道歉」並不表示雙方盡釋前嫌,重修舊好,或是喬安願意再繼續和瑪莎通信。有些東西一旦破壞了,就再也無法挽回。

正面感受 把愛付諸行動

正面感受 把愛付諸行動#朋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傑佛瑞博士說,擁有親愛關係,是他所謂『從成功過渡到價值』的關鍵」珍妮絲說,「請告訴我們,你們如何重新啟動與家人及朋友的情感。」「前一段時間,我們發現有時我們會過於主觀,如果朋友做了冒犯我們的事,我們會傾向於捨棄朋友,那時我們了解到,如果繼續這麼做,很快就會沒朋友,我想起當我還小的時候,母親曾經告訴我:『只要你去尋找,會發現每個人心中,都藏有一份像珍珠般的美好。』」就算父母離異 還是繼續深愛孩子「最初幾次是不容易,」溫蒂說,「然後哈羅德和我發現,我們已經在自己孩子身上練習過很多次了!有多少孩子能夠一直惹人憐愛呢 ?」「就我所知,沒有孩子做得到。」珍妮絲承認。「但是你聽過有人會與孩子面對面坐下來,然後說:『沒有辦法了,我們必須分手』的嗎 ?」賴瑞笑著說 :「說得好,就算父母離異且彼此憎恨,他們還是會繼續深愛著他們的孩子。」自己有感受 才會更有意識重視感受「請告訴我們,你們如何重新啟動彼此的關係。」賴瑞問。「我們開始留意彼此的感受,」溫蒂說,「我們發現自己有正面感受,也有負面感受,於是開始更有意識地重視正面感受。」「關鍵在於辨識出哪一種感受,」哈羅德說,「對我們來說,正面感受就像是把愛付諸行動。」「這種解釋方法很有趣,」賴瑞說,「但我不確定是否真能理解你想表達的,你可以再多說一些嗎 ?」「當然,我相信你們參加過很多場婚禮。」哈羅德說。「我們的確是。」珍妮絲說。「毫無疑問,你們一定聽過《聖經》中<愛的真諦>。」哈羅德繼續說。「你是指『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那一段嗎 ?」賴瑞問。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沒錯,」哈羅德說,「它摘錄自《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不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它都完美羅列出一連串正面感受,以及因為有愛才能產生的行為,事實上,我非常熟悉這個部分。」哈羅德複誦著: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本文摘自/人生下半場,更精彩!—4把金鑰重啟人生,創造美好老後/日月文化出版)

研究:嗅覺基因相似者易變成朋友

研究:嗅覺基因相似者易變成朋友#朋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些感情好的朋友,親密程度就跟家人沒兩樣,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人類容易選擇與自己基因相似的人當朋友,尤其是嗅覺基因相似度最高,且一個人與朋友的基因相似度,相當於第4代表親相近程度。朋友間有1%的基因是相同的該研究是由加州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進行,主要針對美國麻州近2000名長期參與心臟研究的受試者為對象,檢驗約150萬組的基因變異標記,研究友人與陌生人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在同一個社交圈中的人,約有1%基因是相同的。喜歡同樣味道的人容易結識耶魯大學社會學、演化生物學與醫學教授克里斯塔基斯表示,雖然1%聽起來不是很多,但對於遺傳學來說,是個顯著的數字,由此可見,朋友間的相同基因遠高於陌生人,另外,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遺傳學與政治科學教授佛勒表示,喜歡同樣味道的人,容易被同一個環境吸引然後結識朋友,所以朋友間的基因相似度又以嗅覺最高,而此研究目前刊登於國家科學院學報。此外,在這份研究出爐前,5月時有一篇發表的研究也指出,民眾容易選擇和自己有類似基因的人結婚。

青少年吸菸比率高 朋友家人影響最大

青少年吸菸比率高 朋友家人影響最大#朋友

國民健康局辦理100年「青少年學生吸菸行為調查」發現,國中學生和高中職學生在過去30天曾吸菸的比率各為7.3%和14.7%;此外 ,13歲、14歲、15歲、16歲及17歲學生吸菸率分別為5.8%、6.2%、9.2%、12.2%、13.0%及15.7%,但在超過19歲以上的學生吸菸率卻大跳躍為36.1%,顯示隨著學生的年齡或年級越高,吸菸盛行也隨之上升之趨勢,調查也發現,青少年有較多好友有吸菸或父母吸菸者,其目前吸菸率也呈現比較高的現象,顯示家人吸菸對於青少年來說,可能間接被鼓勵吸菸行為,無菸家庭是必須特別重視。(圖片翻攝自健康99網站菸害防制宣導影音-署長篇。)吸菸對於青少年的危害,2010年12月美國衛生部發表的「How Tobacco Smoke Causes Disease, The Biology and Behavioral Basis for Smoking Attributable Disease」報告指出,相較於成年人而言,青少年使用少量的菸品就會成癮,即使每週吸一至二支就可能出現成癮症狀。青少年發育中的腦部對尼古丁相當敏感,吸菸會影響學習,且愈早吸菸者成年後愈容易成為重度吸菸者。另吸菸會使皮膚皺紋,產生黑斑或增加皮膚癌機率;菸焦油的沉積,造成手指及牙齒變黃,全身滿口的菸臭;吸菸也會損害大腦,使思慮變得遲鈍及智商減退,影響課業學習與生活;菸煙的尼古丁、焦油與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增加呼吸道的阻力、阻礙呼吸系統發育及降低體力,也會降低肺功能增長,增加日後罹患氣喘、哮喘、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耳疾病、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等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之潛在風險;吸菸造成女性增加自發性流產和子宮外孕的機會,懷孕女性吸菸則有早產以及產下低體重兒的風險,嬰兒吸到二手菸亦有可能增加嬰兒猝死症候群;男性吸菸除了精蟲的活動力受到影響,也會導致性功能障礙。青少年吸菸成癮或家庭之二手菸暴露都使其健康輸在起跑點上,也是終身揮之不去之健康威脅。家庭成員吸菸常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特別呼籲:「青少年要享受學習及青春,但絕對不要吸菸,而家庭之吸菸成員應該趕快戒菸,以樹立好榜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