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

3D列印輔保膝手術 患者6週甩拐杖#拐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多歲潘女士,長期從事搬重物的工作,幾年前雙膝開始覺得內側疼痛,經過藥物、復健、藥物注射等治療,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雙膝呈現內側膝蓋軟骨磨損,併有膝關節O型腿的症狀,骨科醫師建議施行「保膝手術」,左右腳先後進行客製化3D列印輔助高位脛截骨手術(High tibia osteotomy, HTO),術後恢復良好,解決長期疼痛問題。退化性關節炎 造成膝蓋活動受限 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隨著高齡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造成肌力下降,或長期勞動過度使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需求也越來越多。長期受力下,膝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產生骨刺產生、關節間隙變小,進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情形,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早上起床可能會有關節僵硬或疼痛,嚴重者可能出現如O型腿、X型腿等關節變形,膝蓋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行走或站立。保膝手術 讓患者盡早脫離拐杖邵崇榮醫師表示,「保膝手術」包含應用於O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HTO),以及X型腿膝關節退化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Distal femoral osteotomy, DFO)。大多數膝關節退化為O型腿類型,但有10-20%為X型腿病患,台南市立醫院引進中南部多數醫院尚無的的遠端股骨截骨手術,希望協助X型腿患者也能重獲「膝」望。於是邵崇榮醫師將原先僅由內側鋼板固定的方式,改成內外側同時固定,藉由三角立體結構穩定的概念,讓患部得到更好的固定。一般僅內側固定的方式,需2~3個月才能脫離助行器,而雙側固定方式,不只術後只需單側拐杖助行,且約6星期就能脫離拐杖自行行走。退化性膝關節炎依病症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非類固醇之消炎止痛藥;以維骨力來減緩軟骨的破壞;類固醇之關節注射,可降低關節內發炎的程度;玻尿酸關節注射,潤滑關節以降低關節承受壓力。以及膝關節矯正手術和膝關節置換手術。邵崇榮醫師表示,對於60-70歲相對年輕的患者,或是膝關節相對嚴重但未達置換人工關節標準者,截骨矯正手術提供保留了原生膝關節的結構,延後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的年齡。當關節出現疼痛、僵硬、無法伸直或屈曲,甚至活動有嘎嘎聲,應盡快就醫,尋求適當的治療。

長者該用手杖或助行器?挑輔具有訣竅

長者該用手杖或助行器?挑輔具有訣竅#拐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約80歲的黃阿嬤在家中廁所盥洗後跌倒,造成腳部膝蓋骨折。術後黃阿嬤漸漸肌肉萎縮,不僅行動不便,連從床上站起來都有困難。為了讓行動不便的長者維持基本生活能力,甚至走出戶外,擁有正常社交生活,「輔具」是重要工具。適當的輔具能加強年長者站立或行走的穩定度與支撐力,並減少跌倒後二度傷害的風險。但市面上輔具這麼多,什麼樣的輔具適合家中行動不便的長者?選用步行輔具 評估長者下肢承重、平衡、認知及環境當家屬發現長者可能需要輔具協助,卻很少人會注意到長者持有的手杖高度是否恰當、步行輔具是否符合需求、是否能提供足夠的下肢承重、增進平衡及探索周遭環境的感官協助。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表示,肌力及協調性較差的年長者,往往需要使用輔具輔助行走才安全,但若選擇不適當的輔具或使用方式錯誤,反而會增加跌倒或受傷風險。步行輔具選用使用時,應先評估長者下肢承重能力、平衡功能、認知功能及環境需求。手杖、拐杖、助行器 分別適合不同對象步行輔具常見手杖、拐杖、助行器。手杖能夠部分承重,適用輕度運動失調(感官、前庭或視覺)、輕度關節炎、中度關節炎、髖關節或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而腋下拐杖是步行輔具中最能協助下肢承重的輔具,能夠完全分擔下肢重量,但須費大量力氣,較不適用長者;助行器的支持及穩定度佳,適用於平衡力不佳、下肢肌力弱的人使用。楊育菱物理治療師表示,使用者失能程度不同,使用輔具目的也不同。選擇與使用需要醫療人員、臨床醫師、物理治療師多方合作與協助。有些輔具可以讓使用者增進活動效率,有些輔具則可以幫助使用者恢復。但選配輔具前,先了解自己遇到的限制,會需要什麼樣的輔具,以及透過專業評估去選擇適宜的輔具,達到最大的活動功能。

膝關節受損不治療!老翁竟連拄拐杖走路都困難

膝關節受損不治療!老翁竟連拄拐杖走路都困難#拐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老年人口增加,現在因退化性關節炎而行走困難的人也變多了!日前,一名90歲的老先生,因膝關節受損,連拿拐杖走平路都窒礙難行,長久下來腰部就開始痠痛不適,也容易跌倒,直到就醫後才發現,原來他的關節已磨到連軟骨都沒了,當下便鼓起勇氣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不到一週,他的雙腳就重獲新生,可以自己走路,不需要拐杖了。老人怕痛、留下後遺症 多數都不願治療安南醫院骨科黃鐙樂醫師表示,門診觀察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病人主要介於58~85歲,特別是年過8旬的長者更為常見,但因為怕痛、留下後遺症、恢復速度慢長,所以,大多都打退堂鼓。以往傳統式的人工關節手術,都建議病人在手術後須拿柺杖3個月,並積極復健3個月至半年,膝蓋關節的功能才可能恢復正常,但醫師建議,可用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來治療,對軟組織、肌肉韌帶傷害較小,復原速度快。及早發現、治療 可免於換置人工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使活動力降低,久而久之,肌肉、骨骼都可能萎縮或退化,走上換人工關節一途,尤其是老人家總是能拖則拖,往往拖到症狀嚴重,打針吃止痛藥已失靈,才會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醫師表示,大多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都已第4或5期,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前期可透過其他方式,來延緩退化速度,甚至避免換人工關節的命運,所以,提醒民眾只要發現關節不適,應盡快就醫。骨鬆與關節炎不同 別再將它劃上等號手術開刀雖然有後遺症,但據台灣統計,術後感染率不到1%,有症狀的血栓者更少,至於手術的半身麻醉可能帶來風險,經詳細評估後,老人家也可考慮置換人工膝關節。最後,黃鐙樂醫師也提醒民眾,部分退化性關節炎病人會將其症狀和骨質疏鬆症劃上等號,於診間詢問是否吃鈣片補鈣就有效,但其實這2種病症的成因與後續治療方式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千萬勿再搞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