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

口苦、口乾、味覺異常 專業女中醫精闢分析解方

口苦、口乾、味覺異常 專業女中醫精闢分析解方 #口乾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口苦在中醫的角度看來,有兩種可能。第一,由於身體濕熱鬱結,特別是肝火偏旺連帶影響到膽囊疏泄失常,肝膽失和導致膽汁上逆,所以會感覺到苦味,這種人多半時常熬夜,伴隨著口乾、嘴破、便秘等症狀,這種症狀喝再多水也無法解決;另一種則是胃熱熾盛、濁氣上揚,同樣會引起口苦,甚至是口酸、口臭,這種人多半三餐不正常,喜歡吃宵夜,或太晚吃晚餐、吃得太豐盛、太撐,腸胃沒有足夠時間消化食物便進入睡眠,腸胃中食物消化不完全,飲食積滯,隔天早上起床會覺得口中酸苦,胃脹不舒服,沒有食慾,這類的人常會伴隨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口臭 與人對談或近距離接觸,口臭時常會讓人感到尷尬,許多人會嚼口香糖或噴口腔清新劑來抑制口中不好的味道,其實都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出現口臭,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說明最主要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而成,必須觀察生活型態來辯證分析到底是何種原因。前面提及的肝火、溼熱鬱結、胃熱、飲食積滯,除了口苦,也時常伴隨有口臭的症狀,這通常跟「熱」有關,容易感到燥熱、嘴破、臉部出油、長痘痘等類型的人特別容易會有口臭的問題。此種類型的人體質偏熱,飲食須避開辛辣、燥熱、飲酒等會讓身體「熱」到上火的食物,否則時常會被口臭問題所困擾。生活習慣與飲食會造就一個人的體質,必須由根本原因下去著手改變。脾虛濕滯也會導致口臭,水分代謝異常,身體濕氣太重,腸胃道消化不良也可能引起水腫、口臭、腸胃脹氣等問題,這種類型的人必須改善飲食,多活動流汗、排濕氣,才能改善症狀。 口乾 口乾一般人都會想喝水,但喝了超多的水問題還是無法改善,這代表身體失去了自然的平衡。口乾有一部分是因為火氣大所造成,體內的火熱一直蒸乾身體裡的水份,因此需要不斷補充水。只要把火氣壓抑下來,口乾的症狀就會改善許多。但火氣有分虛火或實火,有些人則是寒熱混雜的體質,所以不見得喝了退火的青草茶,口乾就會改善,還是必須由中醫師的辯證診療才能真正解決身體的渴。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解釋更年期女性是常見口乾再怎麼喝水都無法改善的族群,這是因為適逢更年期,身體處於賀爾蒙變動劇烈的轉換時期,身體陰陽不調、心理焦慮失常,容易陰虛火旺,一邊滅火的同時,也要注意陰質的補充,食物中需要多吃一些富含膠質,會讓身體保濕的食物,像是白木耳、蜂蜜、海參、蘋果、梅子、李子、葡萄、番茄、海帶等食物,這些食物富含天然膠質,能使身體留住水份。 口苦、口臭、口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改善: (一)規律作息 經常熬夜的人沒有好的睡眠品質,肝臟容易代謝不良,如果再加上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身體的負擔就會更重。在中醫的角度肝臟也影響著情志,睡不好的時候情緒會比較不穩定,這是肝氣不通所致。 (二)飲食清淡,不過食 平時多吃蔬菜,應盡量避免辛辣、烤、炸或肥厚肉類等味重口味食物,吃的量也要斟酌不過量,以減輕胃部的負擔。現代飲食五花八門,在追求享受之時,偶爾淺嚐即止,平時注重養生平衡就無傷大雅。 (三)補充水分 身體超過70%都是由水組成,飲水也是保持身體代謝很重要的關鍵,如果水分攝取不足,就無法將體內的廢物排出。許多人認為自己胖、水腫因此不敢喝水,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身體之所以會腫,是因為積累太多廢物,要喝水才能將身體多餘的鹽分、離子、胺等代謝產物藉由尿液排出。

五招挑對好醬油 讓你吃完不口乾

五招挑對好醬油 讓你吃完不口乾#口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醬油是國人重要的烹調食品之一,應用範圍甚廣,為使市售包裝醬油產品的消費資訊更加清楚,衛生福利部於108年起施行在外包裝明顯處標示「釀造」、「速成」、「水解」、「混合或調合」字樣。醬油的品質是根據醬油的性狀、總氮量、胺基態氮、無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來區分。以嗅覺分辨,必須選擇不刺鼻且帶有自然豆香,屬於品質較好的;以味覺分辨,則是會感覺有回甘感,且不會有乾澀、口渴的感覺。醬油分為4種甲級品豆麥醬油總氮含量每 100ml 含 1.4g(1.4%),乙級品 1.1g,丙級品 0.8g。為何會以含氮量多寡作為醬油品質差異指標?主要因為醬油原料多為大豆或麥,主成分是蛋白質,而蛋白質的成分是氮,故氮的含量愈高,表示所含蛋白質愈多,品質也相對好。果糖酸則可用來判別醬油本身是否摻有化學醬油的依據。1)釀造醬油:須經製麴發酵製成,另規範其總氮量須達每一百毫升零點八公克以上(黑豆醬油之總氮量達每一百毫升零點五公克以上),且果糖酸含量不得超過百分之零點一。2)水解醬油:以酸或酵素水解含植物性蛋白質原料,未經發酵製成則為「水解」醬油3)速成醬油:經除色、脫臭後,以人工甘味劑、色素調味,則為「速成」醬油4)混合(調合)醬油:指混合二種(含)以上醬油製成者。選購醬油時你可以:1)檢視產品詳細標示:基本成分是黑豆、黃豆、小麥,還是大豆酸水解物、焦糖色素、調味劑等一堆看不懂的化學名詞,即可分辨釀造醬油或化學醬油、混和醬油。2)是否含天然油脂:醬油購買回家後,延著碗緣倒一點醬油,如果碗內留下醬油掛壁痕跡,代表醬油裡來自豆類的天然油脂,屬於釀造醬油。置於陽光下觀察,應散發紅褐、棕褐色光澤感。3)用嗅覺把關:純釀造的醬油香氣豐富不刺鼻。4)含氮量多寡:含氮量愈高,相對的品質愈好。5)是否含化學添加物:包含防腐劑、色素、人工甘味劑等。購買醬油應選擇標示清晰、包裝完整、檢查產品成分,CNS國家標準雖有訂出醬油分成甲、乙、丙三個等級,但只以胺基酸濃度來區分,所以化學醬油也可以取得甲級標準;還有要注意的是,黃豆需要註明是「非基改豆」。開封後建議置於冰箱冷藏保存,避免放在瓦斯爐邊或陽光直射處。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口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律神經負責調節人體裡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是維持生命與體內平衡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症狀很多元,但看了各科醫師都未獲得緩解,表示自律神經正在抗議中。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胸悶、偏頭痛、失眠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自律神經的功能若受損,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就容易對大腦與身體的運作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疾病。改變生活方式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遇大考的學生,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特別是對於自己要求過於完美的人,容易因長期累積壓力而使身心狀態失衡。平時多加練習抒發自己情緒的方式,擺脫自律神經失調。1.)規律運動養成:慢跑、健走、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冥想、氣功、打太極,如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333。2.)補充適量營養素:維他命B群、鋅離子和鎂離子。3.)培養興趣及紓壓管道:看電影、登山、打電動、唱歌跳舞、郊外旅遊、找親友吐苦水、賞花賞畫、閱讀書寫等,任何在法律規範下,做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事。4.)保持正常作息:維持睡眠品質、規律的生活作息。5.)妥善安排時間管理:時間運用不當,易導致挫折、緊張與壓力。6.)學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瑜珈裡的大休息、肌肉放鬆法。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口乾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控制沒有假期!35歲的王先生半年多來經常疲累、口渴,體重一下掉了20公斤,卻以為只是工作太累,不當回事。沒想到有天突然昏倒,檢查才發現由於連日喝酒應酬,王先生早已罹患糖尿病,血糖值竟高達1200 mg/dl,超過正常值10倍,因沒有就醫治療而引發急性高血糖,還好及時搶救,撿回一條命。血糖異常 沒症狀不代表沒事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提醒,正在打拚事業的青壯年族群,往往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就算血糖出現異常,也不代表沒症狀就是沒事,只要沒有進一步就醫治療,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一樣,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輕忽,高血糖如同讓血管浸泡在糖水中,約有1成的患者確診時已經產生小血管病變等併發症。一般人對於糖尿病的印象都是「吃多、喝多、尿多」,事實上,出現這3個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2小時血糖值,只要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已屬於糖尿病前期,必須即早控制血糖,才能避免進一步惡化。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想要降低糖化血色素,控制好飯後血糖也非常重要,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黃建寧醫師認為,飯後血糖偏高,會增加血管內的氧化壓力,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提高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慢性併發症風險。監控血糖除了可掌握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適時調整飲食內容成效會更好。黃建寧醫師表示,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搭配使用藥物治療,例如愛吃澱粉類、飯後血糖偏高的患者,就適合能抑制食物中澱粉及雙醣類水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腸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使飯後血糖值趨於平穩,還可降低對血管的衝擊,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血糖控制是一輩子的功課黃建寧醫師提醒,工作繁忙、社交活動又多的年輕患者,很容易不知節制,加重病情,年輕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最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春節後緊接著就是元宵節、春酒,外食機會增加、美食不斷,很多病人在這個時期血糖會明顯升高,口腹之慾難免還是應淺嘗則止,在下一餐少吃,或以快走、有氧運動消耗多餘的熱量,做好自我管理,才能在與糖尿病的長期抗戰中贏得勝利。

起床口乾 鼻塞恐致慢性咽炎!

起床口乾 鼻塞恐致慢性咽炎!#口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而言,感冒剛開始影響鼻子的感染時並不嚴重,往往只有症狀,卻不見得有肉眼或觸摸可發現的鼻甲或黏膜的實質變化,這個階段中醫稱為「氣病」,氣病階段一個療程約需1到2個月。鼻甲腫脹時 有時需超過3個月的治療一旦鼻甲持續保持在肥厚狀態或黏膜持續保持充血、有腫脹狀態的實質變化時,有時需超過3個月的治療,甚至於需6個月的調理,這便是到了「血病」的階段。肥厚的鼻甲病情拖久了、複雜了,中醫對治的作戰策略就得更多元、精細。愛甜食、澱粉、少運動 鼻塞很要命當鼻塞的症狀由感冒時發生,到日常生活中都會察覺鼻塞的不舒服時,代表風寒外邪所引發的感染後遺症,已的向鄰近的器官、組織入侵,這個過程依個人運動習慣、飲食、生活起居的習性的不同,進展速度有很大的不同,對於一般喜歡甜食、澱粉、肥胖、很少運動、平日皆在泠氣房內生活、工作的人而言,鼻塞很快就會成為一個要命的健康殺手。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 產生打呼睡覺打呼,是最常早期被發現的症狀,對於年幼的小孩,父母很快就會察覺到這個問題;大人則往往是室友或配偶才有機會發現,人在入睡後,由於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使得呼吸道變得較狹窄,如果再加上有鼻腔、鼻咽或口咽有結構上狹窄的情形,將會造成呼吸氣流的進出遇到相當的阻力,而產生打呼的現象,因此也將增加嘴巴協助代償呼吸的機會。睡眠中斷 代表鼻塞影響到咽部一個簡單的技巧是醫師詢問病人:「是否早上起床時嘴巴覺得乾?或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想喝水?」更嚴重的情形,是有部份病人夜裡因為口乾而需起床喝水,導致睡眠中斷的困擾時,代表鼻塞的情形已影響到咽部,將逐步發展出慢性咽炎。(本文摘自/感冒應該看中醫/大塊出版) 

口水少會蛀牙 6習慣維持唾液分泌

口水少會蛀牙 6習慣維持唾液分泌#口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許多家長認為,孩童在讀書、寫作業時,嚼食口香糖會導致分心,課業表現佳,因此禁止小孩咀嚼;而有人卻天天來上好幾粒,只為提振精神;事實上,這兩者對口腔都有不同影響。牙醫師表示,「咀嚼」對牙齒可是有相當大的好處,除能預防疾病還可改善語言發音、調整外觀。口乾持續2周 易引發牙齦炎、牙周病雖然正式場合時「東嚼西嚼」可能有礙觀瞻,不過私下多嚼幾下,可是預防蛀牙的第一步!牙科醫師黃明裕表示,根據調查顯示,台灣將近有1成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口腔疾病、蛀牙導致全口無牙,不只如此,兒童、身心障礙者都會比成人容易出現口腔疾病。他說,預防蛀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咀嚼」,藉此刺激唾液、中和口中酸性,避免細菌增生。正常情況下,成人若分泌過多唾液,代表口腔牙周及黏膜組織受到感染發炎;但分泌不足出現長期口乾,就要小心口腔滋長細菌,甚至附著在牙齦,一旦持續2周以上,就可能變成蛀牙、牙齦炎、口腔感染及牙周病。刷完牙勿大量漱口 保持氟化物停留此外,現代醫學研究也指出,唾液富含水分、微量元素、電解質、激素和抗體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不但可以潤滑、沖洗及滋潤口腔、喉嚨,還能抗菌且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因此若發現口乾舌燥,千萬別吝嗇的大口喝水,小心因唾液分泌不足導致細菌「趁亂入侵」。當然對於牙齒保健,除了安排定期檢查,平時刷牙的功夫也不可大意;黃醫師說,清潔牙齒時應使用含氟牙膏,才能有效預防牙齒疾病。此外他還提醒,應改掉過去刷牙時用大量清水漱口的習慣;刷完牙後只要將口中的牙膏吐掉即可,讓氟化物在口中待久一點,效果更佳。6大日常習慣 促使唾液分泌正常而因為唾液能清潔牙齒、降低細菌在口腔生長速度,綜合酸性避免脫鈣,還能幫助牙齒鈣化、減少蛀牙率;至於要如何使唾液分泌正常,以防出現口乾等症狀,以下整理6點,供民眾參考:1)刷牙漱口/勤於清潔牙齒,保持口腔清潔、口齒芬芳為首要任務。2)補充水分/多吃水果、喝水,有助分泌充足的唾液。3)細嚼慢嚥/吃東西時勿狼吞虎嚥,可刺激唾液及胃液分泌、幫助消化。4)避免張嘴/多做吞嚥動作且常閉上嘴巴,能夠維持唾液正常分泌。5)勿吐口水/常將口中唾液吐出,很容易出現口乾,切忌亂吐口水。6)適度咀嚼/餐後咀嚼口香糖,有助增加唾液分泌,降低蛀牙率。

防口乾疲勞!快吃奇異果、梨子拒絕秋燥症

防口乾疲勞!快吃奇異果、梨子拒絕秋燥症#口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時序進入立秋,「秋老虎」已在不知不覺悄悄來報到!由於入秋後,空氣溼度減少,體內水份不足、暑濕不易散發,導致抵抗力變弱,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皮膚乾癢、心血管疾病及大便乾結等常見的4大「秋燥症」症狀,因此,醫師呼籲民眾,除了要多喝水外,也可多吃潤燥生津的水果,如奇異果、梨子、柑橘等。口乾舌燥、皮膚乾裂 皆為秋燥症症狀秋天因雨水較少,體內津液減少,導致體暑濕不易散發,肺氣易受到濕邪所傷,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燥易傷肺」,對此,吳明珠中醫師表示,肺是指整個呼吸系統,又通皮膚、血管、大腸,一旦秋季空氣變乾燥,體內暑濕未祛時,肺、皮膚及大腸就會首當其衝,出現口乾舌燥、脣乾、喉嚨乾癢、咳嗽、皮膚乾裂、心血管疾病及大便乾結等秋燥症症狀,尤其是體質弱者、老年人感覺更甚。夏天能量未即時補償 秋天易有疲勞感除秋燥症外,秋季還會出現秋乏,中醫師說,夏天時因會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而過度消耗的能量,無法及時獲得補償,到了秋天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平衡狀態後,人體因此感到舒適,處於鬆弛的狀態,隨之而來,有一種莫名的疲憊感,這就是常說的秋乏。奇異果、葡萄 有助健脾、祛濕為預防秋躁症、秋乏上身,吳明珠中醫師建議可從飲食下手,以「養肺潤燥、少辛增酸」為主,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奇異果、蘿蔔、蓮藕、荸薺、梨、蜂蜜、粥、豆漿等食物,有助於增強肺部免疫功能、健脾、補肝及祛濕。特別是奇異果、水梨、柑橘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並且有清心安神的效果,可增強身體抵抗力,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乾喉痛、大便乾結的人食用。

天冷勤進補暖身 小心腹瀉、口乾接踵來

天冷勤進補暖身 小心腹瀉、口乾接踵來#口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冬天吃鍋進補,不僅是所有人的習慣,更是抵禦寒冬的最佳方式,但在大口朵頤的同時,醫師提醒民眾,別忘了要多留意入口的熱量及食材,小則肥胖,大則失眠鬧肚子,此外,若是選擇食用藥膳進補,更要留意攝取量,以免補過頭,增加腸胃負擔,得不償失。食用羊肉爐要注意 當心造成腸胃負擔 馬偕醫院胃腸內科王蒼恩醫師表示,冬天民眾經常呼朋引伴地吃羊肉爐、薑母鴨及麻辣鍋等,雖然身體當下會感覺暖和,但卻會造成腸胃負擔,進而引發脹氣、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因此,建議民眾盡量避免連續食用同類型食補,以免造成腸胃負擔。感冒、發燒不能進補 以免造成病情惡化具中醫背景的家庭醫學科鄒孟婷醫師表示,薑、羊肉、麻油都是容易上火的食材,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這類型的食補,食用過量可能會有口乾、嘴巴破洞、脹氣、腸胃不舒服、甚至失眠等不適,因此,建議民眾可採用八珍、當歸等溫補類的食補,有助於補氣、補血,對各種年齡來說皆適用。但對於正值細菌感染、發燒、感冒及喉嚨痛等急性感染期的病人,則須避免任何類型的中藥食補,以免造成病況惡化,若要進補則應選擇病情恢復後才對,另外,進補鍋物的湯底,鈉、鉀含較量高,所以,對於患有腎臟病的民眾來說,應盡量避免食用,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