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RA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主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疼痛,還有許多併發症。一名40歲女性糖尿病多年,近年來血糖控制不佳,不論藥物及飲食如何調整,血糖就是居高不下,且四肢關節漸漸出現腫脹及疼痛,早上僵硬嚴重,關節活動不順還開始變形,甚至無法吃飯、開門,連看診都需人攙扶,才發現是類風濕關節炎作怪。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楊宗翰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當中約二到三成合併一種以上共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必需同時併用的口服藥物較多,嚴重影響用藥遵從性。事實上,RA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身體長期發炎,就像糖尿病一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容易心血管硬化。楊宗翰醫師指出,臨床研究發現約5成的RA患者最後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3-6個月後生物製劑接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線治療以調節藥物為主,疼痛嚴重時會併用消炎藥及類固醇。健保規定,若經傳統藥物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可申請生物製劑接續治療。該名女性患者以生物製劑合併治療三週後,發炎指數從原先破百降至正常,三個月後過高的血糖也大幅改善,之後逐漸減藥,原本以為要打一輩子的胰島素,居然也可以停用,生活也恢復自理。患者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可單獨使用目前已有單獨治療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擇。楊宗翰醫師指出,新型生物製劑是透過阻斷介白質(IL-6)與受體的結合,可有效抑制發炎。此類生物製劑單獨或合併一線藥物的治療效果相近,對同時需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來說,避免因用藥不規則而導致病情惡化,亦是一種選擇。關節晨僵、腫痛逾兩週 應掛免疫風濕科診治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與其他的關節疾病混淆,民眾要如何自我察覺?楊宗翰醫師說,當關節腫痛超過兩週、休息或治療後未見改善,且關節疼痛及僵硬的現象在早晨較嚴重,就要懷疑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如:RA),應儘速至免疫風濕科就診,透過抽血、超音波等方式確認。楊醫師也分享,近期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十年前就因為關節問題就診,卻被當成扭傷治療導致病情延誤,直到症狀嚴重且關節變形,才經過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呼籲民眾,經過積極治療,多數RA患者都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但若是拖延或擅自停藥,不止是關節變形,心血管疾病及血管硬化的風險增加,不可不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RA痛到想輕生 醫病溝通出最佳治療

RA痛到想輕生 醫病溝通出最佳治療#RA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調查發現,9成3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對疾病控制有目標,但有高達7成3病人未進一步與醫生討論治療方案,因為他們擔心會被認為總是在抱怨。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執行長表示,病人常不好意思跟醫生反映自己的真實感受,導致大家的病情都一直在耽擱。所以如果對病情有任何疑問,應該讓醫師來解答。曾痛到想輕生 病友分享忍痛到無痛生活心路歷程59歲的鄭女士罹患RA10年,一路忍痛,生活不便連穿衣服都很困難,曾痛到一度想輕生,所幸醫師及時為她換了小分子口服藥,還給她無痛生活。病友代表鄭女士說,好不容易想睡覺,卻睡不了多久又會痛醒,甚至常痛到哭,家人也無能為力,所以那時候真的很想死。除非一樣是有這種病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否則一般醫生他也只能聽聽病況、給你藥吃。積極討論藥物選擇 更邁向達標治療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蔡世滋董事長表示,醫師可以透過病人身上68個關節的疼痛指數搭配抽血指數了解病人的痛楚,但要進一步了解疼痛情況,病人自己的主動說明更為重要。先前就已問世的小分子口服藥,現在更進一步推出一天一錠的新劑型,讓病友有更多選擇。蔡世滋董事長還指出,小分子口服藥台灣早在2013年我們就可以使用了。如果病人進來只看他的抽血的數據或是X光的報告,常常沒有辦法反映他真實的疼痛情況,所以由病人自己陳述他的情況或治療效果,如實告知自己的整體感受,從零分到一百分,才能讓醫師會更加了解這個病情是否得到理想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RA非打針不可?醫病討論很重要

RA非打針不可?醫病討論很重要#RA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已經在治療還是痛?」「有別的治療方式嗎?我很怕打針」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有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卻只放在心中、鮮少進一步與醫師討論。RA病人高達7成3未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類風濕性關節炎(RA)為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罹病初期常有晨僵、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病人需要透過長期治療以緩解疼痛、維持關節功能;醫療的進步也提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成效,只要病人願意積極治療,病情可獲得不錯的改善。跨國調查發現,9成3病人對疾病控制有目標,其中卻高達7成3病人未進一步與醫生討論治療方案。未討論的原因包括談論病情、疼痛感不自在,或擔心會被認為是在抱怨。為更了解台灣病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發起「RA病友最想問」票選,包括:1) 一直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嗎?2) 哪些生活習慣或飲食會讓我的病惡化?3) 我要怎麼知道我的疾病控制得好不好?檢驗數值的高低有什麼意義?4) 我要怎麼讓病情穩定下來、好得更快?5) RA可能會痊癒嗎?6) 得了RA,我的行動會受到影響嗎?有些活動我該避免嗎?7) 我為什麼會得RA,跟遺傳有關嗎?我如果結婚生子,孩子會不會也得病?8) 治療選擇多,請問哪種才適合我?9) 我的關節不痛了,還需要一直用藥嗎?10) 一發作就痛到受不了了,都沒有辦法正常上班,有藥可以改善這個情況嗎?11) 我是不是活不久了?我的情況很嚴重嗎?12) 我怕打針,還有別的治療選擇嗎?Ready to Ask2步驟 主動討論治療方案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執行長張玲瑗表示,結果發現前5名問題多圍繞如何長期穩定控制疾病,顯現病友與疾病和平共存、提高生活品質的期待;但與治療方案相關的問題卻是排行榜後段班。很多病友會覺得治療方案已經被決定、所以沒有什麼好討論,其實醫師是病友在治療路上的最佳夥伴,掌握以下Ready to Ask2步驟,呼籲病友更主動開口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案:1) 問自己,勇敢說出口/正視自己治療過程中的感受,例如疼痛未獲得緩解,或是其他副作用,不要隱忍。2) 問醫師,醫定就幸福/反映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感受,訂定治療目標、討論合適治療選擇。RA治療在於穩定控制 持續用藥成關鍵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暨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董事長說明,RA治療目標包括控制體內的發炎反應及緩解疼痛;積極、持續穩定的達標治療相當重要,提高生活品質,不少病人都能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選擇十分多元,約15年前台灣RA治療已邁入生物製劑時代,治療水準大進步,且近年加入小分子口服藥,通過健保給付4年來在台灣累積臨床使用經驗多,治療效果佳。給藥方式也一再進步,從針劑至口服藥,口服藥也新推出一天一錠的新劑型,助病人治療達標更便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