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酸劑

腸腸沒問題   人生「大」事 「便」簡單

腸腸沒問題 人生「大」事 「便」簡單#制酸劑

沒事無聊滑滑手機、又不小心掉入美食的誘惑裡~雖然小編常常想要健康飲食,但看到IG裡朋友發的美食照、網美吃甜點又打卡怎麼都滑不完。跟麻吉相約聚餐,沒好好大吃一頓怎麼對得起自己?就算偶而火燒心、只要來個胃乳片、制酸劑,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後面引發的問題可能超過你的想像! 排便是人生大事,一點也不簡單! 關心排便不只事一天幾次、或拉肚子、便秘等問題,更需要去在意是否糞便沾黏馬桶、是否有有黏液、或是糞便老是不成形……..還有人糞便中還有一堆食物殘渣。 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有苦說不出 長期急、慢性壓力,加上作息紊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讓人有苦說不出!飲食中的蛋白質若未經小腸完整消化吸收,會在大腸中被細菌利用分解,製造腐敗性短鏈脂肪酸,腸道菌叢漸漸失去平衡,很多人遇到腸道問題就是補充益生菌,殊不知如果是小腸菌叢異常增加,大多數人可能補錯了方式。 腸道禁不起折騰,當益生菌也罷工 其實酵素可提供廣泛的消化功能輔助,改善因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及發炎症狀,脹氣時吃酵素可能比益生菌來的有幫助,因為消化酵素把食物從大分子變成小分子,幫助分解食物,減少腸胃負擔,維持腸道健康。 腸道亂象是慢性病的源頭 愉悅的生活從好的腸胃道開始,腸道亂象是慢性病的源頭,從糞便看「腸道代謝功能」就是很好的評估;或從尿液看細胞有機酸代謝,補對營養素,也可透過食物不耐igG4 評估身體常見不適症狀是否為食物慢性致敏所引起,透過飲食輪替改善不適症狀,進而修復腸壁改善腸漏現象。

吃西藥傷胃?醫師教制酸劑選用秘訣

吃西藥傷胃?醫師教制酸劑選用秘訣#制酸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怕吃西藥會傷胃是許多民眾的刻板印象。然而用餐不定時、情緒壓力導致緊張、過量菸酒及辛辣物刺激、碳酸飲料及含糖食物過度攝取,是導致胃酸過多的主因,少部分才因疾病或藥物誘發。有些人為了「保胃」,用藥時搭配胃藥或牛奶,誤認可保護胃壁,或要求醫師開立胃藥處方,甚至自行購買胃散、胃乳片等成藥。選擇制酸劑應考量病況差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請三軍總醫院藥師葉爵榮解答用藥迷思。根據食藥署統計,國人每年使用制酸劑數量驚人。現今有更強效的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被濫用作為制酸劑替代藥物,長期使用不僅無法「顧胃」,反而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三軍總醫院藥師葉爵榮說明,選擇制酸劑應考量病況差異,碳酸鈣片及胃散(內含碳酸氫鈉),中和胃酸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能引發胃酸反彈,加深胃部刺激,發生腹脹氣、打嗝機率也較高,不適宜胃腸蠕動差者,且高鈉成分對高血壓及心臟病患者有不良影響,應避免選用。胃乳片或液態胃乳主成分為氫氧化鋁,過量鋁離子易引發便祕。而氧化鎂錠含大量鎂離子,除中和胃酸外,還具軟便效果,過度使用可能腹瀉。若僅需要單純制酸效果,較佳選擇可能是鋁鎂合劑,可中和上述2種副作用。腸蠕動差者或合併脹氣症狀,可選用鋁鎂合劑再加上促腸蠕動劑的多成分複方。防藥物刺激同時服制酸劑 恐怕導致療效降低葉爵榮藥師提醒,使用制酸劑的時機也有不同考量。當飢餓、聞到食物味道或看見食物時,腦神經會啟動胃酸分泌機制,因此品嘗食物前,胃部早已處於酸分泌高峰,若要抑制進食前誘發的胃酸過度分泌,較佳服藥時間應於餐前1小時。若是緩和類固醇、阿斯匹靈、抗發炎止痛劑(非固醇類止痛劑)及部分抗生素等少數藥物對胃部的刺激,才需要同時併服制酸劑來降低對藥物胃壁黏膜的傷害。多數西藥搭配胃藥,可能改變胃部酸性環境,影響藥品吸收,再加上制酸劑及乳製品含有的離子元素,可能與部分藥品主成分結合,導致療效降低。胃細胞黏膜保護劑 建議於空腹時服用葉爵榮藥師說明,胃細胞黏膜保護劑,建議於空腹時服用,較不受食物干擾,可均衡於胃壁形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薄膜,嵌入潰瘍處,形成保護,阻擋酸侵犯胃壁黏膜層,已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消化道潰瘍的病人,可單用或搭配制酸劑、胃酸阻斷劑使用。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皆屬於強效胃酸阻斷劑,用於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消化道潰瘍治療,作用時間長、大幅降低胃酸,需配合消化道鏡檢結果,規律服用2至4個月療程,營造弱酸環境,有助減少胃酸逆流食道,增加潰瘍傷口修補癒合。如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須添加抗生素殺菌,才能降低復發率。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與藥吞 影響治療穩定葉爵榮藥師特別提醒,如果長期濫用胃酸阻斷劑,可能降低胃部防禦細菌能力、引發抗藥性細菌感染,弱酸環境更會導致胃減少吸收食物中維生素B12及葉酸,增加罹患惡性貧血風險。也有臨床研究指出,部分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會降低抗血小板藥物療效,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冠心症病人應謹慎併用此類藥物。制酸劑雖可短期用於緩解胃部不適,但促進潰瘍癒合效果有限,若過度壓制胃酸,反而容易影響食物分解,干擾營養素吸收,導致食慾降低、腹部脹氣。而乙型組織胺受體阻斷劑、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等長效胃酸抑制藥物,影響胃腸抗菌能力及營養素攝取功能甚鉅,不可用於預防性胃保護的替代藥物,且潛在多種藥物交互作用,影響治療穩定。一旦出現胃酸分泌異常等不適症狀時,應接受專業醫療評估處置,對症下藥。(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58期資料)

亂吃制酸劑 恐引腸胃疾病

亂吃制酸劑 恐引腸胃疾病#制酸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胃酸過多導致不適,是日常生活中常會碰見的問題,也因此自行購買制酸劑,成為許多人的第一選擇,不過你知道制酸劑吃多,反而會讓胃酸分泌減少,進而引起腸胃細菌過多,產生疾病嗎?吃藥配制酸劑?完全是錯誤觀念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所發表的全國學童用藥知能與行為調查顯示,過去一年有30%的學生因課業壓力或不當的飲食行為而有胃痛情形,17%學生過去一年曾有服用制酸劑的經驗,同時30%的學生與成人一樣,不清楚長期使用制酸劑會使胃內酸鹼值升高,胃酸變少,反而造成腸胃細菌過度生長,適得其反;正確觀念是若有腸胃不適症狀在服用制酸劑3天後仍不見好轉,應儘速就醫,切勿自行持續使用。食藥署指出,今年共有18個縣市112所學校推動正確用藥教育,經用藥教育介入後的成效,學生在買藥前會檢視包裝上有無衛生福利部核准藥品許可證字號從70.1%提升至78.5%,購買藥品時會詢問藥師的從88.1%提升至90.8%。使用親朋好友介紹的藥品從9.1%下降至6.3%;使用制酸劑方面,吃藥不一定要服用制酸劑從69.2%提升至74.9%,不知長期使用制酸劑增加用藥風險從30%降至23%。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藥品須遵守五要原則「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藥師」及五不原則「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特別注意切勿自行購買制酸劑跟其他藥品一起服用,可能會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或增加藥品副作用,若有任何問題一定要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

壓力大致胃酸多 女腹漲、食不下嚥

壓力大致胃酸多 女腹漲、食不下嚥#制酸劑

擔任會計的史小姐來到醫院時,神情顯得相當疲累。她說,最近工作繁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欠佳,累得她猶如蠟燭兩頭燒,常常會一天只吃一、二餐果腹充飢,沒想到現在連身體健康都出現問題。剛開始時她常覺得噁心,腹漲、食不下嚥,史小姐說,原本不以為意,沒想到後來連臉都經常發麻,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高雄阮綜合醫院超音波室張維興主任說,從史小姐對自己症狀的描述研判,可能和胃酸有極大關係。胃酸,其實是一種濃度與鹽酸差不多的強酸,藉著強酸特性消化分解食物,人體也只有胃壁組織能夠承受得了。張維興主任指出,因為胃酸時時都在分泌,為了不要讓胃壁「負擔」太重,所以人要定時定量,適當進食,讓胃酸能發揮功能。但如果進食不規律,老是空著肚子,胃酸很容易分泌得比原本需要的多;長期以往,短時間也許感覺不出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但是拖久了,就可能傷到胃壁。長期胃酸過多,出現胃痛、胃消化性潰瘍、胃出血、阻塞到潰瘍的可能性也會因此增加。

胃酸過多?!胃藥最好飯後再吃

胃酸過多?!胃藥最好飯後再吃#制酸劑

制酸劑就是俗稱的胃藥,主要作用就是中和胃酸;當胃酸ph值>4時,可抑制胃壁黏膜上蛋白 (Pepsin)的蛋白分解活性,提高PH值也能誘發幽門竇釋出胃泌素,增加食道下方括約肌的張力,緩解上消化道的疾病,使用範圍包括輕度消化不良、心灼感至消化性潰瘍。臺安醫院藥師 呂玉鳳表示,大部分的藥品不會引發腸胃不適,即使有也相當輕微。只有約有20%的藥品〔解熱鎮痛劑(如阿斯匹靈類藥物)、鐵劑,少部分抗生素等〕可能會對胃腸產生副作用,但很少會因此造成急性胃炎、潰瘍、出血等嚴重副作用,除非是長期服用。若是因某種藥物所導致之腸胃不適,而非因胃酸分泌增加,則制酸劑使用的效果有限。當胃酸過多引起胃部不適時,是制酸劑的使用時機。藥師呂玉鳳指出,一般用餐後因為食物還停留在胃部,會中和大部分胃酸,所以餐後一小時才是服用制酸劑比較恰當的時間。制酸劑是屬於症狀治療,長期規則性的服用醫界有所爭議。制酸劑因成分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如鎂鹽會腹瀉、鋁鹽會便秘等。制酸劑與某些藥併用會降低其療效或使藥品副作用增加,如腸溶錠劑型併用制酸劑藥效會降低,刺激胃部的副作用會增加,所以正確的使用制酸劑非常重要。藥師呂玉鳳提醒,個人平時應注意日常生活作息的正常,勿熬夜、勿過度勞累,定時定量的飲食,避免過度服用促進胃酸分泌及傷害胃腸黏膜之食物,如碳酸性飲料、麻辣食品、咖啡、茶、酒、糯米等刺激性或不易消化之食物。

胃藥不捍”胃” 吃藥觀念要正確

胃藥不捍”胃” 吃藥觀念要正確#制酸劑

多數人認為西藥會傷胃,服藥時需配胃藥來保護,這是錯誤觀念或習慣。大部分制酸劑都是指示用藥,亦即有足夠安全性,民眾大多可以自行在藥局或藥房購買服用。但制酸劑仍是一種「藥」,如果長期拿來「配藥」吃,還是有副作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藥劑科主任王淑孟說,少數會傷胃藥品如阿斯匹靈、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劑等,但也不是所有服用這些藥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往往需長期服藥或患者本身原來就有胃部不適症狀,醫師才會斟酌情況開些胃藥或隨餐點服藥以降低刺激性,原則上能不吃就不要吃。王淑孟表示,胃藥包括有制酸劑、潰瘍癒合劑、抑制胃酸分泌製劑與抗胃部痙攣劑等等。一般所稱胃藥多是指制酸劑,劑型可分為胃乳、胃散、嚼片等三種型態,因劑型不同,吸收速度也有不同。其中以胃乳吸收速度最快,嚼片則最慢。注意胃乳服用前最好先搖勻,避免懸浮液因靜置,造成上下濃度不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胃藥包含的成份不同,有鋁鹽、鎂鹽、鈣鹽或鋁鎂混合製劑等,如胃酸過多而導致胃部不適或疼痛時。其可中和胃酸而緩解不適症狀,一般而言,制酸劑算是安全性高藥品,但若長期、高劑量服用或併服其他藥品時,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王淑孟說,胃酸是體內殺滅細菌第一道防線,長期服用胃藥,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則可能因胃酸過低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另外,即使是胃藥也可能對人體引起不良反應,如鎂鹽會產生緩瀉作用、鋁鹽易產生便秘現象。胃藥也會與一些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如會影響某些藥品吸收,也會使某些腸溶錠提早在胃分解而失去作用等等。王淑孟提醒,如遵醫囑確實需要服用胃藥時,最好先服胃藥,約半小時至1小時後再服用其他藥品,另外,胃藥制酸劑一般體積較大,不苦,具芳香味,千萬不可勉強吞服,應將胃藥咬碎,才有助於迅速在胃部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某些藥品對胃產生刺激性傷害。在服藥期間若有明顯因服藥而引起的胃部不適時,應請教醫師或藥師。另外如就診1位醫師以上時,要注意胃藥是否重覆開立。

Menu